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气候,创造了人类历史。
人类的起源、演化,与气候脱离不了关系。
气候週期性变化不仅影响了人类迁徙,
也开启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征服旅程,
人类命运骤变。
从小冰川期的大饥荒开始,
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
人类的繁衍、灭绝、融合,
到新世界与其他地区的全球变迁,
说明了气候确实能创造历史。
《气候创造历史》一书格局宏大,
说理清晰,鞭辟入里,
多有作者深入观察与研究后的肺腑之言,
是了解气候如何创造人类历史的重要着作。
人类从何处来?
被称为「民族」的个别繁衍族群的起源是什么?
人类如何学习说话?人类如何从「露西」演化成现代的智人?
一切要从气候说起。
《气候创造历史》认为,气候变迁目前已是21世纪社会最关注的问题。许多国家政府认同全球暖化为人类造成的假说为确定事实,并採取各种措施,寻求可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事实上,这种想法源于错误的科学理论,由环保行动人士拥护,再借由「气候变迁跨政府委员会」散播,最后被「核能游说团体」和其他机会主义者当做牟利的工具,包括义大利的黑手党在内。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曾想指定分派碳排放量降低额度,中国代表团成员认为这是「帝国主义的阴谋」,意图阻挠开发中国家的工业进步。美国国家科学院前主席弗瑞德瑞克.谢伊兹(Frederick Seitz)发起「俄勒冈请愿行动」,有2500多名科学家连署,对美国政府提出警告,说明这个假说的科学基础有待商榷。时间更近一点,伦敦皇家学会也曾经指出,该会在科学上不负责执行气候变迁的长期预测。
《气候创造历史》作者许靖华院士多年来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他曾任国际地质学联盟的国际地质与生物地球计画委员会主持人,以及欧洲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第一届气候变迁科学研讨会召集人。在此次研讨会中,ICPP总科学家提出科学数据,借由1975年之前的数据,证明IPCC针对人类造成气候变迁所提出的电脑研究预测并不正确。
许靖华院士与裴瑞(Charles Perry)通过《气候创造历史》,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目前的全球暖化多半是太阳辐射增加的结果,此理论首先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但遭到传播媒体忽视。后来应Orell Fuessli的邀请出版了《气候创造历史》的德文译本Klima und Geschichte,但历经一百多次努力,本书的英文原稿仍然未能在英语国家发行。但由于21世纪最初10年的气象纪录印证了许博士的全球冷化预测,本书的英文原稿也即将于美国发行。《气候创造历史》的中文译本问世,许靖华院士完全没有更动原文,但附加一篇后记,说明近十年来的科学进展已验证他的科学结论。另外也增加一篇附录,说明作者本身透过绿色改革工业文艺复兴,来拯救欧元的计画。
作者简介
许靖华 博士(Prof. Dr. Kenneth J. Hsu)
出生于中国,就读于南京大学,1953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Shell Development Co.(1953-63年),又在美国任教一段时间(1963-67年),其后应聘转往瑞士苏黎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ETH)担任实验地质学主任。
