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阿美族高砂义勇队员的战场经历,与后代子孙重返战场的故事。
我会努力地以我的方式,
寻找逐渐消逝的历史记号,
尤其是追寻那些被困在南洋战场上,
回不来的高砂义勇队阿公的灵魂。
阿公当年莫名其妙地被带到这个陌生丛林,靠着运气与山林智慧,幸运地存活下来,成为生命中一个重大的烙印。而这个被时代铭刻的印记,又随着身上的血液与记忆,流到了干爹与一凡身上,并传染给我,使得我们有机会带着这个历史记号,在六十五年后,重新踏上阿公极可能曾经在那一片丛林中走过的路。
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让那个时代的阿公和这个时代的我们,穿越都兰与新几内亚的距离,不再是只有从上到下,或点对点的线性关系,而是如同蜘蛛网般地交错在一起。
—蔡政良(Futuru)
这是一趟追寻之旅,连结了1943年高砂义勇队成员洛恩—吉村务与2009年都兰阿美族阿公洛恩—高仁和的生命历程,也连结了都兰与新几内亚在面对现代资本与观光风潮席卷时,同样的宿命与困惑,并唤醒几乎已被意识形态所掩没的、关于高砂义勇队的历史记忆,迎回飘荡在异地的魂魄。
本书特色
1. 结合「近真实小说」与旅行∕报导文学的书写,跨越时空,连结1943年与2009年,连结台湾高砂义勇军与都兰阿美族人,连结台湾与新几内亚。
2. 唤醒被掩没的、有关高砂义勇军的历史记忆。
3. 从人类学角度,带你饱览不同于观光视野的新几内亚风情。
作者简介
蔡政良(Futuru)
1971年生,新竹客家人,因着一些特殊机缘,误打误撞地闯入都兰阿美族的生活圈,以亲身参与的方式,记录阿美族人的生活文化。之后,他认都兰阿美族人kapah(汉名林昌明)为干爹,获得阿美族名Futuru,也加入「拉中桥」年龄组,都兰成为他另一个家,个人认同也从此流动于新竹客家人与台东阿美人之间。
喜欢旅行、电影、阅读与各种户外活动,兴致来时也喜欢作菜,带着点放荡不羁的形象与行事风格。
曾经是河左岸剧团的成员,也曾经担任科学园区半导体公司的训练副理。2010年取得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国立台东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也是民族志影片工作者。曾获美国人类学会东亚人类学会大卫普拉兹媒体奖,第三届生命永续奖。
纪录片作品有《回来是土地肥沃的开始》(2001年)、《阿美嘻哈》(2005年)、《从新几内亚到台北》(2009年)、《新大洪水》(2010年)。着有《石堆中发芽的人类学家》(2009年,玉山社出版)。
推荐序
TiniaykisoiA olan,wawaniamtayrailaoc.Panay002
(你在都兰,永远是我们的孩子!巴奈)
很文学的人类学者巴代007
自 序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009
2005年盛夏,「阿公有吃过人肉喔!」016
第一部昭和18年:第五回高砂义勇队
妈妈与情人的眼泪022
从都兰到马尼拉026
帛琉030
南十字星的天空下034a
「狗!我要回家!」041
「巴格耶鲁!这个是牛油!」045
吃人肉049
从新几内亚到都兰053
第二部2009年:重返战场
2008年春天,准备说故事058
「奇怪」的一家人060
义卖筹款064
命运的交会071
写在出发前十七个小时073
2009年春天,从台北到新几内亚079
初见摩瑞斯比港083
布爱兄弟087
不会转的「口搂胚喇」091
我们是白人?096
「头又大」100
高挂在电线上的鞋子104
天堂与地狱107
来自地狱的遗物111
你的英灵,我的冤魂115
鳄鱼先生128
「卡拉瓦力」的约定133
枪口下的天主仆人138
用战争装饰的桃花源141
战机幽魂、蜗牛与我的血145
新几内亚的鸡好大151
你好,我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总理154
说好带我去东京157
天真的人类学家162
间奏曲:从新几内亚来的一封信168
第三部西比克河
越野PMV公车174
被放鸽子178
痛风将起181
白人主人?老板?妈妈?185
我们想学功夫189
蛋蛋民宿194
一艘有破洞的船198
雕刻与部落观光202
船货运动与大人物208
丛林里的电影院215
三棒村225
「割开就好了!」229
交换礼物233
无缘的阿美族舅舅238
从新几内亚到台北244
后记:为高砂义勇队的祖灵们装上翅膀249
推荐序
很文学的人类学者
二战前后台湾原住族同胞因不同理由卷入战争的,分别有:日本在1942 ~ 1943年送至新几内亚、巴丹岛、摩洛泰岛、爪哇、斐济、拉哇鲁、新加坡等地的八个梯次「高砂义勇队」有四千多人,加上1945 ~ 1947年另一整批成百上千的同胞,受国军以「高薪工作」的名义,分批征召参加国共内战,而今,人数越统计越迷离。他们魂断异域终至被遗忘或不曾记忆,或者数十年后屈辱偷生辗转回家继续被刻意漠视、淡忘;令人读起这一类的报导记录或资料文献时,总是萦回着沉闷、愤懑、悲悯或者无奈情绪。
但是,历史事件往往像都兰山的石头,总是在一阵风雨过后,悄悄地被沖刷至溪边、脚边,等待被看到;宝石也好,凡石也罢,总似嘲弄当权者的不义愚行或者无力发声的原住民部落,多年后终至要面对这些曾经令多少家庭破碎、家人夜泣的荒谬经历,诚心反省而思虑悲剧不再发生。
关于国共内战的台籍原住民老兵,我们或许已经感动于导演汤湘竹的纪录影片《路有多长》,或因我的长篇小说《走过:一个台籍原住民的故事》而受到震撼。但关于南洋战场的「高砂义勇队」那些被人遗忘或者从未弄清楚的故事,人类学初生之犊蔡政良(Futuru)已然接手进行。2009年春天,他揹负着装备,伙同「洛恩」的儿子与孙子,重新踏上了他的阿美族「阿公」洛恩,一位曾经在1942年至1945年日治时期,以日本名字「吉村务」登记被编入「第五回高砂义勇军队员」,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参战的阿美族老人,曾经滞留的战场。他以人类学门所受的训练,企图以洛恩的记忆与经历为本,亲自实地走访当年无数台湾原住民魂断异域成为死灵,或最后艰苦地回到原乡而生魂依旧流滞的魍魅鬼域,去从事影像纪录片的拍摄与文字的报导。这一回,他从台北飞往新几内亚,又从新几内亚回到都兰,带来一个纪录影片以及一本新书《从都兰到新几内亚》。
这本书分三个部份,第一部是〈昭和18年:第五回高砂义勇队〉为题的小说,以洛恩为主角,依其经历写成的小说作品,让读者在小说架构与刻意经营的气氛中,融入整个故事的核心。第二部〈2009年:重返战场〉是一篇报导文学,记述作者拍摄计画与深入巴布亚新几内亚「威瓦克」的历程。第三部〈西比克河〉是报导文学,精采度不下作家李永平的小说鉅着《大河尽头》。
