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举行之「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编纂而成,分别为东亚儒学篇、佛教篇、基督宗教篇、犹太教篇以及对话刍议篇五个部分,共收录九篇论文,由四大传统针对人文精神的主题提出论述,并且在发表中推动对话精神,以呈现跨文化视野的思维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当今「全球地域化」的趋势正席卷全球,非常急切地需要开展出「跨文化视野」的眼界,让不同文化价值各抒己见,且相互对谈以建构出更好的文化价值。本书採用「人文精神」为主要概念,表达一种广义之对人关怀的精神。当论及「人文精神」时,不只在于事学术理论的探讨,同时也在追寻不同信仰与哲学传统下对于人文、人道、人性与人本的深切关怀与期许。
当代表儒、佛、耶、犹四大传统的学者们促膝长谈时,可能会呈现出跨文化视野的思维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儒耶会遇为例,儒学强调「人对天的开放性」,而基督教则强调「天对人的开放性」,双方毕竟都站在一个天人有其相通的前提上,有其互相发展的空间。
编者简介
林鸿信
1955出生,台湾台中市人。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台湾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与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神学、基督教思想史、诠释学、西方哲学。关注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织下的启蒙议题、自我概念、天人之际等议题。着有《加尔文神学》(1994,2004)、《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1997,2004)、《莫特曼神学》(2002)、《忘我之域(三册):谁启蒙谁、点与线、落叶随风》(2008)、《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以信仰与道德的分际为中心》(2009)、《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2011)及论文多篇。
编者引言 林鸿信 i
〔东亚儒学篇〕
壹 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黄俊杰 1
贰 人作为「类的存有」:
荀子人文精神重探 陈昭瑛 21
〔佛教篇〕
佛教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人成即佛成 释惠敏 49
肆 禅宗公案的人文精神 萧丽华 75
〔基督宗教篇〕
伍 新约圣经的人文精神 叶约翰 95
陆 改革宗传统的人文精神:
传承与前景 郑仰恩 123
〔犹太教篇〕
柒 犹太教《妥拉》中的人文精神:
人性的解放与回应 曾宗盛 163
〔对话刍议篇〕
捌 以人的实践义作为儒耶对话的基础 庄信德 201
玖 从基督宗教「天」的概念看人文精神:
与东亚儒学对话刍议 林鸿信 235
人名索引 269
名词索引 273
编者引言
本书起源于2010年7月15日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研讨会」,由台大高研院黄俊杰院长主持,并邀请学贯中西的中央研究院刘述先教授担任总评,参与学者涵盖儒、佛、耶、犹四大传统,针对人文精神的主题提出不同观点,并且在发表与讨论当中推动对话精神,呈现跨文化视野的思维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本书收集本次研讨会大部分发表文章并且邀集其他文章编辑成书。
一、人文精神
由于「人文主义」的定义众多纷纭,为了避免进入概念细节,本书採用更加宽广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精神」为主要概念。「人文精神」的「人文」不论是指humanistic(人文主义的或人本主义的)、humanitarian(人道主义的)或是humane(人性的或人道的)其实都多少涵盖了「人文精神」概念,不过「人文精神」又不直接等同其中任何一个概念,乃是表达一种广义之对人关怀的精神。由于「人」的生命是如此复杂而难以界定,给「人文精神」一语留下比较大的空间,应当更能呈现多元而丰富的观点。
在近年来社会环境中,「人文精神」代表一种共识度很高的正面价值,举凡相关概念不论是人文价值、人道关怀、人性尊严或人本教育,都呈现出追求人性尊严与价值的肯定。反之从「人文」的对立面来看,凡是反人文、反人道、反人性或反人本者,一般反应是认定为伤害人性尊严与价值的负面价值。然而,平日与人文精神相关的领域却是经常被忽略的,一旦发生问题时才引发媒体注意触动众人的关心,许多层出不穷的事件让人深深觉得当前社会实况距离人文、人道、人性或人本的理想都还相当遥远。因此,当论及「人文精神」时,不只是在从事学术理论上的探讨,而且是在追寻不同信仰与哲学传统下对于人文、人道、人性与人本的深切关怀与期许。
二、跨文化视野
当今「全球地域化」的趋势正在席卷全球,一方面迅速地塑造全球性单一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发展出各地多元并立的价值观。在全球与地域、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张力当中,任何固执地坚持单一文化传统的作法已不足取,急切需要的乃是开展出「跨文化视野」的眼界,让不同文化价值各抒己见且相互对谈,从而截长补短以建构出更好的文化价值。
