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学博士和一位政治社会学系主任
散步在九座风格各异的城市街道
他们援引诗歌与故事,对照政经史地与现况,与城市居民闲聊对话
从亲身经历与感受中,体验到
原来,每一座城市,都拥有独特的价值观与气质
本书作者贝淡宁和艾维纳.德夏里特利用轻松对话、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志,和亲身经历等资料,描绘九个城市丰富的历史,充分论述城市精神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生活中,更进一步阐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义氾滥等主题。
耶路撒冷-蒙特娄-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
来到新加坡,我是否来到了物质不虞匮乏、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呢?
回归后的香港,更加热爱赚钱、热中慈善、追逐享乐?
柏林与过去和解,是宽容?或是冷漠?
原来,唯一打破蒙特娄法语、英语隔阂的,是冰球运动!
啊!在最多元、最孤独、最资本主义的纽约,幸好有洋基队!
巴黎人下馆子多,去教堂做礼拜少,多支持左派,砸麦当劳的农夫是英雄!
作者简介
贝淡宁(Daniel A. Bell)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长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讲座教授、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着有《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国》等书。
艾维纳.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暨马克斯.坎佩尔曼民主和人权研究所所长。着有《人民的劣势和权力:在怀疑时代讲授政治哲学》(Disadvantage and Power to the People: Teaching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Skeptical Times)。
译者简介
吴万伟
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译有《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中国新儒家》、《分配正义简史》等书。
序一:爱城主义闲逛者∕杨子葆
序二: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谢哲青
谢词
前言:市民精神
都市社群主义∕逛街和讲故事∕推广一种精神∕本书提纲∕厚与薄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有心的人∕拥有上帝形象的城市∕信仰和宗教∕向下滑行:信仰、政治和党派∕恶化:信仰和民族性∕信仰和权力,权力的腐败∕长着人心的石头∕没有公民的城市∕第11戒:从宗教到仁慈
蒙特娄:语言之城
什么孤独?∕两种孤独∕蒙特娄再征服∕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关键是冰球,笨蛋!
新加坡:建国之城
物质福利的价值∕多元种族主义的价值∕贤能政治的价值∕爱国主义和政治压制
香港:享乐之城
殖民主义和发财∕共产国家的资本主义城市∕没有享乐主义的物质主义
北京:政治之城
过去:抹去过去的痕迹∕现在:去政治化的政治∕未来:复兴过去
牛津:学术之城
学习、研究、学术:釐清概念∕学习:沉思和创造∕学习:研究的适当气候∕学习:不遵守常规者的行为和传统的作用∕学习和上课
柏林:宽容之城
与过去和解:加害者与受害者∕宽容还是冷漠?∕建筑、透明、民主和开放∕重新讲述故事∕透明和与过去和解∕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心的多样性∕与过去和解的代价∕把我从自由中解脱出来
巴黎:浪漫之城
一个好莱坞的故事∕一个非巴氏消毒杀菌的城市∕浪漫与道德
纽约:抱负之城
世界首都∕抱负与社群∕社区和城市
译者跋
参考书目
序一
爱城主义闲逛者 杨子葆(辅仁大学国际教育长、前外交部次长)
就在今年初,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才刚撰文新创并鼓吹一种所谓的「爱城主义」(Civicism)。他认为迄今还没有一个字能够深刻表达我们对于城市的热爱。爱国主义(Patriotism)适用于国家,但显然不适用于城市。尤其国家太大、太复杂、太多元,因此也太危险,不值得人们漫无节制地去爱。为呈现对城市的独特情感,我们需要「爱城主义」这样的新字。而随着世界的都市化,爱城主义正在传播蔓延到全世界每一个遥远偏僻的角落,我们应该重新学习认识与感受我们的以及别人的城市。
「爱城主义」这个字也许很新,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非常古典。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 around 380 BC)想凸显的正是某种「城市精神」:「人太渺小,宇宙太大,而城市就像一本书,书中的字体大小,完全配合我们的洞悉能力。」
《城市的精神》这本由北京清华大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德夏里特合着的书,彷彿带着柏拉图式的古典价值,两位作者以散步的方式,考察了「宗教之城」耶路撒冷、「语言之城」蒙特娄、「建国之城」新加坡、「享乐之城」香港、「政治之城」北京、「学术之城」牛津、「宽容之城」柏林、「浪漫之城」巴黎,以及「抱负之城」纽约等九座城市,并尝试勾勒城市所展现的具象面貌,并萃取如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 1972)般绵绵若存有深致之抽象灵魂。他们似乎以苦行实践,印证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里关于《资本论》(Das Kapital, 1867)的苦苦思索:「城市是历史的主题。」
但幸亏两位教授是在散步,不是苦行,散步的心情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容我脱缰联想的话,我因此想再重读的不是那些伟大鉅作,而是2005年一本由美国出版的管理学畅销书《领导学散步》(The 100-Mile Walk)。这本书的内容是65岁的企业家父亲,与36岁的创业家儿子,离开办公室与会议室、离开家庭与俱乐部,两个人轮流决定路径,一起散步,分享讨论关于领导的见解,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总共走了100英里,也留下这本关于领导品质九项主题的对话记录。
《领导学散步》最扣人心弦的元素,是散步,剔除散步,余下不过是些寻常可见的领导论述。但这里所说的散步,绝非美国作家梭罗《散步》(Walking, 1861)里那种「如果你已经准备好离开父亲与母亲,以及兄弟与姊妹,以及妻子、子女与朋友,并且准备好永远不再看到他们;如果你清偿所有债务,下了决心,安顿好所有事情,完全自由了,那么你可以开始一趟步行之旅」追求真理的决然切割,而是脱离原来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制约,与另一人一起出走,散步、相处、对话,不疾不徐,没有非达到不可的责任目标,没有讲究成本效益的效率考量,也没有人情世故的缠绕牵连,反而可以获致因为解放而洋溢的创意,以及因为自由而更深化的关系,这就是「一起散步」的力量。
我们都需要在城市里散步,一起,或者独自。如果一座城市至少需要我们以100英里的散步来「重新认识」,那么《城市的精神》这本书也许可以增加一个副标题:900英里的城市散步。
