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台北沉没

不只台北沉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灾难科幻
  • 末日生存
  • 气候变化
  • 台北
  • 沉没
  • 反乌托邦
  • 生存挑战
  • 社会议题
  • 悬疑
  • 科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看不到,不代表没有发生;不愿看到,不会阻止事实的进行。
  台北、高雄、香港、广州、东京、新加坡、曼谷、雪梨、伦敦、纽约……
  海洋的孕育,城市文明的颠峰,最终亦将被大海所吞噬。

  如果一切不改变,7年之后我们都将不断的经历漂浮迁徙的人生。-知名媒体人∕陈文茜

  上世纪60年代多次袭港「超级台风」将再度重现。-香港天文台台长∕李本滢

  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间达到预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将註定灭亡。-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前首席科学家∕查理.贝隆

  亚洲国家不同于荷兰这样的富裕欧洲国家,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麦克格兰纳罕博士

  新加坡太脆弱了,海水上升1米,我们还可以建堤坝,但如果上升3至5米,我们将怎么办呢?半个新加坡都将消失!-新加坡前总理、内阁资政∕李光耀

  海平面上升有相当大的惯性,将会在2100年后仍然存在,持续数个世纪。-IPCC《2007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

  亚洲两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正面临游全球变暖引起的洪灾及其他灾祸的严重威胁。-英国《金融时报》

  2003年,热浪在欧洲造成3万人丧生,并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丧命。-电影《不愿面对的真相》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地球出事了 13
前言 未来水世界,你信吗?如果不信…… 15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29

第一章 亚洲危城
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时代
[ 中华民国(台湾) ]
台北:如果湖天湖地
高雄:再见的三种说法
[ 日本 ]
东京:第一都市的梦魇
[ 新加坡 ]
新加坡:狮城遇险
[ 印度 ]
孟买:失落的混血之城
加尔各答:东方商城之王的沉浮
[ 泰国 ]
曼谷:千佛之国的阴霾
[ 越南 ]
胡志明市:难以续写的西贡故事
[ 马尔代夫 ]
马累:一座没有脚的小岛
[ 印尼 ]
雅加达:被遗忘的母亲城
[ 菲律宾 ]
马尼拉: 50年倒计时
结语

第二章 华夏之痛
海水威逼下的中国抉择
香港:大海讨债
深圳:你会被谁抛弃
天津:越低越危险
广州:当悠闲已成往事
北京:黄沙有「毒」
澳门:逃离赌城
福州:盆地盛水
青岛:升温浩劫
海口:当台风爱上这里
三亚:天涯海角原来不是尽头
厦门:再见,鼓浪屿
唐山:毁灭重来
珠海:浪漫无处安放
宁波:紧急下陷
温州:顺风顺水难顺海
结语

第三章 世界叹息
北美.看得见的伤痕
[ 美国 ]
纽约:宿命2090
洛杉矶:梦工厂的噩梦
三藩市:这次,输不起
新奥尔良:生命若仅余90年
芝加哥:被束缚的「美国动脉」
阿拉斯加:别了,最后的处女地
西雅图:或将真成「别过来」
迈阿密:灭顶之灾
[ 加拿大 ]
温哥华:梦碎「宜居家园」
欧洲.危险的气候跷跷板
[ 英国 ]
伦敦:水啸雾都
爱丁堡:苏格兰的骄傲终点站
[ 义大利 ]
威尼斯:重逢,恍如隔世
[ 西班牙 ]
马德里:「欧洲之门」困死沙场
巴赛隆纳:欧洲之花的凋敝
[ 荷兰 ]
阿姆斯特丹:漂浮的国土
鹿特丹:桂冠沉海
[ 希腊 ]
雅典:腹背受敌
[ 丹麦 ]
哥本哈根:暖化时代没有童话
大洋洲.绝望边缘
[ 澳大利亚 ]
悉尼:撤退的土地
珀斯:天鹅带来不了好运
[ 新西兰 ]
惠灵顿:失乐园
非洲.渐入绝境
[ 南非 ]
开普敦:饥渴的本色之城
[ 埃及 ]
亚历山大:灯塔故乡照不亮未来
开罗:尼罗河再也送不出礼物
南美洲.灾难丛生
[ 阿根廷 ]
布宜诺赛勒斯:舞不动的探戈之城
[ 巴西 ]
里约热内卢:最后的狂欢
太平洋.明珠陨落
[ 图瓦卢 ]
福纳佛提:不许寄回的死亡通知书
结语

