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現代過

我們從未現代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Bruno Latour
圖書標籤:
  • 文化批判
  • 現代性
  • 中國思想
  • 曆史觀
  • 文化認同
  • 反思
  • 傳統
  • 西方中心主義
  • 知識分子
  • 社會思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展現宏大的企圖心,以科學為切入點,
  進而企求全麵檢討「現代性」這個核心問題

  拉圖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係列的「大分裂」(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 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齣「我們從未現代過」這個聳人聽聞,卻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在孔恩的钜作《科學革命的結構》齣版五十週年的今天,閱讀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更可以深切感受到「科技研究」(STS)所走過一段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思想旅程。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重要性,在於提齣理解自然與社會存在關係的新本體論架構,這提供瞭人們另一種理解曆史與世界的方法。本書法文版自1991年問世以來,迄今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在二十年後終於來到中文世界。所謂的經典,是能讓不同世代的人在閱讀後都得到激盪與啓發,而《我們從未現代過》就是這樣一部遲來的經典。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齣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為哲學,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産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傢伍爾加(Steve Woolgar)閤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此後,拉圖成為該領域深具影響力的理論健將,以及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的主要建構者之一。1982-2006年間,他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

  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 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啓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瞭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齣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簡介

餘曉嵐

  國立清華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碩士,主修性彆研究與中國婦女史。現任職於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林文源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社會學、工程研發與使用者研究、社會理論與經驗本體論。

許全義

  國立清華大學曆史所、國立交通大學科法所碩士。現任颱中一中社會科教師。興趣專長為高中STS教育。

《塵封的圖書館:一本跨越時空的知識捲軸》 引言: 在信息洪流的彼岸,有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圖書館,它的藏書並非由紙張裝訂而成,而是由流動的光影與沉澱的記憶構築。這本《塵封的圖書館:一本跨越時空的知識捲軸》,並非講述任何已知的曆史事件或既定的哲學思辨,它是一份對“知識本身”的探索,是對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碎片化的、乃至相互矛盾的知識形態的重新編織。 第一部:遺忘者的遺産——關於“未被命名的”知識 本書開篇,我們將深入一個被稱為“緘默之境”的地方。這裏匯集瞭所有未能被記錄、被誤解、或被故意抹去的知識碎片。我們不談牛頓的蘋果,也不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是聚焦於那些構成底層認知的、卻從未獲得正式“命名”的思維結構。 1.1 語境的幽靈: 知識的有效性往往依賴於其産生的語境。本書的第一個章節探討瞭“失語的儀式”,即那些在特定社群中世代相傳,卻因缺乏普適性詞匯而無法進入公共話語的技藝與理解。例如,某種特定的氣候變遷對特定物種的影響的精細感知,或是古代工匠在材料處理中對“非理性”變化的直覺判斷。這些知識,以近乎生物本能的方式存在,卻在宏大的科學體係下被歸為迷信或經驗之談。 1.2 數字之外的邏輯: 在數字邏輯統治的時代,我們習慣於二元對立和綫性推演。本捲引述瞭一係列“循環邏輯”的案例——這些邏輯並非基於嚴密的因果鏈條,而是基於某種動態的平衡或諧振。這包括早期航海者對風嚮的預測模型,它們更接近於一種對自然界復雜係統的“感應”而非“計算”。我們分析瞭這些邏輯結構如何處理不確定性,以及它們在現代係統中的缺位所導緻的後果。 第二部:形而上學的拓撲學——空間的再定義 傳統的知識體係傾嚮於將事物放置於固定的時空坐標中。然而,《塵封的圖書館》挑戰瞭這種剛性,轉而探討“形而上學的拓撲學”——即知識如何因觀測者的空間位置和移動而發生結構性變化。 2.1 視角的遷移與坍縮: 這裏沒有關於“相對論”的論述,而是探討瞭當觀察者主動改變其物理或精神上的參照係時,所獲得的“非歐幾裏得知識”。書中詳細描繪瞭一係列古代隱修者通過特定方式(如特定速度的運動或長時間的靜止冥想)來“重繪”自身周圍空間結構的心智實驗。這些實驗的結果,並非新的物理定律,而是對“距離”與“關聯”的全新理解。 2.2 邊界的流動性: 知識的邊界是人為設定的。我們審視瞭那些在學科交叉地帶被遺棄的領域——比如藝術與工程學的早期融閤,音樂理論與聲學物理的早期猜想。這些領域在被後來的專業化浪潮切割後,其蘊含的整體性智慧便消散瞭。本書試圖在這些“被割裂的界麵”中,重構知識的流動性。我們不討論任何具體的藝術史或工程史,而是關注“界麵”本身的特性。 第三部:時間的非綫性編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共振 本書的第三部分完全避開瞭曆史編年學的敘事,轉而關注時間作為一種知識載體的可能性。 3.1 預言的結構分析(非占蔔): 我們不探討任何具體的未來事件預測,而是分析“預言”這種知識形態的內在結構。它並非對未來的描繪,而是對當前係統內在矛盾的極緻放大和投射。書中通過對一係列古老神話中反復齣現的“終結”敘事的文本分析,揭示瞭人類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係統性崩潰”的恐懼模型,這些模型具有驚人的結構相似性。 3.2 記憶的重構與“未發生之事”的知識: 記憶往往被視為過去的記錄,但本書提齣瞭一種“主動式記憶”的概念——即通過對特定情境的反復“模擬重現”,我們實際上在構建一種關於“如果當初做瞭不同選擇”的知識庫。這並非曆史假設,而是一種麵嚮未來的決策輔助機製。我們研究的是這種“未發生之事的知識”如何影響當前的行動選擇,而不涉及任何具體的曆史人物或事件。 3.3 停滯的價值: 在追求持續進步的現代思維中,“停滯”往往被視為失敗。然而,本書考察瞭某些文化中對“永恒瞬間”的追求。這種追求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特定瞬間(例如,完美的手工藝品完成的刹那,或自然現象達到某種極緻平衡的時刻)中,所蘊含的關於宇宙和諧的、短暫的、卻極為深刻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瞬間的,無法被纍積,因此在現代知識體係中價值被低估。 結語: 《塵封的圖書館》是一扇通往知識的原材料倉庫的門。它不提供任何可以被直接引用的結論,不指嚮任何可以被證實的學說,也不對任何已有的思想體係進行評判或歸類。它所做的,是展示知識的形態是如何隨著觀察者的意圖、環境的變遷和認知的工具而發生質變的。讀者需要的不是特定的知識儲備,而是一種對“知識本身”的警覺——警惕任何試圖將復雜性簡化為單一、靜態模型的企圖。這座圖書館裏沒有裝訂好的書,隻有無限的、正在被重塑的知識原形。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 雷祥麟
導讀 / 林文源
第1章 危機
第2章 憲章
第3章 革命
第4章 相對主義
第5章 重新配置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中文版序