许博士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先锋。他在加州海岸山脉的工作为太平洋板块潜没至北美洲下方提供十分重要的证据,并构成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他发现了地中海以往曾是沙漠,使地质学的基本哲学大幅改观,认为留存在地球历史中的标记是灾难性的巨变,而非缓慢而渐进的改变。他提出彗星撞击导致地球生物大规模灭绝的证据,促使学界重新审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学说。大陨石从天而降,击中地球时,所有生物均身受其害,即使是favored race,在挣扎求生中也难以倖存。许博士退休后应用其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的能源、水与环境问题。他创立Lazarus Oil Ltd.(英国)、「风水」水技术公司(列支敦斯登)、许靖华IHC科技公司(北京)以及Tarim资源回收公司(英国),并提出及获得多项採矿、石油与水技术之相关专利。
许博士为当今最知名的地质学家,曾获得欧洲及北美地区地球科学界的最高荣誉Wollaston奖章和Penrose奖章。另外他还获得南京大学的科学荣誉博士学位,并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等研究机构院士,并担任中央研究院、伦敦大学学院以及多所大学院校的荣誉教授。
许博士对变迁中的地球气候拥有深刻的了解,并与裴瑞(Charles Perry)一同着作,将週期性的太阳变化与气候变迁联结起来,进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许博士曾获瑞士出版社Orelli Fueslli邀请,于1999年出版本书的德文译本。由于21世纪最初10年的气象纪录印证了许博士的全球冷化预测,因此本书的英文原稿也即将于美国发行。
译者简介
甘钖安
曾任Discovery频道、旅游生活频道与资讯杂志特约编译,现仍定期为「科学人」翻译。书籍译作包括《爱因斯坦1905》、《乐观是一种选择》等。兴趣广泛,刻正积极拓展翻译领域,希望未来能成为「多功能译人」。
关于本书:将绘画风格融入写作
前言
第一章 小冰川期的大饥荒
大鬼湖中的沙尘∕明朝的覆亡∕小冰川期∕中国既有大旱又遇严寒∕饥荒、农民叛乱和小冰川期
第二章 别怪匈奴,祸首是气候
三国演义∕他们为什么不回去?∕找个有阳光的地方∕来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迁徙时代
第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
阿拉伯沙漠的绿化∕中亚的绿化∕夏日最后的玫瑰∕来到处女地的先锋∕北方来的蝗虫群∕饥饿与贪婪
第四章 亚利安人原来是北欧人
亚利安的家乡∕好政治,坏科学∕坏政治,好科学∕库尔干迷思与谬误的库尔干至上意识型态∕谬误的库尔干至上思想∕印欧人、亚利安人是北欧人
第五章 从尼安德塔人到亚利安人
个别繁衍族群∕灭绝还是融合?∕到达新世界的移民∕来到中国的入侵者∕一个世界,多种民族,单一语言∕扩散与基础∕尼安德塔人、克罗马侬人和亚利安人
第六章 离开寒冷的北方
四千年前没有阿尔卑斯山冰川∕撒哈拉的大湖∕青铜器时代文明的衰败∕湖上居民失去的家园∕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木乃伊∕北方人∕全球冷化终结「气候最适期」
第七章 气候变化的循环
希腊黑暗时代气候变迁的历史证据∕希腊黑暗时代气候变迁的科学证据∕瓮棺墓地人、多里安人入侵与寒冷时期的海上民族∕温暖时期的希腊人、罗马人和塞尔特人∕希腊罗马的征服时代∕气候与中国历史的循环∕气候创造历史
第八章 新世界与其他地区的全球变迁
被舍弃的阿纳萨齐悬崖住所∕失落的马雅城市∕印加帝国的合併∕新世界、新型态∕欧亚及美洲之外区域∕源于气候的历史週期性
第九章 气候创造历史?
环境决定论∕征服时代∕诅咒∕人类命运的骤变∕气候确实能创造历史
第十章 盖亚与它的温室
我们的时代本来就是悲剧的时代∕世界不会改变是一个错误的∕达尔文的错误∕地球是活的,还好有盖亚∕地球仍健在都是盖亚的功劳∕盖亚的「怪异吸引子」∕时间与机会
第十一章 太阳与气候
太阳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共振与差频∕太阳神
第十二章 气候学的意识型态、宗教与政治
温室暖化还是温室冷化?∕核能电厂和气候变迁∕碎形几何∕恐怖情境∕气候、经济与政治∕地球之死∕拯救世界的水三极体
后记
附录 通过绿色改革工业文艺复兴来拯救欧元
前言
1996年夏初,我在结束长假返回苏黎世时,我的秘书拿给我一叠信件,其中有一位英国学生寄来的几封长信,信中问了许多问题:
「生态灭绝」是否真的可能发生?