刘述先教授在上述的研讨会中发表一段有关跨文化视野的谈话,他以宗教对话为例,认为「宗教间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好像仅仅让大家站在外面各说各话而全无交集,应当追求「宗教内对话」(intra-religious dialogue),亦即每人还是站在自己传统之内与他者进行对话,以原有基础把外来东西吸纳转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尽管对话的功能还是有其极限,人们可以尽情地互相交谈,却无法全然消解其中的差异,不过若能建立跨文化的视野,必有机会达到更加丰富的「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诚然,假若只是进行文化之间、宗教之间或哲学之间的对话,结果极可能仍是壁垒分明。但假若大家对于追求真理有更大的诚意,应当可以冒更大的险,亦即大胆地互相从对方做更大的学习,甚至在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弱点与缺失,从「之间」的谈话逐渐地转成「之内」的转化。
长期在印度生活的西班牙神学家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1918-2010)推动跨文化研究成果斐然,他是一位「宗教内对话」的实践者,不只期盼进行宗教对话,而且期盼一种「对话的对话」,那是人与人之间对真理敞开的深层相遇,而非止于客观谈论外在题材的表面对话。 美国过程神学家科布(John B. Cobb, Jr., 1925)多年来一直在推动宗教对话,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他主张对话的理想在于互相达到一种「创造性的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亦即参与对话的双方都能得到转化而进步,对话目标并非为了说服对方或者改变对方,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是自己能被真理改变而提昇。
在实际进行跨文化视野的对话中还有一项具体的考量,就是需要「借用」以找到共同语言,比如许多人採用了美国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概念以利进行对话,尽管原本「终极关怀」有其原本田立克思想处境的特定意涵,但借由大家的广泛使用,虽不一定符合原意,却可能开展出更加丰富的意涵,在不断的借用当中呈现更加广阔的视野,因此应当值得鼓励大胆进取的借用,期待跨文化视野的对话能开出具有创造力的新视野。
三、圆桌会议
黄俊杰教授的〈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从多元动态发展中的东亚儒学摘要呈现丰富的人文精神,以身心一如、自他圆融、天人合一与历史意识四个面向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观。其中论述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如何整合身体与心性,调和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张力,进而展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诠释的循环」─天人合一,最后以过去与现在的交融展现深深浸润在历史文化意识当中的历史人,言简意赅地强调东亚儒家传统中人文精神的「连续」而非「断裂」、「和谐」而非「紧张」特质。
黄教授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诠释的循环」精彩地诠释「天人合一」,其中自然是「道德的宇宙」,人则为「道德人」,而以「天命」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诠释的循环」之核心概念。这种诠释方式成功地化解身体与心性、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张力。他也同时尝试化解人的历史性与人的超越性之间的张力,前者以道德人的实践努力,而后者则以宗教人的体认天命为代表,尽管后者向往「极高明」的圆融理想之境,前者却仍在「道中庸」的尘世现实之域奋斗,二者不离不杂,超越的天命与历史中的人共生共感,「东亚儒学展现了一个既内在而又超越、既神圣而又世俗、既在历史之中而又『超历史』的人文主义的世界。」在此意义下,人心通往天心,天人感通,于是可从道德人身份跃入宗教人境界,同时是以自由主体身份浸润于历史文化传统而落实于过去与现在交融的历史人。
陈昭瑛教授的〈人作为类的存有:荀子人文精神重探〉,检视荀子学的传统观点、新儒家徐复观与唐君毅先生以及西方汉学家对荀子的观点,指出从宋明理学到新儒家重孟轻荀的主因在于认定他主张人性为恶而善为外在,评价荀子主张外在道德而不如孟子主张内在道德。陈文为荀子辩解,认为荀子事实上主张人倾向恶与克服此倾向的力量同样根植于人性本身,有如黑格尔辩证法在正反对立当中呈现成长与提昇,陈文又重新阅读荀子凸显出人参天地而分合并济的人文精神。陈文另一独创性在于引用青年马克思所主张人是「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强调人的独特性在于其社群性,具有通过自由劳动以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有如荀子「类」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且必须借由不断学习而成为圣人,其文化理想是人人皆为行礼好义的社会人,开展出以情为礼之本而追求情文俱尽的文化美学─「称情而立文」。统合而言,借由马克思的启发回顾荀子对于人的社会性之重视,观察其行礼好义的社会人主张如何含蕴重情好礼的文化美学,主张荀子与追求心性自由之孟学主流其实并无甚差异,而在被视为儒学非主流的荀子身上鑑识出精彩的人文精神。过去在学界鲜有大胆而创意地运用西方思想经验来诠释中国传统,从青年马克思思想着重群性来看荀子,使得荀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相通的特质被凸显出来,让现代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这样的努力与尝试非常值得推荐。