第四章 山川齐喑
绝版的美景
喜马拉雅山:渐行渐远
阿尔卑斯山:天堂之门即将关闭
乞力马札罗山:八年末路
死海:这次真的会死
亚马逊雨林:地球之肺在消失
大堡礁:2500万年了,不能没有你
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可怕力量
婆罗洲:如果没有伊甸园
瓦登海:被埋葬的「行走海域」
卢克索神庙:会说话的石头失语了
结语
后记 註定要漂流 何必苦作舟

图书序言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文明的根基显得如此脆弱,即便今天的人类已能做到上天入地、逆水行舟、偷天换日……。

  脆弱,似乎仅仅是因为人类放弃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作出无所顾忌的碳排放,肆无忌惮地自然改造……。

  大自然没有掩饰它对于人类这种态度的意见。

  2010年以来,整个地球好似「中风」,不该干旱的地方干旱了,原来干旱的地方更干旱了,沉睡了多年的大火山爆发了,而且一发二发再发,几乎使得欧洲经济停滞,一个城市一天里经历了「四季」,暴雪、强震、强沙尘暴,没有一个地方得以安宁,也没有人说得清楚,今天是什么季节,明天又将如何?
人类历尽几千年耕获的气候守则在2010年几乎完全失效。

  地球沦陷,无人倖免。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是大自然的一次郑重回答。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在对于人类雷声大雨点小的所谓气候峰会一次又一次冷眼旁观后,大自然对人类决策者发佈了宣言。

  他们说,2009年底,全球最高规格的气候峰会在丹麦哥本哈根无果而终;2010年,罕见的劫难接踵而至,这不是巧合。

  如果我们将大自然此次「宣言」看做是一次表演的话,那可以明确指出的是,这次表演没有彩排。

  而且,这次没有,以后也没有。

  现在能看到的「彩排」是人类自己设计的,在这些集中全世界最顶尖科学家智慧设计的「彩排」中,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摧毁性的风暴潮(气象海啸),全球变暖还将彻底改变亚洲生命线——季风,从而产生史上最严重的全亚洲生存危机,并酝酿大规模冲突;全球变暖将使得欧美经济遭遇重创,美国将蒙受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欧盟每年经济损失达650亿欧元,而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更可怕的是,全球几乎每个着名的大城市,科学家都作出这个城市在气候暖化情势下的存亡预言,那些所剩无几的时光,几乎无法挽留。

  人们在惶恐地追问:伦敦、纽约、洛杉矶、东京、雪梨、温哥华、威尼斯、上海、北京、香港、台北、曼谷……一旦失去这些人类重城和工业化的最好结晶,我们还可以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一次世纪审判,原告是大自然,被告是无尽追求工业化的人类。

  参与答辩的人类,彼此间的分歧已越来越小。

  尽管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曾引发外界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公信力的抨击,2010年初以来,针对气候科学的抨击也不绝于耳,但2010年3月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最新的评估报告显示,人为的全球变暖证据比IPCC官方评估报告中所描述的更为有力。专业评论者认为,这标志着主流科学家正再度掀起一场运动,表明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正造成全球变暖的潜在危险。

  「在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诸多不同方面,都已经发现人类活动影响的特征,」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气候监测主任彼得.斯托特(Peter  Stott)表示。「来自太阳、火山爆发或自然週期的自然变化,都无法解释近年来的气候变暖现象。」

  评估发现,IPCC上一份评估报告中未提到的几个气候变暖「特征」,现在已经明明白白地存在。

  一个是人为引起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这是最新一个地区性气候变暖已得到证明的大陆。

  还有关于海洋变暖的新证据出现。海洋变暖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亚热带大西洋的盐度明显提高,额外增加的盐分进而又改变了洋流方向。海洋变暖的另一个影响是海水蒸发量不断增大,导致大气湿度上升,降雨模式不断改变。
近年来气候灾难的笔记和片段,也是大自然审判的最好註脚: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雪,冰冻范围之大,1949年以来罕见;5月缅甸风灾,灾民占总人口之半,夺走13万条人命;夏天澳洲高温47度,破百年纪录。

