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每天还在大火快炒吗?
女人不可不知的厨房危机
男人不能置身事外的家务革命
谋杀妇女的建筑设计、三房两厅一米八的家务牢笼、
看不见,做不完的生活徒刑、
带给妈妈更多工作的家庭工业革命、
工商化的饮食趋势、情感经济的身体殖民、
隐形的公寓三合院、空间大挪移的地下建筑师、
民生科技的厨房魔法盒、日常生活的身体特技、
褪变中的家常菜、战术操作的顺从抵抗、
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新生活运动╱文化大革命
……
这是一本出版社担心没市场,但印刷厂老板却读得津津有味的书
也是一本作者和同事分享,却意外找到母亲儿时挚友的书
它是一本研究公寓厨房和女性家务处境的着作
更是一本献给全天下母亲的书
公寓住宅是台湾地区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厨房则是公寓住宅里面积最小的活动空间。台湾女性吸菸人口远低于男性,菸害防治也颇具成效,但肺癌却连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的首因。「巧」的是,香港、澳门、新加坡、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城市等公寓密集的华人地区,也是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级警戒区。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厨房油烟与妇女肺癌的「家庭毒气室」问题。
本书试图从「风险社会」的反身现代性角度切入,深入探讨「女性本分」的性别家务角色、「男造环境」的居家空间、「家庭工业革命」的厨房科技,以及「饮食工业化」的煮食文化变迁所交织而成的「厨房之舞」。为此,作者特别发展出「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架构:一方面延续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战后迄今台湾公寓的生产过程提出空间病理学的现代性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导入身体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学观点,建构出活现空间∕活历身体的社会生理学脉络。
透过身体∕空间的厨房稜镜,蜷缩在厨房里默默奉献的女性开始现身与发声,隐藏在公寓住宅里的生活风险也逐渐现形。更重要的是,当读者充分了解台湾当代妇女如何深陷「家庭毒气室」的曲折过程和艰困处境时,也吹起了将妇女从「家庭毒气室」的家务牢笼和生活徒刑中解救出来行动号角──台湾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实践「伟大家务革命」的空间改造计画和重新协商家务与性别的「新生活运动」。而这样的生活反思与空间再造不仅对于地狭人稠的台湾、港澳、新加坡等华人地区极具价值,在公寓住宅火速增加的中国大陆城市,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吴郑重
1963年生,台北人。台大经济系毕业,大同工学院事业经营研究所企管硕士,英国伯明罕大学都市暨区域研究所休闲服务与观光组硕士,伦敦政经学院地理系哲学博士。目前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都市∕文化∕性别研究、人文地理学思想、民生科学与社会工程之规划理论、日常生活地理学、声音与影像地理学等。着有《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2001,与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合着,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Hall出版),译有《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联经)、《奇异传奇》、《21世纪汽车大对决》、《纵横美国》、《裘兰品质领导手册》等书。
序
找回自在、安居的「身体–空间」(代序)
第一章 一个母亲之死
从母亲之死谈起
厨房油烟与妇女肺癌
「家庭毒气室」与谋杀妇女的建筑师?
风险社会的生活危机
勾勒当代台湾妇女的厨房生活状态
身体与空间的厨房之舞
第二章 工业资本主义与女性家务处境
太太的历史:「看不见,作不完」的家务工作史
顺从或抵抗?:家务工作与性别角色
「男造环境」的住宅迷思
工业化与性别化的煮食家务
「活历身体」的情境体现与性别–空间的协商认同
第三章 「身体–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
后学科时代的「日常生活转向」
问题意识:从意识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批判
理论建构:「身体–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
身体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学:逼近日常生活的方法论启发
第四章 厨房剧场:分析架构和研究方法
分析架构:身体与空间的厨房剧场
研究设计:台北市成功国宅的家户访谈
成功国宅家户居住与饮食概况
第五章 公寓厨房的空间生产
公寓厨房的空间实践:战后台湾集合住宅发展简史
台湾公寓住宅和公寓厨房的空间表述
第六章 身体再生产的「生活厨房」
公寓厨房的空间协商:社会经济学的观点
厨房设备与身体、空间的科技协商
煮食家务的日常战斗与身体空间的战术协商
三餐饮食:身体、空间与食物的文化协商
第七章 从厨房之舞到生命之歌
回顾昨日的厨房生活
展望明日的「生活厨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投石信
附录二 门口筛选问卷
附录三 正式访谈题纲
附录四 建筑师访谈题纲
序
