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

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艺术
  • 文化
  • 音乐入门
  • 乐思
  • 想乐
  • 古典乐
  • 音乐普及
  • 聆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古典音乐的大海中,
杨照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聆听的方向

  在上一回的《想乐》中,杨照介绍了自己最喜爱的五十首音乐,包括钢琴独奏曲与协奏曲、大提琴乐曲、小提琴协奏曲与交响曲。

  这次他将触角伸向更广扩的音乐世界,替读者带来钢琴怪杰李斯特的作品、可歌可泣的歌剧咏叹调、精致典雅的三重奏、悠扬缭绕的小提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原点──宗教音乐。在他的笔下,音乐故事中的人物彷彿破纸而出,在读者面前倾诉着当年的情景。

  让我们坐下来,跟着杨照一起走进这些音乐的故事里吧。

  你知道「安魂曲」除了莫札特外,还有几位作者吗?
  最受李斯特热爱的音乐主题,竟然是「魔鬼」?!
  萧邦为什么只独爱钢琴?
  当你最伤心、最难过的时候,该听哪一首音乐呢?
  一夜之间红透威尼斯、人人都会哼唱的咏叹调是哪一首?

  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些故事,也不晓得它们的典故,
  那你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书!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一九六三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週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新新闻》週报总主笔,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 FM91.3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并固定在「诚品讲堂」、「敏隆讲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间」开设长期课程。

