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一的人生剧场没有观众,大家都是演员,都玩真的。
剧场总是可以谢幕再重新来过,人生剧场只能一次。这就是你我目前躲在观众席的人生,因为你我不知道自己要怎么保有真我,所以继续玩与被玩。庆典美学让我们有「再来一次」的生命激情,不断地超克自己的意志,让生命成为挣扎、成为变化、成为终点的自身,以及来到终点的起源。
作者简介
王镜玲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
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网页:真理围墙翻跟斗
2478.wwwts.au.edu.tw/front/bin/home.phtml
E-mail:ch1.w03@msa.hinet.net
前言 03
无所不在的变脸──洪通的图象剧场
南鲲鯓老灵魂传奇 017
创世纪众生剧场 021
故事一千零一夜 022
形可形,非常形──黄进河的视觉美学
视觉美学的武装革命 028
穷神变,测幽微 041
形可形,非常形 057
在艳光四射里狂笑 068
非真之真,非假之假?──试窥吴天章的视觉意象
返回记忆伪装的起点 076
以「沙龙照」的「不真」来「逼真」 080
穿梭情慾的临界线 085
来到「耸而美」的「污秽」高处… 091
「邪邪」魔术秀的精神「分裂式」 099
无所不在的「伪装」谢幕 108
跨界游离──陈明才剧场艺术初探
艺术的灵魂不是定居,是流浪 114
城 / 乡与剧场 / 运动─《七彩溪水落地扫》 123
姓别越界──《逗小花歪传》 131
从陆地到海洋的剧场跨界──《听.脚.海》 137
美学变貌的未竟之志?──兰阳舞蹈团《听花人》
舞蹈风格的现实条件 148
兰阳舞蹈团的美学光谱 152
《听花人》的美学拼装团队 155
舞剧结构 161
未竟之志 174
非缓之缓,非空之空──无垢舞蹈剧场的学身影
美学光谱的战场 186
无垢舞蹈剧场的美学身影 194
不算结语──承担与解脱 210
庆典美学与中元普渡
死亡从来不是终结… 222
死亡与「鬼」的庆典 225
「禁忌」与普渡庆典 230
祭物与普渡庆典 234
「色情」表演与普渡庆典 246
前言
一再出现的庆典,一再逃避的理论
一九七零年代进入国小之后,尽管住在庙会热络的南瑶宫彰化妈信仰圈内,幼年期经常和家人去庙会看热闹的印象,像被绝缘体隔绝一般地消失了。戒严时期国家意识型态所打造的「庆典」,佔领了当时所有的新闻媒体和学校教育,一直到一九八零年代师专毕业,这段期间我的学校教育里,再也没有台湾民间庆典的仪式、南北管音乐、庙会阵头、勘舆、择日、通灵者、命理学、农民历…等等的接触机会,这些民间庆典与相关知识体系,和台语一样,消失在我的课本、课堂、校园里。所有以母语为主的传统民间信仰体系里的知识信念与历史记忆,被最制式化的知识控制─升学考试给排除了。我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我所生长的民间生活作息,接受自一九七零到一九八零年代脱离台湾现实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发现自己已成为在地信仰文化的异乡人。一直到我接受长老教会的基督宗教信仰,成为基督徒后,才让我真正遇到和台湾传统信仰文化冲突的生命现场。
大半生奉献给党外政治运动的父亲突然过世,父亲的死让我对于基督宗教和台湾民间信仰之间,对于丧礼以及丧礼所引发的死后灵魂安顿的问题,起了种种疑问。那时,发现到自己师专五年所接受的教育理论和美劳艺术的训练,无法回应我对生死的困惑,经过天人交战一年之后,赔了师专公费,辞去工作,到神学院研究神学,探索宗教如何解答生命价值的人生课题。
那时并没有想到,我已经进入基督宗教所掀开的、非常切身的宗教冲突第一现场。在一九八零年代后期,对台湾现况、文化价值、台湾人前途甚为关心的长老教会,对于台湾民间信仰与台湾人的宗教观,却依然停留在表层的接触与敌意的距离。一方面想建立定根于本土、关心母语与多元族群文化的信仰实践,另一方面却逃避面对信仰本土化的「神观」重构,逃避探讨不同神圣力量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自身被中产阶级化后的信仰瓶颈。我承接了长老教会对台湾本土关心的神学实践,继续探索基督宗教与其他宗教的冲突与会通的问题,因为那不仅是长老教会在台湾根本的课题,也是我个人探索人生价值的所在。
从辅大的天主教武金正神父的解放神学、长老教会阮昭明老师的音乐灵修,与圣本笃隐修院灵修实践的启发,让我在研究台湾民间信仰的仪式现象时,增加很多「宗教人」宗教体验上对照的机会。尤其透过林美容老师宗教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训练,与在辅大、芝加哥大学、与台大就学期间,对于Mircea Eliade 神圣观的钻研,让我重新和被戒严时期学校教育封杀的台湾民间宇宙观接触,和母语的重新学习。更重要的,是接收到被从国小到研究所的教育遗忘多年的文化母体,再度向我发出前所未有的灵性信号。
有机会在硕士论文阶段遇到深藏不露的高人,从中国大陆来台湾隐居彰化的勘舆高人吴忠信先生,和台北树林雷晋坛黄清龙道长,他们让我对于中国宇宙观的形上体系,与具体道教科仪上的体现,有了可以和Mircea Eliade 的圣俗关系,互相对话的新座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流变与相对的神圣观,打开整体与无限的差异辩证。尤其从芝加哥大学一年半的异文化宗教学的研究环境,让我看清被西方二手现代菁英教育支配下的台湾高等教育的贫困。对Mircea Eliade理论的借用与理论限制的探索,让我得以看到多少贸然套用理论对于宗教现象的扭曲。这几十年来台湾的宗教现象研究,为何多数都只是拿来证明理论?为何现象不是挑战理论,而只是帮理论抬轿的角色?于是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我选择了艺术创作所展现出的生命意境,尤其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台湾社会,当代艺术创作如何透过民间信仰作为创作泉源,来探索「现象」和我学习过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本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我之前总以为“庆典”是那种盛大、隆重的场合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庆典美学》却让我明白,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一次小小的庆典。《庆典美学》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奢华和浮夸,而是强调“适度”和“平衡”的美学原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感连接”的论述,作者认为,一场真正成功的庆典,最重要的是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参与者感受到爱和归属感。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细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策划活动,让每一次的相聚都充满温暖。书中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比如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充满惊喜的生日派对,如何为爱人策划一个浪漫的周年纪念日,这些都给了我很多实际的灵感。我之前总是觉得“惊喜”很难策划,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制造“小惊喜”的技巧,让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它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仪式感”的意义,原来一点点特别的安排,就能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细腻,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庆典时刻”。