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魅影: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质(改版)

毒物魅影: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质(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Timbrell
图书标签:
  • 毒物学
  • 健康
  • 安全
  • 家居
  • 环境
  • 化学
  • 预防
  • 中毒
  • 科普
  • 生活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化学物无所不在,毒踪到底身藏何处?
  一则则毒物新闻每天轮番上演,你是否正为「毒物恐惧症」所苦?

  也许你从来不知道苹果籽里含有氢化物!
  不了解过动儿为什么和日常用品中的化学物有关?
  也许你有疑问天然的是不是最好、有机食品是否真的健康?
  也很好奇侦探小说中下毒者的毒物玄机!

  毒物学家约翰.廷布瑞从食品添加物、家庭用品、杀虫剂、谋杀毒物、职业灾害到恐怖攻击,从不同层面一一探索化学物的毒物知识。它探索了促使化学制品产生毒素的原因,不同的状况和剂量如何让原本具有疗效的药物瞬间变成致命杀手,让我们看到并非每一种人工制品都有危险性,也并非天然物就绝对安全。千面人毒蛮牛保力达B事件,造成1人死4人重伤,使大众陷入氰化物中毒的恐慌中,但苹果籽里其实就含有氢化物,为何吃了却不会致死?真正的关键就在于暴露氰化物的量、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长短!
 
  作者强调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唯有了解它的科学属性,我们才可能评估出它的真实风险,才能正确判读专家学者对于毒物新闻的看法与解释,真正化险为夷地与毒物和睦共处。「了解」,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

作者简介

约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

  伦敦国王学院药学系的生化毒物学教授。他拥有三十多年的毒物学教学经验,发表过一百三十余篇文章及研究论文;着作包括《毒物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及《生物化学毒物学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cal Toxicology),这两本专业用书已普及各个国家,广为世界各地教授及学生使用。

译者简介

庄胜雄

  文化大学英文系毕,台湾省屏东县人,现服务于报社编辑组,主要译作有:《时间万岁》(天下文化)、《致癌基因之谜》(商周)、《分子博览会》(商周)、《100件人人都该会的事》(大雅)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似是而非的中毒观念∕方震中医师
〈专文推荐〉 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毒物∕吴明玲医师
前言
第一章 毒物——老玩意,新科学
第二章 化学物和身体的战争
第三章 没有安全的药,只有安全的服药
第四章 可怕的杀虫剂!
第五章 是谁杀了猫?——环境里的污染物
第六章 天生杀手——上帝设计的有毒化学物
第七章 疯狂帽商与令人不悦的粉刺——工业化学物
第八章 厨房、车库与庭院中的毒物
第九章 拉斯普丁的复仇——杀人的化学物
第十章 姜杰克和西班牙毒油——有毒食物和污染物
第十一章 奶油黄与谢勒绿——食品添加剂的梦魇
第十二章 危险的行业?——化学物风险评估
专有名词&计量单位
参考书目&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似是而非的中毒观念 方震中医师

  现今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接触各式各样化学物质,从报章杂志及各类媒体得知各种与中毒相关的问题,例如:蔬果的农药残留、不沾锅的铁弗龙、工业污染、吸毒病患等等。再到书店中,有关于环境污染、各种化学物质毒性、生机排毒饮食的书触目可见。

  但是,讨论「毒物学」的科普作品十分稀少,大家少有机会以科学方法来认识中毒问题。影响所及,不仅限于一般大众,甚至许多高级知识份子,常对于中毒有似是而非的观念。各类媒体上,偶有未能符合科学方法的中毒研究或见解,常引起轩然大波。商周出版翻译出版伦敦国王学院生化毒物学教授约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所执笔的《毒物魅影》(The Poison Paradox)科普读物,正是提供我们以科学的方法来了解中毒的好书。

  本书探索「毒物学」的各种领域,包括各种药物中毒、天然动植物毒素、重金属、农药、工业化学物、环境污染等等。娓娓道来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中毒故事以提高读者的兴趣,并利用实例一再解释这本书的基本主旨,即是巴拉塞尔士所说:「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这是毒物学的基本原理。换言之,物质不是重点,剂量才是。 我常以水做为例子,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有助健康,而鲜少知悉「水中毒」这个病名。医师在临床上会碰到因心理因素不断自觉口渴的病人,在短时间内喝下大量的水,以致于肾脏无法排出过多的水而产生身体渗透压下降,造成脑水肿甚至死亡,这就是「水中毒」。这个例子清楚说明了没有什么物质是无毒的。