并且这散步,应该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笔下的「闲逛」(flaner)。面对十九世纪急遽现代化与都市化的时代,波德莱尔曾感慨「城市面貌变得比人心还快」,相形之下,「『闲逛者』(flaneur)是富有想像力的孤独者」,而「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闲逛者与热情的观察者,就必须走入人群,唯有在那儿才能找到无限的欢娱。」
德国哲学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则演绎「闲逛者」观察现代城市生活,也抵抗现代城市生活。为了抗拒越趋商品化、讲求效率和快速的城市空间运作逻辑,他们以「缓慢」来对抗城市,消磨时间,甚至超越时间,感受到历史在城市纹理中的沉淀积累,因此能游走在具体的、想像的,过去、现在、未来,二维、甚至三维,更广义的空间里,并让自己成为自由游走的「摆渡者」(passeur)。
城市「闲逛者」或「摆渡者」曾经是上一个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梦,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可能,因为交通与资讯科技的进步,具体或抽象的移动都变得更容易,所缺的只是态度──《城市的精神》固然提供「神游900英里」的难得机会,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建议一种让这个世纪之交现代市民自我解放的态度。放下书本,出去散个步闲逛吧,找个伴,或者就独自一人,不为什么,就只因为知道有了个「爱城主义」新字,就是为了「闲逛」,而「闲逛」。
序二
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 谢哲青(文史工作者)
在英国求学的时候,我就住在伦敦近郊、泰晤士河南岸的格林威治(Greenwich)。格林威治虽然与伦敦比邻而居,却可以说是咫尺天涯,泰晤士河将它们分割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以海军历史与本初子午线闻名的格林威治,就某些层面而言,是个具有英格兰南方乡村气质的聚落,走在昔日皇家海军学院的公园里,时常让人有置身于北方湖区的美好错觉。反观时尚繁华的伦敦,是欧洲最大的现代都会,许多人不知道,我们口语习以为常的伦敦,其实是由不同的聚落集合而成的组合城市(Conurbation)。就核心伦敦而言,大致上以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与西堤区(City of London)为中心,发展成今天33个自治行政区、人口约1,200万的大都会。
越过着名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走在泰晤士河北岸,就踏入了市区最古老的心脏。从罗马帝国在此建立不列颠尼亚行省省会以后,一直到中世纪,西堤区就等于伦敦市区,周围则有高大的城墙与碉堡,也就是今天的伦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拱卫。城外则是零星的修道院与庄园,当时的西敏(Westminster,意思是「西区修道院」)──今日的西敏市──只是其中一个以修道院为中心的小村落。
300多年前的伦敦,都会发展已达崩溃的临界边缘,老城区破落的建筑与街道不堪人口成长压力,成为藏污纳垢的犯罪温床,日渐劣化的环境卫生,引爆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最大的黑死病流行,超过10万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长期内战所带来的动盪不安,更让英格兰王国面临分崩离析的悲惨局面。
不过,就在1666年9月2日晚间,彷彿来自地狱般的大火,从西堤老区布丁巷的一家烘焙坊开始延烧全城,四个昼夜的焚烧吞噬了无数建筑,四分之三的城市付之一炬。不过,大火也结束了肆虐的瘟疫,更提供了日益衰败的旧城浴火重生的契机。
登上311阶的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从62公尺高的塔顶眺望,都是1667年大火之后规划设计的城区。克里斯多福.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的伦敦市一方面维持旧伦敦市区的功能,透过重建而进一步得到扩张的市区,大量人口从世界各地涌进伦敦,整个城市变成无与伦比的生命共同体。到了1700年,伦敦从灰烬里重生,跃升为全欧洲最大的都会。即使历史学家无法精确计算,但在可容许的范围内,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人口约为12万,罗马为27万,巴黎为50万,伦敦则在52.5万至60万之间,就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局势,人口即为国家力量的指标。
大量的外来移民文化迅速改变英格兰的国家特色。以《鲁宾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闻名的英格兰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曾用讽刺诗提到:一个天生的英格兰人的概念是虚构、是矛盾的,它只是一个比喻,所谓的英国人应该是世界人。十五世纪后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崛起,透过大火的(火段)冶,蜕变为不死凤凰。西堤区随着时代迁移,整个大英帝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西敏市境内的西区(West End),西堤区则维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多元的外来文化为伦敦市注入活水,在洗涤与循环重生之后,荟萃成启蒙时代的思想精华,为下一轮太平盛世与之后日不落帝国奠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伦敦人的精神特色:实事求是,求新求变。
今天我们站在市区的莱斯特广场,伦敦的城市精神就在咫尺之内展露无遗,四周熙来攘往的人们,各自拥有不同的肤色,使用不同的语言,怀抱不同的梦想,包括个人在内,我也成为伦敦普世精神的一部分,我也参与了现代伦敦的诠释与表达。当我们走入由雷恩爵士所设计完成的圣保罗大教堂,重建的推手就安葬在东南角,由他的儿子为雷恩所写的墓志铭仍昭告世人:如果你要找寻他的纪念碑,看看你的周围即可。
由贝淡宁与艾维纳.德夏里特合作撰写的《城市的精神》,从普世价值与人文主义的观点,穿梭于历史与新闻现场,探讨现代城市的自我认同与定位,像班雅明与波德莱尔般的细腻思考,引领读者回溯自我的生命经验,重新思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城市的亘古命题。
从书名《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这么重要?》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旨在探讨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议题。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充满兴趣,而“精神”这个词,更是给“城市”这个概念增添了一层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的维度。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愈发频繁,然而,这种交流是否必然导致文化的趋同?或者,恰恰是那些独特的城市“精神”特质,成为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根本?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质”构成了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独特的历史遗迹?