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擅长组织活动的人,总是觉得手忙脚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庆典美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要组织一场成功的庆典,关键在于“规划”和“创意”。书中的内容非常条理清晰,从最初的主题构思,到具体的执行细节,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氛围营造”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灯光、音乐、道具等元素,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感官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看起来很“自然”的布置,背后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我之前参加过很多婚礼,总觉得有些地方似曾相识,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许多元素被重复使用了,缺乏独特性。这本书鼓励我去发掘属于自己的创意,去思考如何将个性化的元素融入到庆典中。我最近组织了一次朋友的乔迁派对,就运用了书中关于“主题化”的理念,围绕“新的开始”这个主题,设计了相应的装饰和活动,结果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感觉很有意义。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创造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我一直认为,美学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落脚点。直到我读了《庆典美学》,才真正体会到美学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以“庆典”为切入点,非常巧妙地将艺术、设计、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视觉叙事”的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布置场景、选择道具,甚至是服装的搭配,来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情感。这让我意识到,一场成功的庆典,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庆典习俗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对世界各地的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不同文化的美学表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可持续美学”的讨论,如何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关注环保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指南,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去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我会在策划任何活动时,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内容,尝试着将那些美学原则运用进去,让每一次的“庆典”都成为一次独特的艺术体验。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如何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庆典美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这本书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教你如何将生活中的各种“庆典”——无论是生日、纪念日,还是简单的家庭聚会——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美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细节”的力量。比如,书中关于餐桌布置的部分,我之前总是随意摆放,但这本书却教我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餐具、桌布,甚至是如何摆放花束才能营造出最佳的视觉效果。还有关于音乐选择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给你推荐歌单,而是告诉你如何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来烘托气氛,让宾主尽欢。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气味”的讨论,原来香薰、鲜花,甚至是烹饪的香气,都能成为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嗅觉记忆。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庆典,从小型家庭聚会到大型户外活动,都提供了详实可行的建议。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布置了一个小型生日派对,结果收到了家人朋友们一致的好评,他们都说这次聚会特别温馨、特别有气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生活本身成为一场美好的庆典。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了!我一直对生活中的仪式感和节庆氛围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空泛,缺乏具体的指导。庆典美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学”世界的大门。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节日的习俗,而是深入剖析了“庆典”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以及最关键的——“美学”原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彩搭配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颜色适合什么节日,而是解释了这些颜色是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还有关于灯光设计的章节,让我意识到原来点点烛光、串串彩灯,甚至是自然光线,都能为一场庆典增添如此多的层次感和故事性。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插图,那些图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文字的延伸,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精心设计的庆典场景。我之前总是觉得布置活动场地很麻烦,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细节都与整体的主题相呼应,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热情都被点燃了,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庆典美学”的理念,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也充满仪式感和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