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这么重要?

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这么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niel A. Bell、Avner de-Shalit
图书标签:
  • 城市研究
  • 城市文化
  • 全球化
  • 城市规划
  • 城市社会学
  • 地方认同
  • 城市精神
  • 文化地理学
  • 城市发展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哲学博士和一位政治社会学系主任
  散步在九座风格各异的城市街道
  他们援引诗歌与故事,对照政经史地与现况,与城市居民闲聊对话
  从亲身经历与感受中,体验到
  原来,每一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价值观与气质

  本书作者贝淡宁和艾维纳.德夏里特利用轻松对话、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志,和亲身经历等资料,描绘九个城市丰富的历史,充分论述城市精神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生活中,更进一步阐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义氾滥等主题。

  耶路撒冷-蒙特娄-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

  来到新加坡,我是否来到了物质不虞匮乏、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呢?
  回归后的香港,更加热爱赚钱、热中慈善、追逐享乐?
  柏林与过去和解,是宽容?或是冷漠?
  原来,唯一打破蒙特娄法语、英语隔阂的,是冰球运动!
  啊!在最多元、最孤独、最资本主义的纽约,幸好有洋基队!
  巴黎人下馆子多,去教堂做礼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麦当劳的农夫是英雄!

作者简介

贝淡宁(Daniel A. Bell)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长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着有《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国》等书。

艾维纳.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暨马克斯.坎佩尔曼民主和人权研究所所长。着有《人民的劣势和权力:在怀疑时代讲授政治哲学》(Disadvantage and Power to the People: Teaching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keptical Times)。

译者简介

吴万伟

  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译有《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中国新儒家》、《分配正义简史》等书。

喧嚣背后的脉动:都市文明的深度解析与未来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都市作为人类文明核心载体的复杂性、内在动力及其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演变轨迹。它超越了传统城市规划或社会学对城市功能性的描摹,力图揭示城市作为一种“有机生命体”所蕴含的文化基因、社会结构、经济逻辑以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生活方式的今天,城市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聚集地,而是成为全球系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神经中枢。本书将这个庞大的议题拆解为几个核心板块,力求提供一个既宏观又精微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结构——城市作为复杂系统的剖析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与隐藏的互动网络。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其动态变化远非线性的规划所能概括。 我们将探讨“流动性”在当代城市中的多重含义。这不仅包括物理交通流(人流、物流),更涵盖了数据流、资本流以及思想流。分析这些流动的瓶颈、加速点和溢出效应,如何决定了城市不同区域的活力与边缘化。例如,通勤时间不再仅仅是物理距离的函数,而是社会接入度和机会可达性的关键指标。 其次,本书将深入研究城市中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损耗。在日益原子化的城市环境中,邻里关系、社区信任以及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如何支撑起城市的韧性(Resilience)?我们将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比如街角小店的老板与常客的寒暄,社区花园的共同维护——这些“微弱的纽带”在面对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时,其价值如何远超那些宏伟的硬性基础设施。 此外,本书将考察城市中的“空间政治学”。城市空间是权力博弈的剧场。从历史上的功能分区到当代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空间如何被编码、被分配,并最终影响到居民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城市(如超级都市群的核心、新兴产业城市、历史名城)的案例对比,揭示空间分配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 第二部分:符号与意义的炼金炉——都市文化的生成与张力 城市是人类文化和意义生产的最高效的熔炉。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城市如何塑造和反映人类的集体与个体精神面貌。 我们将区分“都市主义”(Urbanism)与“城市生活”(City Life)。都市主义关乎规划、设计和效率;而城市生活则是个体在巨大尺度下的生存体验。重点分析了都市生活中特有的“陌生人社会”现象。如何在一个充斥着数百万陌生人的环境中,个体既保持了必要的匿名性以获得自由,又避免了彻底的社会疏离感? 对“城市美学”的探讨将是核心内容之一。这不是关于建筑的古典美学,而是关于日常感官体验的集合——噪音的交响乐、霓虹灯下的光影、不同气味(食物、工业、雨后街道)的叠加。这些感官输入共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感官景观”,它影响着居民的情绪状态和认知边界。 同时,本书也将剖析城市中的“反文化运动”与“地下文化”的意义。正是那些边缘的、非主流的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构成了城市活力的重要张力来源,它们是体制化空间对人类创造力的必要释放口。这些亚文化的产生与消亡,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足够“呼吸空间”的重要指标。 第三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城市命运 在全球化浪潮中,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部分将审视城市在跨国资本流动、人才竞争以及气候变化压力下的角色转变。 我们将探讨“世界城市”(World Cities)理论的当代有效性。哪些城市真正掌握了全球决策权和资本控制权?它们的经济结构是如何从传统的工业制造转向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业?这种转型对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公平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是悬在全球城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书将分析城市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高密度发展如何与低碳目标相冲突?“绿色基础设施”的推广,是真正的生态转型,还是一种新的精英化趋势?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引导我们思考城市未来“生存形态”的选择。 最后,本书将展望“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形态。技术进步(如远程工作普及)是否会削弱超级都市的磁力?城市是否会向更分散、更具社区凝聚力的小型生活圈演变?我们对“宜居性”(Livability)的定义将如何被重塑? 结论:探寻城市的精神韧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对城市表象的关注,去理解那些支撑城市持续运转、不断自我修复的内在精神与社会动力。一个城市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摩天大楼,而在于它如何处理内部的矛盾、如何包容差异、以及它给予其居民实现个人抱负和构建意义的潜力。理解这些“精神特质”,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爱城主义闲逛者∕杨子葆
序二: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谢哲青
谢词

