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认是「原化」汉人,以人类学的思考,经由历史研究及观察,记述秀姑峦溪出海口地区阿美族人的言说方式、日常生活情境、饮食惯习、仪式行为等。这是文化深层的观察。
共分四章,从历史的书写、叙述的历史、「被展演的」历史、「谁的」历史等四大范畴,逐步展演出一种文化深度的宽阔与深刻,内容以当地阿美族人日常的生活、以及受历史影响的结果,展现出一种很不同的书写角度。
本书大量引自「牡丹事件」以降,相关文献的记载和历史的记述,呈现出时空下政治生活和背后权力的纠结,而有极为深刻的情感与史实的交错感。
序言
买早餐
1. 历史书写(Writing of History)
2. 叙说的历史(History Narrated)
3. 「被展演的」历史(History Performanced)
4. 「谁的」历史?(History Regained)
5. 结论
后记
序言
这是一本通过历史事件研究及观察所完成的人类学论文,其中记述主要围绕在当代生活于花莲秀姑峦溪出海口地区—cepo’的pancah阿美族人,他们的言说方式、日常生活情境、饮食惯习、仪式行为等。历史,如同其他地方知识,过去长期透过叙事(narrative)的行为,以家/氏族为单位代代传递着。诚然,现代文明科技如:网际网路、手机、传播媒体等,随着交通网络发达及资本主义的兴盛,轻易地进入部落,影响在地每一户人家的生活,「传统」随着时代的演进,正悄悄、不知不觉地改变其形貌。然而古老的记忆/技艺并不就此逝去,如同历史(事件)被人们感知、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渗透进入微妙的思想血液之中,并以另一种预想不到的形式再现。这是我所理解当代台湾原住民的文化,且这文化绝对是活跳跳、生勐有力的,只要不被活过的一群人遗忘、摒弃,文化乃具再生、活化的自我复原能力,不论它曾受过何种外来或内在的文明创伤。
这本着作大致上尽可能朝向一种光明、正面且积极的观点,来书写当代原住民的生活情境,不论过去的历史曾经如何悲叹原住民,或在政治、生存空间上如何刻意(不经意地),被迫压缩其「传统领域」,用「文化相对论」或者「文明优越感」,在任何言语上、思想上形成压迫或自我中心论。凡此种种自大病征(或自我感觉良好),可能根源于对彼此的「不了解」甚至「自以为了解」;「不了解」或许情有可原、值得同情,然而「自以为是」的理解,尤令人难忍。今日地方上文化霸权(如东管处),用发展主义与限制主义之极权行事,甚至试图以打压母语、侵夺土地、抹灭历史、迫其失声的粗暴方式展现,走过台湾的原住民社会,仍可见其中四处遗留伤痕,同时在许多族人心底烙下难灭的阴影。
「尊严」二字说来简单,然若真要坐言起行,又该如何作为?
除却极力维护、顾及周详的「面子问题」之外,更「文明」的展现方式,是用对方可以理解的语言、思考逻辑,换句话说,用彼此都可理解的文化方式对待,那或许才是彼此族群界线消融的开始。而这些均远不及你谦卑地进入一个原住民部落,坐下来听一群人的聊天、一位长者说故事,跟一群依附大地共生的人们一同工作生活,分享所学的生命智慧、生活技艺,更来得丰富可贵与诱人。
本书的付梓乃当初始料未及,有多处以今日眼光看来,或许归咎于研究与书写过程的不够严谨,举例说明如对pudow(虾虎)的生态叙述;鱼苗在淡水上游产卵孵化后,顺流而下朝向大海,又在出海口交界的浪涛形式会将pudow一波波望回推送,cepo’这里族人的捕捞策略因加以安全考量,乃「面对大海、迎向浪头」,在其他出海口区域(如台东),也有以「面向上游、背对出海口」的捞捕方式出现。此外,如果在平静无波的河面上,夜晚很容易看见虾虎成群集体跃出水面的。过去虾虎在台湾东部(从南澳到台东)各个溪流的出海口,只要无工业污染都可见踪迹,在地人也相信过去西半部的河口一定也曾经盛产,只是现在污染严重,或许鳗苗因生命力较旺盛还能抓到,但虾虎对于环境生态要求较高,近年来在秀姑峦溪出海口的捞捕量,也有日渐减少的危机。
内容尚有诸多疏失、缺漏仍待补遗之处,还请诸位读者先进不吝指正。
白皇涌2010.6
于 新竹逸轩
《秀姑apanicola峦出海口风云》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仿佛是一个舞台,承载了无数风云变幻。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历史事件的书写、叙说与展演”这几个关键词,它暗示了一种多维度的历史观。我设想,“书写”部分,会是基于严谨的史料,对秀姑峦出海口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关键性事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考证,比如早期原住民在此地的生活方式,或是不同族群的迁徙与互动,又或是近代以来,因地理位置而引发的政治与经济事件。而“叙说”,则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会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事件讲述出来,或许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地方轶事,甚至可能是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传递。最让我好奇的是“展演”这个词,它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突破了传统史书的局限,它会探讨如何将历史转化为一种可见、可感的体验。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书中会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是如何被改编成戏剧,或者如何被融入到地方节庆活动中,又或者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得以呈现。这是一种对历史活化的探索,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这本《秀姑峦出海口风云》的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某个特定地点所汇聚起的种种波澜壮阔。秀姑峦出海口,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名字,本身就预示着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发生过的丰富历史事件。我设想,书中“历史事件的书写”部分,或许会细致地梳理从荷兰、西班牙时期,到郑成功、清朝、日据时期,乃至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与此地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变迁。比如,它是否会提及鸦片战争时期,台湾沿海的防御体系,秀姑峦出海口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在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是如何开发或控制这里的资源的?