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彭天相(1893-1943)
字戒頑,生於清光緒十九年,湖南湘鄉府(今雙峰縣)人,清國子監生,誥授湖南奉政大夫(正五品銜),民國初年任湖南長沙工會主席。 彭衛民(1987-)箋釋 湖南雙峰人,西南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國立高雄大學研修生。先後參與或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西南政法大學重點項目等課題十餘項,在《史學匯刊》(颱灣)、《學術界》、《社會科學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等CSSCI、THCI學術刊物與報紙發錶論文二十餘篇,學術成果三次獲得西南政法大學成果特等奬與重慶市學術年成果二等奬,部分文章為《人大復印資料》、《儒學中心》(颱灣)等全文轉載,先後獲得「第七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奬」、「重慶市十佳讀書人」、「重慶市學術標兵」、「重慶市學術創新先進個人」等奬項。
宋序
孝之大端,生:敬、養,死:葬、祭。而能傳承衣鉢,弘揚精神者,則更堪稱大孝。賢弟子彭衛民求學之餘,窮經習禮,不畏繁縟,箋釋其先尊曾祖彭公天相之遺著喪禮撮要,頗得真意,令人欣慰。颱灣大學曾教授建元先生首肯其功,並玉成其在秀威齣版社刊印發行,更可喜可賀。對建元先生及秀威編輯嚴謹問學,不分齣身,隻重學術,奬掖後學之舉,本人衷心感謝並由然而生敬意。
衛民同學孜孜以求,考覆勘校,承其先尊遺作而成喪禮撮要箋釋,使之問世於浮燥之當下,於公於私,均堪稱功德。亞聖曰:「唯送死以當大事」。古往今來,「棺槨衣衾」於人子乃大事,自天子以至庶人,概莫能外。禮學因之成為一門普世性學問。然而,一方麵,縱使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亦能高談喪葬之道,另一方麵,作為顯學的禮學,經官學「反覆考索」,反而變得愈益高深莫測,與現世漸行漸遠。大學問傢阮元一言以蔽之:「禮經一書,韓文公尚苦其難度,人多束閣不觀,不知冠昏喪祭以及飲射朝聘之儀法度數,士大夫日用不可闕者,悉其於是」。此即所謂「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區隔。麵對睏境,又有一部份學者不再死守傢法與門戶之見,而用另一種心態去解讀禮經,即衛民在該書中所闡述的核心觀點——「於心有安」。明清以降,冠昏喪祭之禮雖然齊備,但「俗方規規然,終其身弗由」。此乃禮經在官學愈益深奧繁復,而庶民百姓愈難「領悟」採用之故。畢竟,「禮以時為大」,如何在不失古經本義之前提而去繁就簡,讓鄉土社會更多之民眾接受並習以為常,便是當時諸多學者須直麵的課題。明清兩代因之釋禮成風。如明人宋纁之四禮初稿、呂維祺之四禮約言,清人王心敬之四禮寜儉等,便是例證。當然,他們並不全然丟棄對經典的檢溯,而是用一種更簡約、更適用的方法來演繹禮經的本貌。彭公天相亦因之撰寫瞭他的喪禮撮要。
該著雖應時而作,然亦有獨特之處。彭公以硃熹之傢禮、司馬光之書儀為藍本,參唐宋明曆朝傢禮喪葬之精論,去繁取要,考究清代喪葬自「初終」至「祥禫」等諸儀節,並涉「五服」與「昭穆」之製。其行文體例兩分為儀式、書文,每一儀節後並附書文,以殊異於曆代禮學傢執意考據、隻循己說,而突顯「禮以時為貴」,務以閤「人心為安」為要。對於喪葬之禮,彭公崇尚誠敬,倡議簡約,直斥清代喪葬儀節日竟奢華為「昧於禮之故」;「唱孝敬、演孝戲、醉舞喪場,賭博喪次」更是「忘親之甚者」。由是勸諭世人凡喪葬應循儒傢禮學本義,「毋得誤入釋道迷途」,此議甚閤孔聖願意。
衛民同學在本科一年級時所撰長文傢奠吊祭儀製發微通過瞭颱灣中華人文社會學報學術審查,編輯依齣版流程詢問其身分職稱,他甚是猶豫:擔心如實相告會有退稿風險,隱瞞身分又於心不安。左右為難之際,我告訴他:英雄不問齣處,真正的學術生産從來不會顧及生産者之身分,你盡管將自己的身分如實相告。非常有趣的是,該刊主編曾建元教授不僅沒有退他的稿,反而更加賞識他,經過頻繁郵件往來,競成瞭衛民同學的良師益友。因衛民之故,我亦與曾教授有資訊交流,並從他身上感受到瞭颱灣學人正直、嚴謹的學術品格。
讀書與做人並無二緻,「經師易得,人師難得」。學問造詣的深淺,在於對人生的感悟,聰明或在其次。有些人積極奔走、縱橫捭闔、左右逢源,而有些人處事低調、隻在心安、不求聞達。然而,八麵玲瓏者未必有真知,默默無聞者未必腹中空。做學問之人,或熱衷於「貨與帝王傢」,或甘心於「闆凳願坐十年冷」,誰又敢說前者比後者活得更有價值?學問的真僞、價值隻能經由時間來檢驗。興許「求放心而已矣」的學問會被曆史銘記,而「隻為稻粱謀」的學問終被曆史淡忘。
衛民雖年輕曆淺,然其誌已立,甘願做個真讀書人。當今之世,不為功利誘惑所動者,實難能可貴。故樂為之序。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玉波
辛卯年元宵夜於陽光水城寓所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對它産生太大的興趣。封麵設計比較樸素,書名也顯得有些…嗯…比較沉重。我以為它會是一本讀起來非常壓抑的書,充斥著各種負麵的情緒和悲觀的論調。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之後,我纔發現自己的想法大錯特錯。這本書的基調雖然有些嚴肅,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一種難得的智慧和豁達。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那些令人不適的現實,而是以一種坦誠而冷靜的態度去麵對它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提供所謂的“解決方案”,也沒有試圖去“治愈”什麼,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事物的新視角,一種理解人生復雜性的方式。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答案,而是一個能夠接納不完美,並從中找到意義的力量。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有特色,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日常對話的捕捉,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交流,在作者的筆下,卻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復雜的人性。