再过几个月就满十年了,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也没想到整个过程如此漫长──这就是《厨房之舞》从问题发想到由联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整个历程。其实,本书初稿在2009年2月由师大地理系【地理研究丛书系列】作极小批量(只有200本)的学术出版之后,我就不敢再细看它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写得不够好,越看就越想修改,干脆不予理会;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厨房之舞》里面的故事是我人生当中锥心之痛的遗憾,我实在不太愿意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过,书出版之后得到不错的回响,获邀到许多系所和一些民间团体分享书中的经验,让我重新思考正式出版的可能性。此外,初稿完成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提醒我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厨房之舞》完稿之后还提得起劲儿修改的主要原因。
第一件事情,也是让我有勇气再面对这本书的最大动力,就是《厨房之舞》出版几週之后接到的一通电话。更精准地说,是我错失了几通电话之后接到的一通重要电话。那是某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接到系上同事廖学诚老师的电话。一开头他就说昨天晚上连打了好几通电话,都没连络到我,语气似乎颇为急切。接着,他提到不久前我送他这本书,并且简单描述了一下书中提到因为我母亲罹患肺癌病逝之后我开始研究公寓厨房的议题,以及小时候我们家住眷村的种种状况,然后他很慎重地说,我在书的扉页提到,我要用这本书纪念我的母亲郑美纯女士。这时候,廖老师突然加重语气:「你妈妈真的叫郑–美–纯三个字吗?」我越听越煳涂,但还是先按捺住心中的疑惑,回答道:「是啊!我在书的扉页中有提到,我做厨房研究和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郑美纯女士,并且记录当代台湾妇女的厨房生活处境,怎么了?」在电话那头的廖老师说:「好,那你等一下,有一个人想跟你说话。」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更迷煳了!
电话那头出现一位妇人的声音,以夹杂闽南语腔的国语说道:「恁妈妈叫郑美纯哦?」「是啊!」「我住〔宜兰〕三星啦,是恁妈妈小汉时的朋友……。」接着她又说了许多母亲小时候的事情。这时候我马上想起,母亲生前曾经多次提到她小时候在宜兰三星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和朋友到宜兰太平山玩,途中路过三星,还特地停下来打电话回家,跟母亲描述三星国小和街上的现况。在电话中母亲叫我找找看有没有一家某某米店,那是她好朋友家里开的店。当时距离母亲离开三星已经有二、三十年了,我猜街上的店家也有很大的变动。总之,当时我并没有找到母亲口中的那家米店。就算找到,母亲的好朋友也许早就嫁人搬离三星了吧!
有了这些线索,我马上追问:「阿姨,恁家是不是开米店?」「对啦,吻家是开米店的。」接着,我告诉这位母亲失联多年的好朋友,母亲生前也多次提起她,只可惜上次我在三星没有找到她们家的米店。接着,她又说了些她和母亲小时候的事情,也问了我的现况,然后告诉我,廖学诚老师是她的小儿子。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心想:「世上怎么有这么巧的事情!」廖老师和我过去都曾经在国北师社教系服务,当时只知道他是宜兰三星人,而我母亲也是宜兰人,原先住在天送埤(就是素人作家范丽卿《天送埤之春》书中的那个天送埤),后来搬到三星,然后又搬来台北,所以我知道我和廖老师算是半个小同乡。我们短暂同事半年之后,廖老师转到师大地理系服务。两年之后,我也进入师大地理系服务,这样子的机缘,已经算是相当有缘份的了。万万没想到,我们的母亲们小时候竟然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经过廖老师解释,我才明白,原来是廖老师的母亲因病上台北开刀住院,非常孝顺的廖老师在医院照料。为了让生病的母亲放松心情,所以廖老师跟她闲聊一些学校的琐事,刚好聊到《厨房之舞》这本书,也聊到我母亲是宜兰三星人,无意间竟然发现书中的主角竟然是他母亲儿时的挚友,所以急忙打电话找我。经由廖老师的转述,我又多知道一些母亲小时候的事情。有一些是我从前就听母亲说过的,有一些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更巧的是,有一年和系上几位老师一起带学生到福山植物园和北横考察,其中一晚由廖学诚老师安排住在三星的台电宿舍,现在我才知道,那晚我睡觉的房间正是母亲小时候住的房子(因为我「外公」,也就是母亲的养父,当时是台电的员工)。尽管母亲已经不在人世间,但因此找到母亲生前最怀念的儿时挚友,内心还是十分欣慰。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激动不已,可以说是写作与出版《厨房之舞》的最大收获。
其次,我想提一下《厨房之舞》初稿在寻求出版机会时的一个小插曲,它让我对学术出版有更深的体会。由于先前我的国科会经典译注计画成果──珍.雅各的《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出版之后,书店和读者的反应良好。除了获选2007年7月份《诚品好读》选书、2007年诚品读书节百大好书、诚品「好读报告系列」第二号《好书Good Books:100x100 Must Read》(2008)【年度之最】项目中「终于等到出版」的年度好书,以及2007唐山书店【独立书店读者票选】十大注目书籍第三名等荣誉之外,这本早在1960年出版,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中文繁体译本的严肃类社会科学着作,上市不到两週首版2,000本就售罄再刷,目前也已经超过四刷,可以说是国科会【经典译注】系列十年以来销售成绩最好的一本书。甚至有读者因为读了我翻译的中文译本,特地到学校旁听我的都市地理学课程或找我讨论各种都市议题,之后他们更加确立探索与解决各项都市问题的学术∕人生方向。