《我們從未現代過》的三個意義

  比較《我們從未現代過》與孔恩(Thomas Kuhn)在1962年齣版的钜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我們不禁會感到在這三十年之間,科技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曾走過何等長遠而又引人入勝的旅程。就如同孔恩在全書第一行中所指齣的,他寫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目的, 就在於「對我們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造成一個決定性的變化」。雖然該書曾引發深遠而又廣泛的影響,甚至可能是二十世紀人文科學界屈指可數的長銷書,但是全書的焦點仍然侷限於挑戰傳統的科學形象(image of science)。相較之下,《我們從未現代過》一書的企圖心卻遠遠超過對科學的關懷,該書的切入點是科學,但它的目標卻是全麵檢討現代性(modernity)這個核心問題。透過晚近科技研究對於科學的突破性理解,這個領域內最具原創性的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藉此重新審視現代性論述中一係列的大分裂(Great Divide),像是自然 vs. 文化、主體 vs. 客體、事實vs. 價值、現代的我們 vs. 傳統的他者,從而得到「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這個聳人聽聞,但又全然不同於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結論。由於全書的企圖就在於揭示齣科技與宗教、文化、藝術、政治之間有著現代性論述中無從想見的密切關連,因此本書並不是科技研究的入門書,相反地,它是一個對於領域外眾多好學深思的朋友們的邀請:邀請大傢一起來探索彼此的關懷間韆絲萬縷的連係,共同來省思為何至今我們仍對這些關連視而不見;更重要的是,共同來揣想一個能看到它們的新視野,將可幫助我們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新的世界。

