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独行拥抱环境史的研究者,近十年来对台湾遍及「北东南中」各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育的课题,做出了长时间的检视。
作者以毒油(PCB中毒)事件启发社会环保意识为始,透过国家公园和国家环境治理等课题,申论战后台湾虽已进入生态现代化阶段,但仍未达永续的生态国家之境;环保政策除须有全面性的思考外,更须慎始。全书显示:
开发与保育的两难是战后台湾五十年环境史不变的基调。
作者简介
曾华璧
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人社系特聘教授
序
自序
导论
首部曲 意识与行动
1 多氯联苯中毒事件:风险社会下台湾媒体的环境教育
二部曲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育之间的对立与抉择
2 阳明山个案:国家公园与自然资源保育
3 太鲁阁个案:国家政策与区域开发的关系
4 南瀛个案:从地方到全球保育思想与运动的生态政治学
综合曲 国家公园与国家的环境治理
5 台湾的国家公园:由国土规划的架构论其设置的意义
6 台湾的环境治理:基于生态现代化与生态国家理论的分析
终曲 书写战后台湾环境史的回顾
我一直对台湾的“绿色力量”感到好奇,这本书的题目《战后台湾环境史:从毒油到国家公园》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点。一方面,我难以想象在战后台湾那样一个经济起飞的年代,环境问题是如何被忽视,甚至被牺牲的,“毒油”这样的词汇,更是代表了那个时期可能存在的严重疏忽和对人民健康的漠视。另一方面,台湾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岛屿,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发展,本身就是一段值得研究的历程。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从“毒油”所代表的那些环境乱象,到“国家公园”所象征的生态保育理念,台湾社会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和政策演进。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一些对环境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扎实的方式,为我梳理出台湾在环境保护这条道路上的足迹,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的现在,以及它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勾起了我非常大的好奇心,战后台湾的环境史,这个主题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从小到大,我们常听长辈们讲以前台湾经济发展有多快,但好像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快速发展背后,我们土地和海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书名里的“毒油”两个字,更是直击人心,那段黑暗的历史,虽然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但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清楚那对我们身体健康、对社会信任造成了多大的创伤。想到这些,我真的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梳理从那个时期开始,台湾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政府是如何介入的,民众又是如何反应的?而“国家公园”的出现,又代表了什么?是在环境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反思和挽救吗?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不只是简单罗列事件,更能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留给我们的教训。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它的环境演变,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评分我平常对历史的兴趣不算特别浓厚,但“环境史”这个角度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战后台湾环境史:从毒油到国家公园》这个名字,就像是一条线索,把过去我们经历过的种种环境冲击,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串联起来。我一直觉得,台湾虽然不大,但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可这些年来,各种开发、污染的新闻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在透支未来?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书中提到的“毒油”事件,我想了解一下当时具体是怎么回事,影响有多大,后来又是如何处理的。再比如,关于“国家公园”,我一直觉得这是台湾自然保育的重要象征,这本书会怎么解读它的出现,它是如何运作的,在保护台湾的自然遗产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这种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感觉会更有收获。
评分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的人,我对环境的变迁有着切身的感受。小时候,河水还能抓鱼,空气也似乎更清新,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地方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本书的题目《战后台湾环境史:从毒油到国家公园》,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毒油”这类具体的、令人痛苦的事件,与“国家公园”这类象征着自然保护的宏大叙事连接起来的。它是否会描绘出台湾在战后,从一个可能不太重视环境的时代,一步步走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治理的过程?我希望能读到书中对于各种环境污染事件的详细分析,比如那些我们现在已经不太会主动去谈论,但确实影响深远的案例。同时,我也很想了解,在台湾的自然保育史上,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发展,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在开发与保育之间寻求平衡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台湾环境“成长史”的记述,充满了挑战、反思与希望。
评分坦白说,读完这本书的标题,《战后台湾环境史:从毒油到国家公园》,我脑子里立刻涌现出好几个画面。一边是那些令人发指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简直是触目惊心;另一边,则是那些风景如画的国家公园,它们的存在,似乎是希望与前者的罪恶形成鲜明对比,但究竟是怎么从“毒油”的阴影中走向“国家公园”的守护,中间的路程一定充满了曲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毒油”事件的源头和后果,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追责,更要探讨它对台湾社会信任和环境意识的长期影响。同时,它又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国家公园体系的?这个过程有没有遇到阻碍?有哪些重要的决策和人物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期待的是一种叙事,它既能展现台湾在环境治理上的努力与成就,也能毫不避讳地揭示过去的错误与教训。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片土地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