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學博士和一位政治社會學係主任
散步在九座風格各異的城市街道
他們援引詩歌與故事,對照政經史地與現況,與城市居民閑聊對話
從親身經曆與感受中,體驗到
原來,每一座城市,都擁有獨特的價值觀與氣質
本書作者貝淡寜和艾維納.德夏裏特利用輕鬆對話、小說、詩歌、傳記、旅遊指南、建築標誌,和親身經曆等資料,描繪九個城市豐富的曆史,充分論述城市精神如何體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更進一步闡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傾嚮,以及遏製民族主義氾濫等主題。
耶路撒冷-濛特婁-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
來到新加坡,我是否來到瞭物質不虞匱乏、理想的共産主義社會呢?
迴歸後的香港,更加熱愛賺錢、熱中慈善、追逐享樂?
柏林與過去和解,是寬容?或是冷漠?
原來,唯一打破濛特婁法語、英語隔閡的,是冰球運動!
啊!在最多元、最孤獨、最資本主義的紐約,幸好有洋基隊!
巴黎人下館子多,去教堂做禮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麥當勞的農夫是英雄!
作者簡介
貝淡寜(Daniel A. Bell)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長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誌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和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國新儒傢》、《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國》等書。
艾維納.德夏裏特(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係主任暨馬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Disadvantage and Power to the People: Teaching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keptical Times)。
譯者簡介
吳萬偉
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譯有《行為糟糕的哲學傢》、《中國新儒傢》、《分配正義簡史》等書。
序一:愛城主義閑逛者∕楊子葆
序二:城市的自我認同與定位∕謝哲青
謝詞
前言:市民精神
都市社群主義∕逛街和講故事∕推廣一種精神∕本書提綱∕厚與薄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有心的人∕擁有上帝形象的城市∕信仰和宗教∕嚮下滑行:信仰、政治和黨派∕惡化:信仰和民族性∕信仰和權力,權力的腐敗∕長著人心的石頭∕沒有公民的城市∕第11戒:從宗教到仁慈
濛特婁:語言之城
什麼孤獨?∕兩種孤獨∕濛特婁再徵服∕走嚮文化多元主義?∕關鍵是冰球,笨蛋!
新加坡:建國之城
物質福利的價值∕多元種族主義的價值∕賢能政治的價值∕愛國主義和政治壓製
香港:享樂之城
殖民主義和發財∕共産國傢的資本主義城市∕沒有享樂主義的物質主義
北京:政治之城
過去:抹去過去的痕跡∕現在:去政治化的政治∕未來:復興過去
牛津:學術之城
學習、研究、學術:釐清概念∕學習:沉思和創造∕學習:研究的適當氣候∕學習:不遵守常規者的行為和傳統的作用∕學習和上課
柏林:寬容之城
與過去和解:加害者與受害者∕寬容還是冷漠?∕建築、透明、民主和開放∕重新講述故事∕透明和與過去和解∕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內心的多樣性∕與過去和解的代價∕把我從自由中解脫齣來
巴黎:浪漫之城
一個好萊塢的故事∕一個非巴氏消毒殺菌的城市∕浪漫與道德
紐約:抱負之城
世界首都∕抱負與社群∕社區和城市
譯者跋
參考書目
序一
愛城主義閑逛者 楊子葆(輔仁大學國際教育長、前外交部次長)
就在今年初,這本書的作者之一貝淡寜教授纔剛撰文新創並鼓吹一種所謂的「愛城主義」(Civicism)。他認為迄今還沒有一個字能夠深刻錶達我們對於城市的熱愛。愛國主義(Patriotism)適用於國傢,但顯然不適用於城市。尤其國傢太大、太復雜、太多元,因此也太危險,不值得人們漫無節製地去愛。為呈現對城市的獨特情感,我們需要「愛城主義」這樣的新字。而隨著世界的都市化,愛城主義正在傳播蔓延到全世界每一個遙遠偏僻的角落,我們應該重新學習認識與感受我們的以及彆人的城市。
「愛城主義」這個字也許很新,但是它背後的精神卻非常古典。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 around 380 BC)想凸顯的正是某種「城市精神」:「人太渺小,宇宙太大,而城市就像一本書,書中的字體大小,完全配閤我們的洞悉能力。」
《城市的精神》這本由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寜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德夏裏特閤著的書,彷彿帶著柏拉圖式的古典價值,兩位作者以散步的方式,考察瞭「宗教之城」耶路撒冷、「語言之城」濛特婁、「建國之城」新加坡、「享樂之城」香港、「政治之城」北京、「學術之城」牛津、「寬容之城」柏林、「浪漫之城」巴黎,以及「抱負之城」紐約等九座城市,並嘗試勾勒城市所展現的具象麵貌,並萃取如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 1972)般綿綿若存有深緻之抽象靈魂。他們似乎以苦行實踐,印證馬剋思在倫敦圖書館裏關於《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的苦苦思索:「城市是曆史的主題。」
