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石化落幕,第一本纪实报导出炉,源源本本告诉您来龙去脉
二十年来的石化工业发展,见证台湾社会、地方发展与环保意识的转变。
2011年4月,在总统马英九的表态反对下,国光石化暂时喊卡,纠缠台湾二十几年的八轻幽灵终于安息,浊水溪口北岸溼地的危机暂时宣告解除。
「轻」是轻油裂解厂的简称,乃是将原油提炼后的轻油,裂解成乙烯、丙烯等分子量较小的系列石化基本原料,供下游工业制造合成纤维、塑胶、橡胶等化学品。
五轻在高雄、六轻在云林、七轻(滨南工业区开发案)被驳回。虽然已经有那么多「轻」,但在政府与企业的发展主义逻辑下,仍积极规划「八轻」,也就是「国光石化科技园区」。然而在政治考量、地方发展、企业利益与环保运动各方角力下,「八轻」的地点数度变动,最后才落脚在彰化。
谢志诚长期投入环境保护,何明修是社会运动观察者,一起联手写出这本结合经济、环保、地方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国民读物。带我们源源本本回顾这段历史,也从中省思台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下一步。
本书版税收益全数捐给:台湾农村阵线、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青平台基金会、荒野保护协会、云林县浅海养殖协会、彰化县环境保护联盟、赖和文教基金会。
作者简介
谢志诚
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教授,前921震灾重建基金会执行长,早年投入黑面琵鹭生态区保护,参与并「成功」反对滨南工业区开发案(七轻、大炼钢厂),为反滨南运动着有《黑面琵鹭的乡愁》、《黑面琵鹭的乡愁(续篇)》以及绘本《黑面琵鹭来过冬》。
何明修
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社会学与劳动社会学,着有《四海仗义:曾茂兴的工运传奇》、《绿色民主:台湾环境运动的研究》,编有《社会运动的年代:晚近二十年来的台湾行动主义》,合着《秩序缤纷的年代》。
《八轻游台湾》读后感 吴晟
序(一) 谢志诚
序(二) 何明修
楔子:说八轻,话从前
第一回:阿猴
第二回:诸罗山
第三回:转个弯,过后劲
第四回:拚经济,再启动
第五回:到云林
第六回:来彰化
附录一 大事记:国光石化的前世今生
附录二:资料来源
《八轻游台湾》读后感 吴晟
身为农家子弟,承续父祖,从年幼以至逐渐老迈,终生立足在自己的乡土,成长于斯、耕作于斯,养育子孙,世世代代赖以安身立命,我对土地的浓郁情感,难以计量;同时我也是生物教师,对生态环境的变迁,特别留意,增进更深一层的知性认识,更深一层的关注。
数十年来,这样的情感和关注,经常流露在我的诗作、文章中,是我最主要的创作动力。随着开发主义的经济思维,漫无节制主导台湾社会的发展,盲目追逐经济成长,成为全民理所当然的「核心价值」,放任土地正义泯灭、环境伦理极度扭曲,我的诗文注入无比忧虑,乃至悲伤。
但我几乎不曾挺身而出,直接诉诸行动对抗。
直到二○一○年春季,因某些机缘,我跟着台大研究生许博任等一群年轻学子,去二林中科四期空旷园区、去相思寮农家、去国光石化预定地芳苑、大城海岸、去沿海养殖场,实地走访,在这之前我陆续从报章杂志蒐集而来的相关报导,和多篇秉持知识良知的专家学者的论述,与现场所见所思所感,相激相盪,我长年以来蓄积的忧虑与悲伤,终于爆发出来,转化为忍抑不住的悲愤。开始酝酿《只能为你写一首诗》的诗篇,并实际介入反对行动。
很巧合的是,六月初诗作定稿,不久接到《商业周刊》编辑来电,表示将制作「天空浩劫」专辑,探讨六轻、八轻石化业,邀我写一首诗,依我的写作进度,若非早就写好了这首诗,哪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更巧合的是,首次接到彰化环盟理事长蔡嘉阳电话,邀我六月二十四日出席艺文界记者会,我立即应允,当天早上搭高铁去台北,《商业周刊》刚出版,我买一本带到会场,即席朗诵《只能为你写一首诗》。