前言:市民精神
都市社群主义∕逛街和讲故事∕推广一种精神∕本书提纲∕厚与薄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有心的人∕拥有上帝形象的城市∕信仰和宗教∕向下滑行:信仰、政治和党派∕恶化:信仰和民族性∕信仰和权力,权力的腐败∕长着人心的石头∕没有公民的城市∕第11戒:从宗教到仁慈

蒙特娄:语言之城
什么孤独?∕两种孤独∕蒙特娄再征服∕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关键是冰球,笨蛋!

新加坡:建国之城
物质福利的价值∕多元种族主义的价值∕贤能政治的价值∕爱国主义和政治压制

香港:享乐之城
殖民主义和发财∕共产国家的资本主义城市∕没有享乐主义的物质主义

北京:政治之城
过去:抹去过去的痕迹∕现在:去政治化的政治∕未来:复兴过去

牛津:学术之城
学习、研究、学术:釐清概念∕学习:沉思和创造∕学习:研究的适当气候∕学习:不遵守常规者的行为和传统的作用∕学习和上课

柏林:宽容之城
与过去和解:加害者与受害者∕宽容还是冷漠?∕建筑、透明、民主和开放∕重新讲述故事∕透明和与过去和解∕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心的多样性∕与过去和解的代价∕把我从自由中解脱出来

巴黎:浪漫之城
一个好莱坞的故事∕一个非巴氏消毒杀菌的城市∕浪漫与道德

纽约:抱负之城
世界首都∕抱负与社群∕社区和城市

译者跋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一

爱城主义闲逛者 杨子葆(辅仁大学国际教育长、前外交部次长)

  就在今年初,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才刚撰文新创并鼓吹一种所谓的「爱城主义」(Civicism)。他认为迄今还没有一个字能够深刻表达我们对于城市的热爱。爱国主义(Patriotism)适用于国家,但显然不适用于城市。尤其国家太大、太复杂、太多元,因此也太危险,不值得人们漫无节制地去爱。为呈现对城市的独特情感,我们需要「爱城主义」这样的新字。而随着世界的都市化,爱城主义正在传播蔓延到全世界每一个遥远偏僻的角落,我们应该重新学习认识与感受我们的以及别人的城市。

  「爱城主义」这个字也许很新,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非常古典。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 around 380 BC)想凸显的正是某种「城市精神」:「人太渺小,宇宙太大,而城市就像一本书,书中的字体大小,完全配合我们的洞悉能力。」

