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乐的大海中,
杨照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聆听的方向
在上一回的《想乐》中,杨照介绍了自己最喜爱的五十首音乐,包括钢琴独奏曲与协奏曲、大提琴乐曲、小提琴协奏曲与交响曲。
这次他将触角伸向更广扩的音乐世界,替读者带来钢琴怪杰李斯特的作品、可歌可泣的歌剧咏叹调、精致典雅的三重奏、悠扬缭绕的小提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原点──宗教音乐。在他的笔下,音乐故事中的人物彷彿破纸而出,在读者面前倾诉着当年的情景。
让我们坐下来,跟着杨照一起走进这些音乐的故事里吧。
你知道「安魂曲」除了莫札特外,还有几位作者吗?
最受李斯特热爱的音乐主题,竟然是「魔鬼」?!
萧邦为什么只独爱钢琴?
当你最伤心、最难过的时候,该听哪一首音乐呢?
一夜之间红透威尼斯、人人都会哼唱的咏叹调是哪一首?
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些故事,也不晓得它们的典故,
那你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书!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週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新新闻》週报总主笔,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 FM91.3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并固定在「诚品讲堂」、「敏隆讲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间」开设长期课程。
I
缭绕之奏 小提琴独奏曲
精确对位的舞曲
巴哈「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
诱惑内在的危险
塔替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铺天盖地的春天
贝多芬「春之奏鸣曲」
钢琴与小提琴的缠绵
贝多芬「克罗采奏鸣曲」
魔鬼的声响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绮想曲」
失而复得的友谊
布拉姆斯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
诡谲的吉普赛狂欢
萨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拥抱变动的力量
拉威尔「吉普赛人」
跨越风格的界线
易沙意「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东方色彩的崇拜
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II
和谐之乐 三重奏
巴洛克与古典之间
海顿第二十七号C大调三重奏
非传统的传统乐曲
莫札特的降E大调钢琴、竖笛、中提琴三重奏 K498
英雄身旁的配角
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 Op.97
激情与大胆的试验
孟德尔颂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Op.49
热烈情意的友谊
舒曼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Op.63
冷静与热情之间
萧邦g小调钢琴三重奏 Op.8
忧郁的輓歌
布拉姆斯降E大调「自然号」三重奏 Op.40
泉涌淋漓的乐思
布拉姆斯第一号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北方的大地之音
亚伦斯基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自我突破的「遗作」
拉威尔的钢琴三重奏
III
庄严之声 宗教音乐
精密计算的上帝之歌
巴哈b小调弥撒曲
神圣版的流行音乐
韩德尔「弥赛亚」
赞美上帝的乐章
海顿的神剧「创世」
死亡的前奏曲
莫札特的「安魂曲」
人声与器乐的平衡
贝多芬「庄严弥撒」
天上神界的对决
孟德尔颂的神剧「以利亚」
理想的救赎
舒曼「浮士德情景」
于是你被哀伤充盈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追念大师
威尔第「安魂曲」
战争的反思
布列顿「战争安魂曲」
IV
人声之美 咏叹调
熊熊的复仇之火
韩德尔「朱利欧.凯撒」中的「唤醒在我心中」
夏夜里的闹剧
莫札特「费加洛婚礼」中的二重唱「微风轻吹」
高音的极致挑战
莫札特「魔笛」中「夜后的复仇」
徒劳无功的提防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谣言毁谤」
疯狂边缘的爱
董尼才第「露西亚」中的「他温柔甜美的声音」
花花公子的独白
威尔第「弄臣」里的「女人是善变的」
为了艺术为了爱
普契尼「托斯卡」中的「我为艺术而活」
移花接木的曲子
奥芬巴哈「霍夫曼故事」中的「船歌」
魔鬼的戏谑
古诺「浮士德」中「假装睡着的人」
公亲变事主
理查.史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时间是件奇怪的东西」
V
魔鬼之音 李斯特的音乐
魔鬼的动机
李斯特的「第一号魔鬼圆舞曲」
琴演奏的终极挑战
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
吉普赛的灵魂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借音乐壮游浪漫圣境
李斯特的「巡礼之年」钢琴曲集
加了註解的贝多芬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贝多芬交响曲
信仰的试炼
李斯特的「两首关于圣方济的传奇曲」
转型的协奏曲
李斯特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内心深处的诗意灵光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被遗忘的交响曲
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
奋斗不懈的浪漫
李斯特的清唱剧「史特拉斯大教堂之钟」
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涉古典乐门槛的听众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之前尝试过听一些古典音乐,但总是觉得“听不懂”,很多曲子听起来都差不多,很难分辨出其中的特色和魅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古典音乐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挑选的这五○首曲目,可以说是涵盖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庄重,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明快流畅,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热情奔放,几乎囊括了各个重要的音乐时期和流派。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这是什么风格,那是什么特点”的生硬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乐章,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我记得读到关于肖邦夜曲的那一部分,作者描述了夜曲如流水般倾泻的情感,像是在对月诉说心事,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于静谧的月夜,感受着旋律中流淌的淡淡忧伤与温柔。