这是一部人类学者的田野工作记录,也是一个文学家的旅行日记,更是一个影像记录工作者优异的小说与报导文学作品。作者嚼着槟榔,带有些戏谑意味儿地在文中自称「天真的人类学家」,但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位骨子里早已浸澈着阿美族灵魂的、极具文学涵养的人类学者,尽管他真正的血统是新竹的客家人。 我不准备事先透漏这本精采又深具文采的故事文本内容,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偷偷赞叹与钦羡,被当地人称为「白人」的作者,天真以为「人类学家应该像多数的当地人一样生活」,所以嚼着槟榔逛大街,在当地引起的旋风。 从开卷到掩卷,阅读两遍一气呵成,我不禁要喝采:厉害啊!这个人类学者!
巴代
(本文作者为小说作家)
作者序
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
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生命记忆,那么,不同世代、不同族群所经历的岁月,如何有可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层层交叠在一起呢?也许,这本书就是个说着这样一种时空缠绕与对话旅程的故事。
1993年,我二十二岁,在大学里无忧无虑,成天恣意地胡思乱想,偶尔为着无缘的女友伤心着,也为着将来的目标踌躇不定;1974年,我那阿美族的干爹,Kapah,二十二岁,正准备踏上远洋渔船,前往萨摩亚与斐济海域,与水里的鱼以及岸上的韩国船员搏斗;2003年,我那异父异母的阿美族弟弟,一凡,二十二岁,已经离开台东数年,在台北、在台南,努力地学习建筑设计,一心一意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1943年,干爹的爸爸,弟弟的阿公,我的阿美族祖父,洛恩,同样是二十二岁,被迫离开心爱的情人与家人,带着一把山刀与皇军配发的步枪,站在运输舰的船头上,担忧着一旦踏上前方新几内亚的战场后,就永远回不了家了。
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二十二岁。
2009年,这样不同的经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往日战场上,彻底地交叠在一起。过去的历史或许无法倒转,但是能在不同的血脉与不同的世代里,在同一个空间下,重新被演绎、被诠释。就在这一年,干爹、一凡与我,带着阿公担任日军高砂义勇队在新几内亚的战场故事,以及我在书本上读到的新几内亚人类学民族志的想像,循着洛恩阿公的脚步印记,走了一趟巴布亚新几内亚,那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日军称为地狱的战场。没有战争经验的三人,不以缅怀,不以追悼,不以悲愤的态度面对那个阿公口中让他过得很辛苦的丛林,但是,却很真实地感受如何在一个遥远的异国里生存。因此,我们行走在南十字星天空下的丛林里,像当地人一样嚼着大口的槟榔,干爹找到了藤心,一凡找到了荖叶,我则讶异于那一棵棵长得高又高的面包树。整个过程,我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方面希望留住阿公的生命记忆,另一方面,作为一位人类学门徒,也有那么一点朝圣的味道。
除了纪录片之外,这本书以另一种文类,希望将影片中无法交代清楚或者过于松散的故事,能以文字说得更清楚一些(希望如此)。本书共分成三部,第一部以「近真实小说」的形式呈现洛恩阿公的战场经历,会选择以这样的文类来书写,是阿公的记忆已经相当零散与破碎,已然无法完整地将细节一毫不差地说出来。因此,透过这场时空的旅行加上阿公的口述,我将大部份为阿公所陈述的经历加以润饰与想像,企盼能够以接近完整记忆真实的故事呈现出来。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第一部文中提及的美军,其实我无法确定是澳洲军队还是美国军队,在都兰阿美语中,padaka泛指白种外国人(这个辞汇的来由,相当可能是採借自西班牙语中的Blanca,亦即白色),因此,文中我皆以美军称唿当时阿公所遭遇的外国军队。第二、三部则以旅行文学,或是报导文学的形式书写,第二部把我们重返战场的经历、情感与想法尽量细腻地表达出来,第三部则由于个人的人类学训练,私心地想将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新几内亚第一大河——西比克河的中下游流域,透过书写呈现,也是将来我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前导型田野笔记。 高砂义勇队,一个现在已经逐渐模煳的名词,这些人,那些事,透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将洛恩阿公、干爹、一凡与我的生命记忆交叠在一起,不论是透过影片,或是书写,或许可以让那些如同在迷雾中的脸孔的历史与记忆,一点一点地浮现出来,与各位观众或是读者的生命经验,来一场对话吧。
《从都兰到新几内亚》这个书名,对我而言,蕴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它勾勒出了一条从已知到未知的邀请。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也许是风雨飘摇的海上航行,也许是跋涉在茂密雨林中的艰难前行,亦或是与陌生部落居民初次相遇时的紧张与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这样一条连接两个截然不同地域的叙事线索的?“都兰”这个地理名词,在我脑海中并没有清晰的画面,所以它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空间,而“新几内亚”则代表着一种遥远、神秘、原始的意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这些地名的刻板印象,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多层次的图景。会不会有关于探险家、传教士、人类学家,甚至普通旅行者的故事交织其中?他们各自怀揣着怎样的目的,又在这段旅程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引导我穿越迷雾,去认识那些我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评分阅读《从都兰到新几内亚》的契机,纯粹是因为封面设计极其引人入胜。