“叙说”这个词,又让我想到,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更具文学性、更贴近人性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埋藏在官方史册之外的民间故事、传说,甚至是渔民、农人的口述历史,让冰冷的年代数据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而“展演”,更是让人充满想象,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将这些历史事件通过舞台剧、纪录片、展览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解读,是对历史的二次创造和传承,非常有意义。我想象中的内容,可能会有关于早期拓荒者艰辛求生的描述,也可能涉及近代时期,当地发生的某个重要的抗争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如何被后人记忆和纪念。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秀姑峦出海口风云:历史事件的书写、叙说与展演》,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理和人文交织点的地方历史情有独钟,尤其是像台湾东海岸这样充满原始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的区域。秀姑峦出海口,这个名字本身就唤起了我对海浪、沙滩、以及早期拓荒者们与自然搏斗的想象。我尤其对“历史事件的书写、叙说与展演”这个副标题感到兴趣盎然。“书写”听起来是学术性的基础,意味着作者会进行深入的史料研究,对发生在秀姑峦出海口区域的历史事件进行严谨的考证和梳理。而“叙说”则更具文学色彩,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也许会挖掘出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或是鲜活的人物故事,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展演”这个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这暗示着本书可能不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探讨了历史事件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例如戏剧、影像、展览等方式被呈现和解读。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讲述某一时期,因出海口资源或战略位置而引发的激烈冲突,或者是在不同文化交融背景下,所产生的独特社会风貌,以及这些历史片段是如何被后人以不同的方式“展演”和传承下来的,这种对历史的多元化解读方式,让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秀姑峦出海口风云”,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性。我一直对台湾东海岸的地理和人文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海洋、出海口的故事,它们往往承载着早期移民的艰辛、族群的交融以及与自然搏斗的痕迹。这本书从“历史事件的书写、叙说与展演”这个角度切入,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探讨如何将历史活化,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让后人理解和感受过去。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历史事件的“书写”,是基于考古发现、文献考据,还是民间传说?而“叙说”和“展演”又意味着什么?是否会涉及到口述历史、戏剧表演、甚至是一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也许书中会描绘出清末时期,先民们冒着风浪,在秀姑峦溪与太平洋交汇之处,开辟新生活的场景;又或许会讲述日治时期,这里发生的某些重要的行政或军事事件,以及它们对当地社区带来的深远影响。当然,我也期待它能触及原住民文化与外来移民之间的互动,那些不为人知的冲突与融合,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宝藏的入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评分我看到《秀姑峦出海口风云:历史事件的书写、叙说与展演》这个书名,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是一本内容扎实、视角独特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仅聚焦于一个地理区域,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书写、叙说与展演”。这三个词的组合,让我觉得作者对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我猜想,“书写”可能意味着严谨的学术考证,对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深度挖掘,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但“叙说”则进一步升华,意味着要用一种更生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可能是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可能是通过人物的视角,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我特别期待“展演”部分,这可能涉及到历史事件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如何通过戏剧、电影、艺术展览等方式,将历史的脉络和情感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我想到,也许书中会讲述某个发生在秀姑峦出海口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清代台湾发生的某个民变,或是日治时期某个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然后深入分析这个事件是如何被当时的官方史书记录,又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演变成不同的民间故事,最终又是如何被现代的文化产业所“展演”和解读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