但幸虧兩位教授是在散步,不是苦行,散步的心情總是輕鬆愉快的。如果容我脫繮聯想的話,我因此想再重讀的不是那些偉大钜作,而是2005年一本由美國齣版的管理學暢銷書《領導學散步》(The 100-Mile Walk)。這本書的內容是65歲的企業傢父親,與36歲的創業傢兒子,離開辦公室與會議室、離開傢庭與俱樂部,兩個人輪流決定路徑,一起散步,分享討論關於領導的見解,整整六個月的時間,總共走瞭100英裏,也留下這本關於領導品質九項主題的對話記錄。
《領導學散步》最扣人心弦的元素,是散步,剔除散步,餘下不過是些尋常可見的領導論述。但這裏所說的散步,絕非美國作傢梭羅《散步》(Walking, 1861)裏那種「如果你已經準備好離開父親與母親,以及兄弟與姊妹,以及妻子、子女與朋友,並且準備好永遠不再看到他們;如果你清償所有債務,下瞭決心,安頓好所有事情,完全自由瞭,那麼你可以開始一趟步行之旅」追求真理的決然切割,而是脫離原來工作與生活的環境製約,與另一人一起齣走,散步、相處、對話,不疾不徐,沒有非達到不可的責任目標,沒有講究成本效益的效率考量,也沒有人情世故的纏繞牽連,反而可以獲緻因為解放而洋溢的創意,以及因為自由而更深化的關係,這就是「一起散步」的力量。
我們都需要在城市裏散步,一起,或者獨自。如果一座城市至少需要我們以100英裏的散步來「重新認識」,那麼《城市的精神》這本書也許可以增加一個副標題:900英裏的城市散步。
並且這散步,應該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筆下的「閑逛」(flaner)。麵對十九世紀急遽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時代,波德萊爾曾感慨「城市麵貌變得比人心還快」,相形之下,「『閑逛者』(flaneur)是富有想像力的孤獨者」,而「想要成為一個完美的閑逛者與熱情的觀察者,就必須走入人群,唯有在那兒纔能找到無限的歡娛。」
德國哲學傢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則演繹「閑逛者」觀察現代城市生活,也抵抗現代城市生活。為瞭抗拒越趨商品化、講求效率和快速的城市空間運作邏輯,他們以「緩慢」來對抗城市,消磨時間,甚至超越時間,感受到曆史在城市紋理中的沉澱積纍,因此能遊走在具體的、想像的,過去、現在、未來,二維、甚至三維,更廣義的空間裏,並讓自己成為自由遊走的「擺渡者」(passeur)。
城市「閑逛者」或「擺渡者」曾經是上一個世紀之交知識分子的夢,卻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可能,因為交通與資訊科技的進步,具體或抽象的移動都變得更容易,所缺的隻是態度──《城市的精神》固然提供「神遊900英裏」的難得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同時也建議一種讓這個世紀之交現代市民自我解放的態度。放下書本,齣去散個步閑逛吧,找個伴,或者就獨自一人,不為什麼,就隻因為知道有瞭個「愛城主義」新字,就是為瞭「閑逛」,而「閑逛」。
序二
城市的自我認同與定位 謝哲青(文史工作者)
在英國求學的時候,我就住在倫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威治(Greenwich)。格林威治雖然與倫敦比鄰而居,卻可以說是咫尺天涯,泰晤士河將它們分割成兩個不同的世界。
以海軍曆史與本初子午綫聞名的格林威治,就某些層麵而言,是個具有英格蘭南方鄉村氣質的聚落,走在昔日皇傢海軍學院的公園裏,時常讓人有置身於北方湖區的美好錯覺。反觀時尚繁華的倫敦,是歐洲最大的現代都會,許多人不知道,我們口語習以為常的倫敦,其實是由不同的聚落集閤而成的組閤城市(Conurbation)。就核心倫敦而言,大緻上以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與西堤區(City of London)為中心,發展成今天33個自治行政區、人口約1,200萬的大都會。
越過著名的倫敦塔橋(Tower Bridge),走在泰晤士河北岸,就踏入瞭市區最古老的心髒。從羅馬帝國在此建立不列顛尼亞行省省會以後,一直到中世紀,西堤區就等於倫敦市區,周圍則有高大的城牆與碉堡,也就是今天的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拱衛。城外則是零星的修道院與莊園,當時的西敏(Westminster,意思是「西區修道院」)──今日的西敏市──隻是其中一個以修道院為中心的小村落。
300多年前的倫敦,都會發展已達崩潰的臨界邊緣,老城區破落的建築與街道不堪人口成長壓力,成為藏汙納垢的犯罪溫床,日漸劣化的環境衛生,引爆瞭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最大的黑死病流行,超過10萬人在這場瘟疫中喪生。長期內戰所帶來的動盪不安,更讓英格蘭王國麵臨分崩離析的悲慘局麵。
不過,就在1666年9月2日晚間,彷彿來自地獄般的大火,從西堤老區布丁巷的一傢烘焙坊開始延燒全城,四個晝夜的焚燒吞噬瞭無數建築,四分之三的城市付之一炬。不過,大火也結束瞭肆虐的瘟疫,更提供瞭日益衰敗的舊城浴火重生的契機。
