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太鲁阁族的历史印记、乐舞风采与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鲁阁族部落史与祭仪乐舞传记》之完成,是为太鲁阁族人说故事的起点。此书从三个向度道出了太鲁阁族群历史与乐舞的相遇:首先,针对花莲立雾溪流域与木瓜溪流域的太鲁阁族进行口述调查,造访耆老过程中,不仅迸发各自家族相异的山水迁徙经验,也形塑了太鲁阁族历史想像与感性认知。其次,本书整理了早期太鲁阁族祭仪的调查记录,并与1991年复振的祖灵祭、感恩祭词歌谣对照分析,从中探索并反思历史变动的轨迹,此外,作者也透过太鲁阁族音乐家之探访,了解他们的部落经验与乐舞体现,交会之际,无疑是大时代之下的真切回应。其三,有关太鲁阁族歌谣乐舞的传习体现,由「财团法人原舞者文化艺术基金会」成员们共同设计戏剧舞码,以「寻回.失落的印记」为主轴,在舞台展演中叙述一段遥远却又贴近自身的族群记忆,在现代剧场与乐舞传统的激盪下,触动了太鲁阁族人最深刻的灵魂。这是旮日羿.吉宏与「原舞者」合作之下,将田调资料转化为动态乐舞的另一尝试,书中也呈现其思考转折与心路历程。
原民会主委孙大川于序文中表示,这是一部消化日治时代文献、步履太鲁阁耆老马绍.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记录所综合集结而成的巨构,是旮日羿.吉宏十几年来的心血结晶。如果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视为原住民以第一人称主体身分赢回本族人文化,并深化其历史解释权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与期待,若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太鲁阁族也将借由此书留下生命的精彩。
作者简介
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
1962年生,花莲县秀林乡铜门村太鲁阁族人。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现为花莲县秀林乡富世国民小学教师,教学内容以国小课程、太鲁阁族语为主。着作:2004年《即兴与超越:太鲁阁族村落祭典与祖灵形象》(硕士论文)、2006年《历史、系谱与文化交错:Yayung Mkruh(木瓜溪)流域Seejiq Truku部落生命史调查研究成果报告书》、2006年《太鲁阁国家公园原住民文化盘点及口述历史之研究》、2007年《慕谷慕鱼生态廊道景观体验导览专书》、2008年《植物、文化与部落产业:太鲁阁族的民族植物及其生态概念调查研究成果报告书》、2010年《黏系、滑离与巫医当代书写成果报告书》。
孙大川序
历史与乐舞的相遇 孙大川(Paelabang danapan)
「原舞者」搬迁到花莲鲤鱼潭的池南村之后,我们就一直想有一些比较大的改变,试图让传统乐舞的舞台演出,能有更大密度的意义呈现、更精准的部落观点;这不仅意谓着我们必须谨慎地选择表演的主题,同时也显示未来将有更巨大的田野压力、文献阅读和乐舞排练等待着我们。于是,2007年先有《杜鹃山的回忆》、再有2008年《七脚川事件》的制作。前者以阿里山邹族耆老高一生悲剧的一生为对象,后者则探讨七脚川部落因战争而造成的百年离散与重聚。两出剧本编写、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将我们带进浓密的历史森林,亲炙族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近百年来部落集体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荒谬……。
这之前,其实我们原本就有演出太鲁阁族的念头。我个人在东华大学任教期间,不但主持了《秀林乡志》的编撰工作,也完成了太鲁阁国家公园原住民文化盘点及口述历史的研究,更早在2002年便参与「太鲁阁正名促进会」所主导的巡回说明会和连署活动,对太鲁阁族的过去和现况,不算太陌生。但几经讨论,「原舞者」的同仁都表示实在不敢贸然行事。一方面,是由于太鲁阁族人正处在「正名」运动的浪头上,任何相关的议题都可能触及敏感、尖锐的族群神经;另一方面,面对正奋力从泛泰雅族群中挣脱出来的太鲁阁族人,我们一时还无法精确地掌握她文化、语言、历史或乐舞的独特风貌,并将其从泛泰雅系中清楚地切割出来。真正让我们有勇气并下定决心进行太鲁阁乐舞制作的,不是别人,就是旮日羿.吉宏本人。
认识旮日羿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曾参加「山海」举办的文学奖,写诗、写散文。而真正的私下往来,则是在口考他的硕士论文《即兴与超越:太鲁阁族村落祭典与祖灵形象》之后。知道他长期调查记录太鲁阁族部落迁移的历史,对太鲁阁族植物生态乃至家族及个人口述生命史积累了庞大的资料。我在东华大学期间,邀他合作完成太鲁阁国家公园文化盘点的计画,对他的「学力」留下深刻的印象。2006年我转任政大台文所教职。2007年主持国科会「历史系谱与乐舞演化:太鲁阁族部落史调查与祭仪乐舞展演之研究」三年计画,这是一个尝试结合「原舞者」的展演、家族史调查、神话传说的研究,以及太鲁阁族传统乐器和音乐人传记的大型综合研究和实践的计画,我第一个想到要找来帮忙的当然还是旮日羿.吉宏。三年来,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整合、补充他多年来巨大、庞杂、多样的资料;带领「原舞者」下田野并讲解文献。2009年「原舞者」演出《再见太鲁阁──寻回.失落的印记》,花莲首演那一场,族人听到失落多年的古谣,惊叹、落泪,旮日羿说我们的展演触摸到太鲁阁族人的灵魂。这当然是他的功劳。
经过半年的修改,厚厚四百页的巨着终于完成了。这是一部消化日治时代的文献、步履太鲁阁耆老马绍.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记录,综合集结的巨构,应该是旮日羿.吉宏十几年来心血的结晶。如果从原住民学术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它是原住民以第一人称主体的身分赢回自己本族人文化、历史解释权的进一步深化。而在这一条学术主体性建构的道路上,旮日羿.吉宏,一直是一个标竿,也一直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人。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是一幅巨大的壁画,色彩斑斓,气势磅礴,但却在许多关键的细节处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让人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太鲁阁族神话传说和早期社会形态的片段,这些片段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山林间的宝石,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却未能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与自然崇拜相关的仪式,但对于这些仪式在部落成员生活中的具体意义,它们如何维系社群的凝聚力,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发生的演变,书中并没有详细的阐述。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部落内部社会等级制度的线索,关于不同氏族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这些分配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但这些信息也只是零星地出现在文字的缝隙中,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太鲁阁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描绘,比如狩猎、采集以及早期的农耕,但对于这些活动在技术、工具以及劳作组织上的具体细节,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书中并没有深入的挖掘。我感觉作者似乎有意保留了许多神秘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但这种做法也可能让一些期待获得清晰历史脉络的读者感到一丝迷失,如同置身于一片浓雾之中,虽然能感受到景色的轮廓,却无法辨认清晰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一次关于太鲁阁族文化的深度探索,虽然我翻阅了它,但并未能深入到其核心叙事,书中描绘的宏伟山峦与古老传说交织的场景,似乎总是在引人入胜的序曲之后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遐想。