从此我更积极、更主动参与、筹划、展开一连串反对国光石化的实际行动。
在环境保护社会运动的经历,我充其量只是一名幼稚园学童。我一面参与、一面学习,成长不少,特别是青年朋友教我最多。
我不讳言,在这一年多实际参与反对国光石化运动,我是抱持着近乎拚命的高昂情绪,深深感受到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充分发挥了社会正义的力量。据我粗略观察和归纳,反对国光石化运动「暂时胜利」,至少得自于十股社会力量,分别是:彰化环保联盟及许多环保、公益团体、在地自救会、专家学者、彰化医界联盟、全国青年反国光石化联盟(含高中生)、艺文界(包括创作歌手)、平面及电子媒体、乃至从政人士………。
每一个团体、每一股力量,无论谁先谁后、无论什么方式参与,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甚至在彰化县政府前、在凯道上、在环保署前面抗议的每一位默默声援的群众、青年学子,来到大城溼地表达关心的每一位「访客」,都散发出无比动人的力量;至今,我的脑海中,仍经常浮现每一张面容……。
二
回顾台湾历年来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为保护环境的抗争运动,也许轰轰烈烈,也许很快就溃败而烟消云散,每一场各有不同的时代背景、环境意识、社会氛围、以及面对的势力和命运,当然也有各自叙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殊为可惜的是,据我所知,大部分社会运动,很少留下比较完整的事件记录,作为历史见证,遑论深入的探讨,留给后人反省、借鑑或参考,甚至连起码的文宣、大事纪等资料,也无人保存、整理,任其湮灭。这是台湾人太过于「务实」的本性,只重现在、漠视自己历史记忆的通病使然吗?认为凡事过去就过去了,有什么值得谈论?于事何益?
没想到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反八轻运动「戏剧性」地暂时告一段落,很多伙伴还在为这个「悬案」而困惑,六月底,谢志诚和何明修二位教授,就已着手完成《八轻游台湾》这本十分特殊的「游记」初稿。
谢志诚教授曾经担任台湾环保联盟祕书长、台湾教授协会环保组召集人,不只学养渊博,环保运动经验也十分丰富,早在二○○六年就和苏焕智县长合着《黑面琵鹭的乡愁》一书,详实记录一场长达十二年的艰辛环保运动。
年轻的何明修教授,研究专长有社会运动、环境社会学、劳动研究、教育社会学等领域,二○○六年十二月,就已出版专着《绿色民主──台湾环境运动的研究》。而今两位教授,以其专精学养和长年观察、记录、访谈,恆久毅力合力完成《八轻游台湾》──以演义笔调,先简略交代台湾石化业的身世族谱,再展开八轻如何漫游台湾的历程。
这趟「旅程」从一九九四年起始,全台趴趴走,至二○一一年四月,在彰化大城溼地决定「安息」(不知是否伺机而动?),横跨十多年,涉及的人、事可以想见非常庞杂,本书作者却能理清「旅游路线」图,以事件叙述为主,脉络分明,兼及评述。
八轻游记来龙去脉,本书虽已记述完备,但涉及的人、事确实太庞杂,难以面面俱到,参与反对运动的每个团体、每个成员,可能觉得甚多不足之处,某些作者的观点或评述,也不尽然会满意。甚至资方或政府官员,也有可能不以为然。
不过,「创造历史」者对写历史者的「期待」,往往有很大「落差」。
我们常说,「留给历史去评断」,也就是留给写历史的人去评断。大凡任何「历史事件」回顾叙述,不免与「当事人」记忆有出入;基本上应以不背离史实为最高原则,至于如何记录、如何诠释,自有书写者自己切入的角度与考量,要对自己的书写负责。
当我拿到谢志诚教授列印给我的沉甸甸厚厚一大册《八轻游台湾》书稿,并希望我写序,实在十分踌躇,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在环保运动的经历,充其量只是幼稚园学童,岂敢说什么话。不过,拜读二位教授这么用心的着作,深为感谢和敬佩,那么,就当作小小读后心得报告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