那是一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情,却又不失艺术感的排版,让人瞬间联想到古老的地图、未知的海域以及充满故事的航行。我开始猜测,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是如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还是娓娓道来的个人纪实?我期望它能深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通过对新几内亚原住民生活的细腻刻画,让我们反思自身文明的优劣,甚至是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产生新的认知。会不会有对当地历史的回溯,对殖民时期遗留问题的审视?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趣味,让这本书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枯燥。我想象着书页间会跳跃出鲜活的人物,他们或许淳朴善良,或许狡黠聪慧,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体悟,那些作为人类活动痕迹的“都兰”与未被触碰的“新几内亚”之间的对比,也许会引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评分这本《从都兰到新几内亚》光是书名就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关于遥远国度的神秘与探险,是跨越大陆与海洋的壮丽旅程。我忍不住去想象,从一个我们或许熟悉的名字——都兰,一路向东,穿越未知的地域,最终抵达那片被誉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新几内亚。这本书是否会带我领略那些鲜为人知的民族风情?是否会描绘出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那些原始森林中隐藏的奇珍异兽,抑或是那些与世隔绝的部落,他们独特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我期待它能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一个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感受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或许,这还是一段关于勇气与发现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这片土地的?书中的叙述,是否会充满艰辛与惊喜,让我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思想上的启迪,是对人类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评分《从都兰到新几内亚》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路途”感。它不像那些直接点明主题的书籍,反而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填充它。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未知、跨越地理界限的宏大叙事。从“都兰”这样一个带有某种特定地域或文化印记的起点,一路向东,直至那片充满原始魅力的“新几内亚”。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描绘这段旅程的具体细节?是风餐露宿的艰辛,还是与当地居民心灵的碰撞?我会不会在书里看到那些关于人类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或是关于生态保护的深刻反思?或许,这本书还会涉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那些古老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多样,同时也引发我对自身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张尚未绘制的海图,等待着我用阅读的笔触去描绘出它的壮丽轮廓。
评分当我看到《从都兰到新几内亚》的书名时,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一种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地理跨度的联想。它似乎在讲述一段从一个具有某种历史或文化象征意义的起点,向着一个遥远、原始、充满未知和神秘色彩的目的地的迁移或探索。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旅游记录,而会包含对两个地域之间历史、文化、甚至生态联系的深入挖掘。从“都兰”这个略显模糊的地名出发,它可能暗示着一段文明的演变、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个被遗忘的文明遗址。而“新几内亚”,则自然而然地与原始部落、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形态联系在一起。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精心的考证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是否曾经存在过某种古老的贸易路线,抑或是某个时期的人类迁徙,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地方联系了起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启迪,同时也能激发我对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地理变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