由于沾了《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的光,联经出版社发行人林载爵先生还当面向我邀稿,希望将来我自己的学术着作也能交由联经发行。于是,当我完成《厨房之舞》的草稿之后,便将书稿寄给出版社探询出版的可能性,但袅无音讯。经过电话询问之后,得知几个月后将会排入年度编审会议,必须静候通知。我自己也知道,尽管几年前我曾经在国外一家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合着的英文专论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 ,但是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个没没无闻的大学老师和他第一本学术着作,是很难获得大型出版社的青睐。由于不确定联经是否有意出版,这时候刚好又收到某位老师送我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是国内一家学术出版社「都市与空间」系列丛书的第一本着作,从图书资料上得知这个系列即将出版的第二本书是我熟识的另外一位老师的着作,我心想《厨房之舞》和这两本书颇为搭调,可能也适合放进这个以都市空间和社会文化为主轴的学术系列,至少可以先听听出版专业的意见。于是,我就打电话跟出版社联系,很快就约好时间将书稿送去,并且当面洽谈合作出版的可能性。
时值农历年前,出版社非常忙碌,总编辑还抽空和我晤谈了两个小时,算是相当礼遇了。他表示有兴趣出版《厨房之舞》,但也很明白地告诉我学术出版的困难,希望原则上不支付稿费和版税,由出版社编审会议评估后送国科会申请学术专书的出版补助。第二天出版社寄了封电子邮件给我,告诉我他们已经安排年后召开编审会议,顺带跟我说一个和《厨房之舞》有关的小插曲,我将电子邮件的内容节录如下:
你离开以后,
帮我们印书的许先生来公司,
我把你的书稿拿给他看,
没想到他竟然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而且还带回去读〕
今天他来跟我报告心得,满有感触的样子。
你知道吗?
他小学毕业以后就去印刷厂当学徒,
没唸过多少书哩。
这段话带我相当大的鼓舞,也让我体会到学术着作不必然是枯燥乏味和冷冰冰的东西;相反地,当我们可以用设身处地的同理心和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语言来思考整个国家社会的大问题时,或许枯燥的学术研究和深奥的哲学论述会发挥更大的启蒙作用。
一个多月之后,我收到出版社的来函,告知我他们的编审会决定「不推荐」《厨房之舞》送交国科会审查,主要的理由是委员们认为本书离他们心目中的学术水准还有一段距离,不愿意背书送审。其实,我也知道这本书不是非常严谨的学术专论,他们的判断一定有非常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作为依据。为了进一步探讨学术研究和出版作的一些问题,我特地将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 整体而言,本书处理的议题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应该有某种阅读市场。
2. 本书主要的问题在于行文存在两种风格:学术语言及通俗用语。根据经验,这反而容易两面不讨好,且显得书写风格不一致。
3. 本书前头用了100多页畅谈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但与后头的案例分析没有很紧密的扣连,这样的断裂不免有些突兀。
4. 案例讨论的部分,广度够,但缺乏独到的素材发现。换句话说,从别的作品也可能取得类似的资料,因此不易凸显个人的观察与创见。
5. 鉅细靡遗地描述,反而让作品变得冗长,特别是关于进入田野的过程,该思考哪些真的需要呈现给读者,哪些是对自己比较有意义。
6. 不主张以「专书编审会」的名义送交期刊委託代审,因为就学术要求来看,本书还有上述需要修改之处。
老实说,刚得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的决议时,我相当沮丧,因为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般的学术着作,而是我失去挚爱的母亲之后,努力想釐清的重大问题。不过,这些年来在学术圈里「混」的经验告诉我,应该平常心看待。因为我回国之后在国内发表的论文常常得到两极化的审查意见:甲委员的评语可能是「毫无学术价值」,乙委员的意见却是「具有重大贡献的理论创见」,往往得劳动第三位审查委员,加上几分运气,才有机会通过审查刊登在学术期刊上。但是细看审查意见的内容,真正深入论文核心的评述,并不多见。包括我自己在审查别人文章的时候,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到底要严格把关还是该鼓励促成?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目前这套学术审查的制度对于促进思想交流和提升理论水准,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
回头审视自己的文章,我觉得之所以经常出现两极化的反应,一方面是因为我探究的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小事」,例如厨房、菜市场、公共厕所之类的生活场域和日常经验,平常习惯思考国家、资本、阶级、族群等严肃议题的学者们,可能会认为这种妇孺皆知的生活琐事难登学术研究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遣词用字过于浅白和絮叨,而且讨论的过程中还经常牵扯到身边的人、事、时、地、物,这对于长期浸润在理论词藻和科学证据当中的学术前辈而言,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叙写风格缺乏「学术文章」该有的深度和精准度,更不够客观中立,当然不应该放行出版。