《交响诗的呢喃:从浪漫主义到现代的音乐风景》 一部探索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恢弘变革的深度乐论 引言:时代的和声 本书并非一部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亦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的浅尝辄止。它是一次深入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大变革”时期的沉浸式探险。在这段时期,音乐不再仅仅是宫廷的娱乐或教会的仪式,它成为了表达个体灵魂深处情感、批判社会现实,甚至探索哲学命题的强有力载体。从贝多芬的遗产中汲取灵感的浪漫主义晚期巨匠,到试图突破传统束缚、开拓全新音响领域的先锋探索者,本书旨在剖析驱动这些音乐变革的核心动力、美学追求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浪漫的极致与阴影——瓦格纳的阴影与后浪漫的挣扎 第一章:超越歌剧的边界——瓦格纳与“总体艺术作品”的雄心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无疑是塑造了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本章将详细分析其“乐剧”(Musikdrama)理论的构建,重点剖析《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中主导动机(Leitmotif)体系的复杂运作机制,以及其如何将音乐、戏剧、诗歌与舞台设计融为一体,企图创造一种超越传统歌剧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我们不仅讨论其音乐语言的突破性——如不断延展的半音化进行和对和声色彩的极端运用——更会审视其作品中蕴含的日耳曼神话重构、日耳曼民族主义思潮以及其“赎罪”主题的哲学根基。瓦格纳如何将听众完全吞噬于其音响世界之中,以及这种近乎宗教体验的艺术追求,如何成为后世作曲家必须面对的巨大遗产和挑战。 第二章:交响诗的崛起与叙事的力量 在歌剧院之外,交响诗(Symphonic Poem)成为了表达宏大叙事和具象描绘的最佳形式。本章聚焦于李斯特(Franz Liszt)作为该体裁开创者的贡献,分析他如何通过三部交响诗(如《前奏曲》或《浮士德交响曲》)将程序性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组曲,特别是其中对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的生动刻画,探讨民族乐派如何利用交响诗这一形式来建立和巩固其国家音乐身份。 第三章:德奥之外的后浪漫巨擘——布拉姆斯、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 尽管瓦格纳的色彩革命席卷欧洲,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却坚守着对古典形式的尊重,成为“新古典主义”在浪漫主义后期的一面旗帜。本章将对比分析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对结构严谨性的坚持与他对室内乐中细腻情感的把握。接着,我们将转向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宏大交响曲,研究他如何将“世界之声”——从民间小调到军乐,从宗教吟诵到哲学沉思——纳入其巨大的管弦乐队编制之中。马勒的音乐是“百科全书式”的,是对生命、死亡与宇宙意义的终极追问。最后,我们将考察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早期的英雄颂歌与后期的抒情杰作,分析他如何继承了李斯特的交响诗传统,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探索了尼采哲学的音响表达。 第二部分:民族的色彩与异域的诱惑 第四章:东欧的觉醒——俄罗斯五人组与德彪西前的法国风土 本章探讨了在德奥文化主导下,东欧各国如何发展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音乐语言。重点分析“俄罗斯五人组”——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鲍罗金和库伊——如何从民间音乐、历史传说和东正教圣歌中提炼出俄罗斯的独特音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是分析民间叙事与钢琴语汇转换的绝佳范例。同时,本章也将目光投向法国的拉威尔(Maurice Ravel)和德彪西(Claude Debussy)早期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受到异域文化(如印象派绘画与异域展览)的影响,开始对传统调性结构产生怀疑。 第五章:从芬兰的森林到捷克的田园——国家主义的细微差别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的音乐语言是北欧寒冷、广阔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从有限的音乐材料中构建出极具张力的作品,以及《芬兰颂》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象征意义。与此相对,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的音乐则充满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泥土芬芳,其新大陆的经历也为他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通过对比分析西贝柳斯和德沃夏克的“民族性”,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地理环境下,作曲家处理传统与创新的不同策略。 第三部分:通往现代的迷雾——印象主义与早期表现主义的对决 第六章:色彩的消融——德彪西与印象主义的和声革命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常被误解为仅仅是“描绘自然”的作曲家。本章将深入探讨其对和声色彩的革命性运用。我们将解构他对全音阶(Whole-tone Scale)、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以及非功能性和弦的偏爱,这些手法实质上瓦解了十九世纪以来主导音乐的“功能和声”体系。分析《海》(La Mer)等作品,揭示印象主义音乐如何通过音色而非旋律来构建音乐结构,实现一种“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第七章:灵魂的解剖刀——表现主义与调性崩溃的前夜 如果说德彪西是让音乐“漂浮”起来,那么奥地利学派的作曲家们则是将音乐带入更黑暗、更私密的内心深处。本章聚焦于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从晚期浪漫主义向无调性(Atonality)过渡的关键时期。重点研究他的《室内乐音乐会》(Kammersymphonie, Op. 9)中极度紧张的和声语言,以及《月迷钢琴》(Pierrot Lunaire)中对“德语艺术歌曲”传统(Lied)的颠覆。我们将探讨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核心美学诉求:对焦虑、恐惧、潜意识的赤裸揭示,这标志着音乐真正开始脱离为取悦听众服务的传统角色。 结语:音乐疆域的重塑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个充满张力、矛盾与创造力的时期。从瓦格纳对完美形式的终极追求,到德彪西对听觉经验的细腻重塑,再到勋伯格对既有秩序的彻底颠覆,作曲家们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探索了音乐的可能性。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场从宏大叙事转向内在焦虑,从明确结构走向音色自由的深刻转变过程,为理解二十世纪音乐的全面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I
缭绕之奏 小提琴独奏曲

精确对位的舞曲
巴哈「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

诱惑内在的危险
塔替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铺天盖地的春天
贝多芬「春之奏鸣曲」

钢琴与小提琴的缠绵
贝多芬「克罗采奏鸣曲」

魔鬼的声响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绮想曲」

失而复得的友谊
布拉姆斯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

诡谲的吉普赛狂欢
萨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拥抱变动的力量
拉威尔「吉普赛人」

跨越风格的界线
易沙意「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东方色彩的崇拜
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II
和谐之乐 三重奏

巴洛克与古典之间
海顿第二十七号C大调三重奏

非传统的传统乐曲
莫札特的降E大调钢琴、竖笛、中提琴三重奏 K498

英雄身旁的配角
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 Op.97

激情与大胆的试验
孟德尔颂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Op.49

热烈情意的友谊
舒曼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Op.63

冷静与热情之间
萧邦g小调钢琴三重奏 Op.8

忧郁的輓歌
布拉姆斯降E大调「自然号」三重奏 Op.40

泉涌淋漓的乐思
布拉姆斯第一号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北方的大地之音
亚伦斯基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自我突破的「遗作」
拉威尔的钢琴三重奏