登上311階的倫敦大火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從62公尺高的塔頂眺望,都是1667年大火之後規劃設計的城區。剋裏斯多福.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的倫敦市一方麵維持舊倫敦市區的功能,透過重建而進一步得到擴張的市區,大量人口從世界各地湧進倫敦,整個城市變成無與倫比的生命共同體。到瞭1700年,倫敦從灰燼裏重生,躍升為全歐洲最大的都會。即使曆史學傢無法精確計算,但在可容許的範圍內,當時的阿姆斯特丹人口約為12萬,羅馬為27萬,巴黎為50萬,倫敦則在52.5萬至60萬之間,就巴洛剋時期的歐洲局勢,人口即為國傢力量的指標。
大量的外來移民文化迅速改變英格蘭的國傢特色。以《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聞名的英格蘭作傢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曾用諷刺詩提到:一個天生的英格蘭人的概念是虛構、是矛盾的,它隻是一個比喻,所謂的英國人應該是世界人。十五世紀後的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思潮崛起,透過大火的(火段)冶,蛻變為不死鳳凰。西堤區隨著時代遷移,整個大英帝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逐漸轉移至西敏市境內的西區(West End),西堤區則維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多元的外來文化為倫敦市注入活水,在洗滌與循環重生之後,薈萃成啓濛時代的思想精華,為下一輪太平盛世與之後日不落帝國奠下堅實基礎,也成為倫敦人的精神特色:實事求是,求新求變。
今天我們站在市區的萊斯特廣場,倫敦的城市精神就在咫尺之內展露無遺,四周熙來攘往的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膚色,使用不同的語言,懷抱不同的夢想,包括個人在內,我也成為倫敦普世精神的一部分,我也參與瞭現代倫敦的詮釋與錶達。當我們走入由雷恩爵士所設計完成的聖保羅大教堂,重建的推手就安葬在東南角,由他的兒子為雷恩所寫的墓誌銘仍昭告世人:如果你要找尋他的紀念碑,看看你的周圍即可。
由貝淡寜與艾維納.德夏裏特閤作撰寫的《城市的精神》,從普世價值與人文主義的觀點,穿梭於曆史與新聞現場,探討現代城市的自我認同與定位,像班雅明與波德萊爾般的細膩思考,引領讀者迴溯自我的生命經驗,重新思考個人與群體、群體與城市的亙古命題。
從書名《城市的精神:為什麼城市特質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就可以看齣,這本書旨在探討一個具有深刻社會和文化意義的議題。我一直對城市的發展和演變充滿興趣,而“精神”這個詞,更是給“城市”這個概念增添瞭一層更加復雜和耐人尋味的維度。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城市之間的交流與競爭愈發頻繁,然而,這種交流是否必然導緻文化的趨同?或者,恰恰是那些獨特的城市“精神”特質,成為瞭它們在全球舞颱上立足的根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到底是什麼樣的“特質”構成瞭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獨特的曆史遺跡?是其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是其勇於創新的科技力量?還是其居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本書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所處城市的機會,它提醒我們,城市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經濟成就,更在於其能夠給予我們怎樣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精神上的滋養。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那些閃耀著獨特“精神”光芒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采用綫性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多個獨立的章節,從不同的維度切入,對“城市精神”進行多角度的解讀。這種編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允許讀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選擇性地閱讀,同時又能夠感受到各個章節之間微妙的聯係。我特彆對其中關於“在地性”與“全球化”的辯論部分感到好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追求標準化和便利性,而“在地性”的特質,是否會因此被邊緣化?作者是如何看待這種趨勢的?他是否認為,正是那些堅守“在地性”的城市,纔更能抵抗全球化的侵蝕,甚至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清流?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一些在保存本土文化和城市特色方麵做得尤為齣色的城市,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成功的。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全球化如此強大的力量麵前,我們仍然有能力去塑造和捍衛我們城市的獨特性。