  《城市的精神》这本由北京清华大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德夏里特合着的书,彷彿带着柏拉图式的古典价值,两位作者以散步的方式,考察了「宗教之城」耶路撒冷、「语言之城」蒙特娄、「建国之城」新加坡、「享乐之城」香港、「政治之城」北京、「学术之城」牛津、「宽容之城」柏林、「浪漫之城」巴黎,以及「抱负之城」纽约等九座城市,并尝试勾勒城市所展现的具象面貌,并萃取如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 1972)般绵绵若存有深致之抽象灵魂。他们似乎以苦行实践,印证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里关于《资本论》(Das Kapital, 1867)的苦苦思索:「城市是历史的主题。」

  但幸亏两位教授是在散步,不是苦行,散步的心情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容我脱缰联想的话,我因此想再重读的不是那些伟大鉅作,而是2005年一本由美国出版的管理学畅销书《领导学散步》(The 100-Mile Walk)。这本书的内容是65岁的企业家父亲,与36岁的创业家儿子,离开办公室与会议室、离开家庭与俱乐部,两个人轮流决定路径,一起散步,分享讨论关于领导的见解,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总共走了100英里,也留下这本关于领导品质九项主题的对话记录。

  《领导学散步》最扣人心弦的元素,是散步,剔除散步,余下不过是些寻常可见的领导论述。但这里所说的散步,绝非美国作家梭罗《散步》(Walking, 1861)里那种「如果你已经准备好离开父亲与母亲,以及兄弟与姊妹,以及妻子、子女与朋友,并且准备好永远不再看到他们;如果你清偿所有债务,下了决心,安顿好所有事情,完全自由了,那么你可以开始一趟步行之旅」追求真理的决然切割,而是脱离原来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制约,与另一人一起出走,散步、相处、对话,不疾不徐,没有非达到不可的责任目标,没有讲究成本效益的效率考量,也没有人情世故的缠绕牵连,反而可以获致因为解放而洋溢的创意,以及因为自由而更深化的关系,这就是「一起散步」的力量。

  我们都需要在城市里散步,一起,或者独自。如果一座城市至少需要我们以100英里的散步来「重新认识」,那么《城市的精神》这本书也许可以增加一个副标题:900英里的城市散步。

  并且这散步,应该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笔下的「闲逛」(flaner)。面对十九世纪急遽现代化与都市化的时代,波德莱尔曾感慨「城市面貌变得比人心还快」,相形之下,「『闲逛者』(flaneur)是富有想像力的孤独者」,而「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闲逛者与热情的观察者,就必须走入人群,唯有在那儿才能找到无限的欢娱。」

  德国哲学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则演绎「闲逛者」观察现代城市生活,也抵抗现代城市生活。为了抗拒越趋商品化、讲求效率和快速的城市空间运作逻辑,他们以「缓慢」来对抗城市,消磨时间,甚至超越时间,感受到历史在城市纹理中的沉淀积累,因此能游走在具体的、想像的,过去、现在、未来,二维、甚至三维,更广义的空间里,并让自己成为自由游走的「摆渡者」(passeur)。

  城市「闲逛者」或「摆渡者」曾经是上一个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梦,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可能,因为交通与资讯科技的进步,具体或抽象的移动都变得更容易,所缺的只是态度──《城市的精神》固然提供「神游900英里」的难得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建议一种让这个世纪之交现代市民自我解放的态度。放下书本,出去散个步闲逛吧,找个伴,或者就独自一人,不为什么,就只因为知道有了个「爱城主义」新字,就是为了「闲逛」,而「闲逛」。

序二

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 谢哲青(文史工作者)

  在英国求学的时候,我就住在伦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威治(Greenwich)。格林威治虽然与伦敦比邻而居,却可以说是咫尺天涯,泰晤士河将它们分割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以海军历史与本初子午线闻名的格林威治,就某些层面而言,是个具有英格兰南方乡村气质的聚落,走在昔日皇家海军学院的公园里,时常让人有置身于北方湖区的美好错觉。反观时尚繁华的伦敦,是欧洲最大的现代都会,许多人不知道,我们口语习以为常的伦敦,其实是由不同的聚落集合而成的组合城市(Conurbation)。就核心伦敦而言,大致上以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与西堤区(City of London)为中心,发展成今天33个自治行政区、人口约1,200万的大都会。