III
庄严之声 宗教音乐

精密计算的上帝之歌
巴哈b小调弥撒曲

神圣版的流行音乐
韩德尔「弥赛亚」

赞美上帝的乐章
海顿的神剧「创世」

死亡的前奏曲
莫札特的「安魂曲」

人声与器乐的平衡
贝多芬「庄严弥撒」

天上神界的对决
孟德尔颂的神剧「以利亚」

理想的救赎
舒曼「浮士德情景」

于是你被哀伤充盈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追念大师
威尔第「安魂曲」

战争的反思
布列顿「战争安魂曲」

IV
人声之美 咏叹调

熊熊的复仇之火
韩德尔「朱利欧.凯撒」中的「唤醒在我心中」

夏夜里的闹剧
莫札特「费加洛婚礼」中的二重唱「微风轻吹」

高音的极致挑战
莫札特「魔笛」中「夜后的复仇」

徒劳无功的提防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谣言毁谤」

疯狂边缘的爱
董尼才第「露西亚」中的「他温柔甜美的声音」

花花公子的独白
威尔第「弄臣」里的「女人是善变的」

为了艺术为了爱
普契尼「托斯卡」中的「我为艺术而活」

移花接木的曲子
奥芬巴哈「霍夫曼故事」中的「船歌」

魔鬼的戏谑
古诺「浮士德」中「假装睡着的人」

公亲变事主
理查.史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时间是件奇怪的东西」

V
魔鬼之音 李斯特的音乐

魔鬼的动机
李斯特的「第一号魔鬼圆舞曲」

琴演奏的终极挑战
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

吉普赛的灵魂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借音乐壮游浪漫圣境
李斯特的「巡礼之年」钢琴曲集

加了註解的贝多芬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贝多芬交响曲

信仰的试炼
李斯特的「两首关于圣方济的传奇曲」

转型的协奏曲
李斯特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内心深处的诗意灵光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被遗忘的交响曲
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

奋斗不懈的浪漫
李斯特的清唱剧「史特拉斯大教堂之钟」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春天
贝多芬「春之奏鸣曲」

Beethoven: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5 ”Spring”

中文曲目里写的「小提琴奏鸣曲」,在古典主义的原文全名,通常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奏鸣曲」。这个名称在莫札特的时代逐渐变得普遍,在此之前,更早的写法往往是「有小提琴伴奏的钢琴(大键琴)奏鸣曲」。

小提琴做为主奏、独奏乐器,与鑑盘乐器相比,相对较晚发展。小提琴当然比钢琴来得有限,既不像钢琴可以同时发出多声部与和弦的声音,而且音域也比钢琴窄得多。小提琴的声音偏高偏尖,带有明显的神经质,老实说,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应该突出独奏的。

我们现在太习惯于小提琴做为独奏乐器的身分,以致于往往忘记了小提琴崛起的条件。一项条件是钢弦取代了原有的羊肠弦,让小提琴的音量大幅增加;第二项是弦的弹性、硬度随之也增加了,让小提琴能够发出比较浑圆有厚度的高音,放大了小提琴的演奏音域,不需要再限制于巴哈那个时代的三个八度。

还有一项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十九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情绪革命」,社会整体愈变愈激动,愈来愈重视强烈感情,以及迸发的热情。相对的在声音上,也就愈来愈能接受愈高的声音。这种潮流变化持续很久,明确的迹象就是古典音乐乐器的音高不断调高。二十世纪初期的音高已经比巴洛克时代高快要一个半音了,今天的音高又比一个世纪前再高一点。