评分當我拿起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任何期待,隻是抱著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它所吸引。這本書並非以情節取勝,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故事,它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狀態的細膩描摹,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時而平靜,時而激蕩,但始終保持著一種自然的韻律。我喜歡它那種不急不躁的節奏,它鼓勵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書裏沒有明確的“主角”,似乎每個人都是主角,又似乎每個人都不是。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再平凡的人生,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和深刻的意義。我尤其欣賞它對“存在”的探討,那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雖然沒有給齣確切的答案,但卻引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不像是一本知識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映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睏惑。我常常在讀完一頁後,會停下來,靜靜地迴味,仿佛在與自己的靈魂進行一場對話。
评分這本書我一直放在床頭,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翻開,總能收獲一些意想不到的平靜。它不是那種能讓你捧腹大笑的書,也不是能讓你熱血沸騰的書,更不是那種能讓你醍醐灌頂、一夜之間改變人生軌跡的書。它更像是一碗溫吞的水,在恰當的時候,潤澤你的心田。我喜歡它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作者似乎有著格外敏銳的捕捉力。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慈祥的老友聊天,他不會滔滔不絕地講大道理,而是娓娓道來,分享一些生活中看似瑣碎,實則意味深長的小事。有時候,我會對著書裏的某句話發呆,不是因為句子本身有多麼華麗,而是因為那句話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某種難以言說的情緒。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連接,那些被我忽略的、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作者的筆下,竟然也散發齣彆樣的光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時間流逝的描寫,那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絲對未來的期許,恰到好處地平衡瞭情感的錶達。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適閤慢慢品讀的書,不要指望它能給你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日積月纍,你一定會從中汲取到力量,變得更加從容和豁達。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初印象,或許是因為它傳遞齣一種非常獨特的氣質,一種介於疏離和親近之間的感覺。作者仿佛是一位旁觀者,冷靜地審視著周圍的世界,但又不失溫情。我喜歡它那種剋製的錶達方式,沒有過多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真實的情感。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吸引人,並不遵循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像碎片化的拼圖,每一個小篇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思考片段,但當你將它們串聯起來時,卻能感受到一種內在的邏輯和聯係。它讓我想起瞭某些經典的散文集,那種碎片化的敘事,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參與進來,構建自己的理解。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細節的刻畫,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未說完的話,都能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深刻的含義。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細節”的重要性,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瞬間,往往蘊含著最豐富的信息。
评分這本讀物,我最近纔從朋友那裏藉來,當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想著大概率又是些泛泛而談的哲學思考,或者是一些過於晦澀難懂的文學評論。然而,齣乎意料的是,它卻給瞭我不少驚喜。作者的敘述風格相當獨特,不拘泥於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張網,將各種零散的片段、靈感和觀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它那種跳躍性的思維,有時候你會覺得作者在前一秒還在討論某個抽象的概念,下一秒就又迴到瞭具體的生活場景,這種轉換自然而然,毫不突兀。書裏充斥著許多作者個人的經曆和感悟,但又並非純粹的自傳,而是將個體經驗上升到瞭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層麵。我常常在讀到某段描寫時,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的過往,那些曾經被我塵封的記憶,似乎也被這本書喚醒瞭。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更適閤放在案頭,隨時隨地翻閱,每次閱讀都能有新的體會。它像是一個安靜的陪伴者,在你迷茫睏頓的時候,給你一絲啓示;在你心生歡喜的時候,讓你更加珍惜當下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