  《我們從未現代過》是一個既曖昧而又令人疑惑的書名,它當然不可能意味著現代世界從來不曾存在過,或是宣稱無數學者先前關於現代性的細緻討論都是虛幻不實的。為瞭初步瞭解這個書名的意義,我們必須先要注意到拉圖極有創意地使用「憲法」這個比喻來理解現代性,因此他稱之為現代性的憲章(Modern Constitution)。簡單地說,許多國傢的憲法中明文規定司法與行政的分立,這個製度性的規定在許多時候有著一定的效力,它一方麵侷限瞭法官與政治人物間公開的、製度性的互動,另一方麵,又將他們間綿密的往來推擠到颱麵下,隔離於公眾意識之外,因而該國人民會覺得自己的確身處於這樣一個雙權分立的現代社會之中。由拉圖的角度看來,許多現代性的大分裂都可以類比為這種法律規定的分立,它使我們不斷地看到科技獨立於社會文化之外的事例,卻將兩者間的交引纏繞排除到公眾的視野之外。當然,正是在這兩者的類比之下,我們反而會感到從不曾明文規定的「現代性的憲章」的力量,其實遠比各國的憲法要來得有效而深刻,因為無數的人們與媒體報導都會指齣法官與政治人物的宴飲勾結,但是很少人能夠想像科學事實如何能夠與文化價值密切相關。

  基於憲章的這個比喻,《我們從未現代過》至少有三個意義。

  第一、雖然在許多時候,我們的行動模式確實拳拳服膺於這個規範性的憲章,但科技實作中卻總是也同時充滿著許多這個憲章所不容許的、因而視而不見的活動,人們不斷地把這些理論上應該斷然分隔的不同領域結閤在一起(拉圖所謂「轉譯」〔translation〕、「中介」〔mediation〕、「網路」〔network〕),創造齣混種物(hybrid)之後,又再將它們純化分離(purification),而還原迴到截然分立的兩軸(例如自然vs. 社會),於是由結果看起來,我們彷彿一直存活在這種二元分立的現代世界之中。科技研究這個領域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考掘齣這些憲章所不容許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科技研究不是爆料或爬糞,它並不把這些憲章所不容的活動當成醜聞或是病理的現象。相反地,科技研究指齣,正是因為有著這些為憲章所不容許的(是以視而不見的)活動的支撐,現代性憲章纔能夠有效地運作並規範我們的生活,並帶來人們所稱頌的一切的現代化的成就與進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實作與憲章間有著這樣的深刻的不一緻,但由拉圖的角度看來,直到不久之前為止,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都還稱得上是一種運作良好的、具有功能性的關係。為瞭突齣現代世界自十七世紀興起以來,我們的行為根本沒有全然符閤現代性憲章的規範,而且永遠不可能符閤(因為那些行為不符閤規範,卻有重要功能),拉圖纔斷然指齣「我們從未現代過」。這當是本書書名第一個意義。

  不過,「我們從未現代過」並不隻是對於過去曆史的新視野與新領悟,它更涉及對於當下時代的判斷與未來曆史的展望。由拉圖的角度看來,由於越來越多不為現代性憲章所容許的混種物紛紛湧上颱麵、甚至成為公共爭議的焦點,曾經一度可以運作的製度勢必麵對嚴苛的挑戰,而走到需要徹底改弦易轍的曆史關頭。有趣的是,拉圖並不據此宣布一個新的大分裂或是「後現代」,相反地,他的主張是,隻要我們能認識到原本「現代性」的斷裂就不是全然真實的,從而去共同、公開地麵對那些在現代性憲章中泯滅不見的混種物與交引纏繞的實作(entangling practice),我們就可以處理當前新局的挑戰。本書書名的第二個意義就在於由現在開始,我們不可能、也不應當再繼續信守現代性憲章的規範;簡單地說,「我們將不再繼續現代下去」,是以它同時是一個對當下時代變遷的診斷以及因應的方略。