  人工合成化学物经常被媒体形容成是危险和有毒的,一般大众现在对所有化学物都抱着相当怀疑的态度。本书另一个想要破解的迷思:天然即是安全的,人工合成就是有毒的。例如在第十章中提到对食物造成的污染,有的是天然造成的,有的是人为造成,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化学品一样会造成了人们的伤亡。 又如在第六章中提到各形各色自然界的有毒动植物,许多对人类都有致命危险,它们毒性并不亚于人工合成化学品。虽然化学物可能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危险,但在现今社会中不可能不使用化学物,化学物有用和有益的效应,为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如何了解各种化学物的黑暗面,评估出它的真实风险,十分重要。 本书的最后一章即是介绍以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化学物的风险,并使读者了解,化学物带来的好处也应该一併考虑于风险之中。一般大众读后当能理解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无所不在的化学物。

  毒物学并非一门基础科学,如有化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较能一窥奥妙,因此毒物学的科普读物并不容易执笔。本书自然希望深入浅出地介绍毒物学,但有部分内容对于一般读者可能较为艰涩。建议一般读者略过作者述说毒物造成中毒作用的细节,先阅读各种物质造成人体伤害方面的案例故事。另一方面,因为作者对学理的叙述详尽,此书的内容对于有相关学识基础读者,则能对毒物学有登堂入室的了解。 作者旁征博引从古至今各种和中毒有关的历史故事、研究案例、争议论述等十分丰富,虽说此书为科普读物,其实专门研究毒物学的学者或医师,从本书中亦能受益良多。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
台湾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科临床助理教授)

推荐序2

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毒物 吴明玲医师

  作为临床毒物科医师,经常面对来自各方的询问,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为何?该怎么诊断、治疗或预防?作为一个消费者,每天从不同的媒体新闻,经常看到各种有关生活中毒物的相关报导,如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食品防腐剂、漂白剂、抗生素、染料、戴奥辛、电磁波、辐射线、核能等。有些报导过于耸动,常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有些报导因为毒物性质的复杂,也不能在短短篇幅中说明清楚,读者可能会低估某毒物的影响。

  越来越多人提出怀疑,我们的空气、饮水、食物是否安全?如何能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如何排毒、解毒?在新闻媒体报导下,民众常发生恐慌,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毒物。现代人的寿命及健康比古人好得多,然而也确实有许多新的文明病与环境病产生。

  化学物质是一体两面,有其用处,也有其毒性。如何正确使用,而避免毒性;需要有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全民的参与。毒物学的知识,通常较为艰深,民众并不容易了解。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许多种化学物质的小故事,协助读者了解化学物质,说明化学物质的好处以及其对生物体健康的可能危害,避免不必要的「毒物恐惧症」。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每个化学物质都应有其身分证,说明其特性及毒性。面对生活中的毒物,应配合风险评估的资讯来决定对策。

  国内有关风险评估的资讯仍然有限,从这本书可以获得一部份资讯。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参与,提供更多客观的、科学性的资讯,让我们了解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毒物,健康生活。

(本文作者为台北荣民总医院临床毒物科主治医师)

图书试读

毒物——老玩意,新科学毒物学(toxicology)是研究毒物的科学,但是,毒物是什么?「毒物」这个名词会让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经常会让人联想到「化学」这两个字。我翻阅了好几本辞典,找到几种毒物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基本上都很相似:「被摄取或被有机体吸收后,会造成死亡或伤害的一种物质──尤指那种即使微量也会快速造成死亡的物质。」另一种定义则提到更进一步的观念:「任何在人体内形成或被人体摄取时,会夺走生命或伤害健康的物质。」这两种定义告诉我们,毒物指的是对生命有害或可能致命的物质。第一种定义暗示,毒物可能具有某种效力,第二种则暗示,毒物可能是天然产生。

另外,毒物在美国法律上的定义是:「当人体摄取某种物质时,如果它的剂量在每一公斤体重摄取50毫克(或更少)时就会致命,这样的物质就被视作毒物。」这表示,只要四分之三汤匙的量就可以毒死一名正常人。

所以,毒物是指可以致命的物质,但这些物质是什么?它们全都是化学物质,人工合成或是天然形成的都有。难道所有的化学物都是毒物?这要依情况而定,尤其取决于这些物质的摄取量。四百年前有一句名言说得最清楚: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巴拉塞尔士(Paracelsus,1493-1541,瑞士炼金士及医生)这就是本书的基本主旨,而且,这对于了解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和安全使用,相当重要。Toxicology这个专有名词源自希腊文的toxikon(意为箭毒 )和toxicos(弓)。最初,毒物被使用于战争。不过,也有人基于别种原因而对毒物产生兴趣,最早的毒物研究,是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开始。

