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经的20世纪是社会激荡的百年,亦是新旧观念混杂、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本书以国人“衣”生活的视角,梳理了服装领域这百年的历史变迁。从清末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镶滚袄裙,到民国的燕尾服、圆筒帽、旗袍、西装、中山装,再到1949年以后的列宁装、人民装、红卫兵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喇叭裤、文化衫、吊带裙等,评述服饰兴衰,探究风尚源流,笑谈百年“衣裳”。
作为服装学者的两位作者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加以钩沉,于生活史的广阔空间纵横开阖:从文献、报章,到小说、俚语,所呈现的公共记忆与私人记忆,立体地勾画出中国人穿衣现象中的时代烙印。
385帧图像,既有历史照片、家庭写真、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老插图等作为重现,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淡彩插图以为点睛。
作者简介
袁仄
194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文学硕士,哲学硕士,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从事服装史论、传统服饰文化抢救及设计艺术史等方面教学研究。
胡月
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女装品牌“例外”设计总监,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和服饰文化理论研究。
为衣作序/黄宗江
代序/许觉民
第一章 世纪初(1901-1910)
1.“垂衣裳而天下治”
2.固守其旧为社稷
3.洋货与洋风渐入
4.长袍马褂瓜皮帽
5.满汉融合的女装
第二章 1910年代(1911-1920)
1.新旧之间
2.剪辫与放足之径
3.服制立法为先
4.亦破亦立,服饰教化
5.舶来洋装与长袍马褂
6.中西莫辨,伦类难分
7.摒弃流风遗俗
第三章 1920年代(1921-1930)
1.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2.政治理想催生中山装
3.“女人穿上了长袍”
4.“美的人生观”
5.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6.扮美的自觉
第四章 1930年代(19311-1940)
1.旗袍的黄金时代
2.海派的摩登岁月
3.“有损观瞻”的时髦女郎
4.“新生活”与运动
5.月份牌上的“新女性”
6.男女装的民国模式
7.救国与国货运动
第五章 1940年代(1941-1950)
1.民国时尚素描
2.旗袍,再度黄金时代
3.从凤冠霞帔到婚纱
4.体育文明与运动服装
第六章 1950年代(1951-1960)
1.一场嬗变
2.“洗澡”与制服
3.“同志”年代与列宁装
4.凋零的旗袍
5.泛政治化服饰
6.短暂的繁荣
7.缝缝补补又三年
8.大辫子、干部帽和“千层底”
第七章 1960年代(1961-1970)
1.“数字化生存”──票证年代
2.不爱红装爱武装
3.造反狂飙与“红卫兵装”
4.席卷“四旧”服饰残云
5.服饰的“安全系数”
6.从“毛装”到“一军二干三工”
第八章 1970年代(1971-1980)
1.荒谬年代的畸形审美
2.徘徊的服装产业
3.暗潮涌动
4.委屈的女性
5.“□子”已打破
第九章 1980年代(1981-1990)
1.进发的慾望
2.时髦的裤子
3.以服装为龙头
4.西装热
5.文化衫与另类文化
6.与国际时尚接轨
7.“傻子过年看隔壁”
第十章 1990年代(1991-2000)
1.“作秀”不仅仅是姿态
2.品牌与扮“酷”
3.直视直言的性感
4.新新人类与新时尚
5.后现代的花样年华
后记
序言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也。云想,花想,其实是人想。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索,是人的文明史,文化史中的大篇章,非大手笔难书也。
袁仄、胡月这一双小儿女居然写出了这么一部可称宏伟的《百年衣裳》。称这一对年轻中年的夫妻为小儿女,我是由衷地叫得出的。胡月是我的好友、密友胡石言的爱女,袁仄是爱婿,把他俩的此生交付了服装此一行业,此一美业。石言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并其主题歌《九九艳阳天》的创作者,而我是他的首席伴奏。历经了历史性的坎坷,我们仍有着共同的心声、理想:“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更是一个‘人类主义’者。”(见胡石言旧札中的一句遗言)
这三言两语里有着我们共同的历史性的乐观的悲剧,并悲观的喜剧。我也没想到百年衣裳却包容了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子女所经历的百年历史。且不说慈禧太后为洋人摆样拍照,蒋介石与毛泽东均着中山装合影……就说“柳堡”中小战士的旧军装,石言和我俩人都穿了大半生。在祖国大动乱后的一个早晨,我仍着旧军装,在什□海边晨练,一位京韵老太太悄悄走过来,悄悄说:“您怎么还穿这个,谁看着都不合适!”俱往矣,如今谁看着都还合适,且可自以为荣。
又没想到此书借用了不少我的私家照,我几乎看到了我个人的家史与自传。别位读者当然不可能经历相同,但你总能感到自己亲历过的或远或近的历史。那就很有意思了,是吧?我这欲言又止的三言两语能勾起你一阅一翻的兴趣吗?那也就算对得起大时代小儿女历史性的重託,为之小序,如斯。
国内着名戏剧学家 黄宗江
我最近刚翻完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服装的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服饰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史。作者非常细致地梳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变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穿着打扮。从旧中国的传统服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统一风格,再到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时尚涌现,每一个时期的服装变化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特定时期服装流行背后原因的剖析所吸引,比如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某种款式的服装会突然风靡全国?这种风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文字描述,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角度也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服饰的款式和演变,而是将服装作为切入点,去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思潮的流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服装的变迁,更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服装的书,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更加感性、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时代的衣橱。从几十年前泛黄的老照片,到生动有趣的文字描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穿梭于不同年代的街头巷尾,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风格。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刻画,比如在某个特定时期,为什么大家会偏爱某种颜色的衣服?某种款式的裤子为什么会成为潮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却串联起了整个时代的脉络。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片段,将服装的变迁与当时的文化艺术思潮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整个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有趣。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一些沉重话题,比如在特殊时期,服装如何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又如何成为人们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我不仅看到了服装的外在变化,更体会到了服装背后所承载的个体情感和集体记忆。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服装变迁的书,真是大开眼界。书里详细描绘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初期,各个历史时期女性服饰的演变过程。我最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旗袍、中山装这些标志性服饰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服装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政治思潮和经济发展。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民国时期新女性的崛起如何体现在她们大胆剪短发、穿上西式改良服装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时尚的改变,更是思想解放的缩影。又如,建国初期“朴素实用”的服装风尚,如何反映了那个年代全民建设的热情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的报刊杂志文章,甚至包括一些老百姓的口述回忆,让整个叙述既有宏观的历史深度,又不失鲜活的个体体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流逝的年代,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服装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时代的镜子,映照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内心世界的种种变化。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图文并茂,许多老照片的修复效果令人惊叹,仿佛泛黄的记忆重又鲜活起来。
评分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服装的著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展现了20世纪中国服装的百年变迁,而这种变迁,不仅仅是面料、款式、颜色的变化,更是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被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描述所打动,仿佛亲眼目睹了旗袍在民国时期如何风情万种,又如何在特定年代被悄然“改造”;也看到了人民装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成为一种象征,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作者非常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通过对一件件衣裳的解读,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选择与挣扎。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是服饰的佐证,更是那个时代的绝佳注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历史对话,与过往的人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服装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20世纪中国服装的书,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仅仅关注服装的款式变化,更着力于探讨服装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的精神之间的联系。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却又饱含深情地描绘了20世纪中国服装的流变轨迹。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人群的服装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服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书中对于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在服装上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时期这种差异如何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作者还非常巧妙地将服装的演变与当时的经济政策、国际潮流以及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轶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优秀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