评分從序言開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城市問題的深刻洞察。他並沒有急於拋齣驚人的論斷,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為讀者鋪陳開他對“城市精神”的理解。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描述全球化對城市帶來的影響時,所采取的辯證視角。他沒有將全球化簡單地視為一種侵蝕和同質化的力量,而是強調瞭城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可能被稀釋原有的特質,又可能因為這種連接而獲得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城市精神”的?它是否是可以通過量化指標來衡量?還是更多地體現在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和體驗之中?書中提到的“全球化時代”更是引發瞭我強烈的共鳴,我們身處其中,卻常常感到一種漂浮感,仿佛被捲入一股巨大的洪流,失去瞭方嚮。而“城市精神”似乎成為瞭一個 anchor,一個讓我們能夠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的載體。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豐富的案例研究,嚮我們展示不同城市是如何在“精神”層麵上做齣迴應,如何在全球化的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對我們生存空間的深刻反思。
评分讀完這本書的序言和目錄,我立刻被書中提齣的問題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非常前沿的視角,將“城市精神”置於全球化這一宏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探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城市快速崛起,它們可能在經濟上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在“精神”層麵,它們是否真的擁有瞭能夠吸引人纔、留住人心、激發創造力的特質?或者,它們隻是復製粘貼瞭一些西方模式,而失去瞭自己獨特的靈魂?作者是如何定義“精神”的?它是否包含瞭城市的曆史文化、居民的價值觀、社會氛圍、創新活力等多種元素?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來佐證作者的觀點。例如,一些曾經輝煌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衰落的?又有哪些城市,憑藉其獨特的“精神”力量,成功地在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齣?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城市發展的全新維度,讓我不再僅僅關注城市的硬實力,而是開始更加重視其軟實力的塑造。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是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藍色,上麵點綴著一些抽象的城市剪影,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脈絡。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關於城市生命力的宏大命題。“城市的精神”——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哲思,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會如何解構和闡釋這個抽象的概念。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爆炸、聯係日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我們似乎對“城市”這個詞更加習以為常,甚至有些麻木。然而,這本書似乎要提醒我們,城市並非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它承載著曆史的記憶,孕育著文化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它擁有某種獨特的“精神”特質,而這種特質,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而變得愈發重要。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塑造瞭城市的精神?是它的曆史底蘊?是它的建築風格?是它的居民性格?還是它獨特的社會結構和運作模式?而這些“精神”特質,又如何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保持其獨特性,同時又與世界發生聯係?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審視我們所處城市的新視角,也讓我開始思考,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它的“精神”又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