然而,从出版社给我的两封电子邮件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反差──市井小民读得津津有味,学者专家却觉得不具学术创见与严谨性──反而让我有一番新的体悟:它反映出《厨房之舞》似乎有达到我以建构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观点来分析公寓厨房和女性家务处境关联的「去神祕化」目标。而这正是我对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的基本态度──「好读易懂」和「深入浅出」是学术着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而其步骤在于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简单的事情变得有深度,然后让有深度的事情变得有趣。虽然我离这样的研究功力和写作境界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但是我朝向这个方向努力的目标将不会改变。我觉得这才是学术的王道。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岔出来谈一下我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一些看法。首先,我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脱离真实社会与生活脉络──它的出发点是来自真实社会,它的成果也应该回归到具体生活。这个来自于批判实在论的研究立场特别强调「承载理论的具体研究」(a theory-laden concrete research):抽象的理论分析是为了化繁为简地釐清纠结复杂的经验现象,而具体的经验分析则是为了了解必然的因果机制在真实情境之下发生或不发生的形态和历程。换言之,与真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学术研究必然会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抽象的理论论述和具体的经验描述。但是它们并非「学术语言」和「通俗用语」的渭泾分明,而是试图在理论与经验的不同范畴中寻找和建立一种可以增进人类对于自身处境了解和彼此沟通的「共同语言」(the common languages),而且不是单一的语言(not ‘a’ common language)。就像不同族群在沟通时的国、台语并用或中、英文夹杂,它会随着我们当下所处的情境特性和对话对象游移调整,对话双方也就是在进出彼此的语言概念之间开始相互了解,进而产生共识。
因此我在《厨房之舞》书中耙梳与建构理论的章节会多用一些「学术语言」,甚至引述或是加註英文,以便和其他(西方)理论对话;同样地,在描述与分析经验现象的时候则会多用一些日常生活的「通俗语言」,必要时甚至设法借用俚语或忠实呈现口语的内容,尽可能精确传达具体的经验现象,然后再设法将它概念化。换言之,此处并非「两种语言」的风格问题,而是进出与穿梭于抽象概念和具体现象之间动态的「学术历程」:唯有透过抽象概念不断操作化的演绎动作和具体经验不断概念化的归纳动作,也就是批判实在论所谓的「反覆推演」过程(retroduction),才可能逐步建构出不同领域、不同立场也可以相互沟通和彼此理解的「共同语言」。而整个学术研究的历程就是在这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辩证转译的沟通过程。遗憾的是,传统的学术出版似乎长期陷入「非此即彼」(either/or)的两难困境:不是焠鍊成只有极少数相同领域学者熟悉,内容晦涩艰深的学术论文,就是简化成给一般读者阅读的科普丛书,使得学术研究中最具原创性的知识生产过程被神秘化的科学神话所掩盖。这些做法虽然具有简洁有效的知识传递效果,也就是心理分析常说的父权语言象征秩序,却忽略了学术着作作为再现与激发学术想像和科学创意的思想宫籁。
这就必须谈到日常生活研究,尤其是本书所聚焦的日常生活地理学研究,所揭橥的核心课题──因为习惯成自然和过度熟悉而忽略对于生活环境和身心处境的质疑与批判。在公寓厨房和女性家务处境的议题上,为了消弭西方学术理论与我们当前生活处境之间的鸿沟,我刻意将《厨房之舞》定位为一本「有人味儿」的学术专论。但这并不表示我会因此忽略学术论文该有的严谨态度。相反地,我在章节架构上採取比一般学术论文∕学术专书更为严谨的安排方式:在实证科学「假设演绎法」(the 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包括(1)问题意识、(2)文献回顾、(3)研究设计、(4)分析讨论和(5)结论建议的五段式论述架构下,我特别在文献回顾(第二章)后面增加一整章的篇幅来建构日常生活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三章)。我将这个原创理论的建构动作称为「理论迂回」的思想绕路。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我在回顾西方学术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既有理论无法充分回应本书的问题意识,因此试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底理论──以「身体–空间」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地理学,以及因之而来的崭新分析取径──用以弥补传统政治经济学分析不足的社会经济学观点。而我的写作策略是先在大家熟习的文献回顾章节耙梳有关性别、空间、科技与文化的既有论述,一方面让读者掌握相关议题的理论脉络,同时也顺势点出目前理论不足的窘境,然后另外用一整章的篇幅将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系谱铺陈出来,这也是本书可以为人文地理学和台湾社会研究作出贡献的重点之一。换言之,这是《厨房之舞》最具学术原创性的地方,也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欠缺的部份。尤其是台湾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不论是期刊论文或是学术专论,似乎鲜少有人提出全新的理论架构,多半只是沿用既有的理论观点,然后针对经验资料加以微调验证而已。