我们是否正目睹一场规模大到难以想像的生物界大浩劫?
孟加拉是否很快就会变成水上国家?
沙乌地阿拉伯是否会在2000年之前完全无水可用?
我们是否会接受IPCC的预测,认为全球暖化将带来造成严重洪水、干旱和暴风雨?
我们是不是快没有时间了?
盖亚是否能拯救我们?
当时我不在瑞士,没办法回信。这位年轻人显然相当心急,甚至在最后一封信里提到愿意付费取得服务。我觉得这个家伙八成是疯了,还是他想成立某种奇怪的宗教?因为好奇,我回了他一封信,表示可以受聘当他的顾问。后来我就接到电话:
「许先生,请问您的顾问费用怎么算?」
「通常是一天1000美元。」
「我愿意付这个费用,但我还在唸书,可以给我个折扣吗?」
「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是在某个宗教教派工作的狂热份子吗?」
「喔不是的,我把希望都寄託在盖亚上,而且我看过您在《地质杂志》上写的文章。」
他说的是我针对詹姆斯.洛夫洛克的构想所提出的解释:地球女神盖亚一直在照料我们这个行星,让它适合居住。当然,地球一直都会适合居住,但不一定适合智人居住。
经过冗长的讨论之后,这位亟欲求知的年轻人博得我的同情,我很想为他做些什么,后来我问:
「你为什么问了这37个问题?你打算怎么用我的答案?」
「因为我很害怕。我只想知道我们是不是快没有时间了。或许现在我们得做点什么,或许现在我必须做点什么!」
「这样的话,年轻人,你确实有理由担心,但也不需要杞人忧天。我能理解你有很好的理由想当个环保行动人士。我很乐意帮忙,我可以回答你的37个问题,你也不用付钱给我,我是个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了,而且我不会跟学生收钱。我只是不确定什么时候找得到时间。除此之外,恐怕我必须写一本书才能充分解答。」
「您为什么不写一本书?」
「没错,只要我找得出时间,有何不可?」
「但是您必须找出时间。您必须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否面临灭绝。」
「不是的,人类并没有面临灭绝。世界末日或许哪天会到来,但在你我有生之年应该不会到来。」
「温室灾难不是生态灭绝吗?我上星期刚刚听过一段演讲。那位教授说,燃烧化石燃料会使地球变得无法居住。他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除非我们下定决心彻底改变。」
「他讲得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只是刚脱离小冰河期,目前的全球暖化现象是自然趋势。而且最重要的是,全球性地球暖化对我们是好事。」
「我好像更煳涂了,请把您的书写好吧!」
1995年12月,一位访客从英国前来造访,而且显得相当急切。他说服了我,让我认为我应该投身公众服务,也就是写一本书以及参与生态运动。我跟他说我没有时间,而且我也不想当行动派人士。我很清楚意识型态的危险之处。进化论在德国助长了邪恶的意识型态蔓延,引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则造就了共产极权统治。
他认为我可以写畅销书赚大钱。这一点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我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要写作畅销书,作者必须牺牲一些东西:他必须迎合大众,但我并不擅于此道。不行,我不想写「普及型书籍」。现在我的目标是针对想一窥人类智慧传承的一般大众,写一本浅显易读的专门论着。我对人类的历史很有兴趣,而且一直想学历史或考古学,但我还是因为孝顺而遵照父亲指示,选择了比较有用的东西:地质学。但直到从大学教职退休之后,我才发现,我的专业经验就是为了破解人类过去的谜团。
我们都想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称为「民族」的个别繁衍族群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如何学习说话?人类如何从「露西」演化成现代的智人?我一直很好奇,而在毕生投身研究气候学之后,我才找到答案:气候创造历史。
我们是第一批人类的后代,他们可能居住在非洲某地。几百万年后,直立人族群散播到「旧世界」所有的大陆。基因突变在非洲造成了第一批智人,并于十万年前迁徙到中东地区。他们可能是史上第一种会讲话的动物,而且将语言教给世界各地的原有居民,也在世界各地和不同族群的直立人混血繁衍后代。他们跟尼安德塔人混血的后代是克罗马侬人,后来又演化成欧洲北部的第一批印欧人。在世界其他地方,混血族群是欧洲的非印欧人族群,例如巴斯克人、伊特鲁斯坎人、高加索人等。印度的前阿莱亚斯族群、中国的「山顶洞」北京人、东南亚、大洋洲、澳洲地区的原住民、亚洲北部的部族后来成为使用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以及美洲-印第安语系各种语言的民族。
我撰写此书原本的目的是引用历史,主张近年来的全球暖化不是人类造成,详读历史就能发现它的循环形态。史前史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其起因也都是气候的週期性变化。全球冷化时期,边缘可耕作地区的民族(例如印欧人、日耳曼人、亚洲北部人、阿萨纳齐族群等)都必须到其他地区寻找更肥沃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时期,人口过剩和贪婪反而成为征服和殖民的动机,包括巴比伦人、埃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和中国的汉族,接下来是维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最后则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
我不认为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完全是温室效应所造成,而且发现它与太阳有关。在自省的时刻,在宗教和人性中潜藏的善寻求慰借。我们是智人,应该懂得控制我们的聪明才智。