  請容我在此提供一個有些簡化的例子,以使讀者有一點具體的感覺。在關於基因改造食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 GMO)的辯論中,有一種很常見的辯論方式就是聚焦於「基因改造」這個技術與改造而生的混種物,辯論它們究竟是屬於自然還是不自然的現象與過程。主張GMO屬於自然的人會說, 自然界中本來就有混種的現象, 而主張不自然的人士則會強調自然界的混種過程所花的時間非常漫長, 因而對相關物種與環境的衝擊都極為有限,相較之下,「基因改造食物」所涉及的人為、瞬間完成的混種仍是不自然的。這個辯論中,雙方都企圖訴諸「自然的道德權威」(moral authority of nature),彷彿隻要是自然的,我們就一定可以、且應當接受,而不需要過於擔心「基因改造食物」這個新混種對社會或環境的可能衝擊,所以辯論的關鍵點在於「基因改造食物」究竟是屬於「自然」還是「人為、社會」。我想這個辯論方式,應當十分接近於拉圖所謂的現代論的立場,辯論重點在於決定混種物屬於「現代性大分裂」的兩個陣營中的哪一個。

  恰成對比的,另一種討論的方式,是把「基因改造食物」當成一種由「科技∕自然」與「社會∕人為」共同支持齣來的混種物,我們不會斤斤計較於它是否真屬於「自然」,反而會仔細檢視它的哪一個技術性的特徵,會産生什麼樣的社會效應,對此,我們希望見到什麼樣的規範、甚至改造?一個具體的好例子就是由英國STS學者Brian Wynne等人參與的調查,他們企圖找齣人民對GMO感到憂慮的真正原因,透過深度訪談,他們發現人民願意接受閤理的風險,但承受這個風險必須有助於社會公義。生技公司宣稱GMO可以解決第三世界的飢荒,但同時卻在GMO內植入使種子自動失效的裝置。由於農民必須每年重新嚮生技公司購買種子,GMO將使全球農業更進一步地被少數跨國公司掌控,其社會效應絕不是減少飢荒。在訪談中,許多民眾錶示,如果生技公司取消這個裝置,他們便比較願意為減少飢荒而承擔GMO的未知風險。Brian Wynne等人的訪談闡明瞭原本隱晦不彰的社會價值,迫使科技與企業界麵對本身關於社會的錯誤假設,從而轉化GMO爭議的主軸,更可能從而改變這個混種物的具體物質特性與社會效應。

  最後,值得特彆一提的是,拉圖把變遷的起點訂在1989年,這不止是因為柏林圍牆於當年倒塌,更不止是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而是因為在當年史無前例地齣現瞭以全球環境狀況為主題的會議。相較於1993年拉圖以新聞報紙中對於臭氧層的破洞的科學爭議揭開全書的扉頁,等到高爾2007年以《不願麵對的真相》榮獲諾貝爾和平奬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拉圖的確在十多年前就指齣瞭科技研究者所應當凝神關注的全球性新興現象。

  第三個意義:「我們」,從未現代過?

  《我們從未現代過》第三個意義在於,如果連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一書的英文(乃至其他歐洲語文)讀者也從未真正現代過,連他們也從未壟斷關於自然的真理,那麼所謂現代文明與前現代原始文化間無法溝通的大分裂當然便難以維係瞭。雙方很可能沒有現代性論者所斷言地那麼截然的不同,彼此要平等對待、相互欣賞與學習是可能的,而且並不需要付齣採取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的慘重代價。但是,當您在書店中看到書名《我們從未現代過》,特彆是它來自法國巴黎的作者時,不知道您會不會心生疑惑:拉圖所謂的「我們」是指誰呢?究竟包不包括正在翻閱本書中譯本的華文讀者呢?

  這個看起來頗為天真的問題,其實很閤理而且值得深究。曆史上有太多以「我們」為名的文獻,事實上都是高度排他性的。以美國獨立宣言為例,宣言前言開宗明義就說「我們以為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有多種不可讓渡的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聽起來「我們」談及所有的人,這兩字也理應包含所有的人類,但是大傢都知道,就連負責起草宣言的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一生中都擁有超過600名的奴隸,這些奴隸何嘗擁有生命權?當年美國人七月四日齊聲誦讀「我們」如何如何之際,真正不證自明的是,有許多環繞身邊的人都被排除在「我們」之外,而是不證自明的「他者」。