读惯了这一类研究论着的读者乍读本书时,可能会觉得过于冗长和突兀,但我认为,像第三章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要求学术专论必须具备的关键章节──作者独创的理论见解。因为核心论述及其建构历程对于强调原创性的学术专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对既有的理论文献加以回顾只是学术论着的必要步骤,但并不充分。真是重要的是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并据此分析现实世界的经验现象。在《厨房之舞》当中我之所以要用第三章一整章的篇幅来建构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架构,就是为了体现这样的学术理念。遗憾的是,在多数的审查意见中,完全看不出审查委员们有读到这个讯息,因此也看不到他们对日常生活地理学理论的任何评论。
至于本书第四章有关分析架构和研究设计的部份,许多学术专书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完全舍弃,比较细心的作者则是将研究方法放在书后的附录。但是我却反其道而行,不仅鉅细靡遗地交代经验资料的取得方式和田野工作的实际过程,甚至以半章的篇幅说明衔接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分析架构。有经验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分析架构是我试图结合既有理论观点和自创理论架构的概念重整,同时也是五、六两章讨论与分析章节的叙事架构。换言之,从分析架构到研究设计的概念整合和操作化转换,是进出理论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隘口,也是检验学术论着最重要的关卡。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详述这些技术操作的细节,是希望「回复」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在学术专书中应有的角色与地位。目前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着作似乎越来越不重视研究设计对于整个研究成果的关键影响。不仅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常常只在作为序论的第一章中用极短的篇幅草草带过资料取得的方式,例如文献回顾法、问卷、田野观察、深入访谈等制式的研究方法,连许多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论也未清楚交代经验资料和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使得读者难以判断后续因着这些资料而来的分析讨论是否具有价值或遭到扭曲。殊不知资料取得的对象、方法、过程、内容和记录方式等,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的诠释的意义。它不只是「研究方法」的直接应用而已,而是必须针对理论观点、资料特性和实际限制精心设计的「研究策略」,因此也是学术专论中必须详加讨论的核心部份。本书在第四章中详述衔接理论概念和经验资料的分析架构及研究设计,就是希望找回在大多数学术着作中不受重视而逐渐消失的「研究历程」。我对于审查委员们认为这些研究历程的「内幕」过于累赘,应该加以隐藏和割舍的看法,并不认同。至于孰是孰非,就留待读者自行判断。
此外,在整本书的写作策略上,我则是尽可能採取浅白但非口语的叙写风格来衔接理论和生活之间的间隙,希望朝向浅显易懂的学术着作方向发展。它不是通识教育或是科普书籍的学术简化版,而是「原原本本」的学术着作,目的是要让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深奥的理论概念因为相互检证而获得釐清。因此有必要在内容上尽可能详实完整,文字也要力求简白,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和顺利理解。但是我猜,这一番话必定惹来不少讪笑。因为一本没有市场的学术着作,怎么可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样的理想,实在不切实际。不过,我宁可乐观地期待这个散佈在学术象牙塔、科普和通俗着作之间的「严肃类图书市场」能够凝聚扩大,因为这是知识分子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来源,也是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学术对话的关键桥樑。可惜的是,目前这块严肃类图书的阅读市场主要是靠翻译西方的学术着作来充场面(包括大量的科普∕社科普着作),国内学者的学术专论在质与量上尚难与之等量齐观。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另一个写作计画,同时也是国科会的专题研究计画──《空间好读,发现新地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经典考掘与系谱再现》也是在为同样的理想铺路。我的想法很简单,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高等教育不能一味仰赖经过剪辑编排的教科书(大学教育)和零碎片断的期刊论文(研究所),而是需要回归学术经典的原始文本,才能一窥理论思潮的完整样貌。而且,除了西方的学术原典之外,我们更需要从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原创性中文学术经典。这也是国内学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努力生产期刊论文的「学术工厂」之外,我们必须积极扩大中文学术专书在整个图书市场中的版图,甚至有计划的延伸到英文学术出版的领域(例如以中、英文并置的双语模式将「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期刊变为SSCI期刊,或是将国科会社会科学中心补助出版的学术专书导向英文专书的出版),否则「孤岛式」的本土研究或「单向式」的进口理论恐怕都不是积极推动台湾学术研究的长久之计。