  越过着名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走在泰晤士河北岸,就踏入了市区最古老的心脏。从罗马帝国在此建立不列颠尼亚行省省会以后,一直到中世纪,西堤区就等于伦敦市区,周围则有高大的城墙与碉堡,也就是今天的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拱卫。城外则是零星的修道院与庄园,当时的西敏(Westminster,意思是「西区修道院」)──今日的西敏市──只是其中一个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小村落。

  300多年前的伦敦,都会发展已达崩溃的临界边缘,老城区破落的建筑与街道不堪人口成长压力,成为藏污纳垢的犯罪温床,日渐劣化的环境卫生,引爆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最大的黑死病流行,超过10万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长期内战所带来的动盪不安,更让英格兰王国面临分崩离析的悲惨局面。

  不过,就在1666年9月2日晚间,彷彿来自地狱般的大火,从西堤老区布丁巷的一家烘焙坊开始延烧全城,四个昼夜的焚烧吞噬了无数建筑,四分之三的城市付之一炬。不过,大火也结束了肆虐的瘟疫,更提供了日益衰败的旧城浴火重生的契机。

  登上311阶的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从62公尺高的塔顶眺望,都是1667年大火之后规划设计的城区。克里斯多福.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的伦敦市一方面维持旧伦敦市区的功能,透过重建而进一步得到扩张的市区,大量人口从世界各地涌进伦敦,整个城市变成无与伦比的生命共同体。到了1700年,伦敦从灰烬里重生,跃升为全欧洲最大的都会。即使历史学家无法精确计算,但在可容许的范围内,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人口约为12万,罗马为27万,巴黎为50万,伦敦则在52.5万至60万之间,就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局势,人口即为国家力量的指标。

  大量的外来移民文化迅速改变英格兰的国家特色。以《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闻名的英格兰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曾用讽刺诗提到:一个天生的英格兰人的概念是虚构、是矛盾的,它只是一个比喻,所谓的英国人应该是世界人。十五世纪后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崛起,透过大火的(火段)冶,蜕变为不死凤凰。西堤区随着时代迁移,整个大英帝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敏市境内的西区(West End),西堤区则维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多元的外来文化为伦敦市注入活水,在洗涤与循环重生之后,荟萃成启蒙时代的思想精华,为下一轮太平盛世与之后日不落帝国奠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伦敦人的精神特色:实事求是,求新求变。

  今天我们站在市区的莱斯特广场,伦敦的城市精神就在咫尺之内展露无遗,四周熙来攘往的人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肤色,使用不同的语言,怀抱不同的梦想,包括个人在内,我也成为伦敦普世精神的一部分,我也参与了现代伦敦的诠释与表达。当我们走入由雷恩爵士所设计完成的圣保罗大教堂,重建的推手就安葬在东南角,由他的儿子为雷恩所写的墓志铭仍昭告世人:如果你要找寻他的纪念碑,看看你的周围即可。

  由贝淡宁与艾维纳.德夏里特合作撰写的《城市的精神》,从普世价值与人文主义的观点,穿梭于历史与新闻现场,探讨现代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像班雅明与波德莱尔般的细腻思考,引领读者回溯自我的生命经验,重新思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的亘古命题。

图书试读

走在旺角的街上,我感到压抑。街上挤满了人,但基本上看不到笑脸。人们脚步匆匆,一边大声地打电话,无论在街道市场上还是在小店里,人人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高楼上的老年人在顶楼上晾晒衣服。闪烁的霓虹灯标示牌凸出来指向各个方向(汉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商人充分利用语言的多样性),空调滴水洒在路人身上,双层公共汽车差一点撞上路人(他在交通灯还没有变绿时就快速跑过马路)。我又累又热,转进一家餐馆休息。餐馆位于混合使用的楼房三楼,我进入电梯后马上按关门键,这是我在香港养成的习惯(相反地,在蒙特娄就随意多了,因为许多电梯根本就没有关门键)。

旺角(位于九龙,是香港的大陆部分)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13万个居民,还不包括非法移民及大批外地游客。从客观标准衡量,它应该是多数好生活的底层。最近的研究显示,对一个城市越来越多的「认知负担」,会造成人们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丧失,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甚至干扰人们的自控能力。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那些曾经在密西根州安娜堡市闹区街道走过的人,情绪会变糟,在涉及重复一系列看过的数字的测试中的分数,比在植物园散步的人的分数更低。