  2009年7月以来的圣婴现象席卷全球,8月27日重庆16小时一夜之间竟闪电11471次,比战争轰炸还厉害;加州9月大火;希腊8月底干旱;土耳其9月7日两天内下了半年的雨量;辽宁大旱,长江中游氾滥;莫拉克台风降下世纪雨量;雪梨蒙在沙尘暴里;东非2000万人饥荒;台风过后菲律宾惨状比二战日军入侵还糟。

  2009年7月以来的3个月,世界上数百万人国土破裂,家园毁灭;总计各国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上百万人经历生离死别。

  2010年,拉丁美洲国家和亚洲多国包括中国西南部出现罕见大旱;巴西降雨过量……。

  上述恶劣之状并非没有答案。国际科学家的模拟研究已可推出结论:过去每隔一段时期才间歇出现的圣婴现象与反圣婴现象,现已「无缝接轨」,因此,极端气候将成为地球气候常态。

  换句话说,全球暖化导致圣婴现象与反圣婴现象成了常态,这又使得台风已无分轻度、中度、强度,皆是破纪录超大雨量;山洪、土石流与飓风历次狂飙。

  「整个地球的水回圈正在改变,」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气候监测主任斯托特也提出类似研究结论。「湿润地区变得更加湿润,干燥地区则越发干燥。」 就全球范围而言,这意味着热带地区雨量减少,高纬度地区雨量增大。

  也许,今后每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都是人生侥倖。

  这也意味着,世纪审判已进入了倒数计时。

  而一旦对于人类的审判结束,大自然不会手软,其判决执行路线几乎不可逆转。

  也就是说,即便人类因失去那些最着名的城市——文明的宝库,而一生难忘,但灾难也并不会到此为止。

  多米诺骨牌,会在地球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崩塌效应。

  最可怕的结果是地球将驱逐人类。
2010年5月,科学家公佈研究报告显示,不到300年,地球绝大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这份研究报告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者是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他们指出,气候变迁可能造成全球气温过热,若干地区温度升高,意味着人类将无法适应或生存。

  他们在报告中说:「当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摄氏7度,若干地区的居住环境将成问题。当气温上升摄氏11~12度,这类地区将会扩大到目前人类居住的绝大部分区域。」 这项观察气候变迁较其他多数实验更为长久的研究不同,是以综合温度和湿度升高产生的「热压力」(heat stress)作为观察依据。

  研究者虽不认为地球气温会在本世纪上升摄氏7度,但当前仍存在严重风险,持续不断的燃烧石化燃料,可能会在2300年之前产生问题。

  澳 洲 国 立 大 学 ( A u s t r a l i a n   N a t i o n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马 麦 克 ( T o n y McMichael)教授说:「在务实的情景下,到2300年时,我们可能面对气温上升摄氏12度或更高。」

  他说:「如果真的发生,我们目前关切的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热浪侵袭、火烧山、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农业艰困等,都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将面临一项更重大威胁,就是人类目前居住的地区,有一半可能因为过热而无法居住。」
多年来持续关注气候暖化,台湾着名媒体人陈文茜感同身受,她在2009年10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劝告年轻朋友们,拿回生命主导权;你们比任何人都应大声斥责那些毁灭地球的成人们。科学家们估计2020年左右北极将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毁灭性的关键2度。那时你可能只有27岁,可能不到40岁。你会来不及体验享受太多人生,却被迫与父母年年大迁徙。如果一切不改变,之后我们都将不断地经历漂浮迁徙的人生。」

  人类不断地移居,寻找安全之地;生离死别发生在每一个山区与靠海之处;我们再无家乡的意念,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保证安住数十年。许多城市、村落,都可以从地球上抹掉,沉入海里。不断地逃亡,逃亡……发动战争的是地球,战争源头来自极地的冰川,来自沉默于地底的火山地震带。天崩地裂,胜过万马奔腾,没有一个朝代,没有一个大国挡得住。于是缅怀、回忆、纪录……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人生其他的事,有一天我们都得放下。为你自己,更为你的孩子,关心一下地球。