最后,由于审查委员不太明了书名「厨房之『舞』」究竟在「舞」什么,所以在此我想简单说明一下书名的意义。原本我只是要写一篇英文论文,所以最初的标题是用英文构思的,叫做The Kitchen Drama: Cooking Gender, Spa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主标题The Kitchen Drama除了厨房的关键概念之外,旨在强调从性别、空间、科技和文化等面向来探讨厨房生活的故事。但是发现光是性别角色、居家空间、厨房科技和饮食文化等内容元素尚不足以传达我想用来分析厨房议题的核心概念,也因为后来发展出身体–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架构,所以就将副标题改为「身体与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考察」。
至于主标题部份,我曾经想过好几种可能,例如「厨房剧场」、「厨房故事」、「厨房芭蕾」等足以凸显厨房生活动态的标题,最后决定用「厨房之舞」来命名。一方面是因为紧张忙碌的厨房工作常常让女性手忙脚乱,舞蹈比戏剧容易传达厨房动态的视觉意象;而厨房作为女性家务工作的生活场域也具有现象地理学所说的「身体芭蕾」和「地方芭蕾」的身体∕空间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母亲生前非常喜欢跳土风舞,尽管她的身材稍胖,但是脚步和舞姿却相当轻盈曼妙,就像许多妇女在处理日常家务时的机智灵巧。加上母亲过世后,我曾经梦见母亲没有病痛婆娑起舞的轻快模样,让我相信生前为人和善的母亲从此无忧无虑地安居在天堂,所以我决定用「厨房之舞」作为书名。其实,我应该让读者自己去领略书名的意义,因为不论是在书中或真实生活里都不难发现这些线索。我之所以把我为书命名的想法统统摊出来,尤其是后者那些非常私人的理由,是想乞求读者原谅我的私心,毕竟这个研究的起心动念是来自于我对母亲去世的不舍。也希望我对于公寓厨房和女性家务处境的初步观察,以及对于日常生活地理学和身体–空间社会经济学的粗浅想法,能够引发更多相关议题的研究和讨论。
找回自在、安居的「身体–空间」(代序)
坐在客厅窗前,望着窗外即将完工的内湖捷运线,偶而还会看到奔驰在轨道上测试的电联车。在捷运两旁,各有一栋15层和17层的高楼公寓正在赶工,预计在今年底完工。再往前十几公尺,20层高的公寓大楼墙上大剌剌地垂挂着其他建案的巨幅广告,指引购屋民众沿着捷运的方向,继续前进。原本从家中即可远眺的碧山巖和大埤湖,也因为邻近大楼的兴建,即将消失在我家客厅的窗景里。往好处想,捷运和高楼的兴建带动了房价的上升,也让我的资产水涨船高。至于被高楼遮蔽的窗景,只能自认倒楣,谁叫我无力负担紧临湖边的景观住宅。反正白天上班不在家,晚上外面又黑漆漆的,还是关心家里的空间比较实在。可是,当我回头望着家里的空间,抬头看到墙上母亲的照片,马上想到随着捷运线的延伸和房地产的开发,会有越来越多和我家一样的公寓大厦拔地而起,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纠结起来。
我家是一间位于台北近郊某国宅社区里的公寓住宅,三房两厅的格局,室内面积30坪。整栋公寓楼高12层,里面有96户几乎一模一样的住宅单元;而整个国宅社区共有97栋5楼、7楼和12楼的公寓大楼,近2,000户的公寓单元。社区周遭更有多到数不清的5楼、7楼、12楼,甚至16层楼以上的公寓大楼。放眼整个台湾地区,约有八成的家庭是住在公寓住宅里;都市地区的公寓家庭比例,更高达95%以上。这些不论楼层高低、坪数大小、外观新旧、或是内装优劣的公寓住宅,都是过去三、四十年里兴建的现代住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三房两厅为主,如同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标准平面。而且,客厅(L)、饭厅(D)和厨房(K)的面积和位置,几乎是以一种等比级数、由前而后的降幂方式排列:例如,L:D:K=8坪:4坪:2坪;或是L:D:K=6坪:3坪:1坪。在楼地板面积原本就不大的前提之下,厨房的面积更是被压缩到近乎窘迫的状况:它是公寓住宅中,面积最小的室内活动(工作)空间。
这样的住宅结构──集中都市的高楼集合住宅、标准化的平面模组、比例悬殊的空间配置──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我们同意充裕的住宅供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前提之一,也是人民安身立命和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需求,那么标准化设计、大规模兴建的现代公寓不正是有效解决都市住宅问题的最佳方案吗(如果售价再大幅降低的话!)?再者,宽敞、前置的客厅、饭厅和相对狭窄、退缩的厨房、浴厕,不也是服膺使用者需求和讲求坪率的空间逻辑?这样的住宅现代化历程和成果(包括高房价和超过八成的自有住宅率),难道不是我们该引以自豪的台湾奇蹟?
十年前我或许还会天真地这么认为,可我现在已经不再那么肯定了。我甚至怀疑战后迄今大量出现的公寓住宅里潜藏着一股莫名的危机,正悄悄地吞噬台湾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已经随着厨房的排油烟管,送出一波波的求救警讯。