香港大学一个管理部门的朋友刚刚从澳大利亚度假回来。我问她假期过得如何,她说过得很开心,不过回来还是很高兴,她解释说澳大利亚「太空旷了」。

但是,在香港似乎就该这样运作。在街道层次上,破碎的和不连贯的形式背后有一种秩序:施培德(Peter Cookson Smith)注意到的「结构性动盪」是「香港街景的有趣描述」。一方面,该市以犯罪率低而着称:即使在被认为香港黑帮活动中心之一的旺角,单身妇女晚上一个人行走也是安全的。酗酒和吸毒的事很稀少。香港人的预期寿命是世界第六高:男人79岁,女人85岁。香港人不是寻求逃避都市文化,而是常常在移居国外后寻找再创造这种文化。纽约和多伦多等城市的唐人街非常类似香港街道的热闹环境,可能是在高度管理下的都市环境之内。

香港最高的建筑是作为金融机构所在地的88层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据公司网站说,该大楼「顶端是个雕塑皇冠,庆祝塔顶直插天空的高度」。但是和我交谈的每个香港人都说,它看起来更像抓钱的一只手。

香港的「结构性动盪」的祕密并不神祕。人人都在忙着做一件事:赚钱。人们努力工作赚钱,人口稠密的都市环境让交流和生意更容易。是的,拥挤的生活环境反映了政策决策以及在多山地方的建筑的局限性。不过,它也反映了许多人最关心的事:谁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从郊区到工作场所的旅途上?

小时候在蒙特娄,我渴望去探望有钱的祖父母。他们经营一家童装厂,厂名就是以作为设计师的祖母的名字命名的。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也喜欢到豪华的餐馆吃饭。但是爷爷的轿车总是让我尴尬。他来接我时,总是开着昂贵的林肯大陆轿车或者奢华的白色凯迪拉克轿车。在从我们街区出来时,我不得不假装肚子不舒服,弯下腰来,这样我的工人阶级和移民后代朋友就看不见我坐在车里。25年后,香港一个学界朋友提出,愿意把他的宝马车卖给我。虽然有14年车龄了,但看起来仍然非常引人注目。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拥有一辆宝马车,周围人似乎都有一辆宾士或是宝马。我愉快地买了下来。

一个着名的香港故事,是一个有钱人把他的劳斯莱斯轿车停在最贫穷的街区,马上就有一群充满羡慕的人围上来(在美国城市的穷人区,故事可能是这辆车被故意砸坏)。当然,故事的寓意是香港对富人没有多少怨恨。人人都努力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那么明显(香港的亿万富翁很少因为能力而受到称赞),成功者不过比多数人更幸运而已。为什么要对幸运者感到仇恨呢?这就像仇恨香港马会的获奖者一样没有道理。或许有点羡慕,但不是仇恨,当然更没有到伤害获胜者的程度。下一次或者下一代,就轮到其他人获胜了。

我家曾被香港最着名的企业律师之一邀请参加香港赛马俱乐部的午宴。虽然我们的主人多年前就聘用我妻子在其律师事务所工作,但谈话没有涉及工作。我们吃了一顿美味可口的点心,把每一道食品都吃光,因为女主人解释她从来不在盘中留下任何东西(相反地,我想起一个有钱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他总是留下一些食物,以便提醒自己,他不是因为饿才吃东西)。她注意到香港从来没有实行贵族制度,这或许帮助解释了缺乏高雅文化和更平等的职业道德。主人担心新一代香港人失掉了为香港生活方式提供动力的职业道德和奋斗精神(我14岁的儿子回答说,你们这一代应该为破坏环境和造成全球气候暖化而受到批评)。

香港有一个着名的统计数字,人均拥有的劳斯莱斯轿车比任何别的城市都多。这说明了香港职业道德的什么呢?香港人应该努力工作而不是努力游玩,那么为什么花钱购买名牌商品和奢侈品呢?这是否意味着香港人失掉了促使香港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动力呢?他们变成喜欢享乐而不是工作的放纵的享乐主义者了?

