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厨余,根本不是垃圾。」
「好些国家禁止厨余送入堆填区,这些厨余可以捐赠、堆肥、用作饲料、发电……但在香港,无不困难重重。」
全港三个堆填区,即将饱和,里头超过三分一都是厨余。
我们可以做什么?
每一位香港人,都不得不面对。
本书讲解什么是「厨余」,如第一部份探讨工商界产生厨余的成因,第二部份探讨香港以及邻近地区目前如何处理厨余。第三部份关注的是家居厨余。
作者简介
陈晓蕾
1993年开始当记者,这是第一本长篇的採访报道,曾获人权新闻奖中文杂志冠军、亚洲出版协会 (SOPA) 亚洲最佳中文人权报道大奖、亚洲最佳中文环保报道大奖等。出版出版着作包括《够照》、《香港正菜》、《6 ISSUE》、《一家人好天气》和《教育改革由一个梦想开始》等。
相信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CH.1
厨余从哪里来?
盛宴之后
走进厨房
酒楼三倒
茶餐走多士
超市的代价
改变超市
有机小店
汔水大浪费
一棵菜
一推水果
倒米饭堂
再见饭盒
飞机检到宝
CH.2
厨余到哪里去?
追踪厨余
永远的实验
韩国高回收
为什么台湾能?
猪馊鱼粮
遍地是蚯蚓
BOKASHI之谜
商界环保优势
社区起动
CH.3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
白吃野人
厨余日记
冠军专访
十分钟果酱
尊贵面巳布甸
那一碗鱼汤
几时都有菜
希望菜茶
一个人住
冰箱的秘密
农夫储粮大法
鼓油猪头
大厦晒咸鲜
渔家巧妇
好生活不闷
吃不完的月饼
鹅油肥皂
环保酵素
新年猪肠粉
缘化无价
100袋垃圾
快乐因为需要少
「食德好」
说实话,在收到《剩食》之前,我对“剩食”这个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略带负面的联想,觉得它代表着浪费或者不完美。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剩食”也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意义,它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也可以是回忆的载体,甚至可以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作者对于“剩余”的理解,是如此的深刻和富有诗意,让我对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从微小处着眼,却能挖掘出大智慧的写法,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很多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特别敏感,而《剩食》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放大镜,把我平时可能会忽略的美好,都细心地捕捉了下来。里面那些关于日常的描绘,比如清晨厨房里透进来的第一缕阳光,或者是妈妈做的家常菜那种温暖的味道,读起来让人觉得心都跟着软化了。它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大故事,但却充满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生活里最真实、最朴实的感动。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食材选择和处理的段落,感觉作者对食物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食物的关系。
评分哇,收到这本《剩食》真是太惊喜了!书封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带着点复古色调的插画,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纸张香味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以前逛旧书店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是它排版的风格,字的大小、行距都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压迫感。而且,我注意到书中有些地方用了特殊的字体,感觉像是手写的笔记一样,很有温度,也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某个阳光午后,坐在路边小馆里,一边喝着茶,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过去和现在。它里面的一些故事,虽然情节可能不是特别跌宕起伏,但那种淡淡的叙事风格,反而更有力量,能够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心里。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到某个句子的时候,会停下来,反复品味,然后默默地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类似的经历。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刻意渲染,只是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触动了我的某些柔软角落。
评分拿到《剩食》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有一种淡淡的、却又充满故事感的韵味。翻开书页,里面的文字就好像有生命一样,一点一点地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一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节奏,读起来不会觉得累,反而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步。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但却非常地贴近生活,让人觉得:“哦,原来是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