那些关于氏族起源的只言片语,那些对于祖灵祭仪的模糊描绘,都如同隔着一层薄纱,让人渴望触碰更真实的脉络。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间流淌的热情,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以及对先民智慧的敬畏,然而,这份热情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对广阔背景的勾勒,而非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致呈现。例如,书中提到的几次部落迁徙,虽然点出了方向和大致时间,却缺少了迁徙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以及每一次迁徙对太鲁阁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具体影响。同样,对于那些在部落历史上留下印记的领袖人物,书中也只是泛泛而谈,未能深入挖掘他们的决策过程、个人魅力,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部落的命运。我可以想象,在这广袤的太鲁阁峡谷深处,一定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关于勇士的荣耀,关于智者的谋略,关于女性的坚韧,关于孩童的欢笑与泪水。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份宏观的导览,引领读者走近太鲁阁族,却又在关键之处留下了空白,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去填补那些未曾言说的细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幅幅粗线条勾勒出的画面,关于太鲁阁族的生活画卷,虽然绚烂,却少了几分生动。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太鲁阁族文化的热情,然而,这种热情更多地体现在对宏观背景的描绘上,比如山川地貌的壮丽,部落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祖先的伟大足迹。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祭仪的场景,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动作和歌谣,似乎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窥探到一丝端倪,却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情感和信仰体系。例如,关于成年礼的描述,虽然提及了仪式的存在,但对于具体的参与者、仪式的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以及其对年轻一代成长和身份认同的影响,书中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我尝试从中寻找关于部落内部权力结构演变的线索,比如首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权威是如何被确立和维持的,以及是否存在权力斗争和制衡机制,但这些内容都显得非常模糊,像是远处飘来的风声,只能感受到其存在,却无法捕捉其形态。同样,对于部落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未能提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影响分析。这本书更像是一篇散文,充满了诗意和感性,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撑和细节考证,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太鲁阁族历史图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些意境悠远的文字,它们如同古老的山歌,在我的耳畔回响,却又在最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太鲁阁族文化的某种情怀,一种对历史的追溯,一种对传统的敬仰,但这份情怀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对族群整体形象的塑造,而非对个体命运和具体事件的刻画。书中提到了一些与祭仪相关的描述,例如那些庄严的仪式和神秘的歌谣,它们如同远方传来的回声,勾勒出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气息,但对于仪式进行的具体流程、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以及仪式在部落社会中的功能性作用,书中并没有提供深入的细节。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部落内部社会组织的详细信息,例如氏族的分支、婚姻制度的演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但这些信息都显得非常零散,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碎片,缺乏有效的整合。我还注意到书中对太鲁阁族传统技艺的提及,例如编织和雕刻,但对于这些技艺的起源、发展过程、材料的选取以及作品的象征意义,书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意境化的历史随笔,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但对于渴望深入了解太鲁阁族历史和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补充和理论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便仿佛置身于太鲁阁壮丽的山林之中,耳边回荡着古老的回声,眼前浮现出祖先的轮廓。然而,这份沉浸感并非源于对具体历史细节的深入描绘,而是作者用充满诗意和感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文化画卷。书中对太鲁阁族传统祭仪乐舞的描述,虽然极具画面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而非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舞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详尽解读。我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祭仪的起源,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在部落成员的心灵寄托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提及了一些关于部落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但这些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对太鲁阁族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似乎都隐藏在文字的背后,等待着读者去自行探索。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部落内部权力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氏族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例如,在面对外部压力时,部落是如何团结一致的,又是如何在内部达成共识的,但这些信息都显得非常模糊,如同远山上的薄雾,朦胧不清。这本书更像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它引人入胜,却又在关键之处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后,仍然对太鲁阁族更深层次的历史图景充满了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