愈激动、愈嘈杂的世界,需要用愈高的声音来唱歌、表达情感,也就益发对小提琴青睐。莫札特写过三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不过大部分都是名副其实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以今天的习惯听来,感觉不到什么过瘾的小提琴乐音,以今天的习惯演奏,小提琴家一定忍不住抱怨:「怎么最好听的旋律都留给钢琴了!」贝多芬写了十首也叫做「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作品,然而在这两项乐器的比例分配上,他要比莫札特公平多了,甚至可以说,要到贝多芬的手里,奏鸣曲中小提琴才真正取得了可以和钢琴平起平坐的地位。

小提琴重要性的上升,尤其关键的,是贝多芬的第四号与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这两首曲子原本是一组的,应该列为贝多芬作品编号第二十三之一与之二,不过在一八○一年出版时,手民之误,将两首作品分开为第二十三号和第二十四号。这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和「弦乐五重奏」及「第七号交响曲」都是题献给当时在维也纳大力支持贝多芬的费莱斯子爵的。

两首奏鸣曲中,第五号的名气远远超过第四号,甚至也超过许多贝多芬其他作品。第五号就是大名鼎鼎的「春之奏鸣曲」,和第六号「田园交响曲」,同样以F大调写成,这两首曲子奠定了后来将F大调视为与大自然最接近的调性无可动摇的地位。

「春之奏鸣曲」一开头小提琴拉奏出的那段旋律,几乎没有人没听过。神奇的是,即使第一次听,都能立即感受到旋律的亲切,一点都不陌生,而且多听两次就可以记得了。更神奇的是,第一次听,即使完全不知道这首曲子有「春之奏鸣曲」的暱称,却能马上感到旋律中传递的温暖、明亮、甜美,且充满活力的感觉。被告知这是「春之奏鸣曲」,几乎从来没有人会怀疑多问一句:「为什么是『春』?」
这段旋律还有小提琴音乐发展上的历史意义,小提琴吟唱完这段旋律,换到钢琴演奏完全一样的旋律,然而再没有受过训练的耳朵,也都会立刻听出:两种乐器带来的感受如此不同! 这是一段格外能够彰显小提琴声音特色的旋律,借由钢琴表达出来了。不是说换成钢琴演奏就不好听,而是不一样,没有了小提琴音乐那么突出的温暖、明亮、甜美、活力,没有了那么明确的春天的气息。

正因为钢琴不是伴奏,两种乐器各为主客,反而更能凸显小提琴的特色。当换成小提琴拉奏分散和弦为钢琴伴奏时,我们会如此清楚地感觉到:「啊,小提琴还真不适合伴奏,不是个称职的伴奏乐器呢!」同时油然生出一种期待小提琴回来当声音主角的心情。

不管再怎么强悍、霸道的钢琴演奏家,都无法抢走、压过小提琴的风采,小提琴的声音主体性,于焉昂然树立,不是靠威严、不是靠庞大的音量,而是靠让人娱悦、让人引颈向往的企盼。不过贝多芬也没有要让钢琴一直被压伏在小提琴之下,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出现了轻巧的断奏,那就是钢琴的天下了,小提琴拉得再怎么好,也没有钢琴来得果断干脆;更重要的,钢琴奏出了小提琴无论如何做不出来的幽默感。原来,春天给人带来的感觉中,包括了一种有趣想笑的情绪,不只是舒服妥贴而已。

贝多芬为这首奏鸣曲写了四个乐章,属于「大奏鸣曲」的形式,然而其中的第三乐章「诙谐曲」非常短,倏忽而来,快速变化,又倏忽消逝,像是考验听众是否还在专心聆听的断片,也像是第四乐章回旋曲的一段前导序奏。

然而在音乐互动上,短短的第三乐章充满了巧思。贝多芬改变策略,不再让小提琴与钢琴轮流交替主奏、伴奏角色;而是让两者都具备高度主动性,从各个角度冷不防地冲出来,彼此险险交错闪过、精妙对舞,一进一退、此消彼长,又突然再从对角重新冲出,这次不闪不躲,直接撞在一起,没有撞得鼻青脸肿,却撞出了一种特别的和谐声音。