跨越地质学、古气候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遗传学和天文学各个领域时,我必须仰赖各领域的专家验证我的理解。我专精的领域一直是地质学和古气候学,因此得力于其他专家甚多,尤其是读过本书全部或部份手稿的彼得.詹姆士(考古学)、罗伯.艾克哈特(体质人类学)、威廉.王和维克多.梅尔(语言学)、林.马格利斯和阿弗瑞德.屈维斯(遗传学)以及查尔斯.裴瑞(天文学)等。
我希望撰写一本浅显易读的专门着作,但各章之间互相独立。如果只对这个议题的某些部份有兴趣,而不打算全面了解,或许可以只读某几章,略过其他章节。研究历史的人或许不需要知道盖亚和太阳,而自然科学家或许不会对人类迁徙的可怕详情感到兴趣。探讨气候学的科学、政治与宗教的最后一章,是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散文。这是我的座右铭:生命是对上帝的服事,死亡则是奖赏。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气候变迁的书,虽然书名很吸引人,但内容让我思考了许多不同面向的问题。书里提到的气候变化,并不只是单纯的科学数据堆叠,而是试图勾勒出气候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演进,甚至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感到好奇,比如某些重大迁徙、战争的爆发,是否真的与当时的极端气候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书中透过大量的史料佐证,试图建立起气候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联系,这让我在阅读时,脑海中不断闪过许多历史画面,并试着套入书中提出的观点。
评分我对书中对于未来气候情境的预测与分析,印象非常深刻。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负面影响,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情境下,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的适应与转型挑战。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技术发展、社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是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关键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单一学科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迁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跳脱书中的叙述,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气候变迁对台湾可能意味着什么。像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或是极端天气(如超大豪雨、长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冲击,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议题。书中所探讨的气候变迁,虽然是以宏观的视角切入,但背后所引申出的对个体生活、社会经济、甚至国家政策的考量,是让我觉得非常贴切的。我忍不住联想,如果书中的历史案例发生在现代,我们的应对方式会有何不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气候变迁书籍那样,只专注于科学原理或生态影响。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将气候这个无形的“角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观察它如何驱动了朝代的兴衰、帝国的扩张与衰落。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能力,将看似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赋予它们一个全新的气候维度。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多了许多动态的、受环境制约的思考角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气候并非只是一个遥远、抽象的科学议题,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世界。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也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感到一丝忧虑。我开始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气候现象,试着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变化,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偶然事件。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户,让我看到气候背后更深层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