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书中就有提到毒物及很多毒物的配方。其中像毒芹汁(hemlock),是后来的人都还耳熟能详的,西元前三百九十九年,希腊人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就是要他喝下这种植物性毒药,将他毒死。另外一种是「乌头」(aconite),这是一种植物性毒药,中国人拿它作为箭头毒药,除此,书中还列出一些有毒金属,像是铅(lead)和锑。而同时当作毒药和灵药使用的鸦片,也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古希腊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经常提到毒物,而且也是在古希腊时期开始对中毒者进行合理的诊治。

在古希腊,中毒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治疗中毒和解毒剂(antidote) 的使用就变得十分重要。第一个对中毒者採取合理治疗的人是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大约在西元前四百年。他当时一定已经了解到,在治疗或减轻中毒症状时,最重要的是要减少消化道(gut)对这些有毒物质的摄取。传说,蓬塔斯(Pontus,小亚细亚东北部黑海南岸的一个古国)国王米特司立得提六世(Mithridates VI)经常用罪犯试验毒物的解药,然后把这些解药中的多种配方混和服用,用来保护他自己。不幸的是,最后当他想服毒自杀时,体内的药竟然还发挥解毒功效,逼得他只好用剑结束自己的性命!

Mithridatic字意为「解毒剂」,就是从他的名字演化而来。另外一位类似的传奇人物,西元前二世纪的名医尼坎得(Nicander of Colophon),也用罪犯进行试验来找出解毒剂。在他所写的解毒剂学术论文中,提到多种毒物,包括铅粉(白铅)、氧化铅、乌头、斑蝥、毒人参(毒芹)、茛菪素以及鸦片。

古罗马时期,中毒现象更普遍,当时几位女性阴谋下毒者为了某些利益,开始施展她们精心设计的下毒艺术。直到西元前八十二年,罗马独裁者苏拉(Sulla)通过反下毒的法律,才终于遏阻任意使用毒药。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一世(Claudius I)的妻子阿古利碧娜(Agrippina),以及奥古斯都(Augustus)的妻子莉维亚(Livia)都是下毒高手。莉维亚使用从颠茄这种致命植物的根与叶提炼出来的毒药阿脱品(atropine);莉维亚则是把毒药灌入奥古斯都私人的无花果树盆栽里,毒死她的皇帝丈夫。

这时期使用的毒物,很多都是植物性的,但当时的人也已经知道砷化合物(砒霜),并且加以使用,例如克劳迪乌斯一世和他的亲生儿子布利塔尼库斯(Britannicus),就是被阿古利碧娜用砷毒死。最初,毒死布利塔尼库斯的计画并没有成功,他没被毒死,只是健康受损,阿古利碧娜于是想出另一套下毒计画,请人替已经开始怀疑遭人下毒的布利塔尼库斯试吃食物。阿古利碧娜叫人送很热的热汤给布利塔尼库斯,试吃者喝过热汤、确认无毒后再呈给布利塔尼库斯,这时假借为了让汤冷一点,阿古利碧娜派人在汤里加进掺了砷的冷水。

西元五十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着的《药物论》(Materia Medica)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在书中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几种,并分别加以描述,同时附上图画。在之后的十六个世纪,这本书一直是毒物的主要资料来源。

迪奥斯克理德斯也发现催吐剂(emetic)的重要性,在治疗中毒时,可以用它来造成呕吐,将毒物吐出。中世纪时,义大利人为了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及婚姻而发展出更精密的下毒艺术。例如在佛罗伦斯和威尼斯的市议会记录里,都曾经提到要用下毒的方式除掉某人,并且详实记载被下毒对象的姓名以及毒死他们的费用。

除了政治目的,还有人基于其他原因而从事跟毒物有关的行业,例如一位名叫托法娜(Tofana)的女士就制造并出售含有砷的「托法娜仙液」(Aqua Tofana),还附送使用说明书。另一位女「毒手」希耶罗妮玛.史帕拉(Hieronyma Spara),更把下毒艺术发扬光大,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取婚姻与金钱利益。她召集一些有钱的年轻妇人组成俱乐部,大家一起想法子毒死她们不喜欢的丈夫。这种行为在古罗马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波吉亚家族(Borgia)成员里的席撒利(Cesare)和卢克利希亚(Lucretia),更是罗马中世纪时期着名的下毒人,而教皇可能是最重要的受益者。这个家族的一位亲戚,凯撒琳.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她远在法国下毒,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临床毒物学家。