释惠敏法师的〈佛教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人成即佛成〉以奠基于「人圆佛即成」的「人成即佛成」为主轴,追溯太虚法师宣扬「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经由印顺法师提倡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直到证严法师创立慈济功德会,呈现出佛教传统中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弘扬其实与佛教的基本主张密切相关,诸如六道众生观的善恶业力与苦乐果报,以五蕴、六处、六界说明生命之身心相依关系,破除对自我的恆常不变之执着,又鑑于起心动念的缘起果报而强调十界一心与一念三千,亦即一心足以造十界之因果,这些主张都肯定人成佛的可能,而成佛之道在于把握人间的三种特胜:忆念、梵行与勇勐,因此对于人性抱持积极的希望─人成即佛成。文末从地球生命演化的角度,主张以大悲心面对生物演化的丰富延伸,以开启自性大悲,祈愿众生离苦,并借由脑神经科学的发达解开修行与脑神经的关连,直指人脑,明心见性,这些都是佛教人文精神的应用之期许。此文的慧见让人看到从众生中的个体分析,一直到众生的群体性乃至宇宙历史,处处皆有人成即佛成的理想。
萧丽华教授的〈禅宗公案的人文精神〉区分三种世界观: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以物为中心的世界观,呈现出大乘佛教禅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萧文认为十四世纪以来西方在反对宗教限制与神学束缚之背景下产生的人文主义特色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本身的尊严以及对思想自由的重视。佛教禅宗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是在肯定「自性」与「本心」中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且在禅宗公案批判性思维中破斥语言与思想的观念枷锁,肯定自性与本心亦即肯定人本身的尊严,又在禅宗公案的自由无碍中展现对思想自由的重视,这一切都是本于以人的「自性」为最尊贵的主体,从而呈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形成一种独具人文精神的宗教观,如此东方的、宗教人文主义的特色有别于西方反宗教与神学为出发点的人文主义。
叶约翰教授的〈新约圣经的人文精神〉介绍基督宗教经典─新约圣经的人文精神,回应黄教授专文所主张东亚儒家的人文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人之可完美性』,相信人生而具有内在的善苗,只要善加培育就可以修身养气、经世济民、优入圣域、成圣成贤」,相形之下「与佛教对人与生俱来的『无明』以及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叶文主张,基督宗教的主张不应简化为人之堕落性的主张,其关于拯救的核心信息正凸显出对于人之可改变性的高度期待,呈现出需要称义的恩典与成圣的工夫。新约圣经的人文视野与人文关怀是根据神圣上帝的特性发展而来,叶文以新约圣经的三个主要神学传统:耶稣(共观福音)、保罗(保罗书信)与约翰(约翰福音),分别对应于三种神学视野:神爱论(上帝的爱)、神义论(上帝的公义)与神启论(上帝的启示),从而呈现三种神学视野下的人文精神,作为对东亚儒家人文主义核心价值「人之可完美性」的回应,期盼未来展开进一步的对话。
郑仰恩教授的〈改革宗传统的人文精神:传承与前景〉把焦点集中在以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为主的基督教改革宗传统(Reformed tradition)以介绍基督宗教的人文精神。首先,由加尔文的巨着《基督教要义》检视一般以为加尔文人论带有悲观与幽暗的错误印象,其实加尔文是以上帝与人的三层关系:创造、堕落和救赎来论述人存在的意义,如何从人受造而有的上帝形像,经历犯罪堕落后上帝形像的扭曲变形,而后期待耶稣基督带来更新的人性。尽管加尔文对于堕落的人性确实抱持着悲观与幽暗的看法,却对于更新的人性带有积极而乐观的期许。加尔文所受的古典人文训练使其通晓古代希腊罗马着作,对于人的能力─尤其是理性具有高度的肯定。其次,借由加尔文与皮吉尔斯的论争澄清加尔文对人文主义的看法。皮吉尔斯主张意志自由与理性能力为人性本质的一部份,他怀疑加尔文对上帝形像的诠释损坏了二者,其实加尔文主张自由意志并非人性本质的一部份,乃是堕落本身的致命产物,需要借由基督恩典以重新定向,终能追求幸福而享受自由的果实。这场论争适足以说明改革宗的人文精神是针对经由创造、堕落和救赎三部曲而成的更新之人性,并非天生自成的人性。再次,提出建立在神学与人文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其理想是带有人文知性特质的信仰者也是具有福音信仰的人文主义者。而后,以苏格兰启蒙运动为例证说明改革宗教会领袖与神学家如何领导启蒙运动,整合信仰与理性而发展出经世致用的务实特质,借由19世纪苏格兰宣教师带到全世界包括台湾中国各地。最终,回溯现代改革宗神学思潮对于人性论的贡献,呈现奠基于神学的人学如何展开对于人性的新论述,而在这些贡献的背后正是四百多年来改革宗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曾宗盛教授的〈犹太教《妥拉》中的人文精神:人性的解放与回应〉介绍犹太教与基督宗教共同的经典─旧约圣经的核心《摩西五经》─《妥拉(律法)》中的人文精神。