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台大人类学系谢世忠教授历年来发表于各大报刊之文章辑录,依内容分为世界观、历史观、族群观、原住民观、人类学观、台湾观、美国观、深情观、自己观等九辑。作者将美国西雅图Wedgwood夏日度假住所称为「餵鸡屋」,自1990年以迄2004年,每逢暑期,即常在此一林间木屋中,静思写作,其中多为非学院属性的文章。本书101篇短文,充分展现出一名资深人类学家,对生活各面向的深刻观察。
得奖记录
作者曾荣获79年度国科会乙种研究奖励与81、84、87、88年度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奖,台湾大学傅斯年奖,日本交流协会招聘研究人才等学术荣誉。
作者简介
谢世忠
台北市人。
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
曾任:台大人类学系系主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长,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民族志影像学会常务理事,哈佛燕京学社,华大、马来亚大学及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学者或交换教授。
现任:台大人类学系教授。
专长:族群理论、西南中国民族志、大陆东南亚民族志、泰学研究、寮学研究、诠释人类学、民族史方法论、观光人类学、第四世界论述、台湾原住民文化、发展人类学。
着有:《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泰泐:西双版纳的族群现象》、《「山胞观光」:当代山地文化展现的人类学诠释》等专书14种,及论文约近百篇。
推荐者简介
浦忠成
现任考试委员,历任师大附中教师、花莲师院副教授、国立暨南大学筹备委员、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政务副主委、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系主任、台东史前博物馆馆长等职,为台湾原住民族学者中第一位本土博士,专长原住民族神话研究、民间文学研究等。着有《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被遗忘的圣域》、《从部落出发:思考原住民族的未来》、《邹族三兄弟的沉思》、《思考原住民》、《叙述性口传文学的表述:台湾特富野部落历史文化的追溯》、《原住民神话与文学》、《库巴之火──邹族神话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台湾邹族语典》等书。
浦序──寻常事得真知灼见
自序
辑一 世界观
戏梦人生一神教帝国的故事──福音、恐怖主义及祖先
再释「土着」、「原住民」与「本地人」
用心用力 铸造和平时代的新世界:二○○三年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迁徙故事——岛外篇」影片评介
以考古学教育人类
参与观察 拜拜何妨──现身国际会议
亚洲东南东北跑会议
泰国扫瞄
陌生的失礼──寮国田野心情
鸡鹅喔喔 国家传声──寮国的「真乡情」与「不政治」
「兄弟」如此──记两个泰寮研究国际会议
东南亚历史、族群与文化
进步的证据
娱乐统战
附「上」攀「下」:谁的学术操作高明?
《大马马大两月心情流水》结章
辑二 历史观
回向历史
非移民国家伦理
「汉族,中国」巨大症
族群历史的机械化建构──中国同胞满天下?
非汉族群历史人物的定位机制
民族标本演进史
改土归流的重新诠释
民族新生现象的塑造──歌颂歌谣与生活评断
「中国民族志」五十又四
「中国少数民族」与人类学系
又见越南共和国
与文化相斗的利剑──从卢着《从根烂起》谈起
赌气的文化与政治
辑三 族群观
「族群」的探索
中国族群现象:一个人类学族群政治的分析取向
族群奇蹟
「族群奇蹟」续篇
「族群奇蹟」再一记
国族惨烈
曾经是野蛮罗汉脚
顽石、瑰石、台湾石──从民族志电影《石头梦》谈起
《经济转化与传统再造──竹苗台三线客家乡镇文化产业》序
《谁是赛夏族?一个族群的形成、识别与认同》序
也是族群关系──记李文成组长
打败白人?──原住民领袖与北美印地安运动
导言──傣泐研究与台湾
辑四 原住民观
《认同的污名》序
《「山胞观光」──当代山地文化展现的人类学诠释》序
「山地服务」──一个不可避免的都会行动
山地歌舞在哪儿上演──原住民的歌舞场域
原住民事务委员会──原住民、少数民族与蒙藏,在台湾情境上各有归所
从矮黑人到原住民──科学证据与认同价值
「学」的论说──林编《赛夏学概论论文选集》评述
《移民、返乡与传统祭典──北台湾都市阿美族原住民的丰年祭参与及文化认同》序
《原住民族传统习惯之调查、整理及评估纳入现行法制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鲁阁族》序
《原住民族传统习惯之调查、整理及评估列入现行法制第五期委託研究
──布农族、邵族》序
《原住民女性的律法脉络──三个高地族群的比较》序
我们一家都是人
从漂泊水岸到亲水经典部落
这一杯敬到你了吗?