  我們這些中譯本的讀者,究竟是不是作者拉圖心中的「我們」呢?這涉及本書書名的第三個可能意義,也是一個需要小心探索的問題,隨著答案的不同,我們也將會以十分不同的方式來理解與使用這本書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在過去兩百年之中,正是本書主題的「科學」,劃下瞭區分「現代西方」與「傳統東方」的大分裂。1793年英國首次派遣大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率領使節團來到大清國(那時「中國」一詞還沒有被用來翻譯China),希望與清朝建交通商。充滿自信的乾隆皇帝毫無興趣地迴應說:「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早已預見即將麵對這樣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大清國,馬戛爾尼使節團在齣發前特彆準備瞭一個巨大的熱氣球,他們相信「隻要能讓熱氣球漂浮在北京城的上空,全中國就會知道西方的優越性」。可惜由於和珅的阻止,馬戛爾尼無法在北京施放熱氣球,是以乾隆朝的中國人錯過瞭一個當場領略到「他們」是何等優越的機會,也因此東亞的人們則在多年之後,纔以更痛苦也更加羞辱的方式,瞭解到彼此是何等的不同。

  就如馬戛爾尼所早已預見的,東西方不同的關鍵,就在於科技。他們西方人因擁有科技而跨越曆史的分水嶺,成為現代人;而我們為瞭追求現代與科技,幾乎必須揚棄我們所曾經擁有而感到自豪的一切,包括宗教、文化、傳統、習俗。我們不妨迴想一下,東亞現代史上有多少先行者就是以揚棄傳統並擁抱現代科技而知名的,想想福澤諭吉(1835-1901)在自傳中對漢醫的不齒,小學課本中孫中山扭斷泥偶的手臂而破除迷信,後來曾任颱大校長的五四運動領袖傅斯年曾說他寜死也不請教中醫,甚至當年颱灣人對日本殖民的最大的肯定也來自現代衛生,學者因而名為「殖民現代性」。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漫長追趕,經過幾個世代的仁人誌士以發展科技作為畢生誌業之後,就在我們終於覺得幾乎要追上他們的科技發展時,拉圖居然跳齣來說─「他們」從來沒有現代過,這不是很像一個近乎惡質的玩笑嗎?

  正好相反,這使中譯本讀者多瞭一個理由、並多瞭一種方式來閱讀這本極有挑戰性的書。一方麵,基於科技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影響力,我們是不摺不扣的現代人,為此我們極有理由關心前述兩個意義下的「我們從未現代過」。

  我們也在自己生活周遭目擊到許多拉圖書中所描述的新興現象,從而感到訝異、興奮、疑慮、不安,因而可以由閱讀本書中深化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理解、綢繆我們的對策。另一方麵,不可否認地,就在不久之前,我們曾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中被西方人視為不科學的、無法理解的他者,我們之中的進步分子也曾為此不斷地以「迷信」、「落伍」來撻伐自己的同胞,直至今日我們之中仍還有許多人採用未經科學檢證的風水、收驚、傳統醫療與民俗療法,是以我們更有理由要從被排除在外的「他者」的角度來閱讀《我們從未現代過》這本書。身為中醫現代史的研究者,我可以嚮讀者保證,這也會是一個最有啓發性而愉悅的閱讀角度。

  (本文曾發錶於《科技、醫療與社會》捲十(2010),頁221-36)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圖書試讀

1.1 混種物的增生

從日報第四版,我得知今年南極上空的測量結果不太理想:臭氧層破洞正不祥地逐漸擴大。繼續往下讀,我從大氣化學傢轉到瞭原化公司(Atochem)和濛桑托公司(Monsanto)的執行長,這兩傢公司正在修改生産綫,為瞭替換無辜的氟氯碳化閤物—人們指控它們破壞瞭生物圈。幾個段落後,我碰見主要工業化國傢的首腦,他們扯上瞭化學、冰箱、噴霧劑和鈍氣。但到瞭這篇文章結尾,我發現氣象學傢不同意化學傢。怎麼說呢?氣象學傢正在討論和人類活動無關的氣候循環波動。所以,工業國傢現在不知如何是好,國傢首腦們也裹足不前—我們該等等嗎?還是已經太晚瞭?到瞭這版底端,第三世界國傢與生態學傢又對此錶示懷疑,並且談論國際條約、延期償付外債、下一代的權利和發展的權利。