香港人喜欢豪华轿车的理由之一是他们的公寓太小。他们必须透过其他方式炫耀财富,如购买高档轿车。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放纵的享乐主义者。实际上,炫耀财富的整个思想更多是考虑他人的,目的是向别人显示自己很快乐,而不是自己去感受那种快乐,除非这种快乐也能影响别人的想法。而且,香港人消费并不是大手大脚,个人储蓄率仍然很高,政府的资金储备位居世界前列。就好像香港人只花钱让资本主义车轮转起来就行,仅此而已。

虽然如此,情况确实发生了变化。伟大的伊斯兰思想家伊本‧卡尔敦(Zbn Khaldun, 1332-1406)提出了一个解释朝代衰落的理论,或许可以用来预示香港的未来。按照卡尔敦的说法,让个人为部落献身的asabiyah(群体感情)和部落忠诚是政治力量的关键。对部落的感情越强,部落的战斗力就越强,能够战无不胜。「众所周知,沙漠生活无疑是兇悍的群体比他人更兇勐的原因。他们更容易获得优越地位,掠夺其他国家手中的东西。」但是,慢慢地,游牧部落的征服者屈服于奢华城市生活的诱惑,这就是其命运终结的开始了。曾经兇悍的游牧部落在外来者面前变成了柔软的、虚弱的、温驯的群体,这个朝代最终被更强大群体感情武装起来的新部落征服。就香港来说,来自中国大陆的兇悍游牧部落已经在消亡。随着移民经验从集体记忆中消失,它不再拥有同样的强大动机。老年人担心下一代香港人或许屈服于奢侈都市生活的诱惑。但把香港人团结起来的群体感情到底是在削弱还是在增强呢?

(本文摘自《城市的精神》「香港:享乐之城」一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这么重要?》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旨在探讨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议题。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充满兴趣,而“精神”这个词,更是给“城市”这个概念增添了一层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的维度。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愈发频繁,然而,这种交流是否必然导致文化的趋同?或者,恰恰是那些独特的城市“精神”特质,成为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根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质”构成了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独特的历史遗迹?是其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是其勇于创新的科技力量?还是其居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城市的机会,它提醒我们,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经济成就,更在于其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精神上的滋养。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闪耀着独特“精神”光芒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我立刻被书中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前沿的视角,将“城市精神”置于全球化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城市快速崛起,它们可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精神”层面,它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心、激发创造力的特质?或者,它们只是复制粘贴了一些西方模式,而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灵魂?作者是如何定义“精神”的?它是否包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居民的价值观、社会氛围、创新活力等多种元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例如,一些曾经辉煌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衰落的?又有哪些城市,凭借其独特的“精神”力量,成功地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城市发展的全新维度,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城市的硬实力,而是开始更加重视其软实力的塑造。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多个独立的章节,从不同的维度切入,对“城市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种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选择性地阅读,同时又能够感受到各个章节之间微妙的联系。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在地性”与“全球化”的辩论部分感到好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标准化和便利性,而“在地性”的特质,是否会因此被边缘化?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趋势的?他是否认为,正是那些坚守“在地性”的城市,才更能抵抗全球化的侵蚀,甚至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清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些在保存本土文化和城市特色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的城市,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成功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全球化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仍然有能力去塑造和捍卫我们城市的独特性。

评分

从序言开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城市问题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为读者铺陈开他对“城市精神”的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全球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他没有将全球化简单地视为一种侵蚀和同质化的力量,而是强调了城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可能被稀释原有的特质,又可能因为这种连接而获得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城市精神”的?它是否是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还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和体验之中?书中提到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们身处其中,却常常感到一种漂浮感,仿佛被卷入一股巨大的洪流,失去了方向。而“城市精神”似乎成为了一个 anchor,一个让我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载体。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不同城市是如何在“精神”层面上做出回应,如何在全球化的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对我们生存空间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蓝色,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城市剪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关于城市生命力的宏大命题。“城市的精神”——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让我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解构和阐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似乎对“城市”这个词更加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然而,这本书似乎要提醒我们,城市并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孕育着文化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某种独特的“精神”特质,而这种特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而变得愈发重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是它的历史底蕴?是它的建筑风格?是它的居民性格?还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而这些“精神”特质,又如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与世界发生联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所处城市的新视角,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它的“精神”又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