化学物无所不在,毒踪到底身藏何处?
一则则毒物新闻每天轮番上演,你是否正为「毒物恐惧症」所苦?
也许你从来不知道苹果籽里含有氢化物!
不了解过动儿为什么和日常用品中的化学物有关?
也许你有疑问天然的是不是最好、有机食品是否真的健康?
也很好奇侦探小说中下毒者的毒物玄机!
毒物学家约翰.廷布瑞从食品添加物、家庭用品、杀虫剂、谋杀毒物、职业灾害到恐怖攻击,从不同层面一一探索化学物的毒物知识。它探索了促使化学制品产生毒素的原因,不同的状况和剂量如何让原本具有疗效的药物瞬间变成致命杀手,让我们看到并非每一种人工制品都有危险性,也并非天然物就绝对安全。千面人毒蛮牛保力达B事件,造成1人死4人重伤,使大众陷入氰化物中毒的恐慌中,但苹果籽里其实就含有氢化物,为何吃了却不会致死?真正的关键就在于暴露氰化物的量、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长短!
作者强调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唯有了解它的科学属性,我们才可能评估出它的真实风险,才能正确判读专家学者对于毒物新闻的看法与解释,真正化险为夷地与毒物和睦共处。「了解」,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
作者简介
约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
伦敦国王学院药学系的生化毒物学教授。他拥有三十多年的毒物学教学经验,发表过一百三十余篇文章及研究论文;着作包括《毒物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及《生物化学毒物学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cal Toxicology),这两本专业用书已普及各个国家,广为世界各地教授及学生使用。
译者简介
庄胜雄
文化大学英文系毕,台湾省屏东县人,现服务于报社编辑组,主要译作有:《时间万岁》(天下文化)、《致癌基因之谜》(商周)、《分子博览会》(商周)、《100件人人都该会的事》(大雅)等。
推荐序1
似是而非的中毒观念 方震中医师
现今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接触各式各样化学物质,从报章杂志及各类媒体得知各种与中毒相关的问题,例如:蔬果的农药残留、不沾锅的铁弗龙、工业污染、吸毒病患等等。再到书店中,有关于环境污染、各种化学物质毒性、生机排毒饮食的书触目可见。
但是,讨论「毒物学」的科普作品十分稀少,大家少有机会以科学方法来认识中毒问题。影响所及,不仅限于一般大众,甚至许多高级知识份子,常对于中毒有似是而非的观念。各类媒体上,偶有未能符合科学方法的中毒研究或见解,常引起轩然大波。商周出版翻译出版伦敦国王学院生化毒物学教授约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所执笔的《毒物魅影》(The Poison Paradox)科普读物,正是提供我们以科学的方法来了解中毒的好书。
本书探索「毒物学」的各种领域,包括各种药物中毒、天然动植物毒素、重金属、农药、工业化学物、环境污染等等。娓娓道来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中毒故事以提高读者的兴趣,并利用实例一再解释这本书的基本主旨,即是巴拉塞尔士所说:「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这是毒物学的基本原理。换言之,物质不是重点,剂量才是。 我常以水做为例子,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有助健康,而鲜少知悉「水中毒」这个病名。医师在临床上会碰到因心理因素不断自觉口渴的病人,在短时间内喝下大量的水,以致于肾脏无法排出过多的水而产生身体渗透压下降,造成脑水肿甚至死亡,这就是「水中毒」。这个例子清楚说明了没有什么物质是无毒的。
人工合成化学物经常被媒体形容成是危险和有毒的,一般大众现在对所有化学物都抱着相当怀疑的态度。本书另一个想要破解的迷思:天然即是安全的,人工合成就是有毒的。例如在第十章中提到对食物造成的污染,有的是天然造成的,有的是人为造成,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化学品一样会造成了人们的伤亡。 又如在第六章中提到各形各色自然界的有毒动植物,许多对人类都有致命危险,它们毒性并不亚于人工合成化学品。虽然化学物可能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危险,但在现今社会中不可能不使用化学物,化学物有用和有益的效应,为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如何了解各种化学物的黑暗面,评估出它的真实风险,十分重要。 本书的最后一章即是介绍以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化学物的风险,并使读者了解,化学物带来的好处也应该一併考虑于风险之中。一般大众读后当能理解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无所不在的化学物。
毒物学并非一门基础科学,如有化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较能一窥奥妙,因此毒物学的科普读物并不容易执笔。本书自然希望深入浅出地介绍毒物学,但有部分内容对于一般读者可能较为艰涩。建议一般读者略过作者述说毒物造成中毒作用的细节,先阅读各种物质造成人体伤害方面的案例故事。另一方面,因为作者对学理的叙述详尽,此书的内容对于有相关学识基础读者,则能对毒物学有登堂入室的了解。 作者旁征博引从古至今各种和中毒有关的历史故事、研究案例、争议论述等十分丰富,虽说此书为科普读物,其实专门研究毒物学的学者或医师,从本书中亦能受益良多。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
台湾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科临床助理教授)
推荐序2
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毒物 吴明玲医师
作为临床毒物科医师,经常面对来自各方的询问,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为何?该怎么诊断、治疗或预防?作为一个消费者,每天从不同的媒体新闻,经常看到各种有关生活中毒物的相关报导,如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食品防腐剂、漂白剂、抗生素、染料、戴奥辛、电磁波、辐射线、核能等。有些报导过于耸动,常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有些报导因为毒物性质的复杂,也不能在短短篇幅中说明清楚,读者可能会低估某毒物的影响。
越来越多人提出怀疑,我们的空气、饮水、食物是否安全?如何能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如何排毒、解毒?在新闻媒体报导下,民众常发生恐慌,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毒物。现代人的寿命及健康比古人好得多,然而也确实有许多新的文明病与环境病产生。
化学物质是一体两面,有其用处,也有其毒性。如何正确使用,而避免毒性;需要有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全民的参与。毒物学的知识,通常较为艰深,民众并不容易了解。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许多种化学物质的小故事,协助读者了解化学物质,说明化学物质的好处以及其对生物体健康的可能危害,避免不必要的「毒物恐惧症」。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每个化学物质都应有其身分证,说明其特性及毒性。面对生活中的毒物,应配合风险评估的资讯来决定对策。
国内有关风险评估的资讯仍然有限,从这本书可以获得一部份资讯。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参与,提供更多客观的、科学性的资讯,让我们了解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毒物,健康生活。
(本文作者为台北荣民总医院临床毒物科主治医师)
「毒物魅影」這個名字,瞬間就勾起了我的求知慾。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毒」,不一定是指那種劇毒物質,更多時候是那些長期、微量,但卻悄悄累積、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這個角度出發,為我們揭示這些「魅影」的真實面貌。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比較冷門但卻貼近生活的「毒物」?例如,某些電子產品釋放出的電磁波,或是長期使用某些材質的寢具、衣物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並且提供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建議。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風險,並且能夠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替代方案」的資訊,例如,有沒有更環保、更天然的清潔劑,或是更健康的烹飪方式,可以減少我們接觸到有毒物質的機會。總之,我對這本「毒物魅影」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生活品質、守護家人健康的知識寶庫。