第四乐章贝多芬成功做到了:明明是仔细设计、苦心安排的音乐,听起来却如此自然。彷彿不加思索,两位演奏者漫不经心就制造出了这样的音乐,带着即兴的趣味,更带着一种春天沛然莫之能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涉古典乐门槛的听众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之前尝试过听一些古典音乐,但总是觉得“听不懂”,很多曲子听起来都差不多,很难分辨出其中的特色和魅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古典音乐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挑选的这五○首曲目,可以说是涵盖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庄重,到古典主义时期的明快流畅,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热情奔放,几乎囊括了各个重要的音乐时期和流派。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这是什么风格,那是什么特点”的生硬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乐章,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我记得读到关于肖邦夜曲的那一部分,作者描述了夜曲如流水般倾泻的情感,像是在对月诉说心事,那一刻,我仿佛也置身于静谧的月夜,感受着旋律中流淌的淡淡忧伤与温柔。书中对于不同乐器的表现力也做了细致的描写,比如铜管乐的辉煌,弦乐的柔美,打击乐的节奏感,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古典音乐,反而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甚至开始主动去寻找这些曲目来欣赏,而每一次聆听,都比之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评分

我最近刚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说实话,这本《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带给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我一直以来都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大师的作品我仅仅是“听过”,却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五○首精选的古典音乐作品娓娓道来。从巴赫的严谨到莫扎特的灵动,再到贝多芬的磅礴,每一首曲子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特别,像是老朋友在跟你分享自己的音乐宝藏,语气亲切自然,时不时穿插一些关于作曲家生平趣事,或是创作背景的考究,让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音乐故事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旋律的处理,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乐句的起承转合,比如将一段小提琴的独奏比作“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精灵”,或是将一段管弦乐的爆发比作“火山喷发般的震撼”。这种生动的描写,让我听音乐的时候,脑海中能够勾勒出更丰富的画面感,也更能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配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一张老照片,一幅肖像,都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时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沉浸在古典音乐世界的听者,我对于“好”的古典音乐解读书籍有着非常高的标准。《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心目中的那个标准,并且在很多方面给我带来了惊喜。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对音乐作品的纯粹分析,而是巧妙地将音乐与作曲家的人生、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使得每一首曲子都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不再是冰冷僵化的音符组合,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和历史印记的艺术结晶。作者在描述音乐细节时,所使用的词语非常考究,既有精准的音乐术语,又不乏充满诗意的比喻,能够精准地传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他会用“如丝绸般柔滑”来形容某段弦乐的演奏,用“如雷霆般炸响”来形容某个铜管乐的爆发。这种细腻的文字,让我即使在不完全熟悉某首曲目时,也能通过文字的引导,去感知音乐的内在力量。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音乐史上的趣闻轶事,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内容,却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充满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古典音乐鉴赏佳作,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素来不太感冒的“小白”,《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绝对是我接触古典音乐过程中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我之前总觉得古典音乐离我太遥远,太高深,听起来要么像催眠曲,要么就是不知所云的噪音。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宏大的音乐乐章。我记得在读到关于德彪西《月光》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将那如水般流淌的旋律比作“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变得宁静而祥和”,那一刻,我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音乐也随之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曲目的解读,也常常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我一直以为莫扎特就是个只会写“小调”音乐的天才,但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他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本书就像一个友善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近古典音乐的世界,让我不再畏惧,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古典音乐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动人。

评分

我是一位对音乐史颇有研究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家的生平、乐器的发展等等。然而,理论终究是理论,真正的音乐魅力在于它的情感和感染力。《想乐 第二辑:聆听五○首古典音乐的悠扬乐思》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欣赏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史记。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细腻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音乐作品。他不仅仅告诉你“这首曲子是某个作曲家在哪一年创作的”,更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作曲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想要通过这旋律表达怎样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冷门”但却同样伟大的作品的挖掘。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古典音乐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曲,而这本书却大胆地将一些相对小众的作品纳入其中,并赋予它们同样的光彩。这让我看到了古典音乐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有机会去认识和欣赏更多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瑰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浪漫,读起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