相互想像与彼此认识──台湾原住民与爱努民族的第四世界接触
辑五 人类学观
人类学与人权
走进田野,感受周遭的物质世界
细观宏眼,出神文藻
性观光的人类学分析
「乱」的物质与身体人类学
原住民、人类学家与「汉族─中国」文化
从迷妳社群到泛社群──台湾人类学的情谊故事
导论与评论:透释「传统」
「族」是什么﹖──人类群体的多类组合
原住民与南岛∕东南亚与岛屿──人类学长远桥樑的搭建
玉石风骨又四年──连、宋合着《卑南遗址发掘1986-1989》出版推荐
魅力文化 优质学术──我们都爱人类学
序言──系主任的话
主任的话──狗狗家族的学涯初啼
主任的话
辑六 台湾观
读《浮游群落》
从罗大佑到……──「台北」象征,八十年代的曲词表意
有蛇的公园
包容还是搓圆──记「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学会」的成立
非岛屿
国家、原住民及国家博物馆──台湾文化的宏观建构
分秒之际 为国争光
认识「胜利者」
「台湾衫」之辩
我们的新城 CNN
辑七 美国观
磁盘美国──濡化自己,同化世界
鱼水律法
雨水清凉 自然透心
赌博人类学导言
从美国来的Republic of Taiwan
辑八 深情观
《西雅图夏令营手记──一位父亲的亲子时间》序
她的人类学
人类学家的泪──《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原序
山海十年 大川五十
邵人飘零──日月潭畔的情怨与生死
考古版「石头梦」──卑南、台大与史前馆
再见了,卑南!
豪勋先生英豪勋业,人类学谢家班起立敬礼!
辑九 自己观
休克、中心与想像
土银心.台博情──童年与恐龙
西雅图餵鸡屋
阿里山伤痕
教授模样
学习孤单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日常、甚至有些朴素的观察提升到理论高度的著作心生敬意,而《餵鸡屋人类学:迷妳论述101》恰恰是我期待的那一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反差萌,将“餵鸡屋”这种极其接地气的场景与“人类学”、“迷妳论述”这些学术词汇并置,立刻激发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仿佛已经能够想象到作者是如何带着人类学者的敏锐视角,深入观察那些在餵鸡屋周围发生的人与鸡、人与人、甚至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餵食”行为本身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比如谁有权餵,餵什么,以及这种餵食如何影响了鸡群的社会结构?又或者,作者会不会从“餵鸡屋”这个微观的社会单元,去推演出更广泛的关于人类群体组织、资源分配、以及社会规范的形成?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打破我对于“餵鸡”仅仅是简单劳动或一种休闲活动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学意义。尤其是“迷妳论述”这个概念,让我对书中篇幅精炼、观点集中的论述方式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带来一种“小而精”的阅读体验,如同浓缩的精华,直击要害。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餵鸡屋人类学:迷妳论述101》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一篇关于乡村生活变迁的论文搜集资料,偶然翻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那独特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并不是简单地讲述如何餵鸡,而是试图通过“餵鸡屋”这个独特的场域,去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或人类学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平凡的“餵鸡”行为,上升到“人类学”的理论高度的。书中是否会分析餵食者与被餵食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折射出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互动模式?会不会有对不同餵食方式的比较,以及这些方式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迷妳论述”这个词汇也让我感到一丝新奇,我猜测这可能意味着书中每部分的论述都十分精炼,直指核心,不会有冗余的枝蔓。这对于我这种时间宝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社会逻辑的启示,也许能为我的论文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切入点。
评分《餵鸡屋人类学:迷妳论述101》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脑海中瞬间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某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鸡群咕咕叫着,而有人正在细心地为它们添食。然而,这本书赋予了这个场景的意义却远超我的想象。将“餵鸡屋”提升到“人类学”的视角,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我脑海中闪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作者是否会从“餵食”这个行为出发,去分析人与动物之间独特的关系,探讨信任、依恋、甚至是对生命的尊重?又或者,会将“餵鸡屋”看作一个微型的社会实验室,观察其中可能存在的群体动态、个体差异,甚至是规则的形成与遵守?“迷妳论述”的定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会十分精炼,观点集中,不会拖泥带水。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日常生活背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类行为模式和意义的解读。这本书就像一本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哲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餵鸡屋人类学:迷妳论述101》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它成功地将一个我从未想过会与学术挂钩的日常场景——“餵鸡屋”,与“人类学”和“迷妳论述”这些具有专业深度的词汇结合在一起。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个看似平凡的活动,进行如此深入而精辟的分析。我很好奇,书里是否会探讨“餵食”这个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意义,比如它如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们通过餵食家禽来满足的,究竟是生存的需求,还是某种情感的寄托?“迷妳论述”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书中的每一部分都将是言简意赅、直击要害的。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动因,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我对《餵鸡屋人类学:迷妳论述101》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标题的“反传统”和“引人遐思”。“餵鸡屋”这样的日常场景,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落,但本书却赋予了它“人类学”的意义,并且还加上了“迷妳论述”的限定,这让我想象的空间顿时被打开了。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作者是否会从“餵鸡”这个动作出发,去解构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讨论性别的角色扮演?亦或是,将“鸡”视为一种社会象征,探究人们如何通过饲养、管理“鸡”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或价值观念?“迷妳论述”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种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的小品文,或者是一些精巧的案例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每一篇“迷妳论述”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个看似狭小的“餵鸡屋”范畴内,挖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行为模式和社会现象。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谜语,激起了我强烈的解谜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