书中对于不同乐器的表现力也做了细致的描写,比如铜管乐的辉煌,弦乐的柔美,打击乐的节奏感,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古典音乐,反而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甚至开始主动去寻找这些曲目来欣赏,而每一次聆听,都比之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评分我最近刚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说实话,这本《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带给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我一直以来都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大师的作品我仅仅是“听过”,却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五○首精选的古典音乐作品娓娓道来。从巴赫的严谨到莫扎特的灵动,再到贝多芬的磅礴,每一首曲子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自己的音乐宝藏,语气亲切自然,时不时穿插一些关于作曲家生平趣事,或是创作背景的考究,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音乐故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旋律的处理,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乐句的起承转合,比如将一段小提琴的独奏比作“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精灵”,或是将一段管弦乐的爆发比作“火山喷发般的震撼”。这种生动的描写,让我听音乐的时候,脑海中能够勾勒出更丰富的画面感,也更能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配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一张老照片,一幅肖像,都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时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沉浸在古典音乐世界的听者,我对于“好”的古典音乐解读书籍有着非常高的标准。《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标准,并且在很多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对音乐作品的纯粹分析,而是巧妙地将音乐与作曲家的人生、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使得每一首曲子都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不再是冰冷僵化的音符组合,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历史印记的艺术结晶。作者在描述音乐细节时,所使用的词语非常考究,既有精准的音乐术语,又不乏充满诗意的比喻,能够精准地传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他会用“如丝绸般柔滑”来形容某段弦乐的演奏,用“如雷霆般炸响”来形容某个铜管乐的爆发。这种细腻的文字,让我即使在不完全熟悉某首曲目时,也能通过文字的引导,去感知音乐的内在力量。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音乐史上的趣闻轶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内容,却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充满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古典音乐鉴赏佳作,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素来不太感冒的“小白”,《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绝对是我接触古典音乐过程中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我之前总觉得古典音乐离我太遥远,太高深,听起来要么像催眠曲,要么就是不知所云的噪音。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宏大的音乐乐章。我记得在读到关于德彪西《月光》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将那如水般流淌的旋律比作“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变得宁静而祥和”,那一刻,我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音乐也随之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曲目的解读,也常常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我一直以为莫扎特就是个只会写“小调”音乐的天才,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本书就像一个友善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近古典音乐的世界,让我不再畏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古典音乐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动人。
评分我是一位对音乐史颇有研究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家的生平、乐器的发展等等。然而,理论终究是理论,真正的音乐魅力在于它的情感和感染力。《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欣赏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史记。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细腻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音乐作品。他不仅仅告诉你“这首曲子是某个作曲家在哪一年创作的”,更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作曲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想要通过这旋律表达怎样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冷门”但却同样伟大的作品的挖掘。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古典音乐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而这本书却大胆地将一些相对小众的作品纳入其中,并赋予它们同样的光彩。这让我看到了古典音乐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有机会去认识和欣赏更多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瑰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浪漫,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