同樣一篇文章混閤瞭化學反應與政治反應。單單一條綫串連瞭奧妙難解的科學和最卑劣的政治;串連瞭最遙遠的天空與某些裏昂郊區的工廠;串連瞭全球規模的危機與迫近的地方選舉或下次委員會會議。其中的範圍、利害關係、時間架構、行動者,通通都互不相稱,但它們就是在那兒,被捲入同一則故事裏。

在第六版,我得知巴黎愛滋病毒汙染瞭蓋羅(Gallo)教授實驗室裏的培養基;然而我得知席哈剋與雷根先生已嚴正宣誓不會重演愛滋病毒發現時的曆史。我得知強硬病友組織迫切需要的藥物,化學業銷售起來卻不夠積極迅速;我得知這種傳染病正在靠近撒哈拉的非洲蔓延。再一次,國傢首腦、生物學傢、迫切需要治療的病人與實業傢發現,他們捲入瞭一場混雜著生物學與社會的混沌未明的故事。

在第八版,有一個受日本人控製的電腦與晶片的故事。在第九版,有保存冷凍胚胎權利的故事。第十版報導森林大火的煙霧使某些生物學傢亟欲保存的稀有物種喪命;在第十一版有佩戴項圈的鯨魚,牠們的項圈上附載著無綫電追蹤器;第十一版也報導瞭法國北部有個礦渣堆(某種剝削勞工的象徵)因為滋養著稀有植物群,剛剛被列為生態保護對象!在第十二版,教宗、法國主教、濛桑托公司、輸卵管、德州的基本教義支持者為瞭單一避孕措施而結為怪異同盟。在第十四版,高清晰度電視的訊號綫數目把德羅先生(Mr. Delors)、湯姆笙公司、歐洲經濟共同體、標準化委員會、日本人(又來瞭)還有電視製作人集閤起來。隻把螢幕標準改動瞭幾條綫,接著幾億法朗、幾韆萬颱電視機、數韆小時的影片、數百位工程師與成打的執行長就化為烏有。

幸好這報紙包括幾個使人放輕鬆的版麵;它們純粹處理政治(激進黨的會議),還有文藝副刊,其中小說傢們在津津樂道一些自戀自我的冒險經曆(我愛你……你不愛我)。若少瞭這些撫慰人心的專欄,我們恐怕要頭暈眼花瞭。因為這些混種文章正在增加,勾勒齣科技、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技術、小說的糾葛。如果說閱讀日報是現代人祈禱的形式,那麼今天要是有人一邊祈禱,一邊閱讀這些混亂的事務,這人的確相當怪異。所有文化的事務和自然的事務,天天都攪和在一起。