再对照历年来高居台湾死亡原因首位的癌症死亡统计,我发现肺癌已经蝉连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第一位多年,近五年平均每年夺走两千多条妇女的性命,比乳癌和子宫颈癌的死亡人数相加还多。医学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每十个因肺癌死亡的女性当中,有一个是吸菸造成的,四个是二手菸受害者,另外五个则是「不明原因」。各项医学研究也逐渐证实,所谓的「不明原因」,其实和日常生活里的厨房油烟,关系密切。而厨房油烟又和公寓厨房狭小、封闭的空间特性,女主中馈的性别家务处境,以及华人偏好热食和快炒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碰巧」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城市等华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级警戒区。这些地方和台湾一样,有着公寓大楼密佈的住宅环境和喜欢热火快炒的饮食文化;而受害最深的,莫过于长年蜷缩在公寓厨房里面随着炉火和油烟起舞的华人妇女。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和整体经济的起飞,中国大陆这几年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大城市兴建公寓住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妇女陷入公寓厨房的危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许,我们应该及早提出警讯,以免有越来越多的妇女遭受厨房油烟的威胁而不自觉。更重要的是,我们得设法解开「家庭毒气室」的死结,让公寓厨房和煮食家务不再是让妇女闻之色变的「家务牢笼」(domestic prison)和「生活徒刑」(sentenced life)。为此,我试图建构一个透视现代公寓住宅和女性家务处境的「厨房稜镜」(the kitchen lens),让隐藏在公寓住宅里的生活风险得以现形;同时,也让女性在家务工作上的默默付出,得到现身和发声的机会。
* * *
屈指算算,本书从研究问题的发想到初稿完成,耗费了七年的时间。在这段不算短的日子里,我曾经多次就所处研究历程的关注重点,以及当时对这个议题的思考方式,在不同的学术研讨会中提出报告。希望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现场意见交流以拓展本书的思考面向,尽可能完备理论和经验分析的观点。走笔至此,我也相当庆幸,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多次研讨会反刍,许多最初自以为是的褊狭念头逐渐获得釐清,整个「厨房之舞」的问题意识也变得较为宏观和周延。
最早是在2003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所举办的「全球化与在地化──人口、环境、资源与生态、观光、旅游」研讨会中,我和淡江大学建筑系的刘欣蓉老师及长庚大学工业设计系的翁註重老师,在「流动、排除、日常生活与地方」的子题议程当中,共同以〈从风险社会与日常生活看厨房、煮食与母职的建构〉、〈三房两厅一米八:核心家庭空间建构之初探〉、〈从大灶到瓦斯炉:战后台湾地区厨房科技发展简史〉等三种不同的观点切入,试图从性别
“厨房之舞”这个标题,让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种动态而富有节奏感的画面。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蕴含着一种无意识的“地理学”原理,而厨房,恰恰是这种原理最集中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以一种“舞蹈”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日常空间。是关于人们在厨房里穿梭、转身、取拿物件时身体的协调与韵律?是关于食材从生到熟,从原料到佳肴的形态变化,如同舞台上的变奏?还是关于家庭成员在厨房这个共享空间里的互动与配合,形成一曲生活的交响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新颖、甚至有些跳跃的方式,来呈现“身体和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考察”。我希望它能避免过于学术化的枯燥,而是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带领读者去探索厨房这个小小世界里的大乾坤。它或许会讲述那些关于传承的食谱,关于家庭的记忆,关于食物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那些在厨房这个看似平凡的空间里,所上演的一幕幕真实而动人的生活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艺术气息,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我最近正在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厨房”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烹饪食物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家庭的能量中心,一个情感汇聚的节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地理学”这样一个宏大的学科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如此日常化的场景中的。是关于厨房布局对家庭成员行为模式的影响?还是关于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厨房空间,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情绪和感知?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厨房,去感受它们的温度、湿度、光线,以及那些被人们无意识地塑造出来的空间秩序。或许,它还会探讨厨房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演变,从一个纯粹的劳作场所,到一个承载着社交、娱乐甚至工作功能的多元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于自己居住空间的反思,尤其是我家的厨房。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我所拥有的空间,让它不仅仅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意义的生活载体。