她假装从事慈善工作,用穷人与病人进行她的毒药实验。她很仔细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像是这些毒药发挥中毒效果的速度有多快、身体的那个部位会受到毒物影响,以及毒药的那些配方会造成什么样的中毒症状。另一位对治疗中毒有贡献的人是十二世纪的名医麦孟尼德(Maimonides)。

他的《中毒诊治与解毒剂》(Treatise on Poisons and their Antidotes)在当时尤其重要,因为这本书指出,油腻或多脂肪食物有减少胃部吸收毒性的效果,以及在四肢使用止血带可以减轻被动物叮咬的疼痛感。除了历史文献之外,文学作品中也常提到毒物,例如莎士比亚在《马克白》里提到:「双倍,双倍辛苦与烦恼,……毒芹根,在黑夜里挖掘……」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里,受害人就是被下了砷毒,威尔斯诗人汤玛斯(Dylan Thomas)诗作〈乳树下〉(Under Milk Wood)也出现砷,提到了含砷的饼干。用化学物杀死敌人,并不是人类专利,动物和植物也採取这种化学战。

动物、植物、细菌和霉菌,都可以产生或含有某些最致命的化学物质,目的在于阻止掠食者或是杀死可以被拿来作食物的对象。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一些中毒情况,被蚂蚁或蜜蜂叮咬,或是被荨麻刺到。在某些国家,有些特有植物和动物也可能特别危险,我们将会在第六章进一步讨论。所有造成这些不愉快和可能致命效果的物质都是化学物,不论它们是由植物、微生物或是动物产生的,也许只是简单的刺激性物质,像是蚂蚁叮咬后产生的蚁酸,或是存在于蜜蜂毒液中的复合蛋白质(protein)分子。蛋白质是很大的分子(molecule),是身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酵素(生物催化剂)的主要成分。

动物毒液,例如毒蛇毒液,经常含有会侵蚀肌肉的酵素,而菇类和毒蕈是有毒化学物质的另一来源,例如在英国发现的毒鹅膏菇(Death Cap),如果误食,可能会丢掉性命。因此,人类已经学会避免吃到含有有毒物质的植物,并且也和含有毒液的动物保持距离。只要躲避得当,这些植物或动物的有毒化学物质,就不会对人类构成重大危险。

同样的态度也可以(应该)用来对付人造化学物,对这些人造化学物保持正确的尊重和了解,可以让我们安全使用它们。人造或天然产生的化学物都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对我们有益。这并不是说没有危险,只是我们必须把危险降到最低,并且接受这个事实:永远都有危险存在,不论这样的危险是否很小。

除了蓄意用毒物进行谋杀或毒害之外,人们在使用化学物时也会出现中毒现象,例如在开採汞(mercury)和铅这些金属时,以及熔解和铸造它们的过程。十六世纪,人们在斯洛维尼亚的伊德里亚(Idrija)开採汞,汞有纯金属也有矿砂,而这种金属会毒害人类神经系统,所以当时的採矿工人及他们的家属身上可能都已经出现汞中毒症状。汞採矿工人的职业病,以及汞造成的长期影响,最早出现于巴拉塞尔士记录的文献中,在毒物学这个领域里,他可能是最重要的人物。他明白实验的重要性,也了解化学物剂量代表的重要意义,一种化学物会出现治疗效果或产生毒性,完全决定于剂量的多寡,他也知道,化学物可以产生某些特定效果。

直到近代,对于化学物如何产生毒性的研究才真正科学化,同时也更重视对中毒症状的描述。几千年来,人类早已知道化学物可能有毒且加以利用,这些化学物大部分从植物提炼,或是在岩石中自然产生。一直到最近,人类才开始用合成法制造出新物质,而且这些新物质当中,大部分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近几年,我们都已经很习惯看到报纸刊出一些跟化学物有关的大标题,像是「化学公司毒害我们的水源」、「毒物污染我们的食物」、「毒油事件」等等,在大众脑海里「毒物」和「化学物」几乎已经成了同义词,于是引发爱丽丝.奥托巴尼(Alice Ottoboni)所谓的「毒物恐惧症」或是「新闻媒体毒物学」。