  也许如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的文明,而文明可以重新定义,本书所述的这些着名城市和美景也可以不必消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只台北沉没》这本书,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说,也给了我很多惊喜。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他能够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无论是宏大的灾难场面,还是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波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意象的运用,例如,在水深火热之中,突然出现的某个微小的生命迹象,又或者是,在绝望之中,某个关于过去的温暖回忆。这些细节,就像是在黑暗中划过的星光,给人带来一丝希望和慰藉。书中的节奏把握也非常出色,有紧张刺激的求生场面,也有感人至深的温情时刻。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情绪随着故事起伏,充满了代入感。我发现,作者在对人物塑造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个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显得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这种对角色的深入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更加具有说服力。读这本书,我感觉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重新思考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这本书,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在读完后,留下长久思考的作品。

评分

《不只台北沉没》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故事的重心完全放在“沉没”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熟悉的社会秩序瓦解,当生存成为唯一的目标时,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准则,是否还能坚守?书中的人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面貌。有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人,也有在危难中展现出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描写。在灾难面前,亲人之间的羁绊,是会变得更加紧密,还是会因为压力而产生裂痕?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保护孩子、子女照顾长辈的故事,都让我感动不已。同时,我也看到了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权力会如何被滥用,恐慌会如何蔓延,以及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谣言会如何滋生。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黑暗面,而是将其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城市毁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我们在绝境中,如何保持人性光辉的寓言。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身处其中,我是否能够像书中的某些角色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我是否也会被恐惧所吞噬。

评分

《不只台北沉没》这个书名,一读到就让人心头一震。毕竟,我们对“沉没”这件事,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牵挂和想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对未来的隐忧。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又是如何将“沉没”这个极具冲击力的词汇,揉捏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忧郁感,恰恰衬托出书名所带来的情绪。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雨水淹没了西门町的繁华,可能是淡水河边,曾经熟悉的街景,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又或者是,人们在灾难面前,如何展现出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又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希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以及在这个极端情境下,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毕竟,台湾是一个充满韧性的土地,我们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挑战和适应。所以,当读到“不只台北沉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灾难,更可能是一个关于生存、关于勇气、关于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如何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故事。这本书,从书名开始,就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的欲望。

评分

《不只台北沉没》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对于“沉没”这个概念的延伸和拓展。书名中的“不只”,就已经暗示了故事的格局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上的淹没。作者似乎在探讨,当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会,在面对巨大的危机时,它所经历的“沉没”,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瓦解。这种瓦解,可能体现在集体记忆的消失,可能体现在文化传统的断裂,也可能体现在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被摧毁。我读到书中一些关于幸存者心理创伤的描写,那种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那种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都让我感到非常压抑,但也非常真实。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个人的悲痛,与整个城市的“沉没”联系起来,让读者不仅仅是为某个角色流泪,更是为整个社会的伤痕而叹息。书中的一些情节,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历史中曾经经历过的某些时刻,那些让我们感到无助、感到失落的时期。这种联想,让这本书的情感共鸣更加强烈,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更是在触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集体记忆和情感。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精神上的沉没”,如何才能在废墟之上,重建希望。

评分

读完《不只台北沉没》,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这个“沉没”的世界时,真的是煞费苦心。这不是那种简单的灾难片桥段,而是有着非常扎实的细节铺陈。从气象学的模拟,到地质学的分析,再到城市基建的脆弱性,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我甚至觉得,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做过相关的研究,或者,他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书里对台北都会区的描述,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特别真实。像是描述下水道系统如何不堪重负,像是描述捷运系统在断电后的瘫痪,又像是描述高楼大厦在震动中的摇摇欲坠。这些场景,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我们对台北城市运作的了解,再放大到极致的灾难情境。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想,如果真的发生类似的事情,我可能会在哪里,会如何反应。书中那些对普通市民在灾难中的描绘,也让我感触很深。有的人选择逃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在混乱中失去了方向,有的人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领导能力。这种众生相的刻画,让故事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能力,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或者只是单纯地想要活下去。这种微小的温暖,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