曾文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不互相排斥,「人文主义是一种观看世界的观点,探讨人在事物架构中特别的位置,重视人无可侵犯的尊严,肯定人生命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同时这观点不排斥超越性的概念,亦即包含宗教性的人文精神。」从《妥拉》首卷《创世记》记载的创造起源肯定人有上帝形像且具不可侵犯的人性尊严,并肯定人有自由意志以择善去恶,这成为《妥拉》中的人文精神的主要基础。从《妥拉》次卷《出埃及记》的拯救主题可见以色列人原本在埃及地为奴,后来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经历自由与解放,此代表拯救的「出埃及」在旧约圣经里不断地出现,成为发挥人文精神的具体例证。从《妥拉》其余书卷里的律法与诫命:十诫、安息日诫命、人道法、奴隶法以及关怀弱势团体的律法,可以看到强调以维护人性尊严来回应上帝拯救之浓厚的人文精神。《妥拉》中的人文精神借由犹太教、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传承发扬直到现代社会,涵盖人与上帝、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动物等关系。
四、对话刍议
庄信德教授的〈以人的实践义作为儒耶对话的基础〉提出以「人的实践义」做为儒耶对话平台的建议。庄文通过荀子对人性构思的实存性动态意涵,以及基督教神学对人理解的实存性角度与动态观点─尤其是田立克神学带来的启发,尝试把刻板印象中儒家与性善主张的连结以及基督宗教的性恶主张标签加以松动,重新观察两大传统以实存性与动态性观点来看人性的相似性。传统以来把荀子当作性恶的代表,这是基于静态观点且把人性视为一成不变的结构而来。当以动态观点重新检视荀子时,「伪」只是一种具有发展的潜能,「善者伪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实践过程中而且由心发出的善,人既可能借由实践而行善亦可能为恶。基于荀子思想里「实践」的关键地位可肯定身体参与其中的必要,由此开出身心不二之诠释途径,而从荀子思考架构里人皆为行礼好义的社会人可引进社会意涵,以上二者正如黄教授所说儒家思想特征的身心一如与自他圆融。
庄文认为传统的儒耶对话经常由超越性与此在性的对比或者他力与自力的对比入手,这样的对话一开始就预设了分歧,自然难有交集与共识。庄文建议,基督教人观应当使用田立克思想「从非存有中站出来的存在角度」来探讨,不但正视身体与慾望为人实存的主要部分,而且借由田立克对爱的一体性与结合性之诠释,以引导慾望动力逐渐提升至生命高层,从自我中心、他人中心到以上帝为中心,经历神人关系的复和。这些诠释方向与当代学者对于荀子的诠释方向十分近似,皆採实存动态观点而扬弃静态结构的看法,就个体而言,整合身体慾望与灵性精神;就群体而言,则个体与群体同样获致整合的基础。如此兼顾身体与灵性以及个人生命与人际群体的视野,可望建构儒耶对话的平台。
笔者的〈从基督宗教「天」的概念看人文精神─与东亚儒学对话刍议〉探讨基督宗教「天」的概念并借此呈现其人文精神。基督宗教主张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人是按照「上帝形像」(Image of God)被造,因此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精神。儒家以「天」代表超越,追求人与天的关连是其人文主义的重要特色,而此文主张「天」的概念可以成为基督宗教与东亚儒学的对话主题。
基督宗教的天之概念是神圣的而与创造者关连,人所当追求的并非进入天,而是在地如在天,焦点在于人间,呈现出天临到地的主动性。耶稣基督所传讲的天国是一人间天国,就在人的心里也在人们当中。奥古斯丁所颂赞的天上之天,其入口亦在人心,可说是从超越讲到内在─即超越即内在。巴特把创造视为一个从创造走向和解而至终末救赎的过程,其终极实现是上帝居住人间,亦即天居住在地当中,并非出世的乌托邦,乃是入世的人间乐园。莫特曼定义「天」为「上帝对所创造的世界的开放性」,打开了自身封闭的生命系统而引进新而丰富的未来,天与地互补互足,人以地为家,而以天为理想,这是宗教性人文精神的展现。
在中国儒学传统里,孟子开出以心性通往天道之路,而「天」的概念之向内转向则以《中庸》为重要关键,人诚则通天,人道通天道,乃为天人合一理想。东亚儒学强调「人对天的开放性」需要一个天人有其相通的前提,毕竟开放是带有相互性的,则天人相通指向由人而天又由天而人、由天而人又由人而天的回环,这个回环可为东亚儒学与基督宗教的对话基础,在对话中寻找究竟是「人大天小」或者是「人小天大」。东亚儒学之「人对天的开放性」为「即内在即超越」,而基督宗教之「天对人的开放性」则为「即超越即内在」,不过既然开放就有其互相发展的空间,双方对话焦点可于「天人相互开放性」,亦可于「内在超越与超越内在的相互渗寓性」。
黄教授的〈东亚儒家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诠释的循环」精彩地诠释「天人合一」,其中自然是「道德的宇宙」,而人则为「道德人」。他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关系,是互相渗透、共生共感、交互影响的关系,而以「天命」为人与自然之间「诠释的循环」的核心概念,当「天命」从周初以降宇宙论的天地意旨结合政治论的天下大势,被孔子转化成心性论意涵,不再是天对人单线控制,转而强调人借由心性修养与天相通,「不是『天命』先于人而决定了人的存在,而是人经由自己主动的努力,实践生命的伦理道德责任,才能证成『天命』实存在于人的心中。」在此意义下,人心通往天心,天人感通,于是从道德人跃入宗教人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是人以自由主体身份浸润于历史文化传统而落实于过去与现在交融的历史人之人生。