伊蒂思.伊夫隆(Edith Efron)在她的着作《启示录》(The Apocalyptics)中指出,对于化学物的这种非理性恐惧,可能开始于一九七六年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告诉新闻记者:「一直以来,大部分美国人都不知道……他们经常在从事危险的化学物轮盘游戏,其结果要在很多年后才会知道。」我们会在后面章节再度讨论这些问题,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化学物」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就是化学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毒物魅影」這個名字,瞬間就勾起了我的求知慾。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毒」,不一定是指那種劇毒物質,更多時候是那些長期、微量,但卻悄悄累積、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這個角度出發,為我們揭示這些「魅影」的真實面貌。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比較冷門但卻貼近生活的「毒物」?例如,某些電子產品釋放出的電磁波,或是長期使用某些材質的寢具、衣物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並且提供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建議。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風險,並且能夠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替代方案」的資訊,例如,有沒有更環保、更天然的清潔劑,或是更健康的烹飪方式,可以減少我們接觸到有毒物質的機會。總之,我對這本「毒物魅影」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生活品質、守護家人健康的知識寶庫。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超有吸引力的!「毒物魅影」,光是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各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卻又充滿神秘感的東西。我一直對生活周遭潛藏的危機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能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像是室內裝潢的甲醛、清潔劑裡的化學成分,或是我們常吃的加工食品裡可能添加的防腐劑、色素等等?平常看新聞或是科普節目,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食安問題的討論,但總覺得資訊有點零散,不夠系統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專業的嚮導,帶我們一一揭開這些「毒物魅影」的面紗,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它們的來源、特性,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它們對我們和家人造成傷害。尤其是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方便快速的時代,很多東西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果能有一本這麼實用的書,教會我們辨識、選擇,甚至是用更天然、安全的方式來取代,那絕對是一大福音。希望作者在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如何選購更安全的日常用品、如何在家裡進行簡單的環境檢測,或是如何培養更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接觸有毒物質的風險。總之,對於這樣一本聽起來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的書,我充滿了高度的期待,希望能透過閱讀,讓我對「毒」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也更能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

评分

這本書名「毒物魅影: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而且「改版」兩個字代表了它的內容一定經過不斷的更新與精煉,更符合當下的需求。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化學物質的時代,從吃的、用的、穿的,幾乎都離不開各種合成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些物質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只知道它們存在,卻不知道它們的確切來源、作用,以及對我們的潛在影響。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那些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毒物魅影」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辨別和選擇的技巧,例如,如何分辨哪些產品是比較安全的,哪些需要特別謹慎;在購買時,有哪些指標是可以參考的。而且,我認為「改版」這個詞意味著作者一定會針對最新的科學研究和社會議題進行更新,這對於想要跟上時代、了解最新資訊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毒物」的「前世今生」,讓我知道它們是如何被發明、被應用,以及為什麼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解毒」或「排毒」的誤解與釐清,那就更好了。總之,我對這本改版後的「毒物魅影」,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本必備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說真的,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聳動,畢竟「毒物」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畏懼,但「魅影」又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懸疑感,讓我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到底在講什麼。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都忙著追趕,反而忽略了身邊一些細節。比如說,我們每天使用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小孩玩的玩具,裡面到底有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皮膚、呼吸道,甚至長期下來對內分泌系統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問題,不只是列出名單,更重要的是能告訴我們,這些「毒物」是如何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它們可能造成的風險又是什麼。我特別想知道,像是一些我們認為很安全的物品,例如某些塑膠餐具、不沾鍋塗層,或是甚至我們喝的水、呼吸的空氣,裡面是否也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魅影」。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辨別、判斷的技巧,例如如何看懂成分標示,或是哪些品牌、哪些產品可能需要特別留意,那就太棒了。畢竟,現代人雖然資訊發達,但很多時候反而被龐雜的資訊淹沒,分不清真假,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做出更聰明的選擇,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毒物魅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探險的感覺,彷彿要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面紗,去認識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但卻又不太了解的物質。我對於科學知識一直抱有濃厚的好奇心,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應用。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只是枯燥乏味的化學名詞堆疊,而是會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探討「毒物」這個主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潛在的「毒物」,例如工業化、生產鏈的複雜性,或是消費者對於便利性和價格的追求,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成了「毒物魅影」的產生。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毒物」的影響,而不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例如,可以探討一些歷史上或現代社會中,因為接觸到特定有毒物質而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從中學習教訓。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教導我們如何在源頭上減少接觸,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了才去處理。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成為一本引導我們深入了解科學、認識生活、並做出更明智決定的啟發之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