评分“厨房之舞”,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我一直相信,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而厨房,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以一种“舞蹈”的比喻,来解读厨房里的“身体和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考察”。是关于人们在厨房中活动时身体的律动?是关于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如同舞者在舞台上的翩翩起舞?还是关于家庭成员在厨房这个空间里,如同舞伴一般,相互配合,完成一天的生活篇章?我期望这本书能跳脱出枯燥的理论分析,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厨房这个空间在我们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空间的研究,更是一种对人类行为、情感和文化的研究。我希望它能触及那些关于食物、关于家庭、关于记忆的深层连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厨房里度过的时光,发现它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原来也可以如此充满诗意和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它在低语着许多关于家庭和生活的故事。我对“日常生活地理学”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似乎将我们熟悉的“地方”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厨房”作为家庭中最具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空间,无疑是绝佳的研究对象。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厨房景象:古朴的乡间灶台,现代化的开放式厨房,或是忙碌而有序的专业厨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这些空间,去感受它们独特的“地理特征”,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大小、布局,更是它们所承载的生活方式、情感温度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文化意义。我想象作者可能会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不同人在厨房中的活动轨迹,他们的身体姿态,他们的工具使用,以及他们在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话和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厨房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如何影响我们的家庭关系,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编织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温暖而亲切的质感,仿佛能闻到厨房里弥漫的食物香气。我一直对“日常生活”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情感,它包含着无数琐碎却又真实的瞬间,而“厨房”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场景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熟悉的厨房空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每日的劳作与休憩。读它的标题,我就联想到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那些锅碗瓢盆碰撞出的和谐乐章,以及食物在手中幻化成美味的奇妙过程。我想象作者会不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描绘不同家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厨房景象?是关于那些传承了三代人的古老食谱,还是关于现代厨房里新颖的智能电器?亦或是关于那些在厨房里,家人之间无声却又深刻的交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厨房物质空间的描述,更能深入到空间中人们的情感互动、身份认同,甚至是对时间和记忆的感知。或许,书里会讲述关于“家”的味道,关于童年时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关于与爱人一同准备晚餐的温馨时光。我对“身体和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考察”这个副标题尤为好奇,它暗示了一种深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视角,但又包裹在“日常生活”的温情之下。这让我更加期待,作者是如何将学术的严谨与生活的细腻相结合,揭示厨房这个小小空间里蕴含的巨大信息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