评分哇,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超有吸引力的!「毒物魅影」,光是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各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卻又充滿神秘感的東西。我一直對生活周遭潛藏的危機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能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像是室內裝潢的甲醛、清潔劑裡的化學成分,或是我們常吃的加工食品裡可能添加的防腐劑、色素等等?平常看新聞或是科普節目,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食安問題的討論,但總覺得資訊有點零散,不夠系統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專業的嚮導,帶我們一一揭開這些「毒物魅影」的面紗,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它們的來源、特性,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它們對我們和家人造成傷害。尤其是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方便快速的時代,很多東西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果能有一本這麼實用的書,教會我們辨識、選擇,甚至是用更天然、安全的方式來取代,那絕對是一大福音。希望作者在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如何選購更安全的日常用品、如何在家裡進行簡單的環境檢測,或是如何培養更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接觸有毒物質的風險。總之,對於這樣一本聽起來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的書,我充滿了高度的期待,希望能透過閱讀,讓我對「毒」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也更能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
评分這本書名「毒物魅影: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而且「改版」兩個字代表了它的內容一定經過不斷的更新與精煉,更符合當下的需求。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化學物質的時代,從吃的、用的、穿的,幾乎都離不開各種合成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些物質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只知道它們存在,卻不知道它們的確切來源、作用,以及對我們的潛在影響。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那些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毒物魅影」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辨別和選擇的技巧,例如,如何分辨哪些產品是比較安全的,哪些需要特別謹慎;在購買時,有哪些指標是可以參考的。而且,我認為「改版」這個詞意味著作者一定會針對最新的科學研究和社會議題進行更新,這對於想要跟上時代、了解最新資訊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毒物」的「前世今生」,讓我知道它們是如何被發明、被應用,以及為什麼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解毒」或「排毒」的誤解與釐清,那就更好了。總之,我對這本改版後的「毒物魅影」,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本必備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說真的,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聳動,畢竟「毒物」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畏懼,但「魅影」又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懸疑感,讓我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到底在講什麼。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都忙著追趕,反而忽略了身邊一些細節。比如說,我們每天使用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小孩玩的玩具,裡面到底有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皮膚、呼吸道,甚至長期下來對內分泌系統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問題,不只是列出名單,更重要的是能告訴我們,這些「毒物」是如何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它們可能造成的風險又是什麼。我特別想知道,像是一些我們認為很安全的物品,例如某些塑膠餐具、不沾鍋塗層,或是甚至我們喝的水、呼吸的空氣,裡面是否也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魅影」。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辨別、判斷的技巧,例如如何看懂成分標示,或是哪些品牌、哪些產品可能需要特別留意,那就太棒了。畢竟,現代人雖然資訊發達,但很多時候反而被龐雜的資訊淹沒,分不清真假,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做出更聰明的選擇,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毒物魅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探險的感覺,彷彿要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去認識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但卻又不太了解的物質。我對於科學知識一直抱有濃厚的好奇心,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應用。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只是枯燥乏味的化學名詞堆疊,而是會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探討「毒物」這個主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潛在的「毒物」,例如工業化、生產鏈的複雜性,或是消費者對於便利性和價格的追求,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成了「毒物魅影」的產生。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毒物」的影響,而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例如,可以探討一些歷史上或現代社會中,因為接觸到特定有毒物質而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從中學習教訓。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教導我們如何在源頭上減少接觸,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了才去處理。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成為一本引導我們深入了解科學、認識生活、並做出更明智決定的啟發之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