黄教授精辟的论述,大大开阔了现代社会下被商业文化窄化的心灵与眼界。笔者提出〈从基督宗教「天」的概念看人文精神─与东亚儒学对话刍议〉主要就是基于「人」与「天」之间的「诠释的循环」,若要落实这「循环」,应当问及在人经由自己的努力证成天命存在于人心时,是否在这努力之先已有天命的感召与唿唤,亦即在从人到天的转向之先,亦已有从天到人的流向,这并非天命先于人并决定人的存在而已,乃是「人中有天」而致「天中有人」的循环生生不息,若是如此理解的话,则道德人与宗教人之间亦有一个「循环」:道德人跃入宗教人境界,而宗教人推动道德人开展。
由于宗教关心的面向涵盖未来,因此在过去与现在交融之外,还期盼未来与过去以及现在的交融。由于天命可指向未来,人经由自己的努力证成天命存在于心的同时,也领会天命对人的唿唤而迈向未来,让未来与过去以及现在一起交融;人发现天命的感召与唿唤正推动自己努力证成天命的同时,也感悟天命启动未来的「盼望」不停地向过去与现在的「历史」招手。如此一来,则「道德人」与「宗教人」之间的「循环」,尚可扩展为「历史人」与「盼望人」之间的「循环」,亦即历史人实践盼望人的梦想,而盼望人则引领历史人的方向。
在东亚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圆融和谐特质之外,同属儒家传统尚有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历史上如王阳明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批判性而被贬谪流放者不在少数,究竟应当追求圆融和谐以和为贵或者坚守真理寸土不让实在是一个难题,其实这也是进行跨文化视野对话所必须面对的真实问题,这样的张力是任何真诚的学者必然难以回避,唯冀望百家争鸣声中呈现万籁的圆融和谐。
林鸿信
于台湾神学院
2011年2月26日
《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的书名,简直就是一本“思想地图”的邀请函。长期以来,我对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充满了好奇,也深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体系,往往在看似迥异的外表下,隐藏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儒家的伦理秩序,佛教的生命智慧,基督教的博爱理想,以及犹太教的律法约束,这四种庞大而深刻的精神遗产,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析它们在“人文精神”这个宏大命题下的核心价值。是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还是人与神(或宇宙)的关系?更令我着迷的是“对话”这个词。在当今这个日渐融合又充满挑战的世界,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化解误解,增进共识,共同构建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古老智慧的精髓,并为我提供一个理解和连接不同文明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包容、更深刻的态度去认识世界。
评分《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人文精神,就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范畴,而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审视。儒家思想的入世情怀,佛教的超脱智慧,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以及犹太教的律法传承,这四种影响力深远的文化基因,在各自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也各自滋养了不同的人类文明。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梳理这四者在“人文精神”这个核心命题下的异同。是关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关于社会和谐的构建?还是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对比,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展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融合。更重要的是,书名中的“对话”二字,让我看到了超越静态比较的可能性。在当下这个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如何让这些古老而深刻的精神传统,能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对话,与不同文明的人们对话,从而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是我一直关注的课题。这本书会是提供答案的金钥匙吗?我充满期待。