但沒人發現這件事令人睏擾。像經濟、政治、科學、書介、文學、宗教、地方新聞等標題依舊各安其位,彷彿沒有任何異狀發生。最小的愛滋病毒帶你從性到無意識,然後到非洲、到組織培養、到DNA與舊金山。但分析傢、思想傢、記者與決策者為你把病毒走過的網絡,切成瞭微小的隔間。你將會發現這些小隔間裏,或者隻有科學,或者隻有經濟,或者隻有社會現象、地方新聞、情緒、性。按下最無辜的噴霧劑噴頭,你將會齣發到南極,並且從這裏到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到裏昂山脈、到鈍氣的化學作用,然後或許到聯閤國。但串連這些的綫絲會柔腸寸斷,其數如純粹學科之多。不管如何,他們似乎都在說:不要把知識、利益、正義與權力混為一談。韆萬彆把天與地、全球與地方、人與非人混為一談。你可能會說:「但這些糾葛把事情混在一起,把我們的世界編織在一起!」分析傢則迴應:「就當這些糾葛不存在吧!」他們已經用仔細磨過的劍斬斷瞭「高爾蒂安結」(Gordian Knot)。「高爾蒂安結」的軸心應聲斷裂:分析傢在左邊放上關於事物的知識,在右邊則放上權力與政治。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們從未現代過》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現代化”的固有認知。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智識上的探險。作者的文筆極富感染力,他並沒有使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充滿智慧和詩意的語言,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娓娓道來。我時常會被他的某些觀點觸動,然後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他成功地讓我看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背後,可能隱藏著更為古老、更為深層的邏輯。 書中有大量的篇幅,探討瞭那些在“現代化”浪潮中,似乎被邊緣化,但實際上卻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社會力量和文化形態。我特彆被他對一些“非理性”行為的解讀所吸引。我們總是習慣於用“理性”的標準去衡量一切,認為不符閤理性邏輯的就是落後的。但作者卻指齣,這些看似“非理性”的元素,往往在維係社會凝聚力、提供情感慰藉等方麵,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種視角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現代”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是否忽略瞭人類情感和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我們從未現代過》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他以一種旁徵博引,卻又不失個人風格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一個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現代”截然不同的世界。我被他處理材料的獨到之處深深吸引,他總能從最尋常的現象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他的觀點有時會讓我感到意外,但細細品味,又覺得閤情閤理,甚至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本書讓我開始質疑,我們是否真的已經“現代”瞭,或者說,我們對“現代”的定義是否過於片麵。 書中關於“工具理性”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們常常將技術和效率視為現代化的標誌,認為隻要掌握瞭更先進的工具,就意味著更現代。但作者卻警示我們,過度依賴工具理性,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對事物更深層次的理解,甚至可能導緻我們走嚮迷失。他強調瞭那些“非工具性”的價值,比如情感、意義、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這些往往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被忽略。這種“未現代”的呼喚,並非是對進步的否定,而是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也不能丟棄那些支撐我們作為人的根本。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驚喜。熟悉,是因為它探討的許多現象我都曾親身經曆過,但陌生,則源於作者用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它們。他並沒有急於將事物簡單地歸類為“舊”或“新”,而是著重於探討那些在曆史的長河中,看似被淘汰,實則以另一種形式頑強存在的“東西”。我特彆喜歡他分析那些被我們視為“落後”的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尊重。他並沒有直接批判,而是去理解這些“非現代”的元素是如何在特定環境下滋生,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瞭新的生存空間。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對“時間”概念的拆解。我們習慣於將時間視為一條直綫,不斷嚮前推進,將過去拋在身後。但作者卻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揭示瞭在我們生活的許多層麵,時間並非如此簡單。過去的迴聲,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觀念、行為模式,其實一直在以各種方式塑造著我們當下的選擇和認知。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進步”,可能隻是在舊有的框架上進行瞭一些錶麵的修飾,而深層的肌理,依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痕跡。這種“未現代”的狀態,並非一個需要被“糾正”的錯誤,而更像是一種復雜而有趣的共存。

评分

這本《我們從未現代過》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剖析瞭我們社會發展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他並沒有提供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去質疑、去反思,去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現代”世界。他的敘述方式充滿瞭張力,時而引人入勝,時而發人深省。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矛盾”的呈現,他並沒有試圖將一切簡化,而是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看似不協調的元素,因為正是這些矛盾,構成瞭我們復雜而真實的現實。 書中對“傳統”與“現代”之間關係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現代化的進程必然伴隨著傳統的消亡。但作者卻用大量的例證,證明瞭傳統並非隻是一個靜態的曆史遺跡,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與現代社會相互作用的力量。他指齣,許多我們認為是“現代”的發明和觀念,其實都深深地根植於過去的土壤之中。這種“未現代”的狀態,並非是一種倒退,而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對曆史文化傳承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進步,或許並不在於徹底告彆過去,而在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融閤過去。

评分

讀完《我們從未現代過》這本書,真的引發瞭我對“現代”這個概念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並沒有像市麵上許多關於曆史或社會學的著作那樣,羅列大量的史料和數據來證明某個觀點,反而更像是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甚至有些散文詩般的筆觸,娓娓道來他對人類社會發展脈絡的獨特觀察。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你們不現代”,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零散的敘事,讓我自己去體會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未現代”的痕跡。 比如,書中對一些傳統節日和習俗的描繪,我讀來感到特彆親切。我一直以為這些隻是陳跡,是人們在現代生活中偶爾保留的一點浪漫懷舊。但作者卻從這些儀式中,挖掘齣瞭它們與當下社會運作方式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甚至指齣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支撐我們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看不見的基石”。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司空見慣的場景,發現它們似乎並沒有完全被所謂的“理性”、“效率”所取代,反而以一種更隱蔽、更頑固的方式,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種視角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迫使我去思考,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進步”,究竟是以什麼為代價,又是否真的改變瞭我們最根本的生存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