是其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是其勇于创新的科技力量?还是其居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所处城市的机会,它提醒我们,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经济成就,更在于其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精神上的滋养。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闪耀着独特“精神”光芒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我立刻被书中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前沿的视角,将“城市精神”置于全球化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城市快速崛起,它们可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精神”层面,它们是否真的拥有了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心、激发创造力的特质?或者,它们只是复制粘贴了一些西方模式,而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灵魂?作者是如何定义“精神”的?它是否包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居民的价值观、社会氛围、创新活力等多种元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作者的观点。例如,一些曾经辉煌的城市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衰落的?又有哪些城市,凭借其独特的“精神”力量,成功地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城市发展的全新维度,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城市的硬实力,而是开始更加重视其软实力的塑造。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多个独立的章节,从不同的维度切入,对“城市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种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选择性地阅读,同时又能够感受到各个章节之间微妙的联系。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在地性”与“全球化”的辩论部分感到好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标准化和便利性,而“在地性”的特质,是否会因此被边缘化?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趋势的?他是否认为,正是那些坚守“在地性”的城市,才更能抵抗全球化的侵蚀,甚至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股清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些在保存本土文化和城市特色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的城市,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成功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全球化如此强大的力量面前,我们仍然有能力去塑造和捍卫我们城市的独特性。
评分从序言开始,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城市问题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为读者铺陈开他对“城市精神”的理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全球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他没有将全球化简单地视为一种侵蚀和同质化的力量,而是强调了城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可能被稀释原有的特质,又可能因为这种连接而获得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城市精神”的?它是否是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还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和体验之中?书中提到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们身处其中,却常常感到一种漂浮感,仿佛被卷入一股巨大的洪流,失去了方向。而“城市精神”似乎成为了一个 anchor,一个让我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载体。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不同城市是如何在“精神”层面上做出回应,如何在全球化的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对我们生存空间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蓝色,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城市剪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关于城市生命力的宏大命题。“城市的精神”——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思,让我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解构和阐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似乎对“城市”这个词更加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然而,这本书似乎要提醒我们,城市并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孕育着文化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某种独特的“精神”特质,而这种特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而变得愈发重要。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是它的历史底蕴?是它的建筑风格?是它的居民性格?还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而这些“精神”特质,又如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与世界发生联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所处城市的新视角,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它的“精神”又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