评分读到《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文明互鉴的画面。我总觉得,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就像在解读一本厚重的史书,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精炼、更具导向性的入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基督教的“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犹太教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诲,背后承载着怎样深邃的人文关怀?这本书选择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体系,显然是为了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壮丽画卷。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对话”这个概念。是在学术层面进行比较学意义上的探讨,还是在现实层面提出促进不同文化理解与融合的路径?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织,如何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找到与他者和谐共处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开阔的胸怀,去理解和欣赏那些与我迥异却同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
评分当我看到《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的标题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对不同文明的交流史有着莫名的着迷,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不同信仰和哲学体系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并相互影响,这是我一直想要探究的。这本书将儒、佛、耶、犹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传统汇集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图景。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这四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是侧重于它们的哲学根源,还是更关注它们在社会伦理和个体生命实践中的体现?我尤其期待作者对于“对话”的探讨,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时有发生,如何能够真正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对话,找到共同的价值认同,这不仅是学术上的挑战,更是现实生活中迫切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建议,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从而消弭隔阂,增进理解。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引导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在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思考人类共同的未来,它的内容是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人文认知体系,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这本《跨文化视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犹的观点与对话刍议》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长期以来,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探讨人类共同价值与精神内核的著作。儒家思想的仁爱与秩序,佛教的慈悲与解脱,基督教的爱与救赎,以及犹太教的律法与契约,这四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传统,却都试图回答“人为何存在”、“如何生活才是值得”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共鸣与碰撞。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变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文化隔阂带来的误解与冲突,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找到共同的精神基石,这都是我一直思考的难题。这本书的名字预示着它将提供一个跨越文化界限的视角,去审视和比较这些重要的思想流派。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展现这些不同哲学和宗教体系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共通之处,同时也能辨析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框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