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国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后的文章,内容上虽然多以日本考古课题为主,但实际上的论述范围则广及东亚的大陆与海岛,即其所称之东亚地中海区域。议题则包括考古、语言、民俗、民族与文化人类学等各领域,处处展现国分先生自始以来过人的丰富组织力。整本书也像是一本东亚古代文化的大辞典, 词目脉络分明、交织出现于各个议题中。
在台湾考古研究方面,本书在台湾史前族群的来源与去向、风俗的形成与影响,或史书中的台湾等议题上提供了动人的思考方向。除此,日本与台湾同样位于东亚大陆沿海,一方面有着海岛的性格,另方面却自始以来同样受到东亚大陆的影响,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对台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引自: 陈有贝, 2011,「国分直一与台湾考古学」,《日本民俗文化志》序)
作者简介
国分直一
有「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学者」之称的国分直一教授(1908~2005)以其史学与考古学的学术专长,于1933年于台北帝大时期在台湾进行人文历史环境的研究工作。至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与金关丈夫一同被国民政府留任,于台湾大学继续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至1949年回日本定居教学。台大人类学系的陈奇禄教授、宋文薰教授均曾为其得意门生。
国分教授学术态度严谨,着述勤奋,主要学术领域扩及日本、韩国、中国、琉球与台湾等地区,借由海洋潮流-黑潮文化之概念组织各民族文化之关系,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至今仍少出其右者。重要着作有《环中国海民族文化考》、《台湾考古志》、《台湾的民俗》等,教授笔耕不辍,至2005年(96岁高龄辞世前)留下《日本民俗文化志》书稿。 国分教授的毕生典藏丰富,台大图书馆自2008年5月起,即积极争取家属同意将教授毕生收藏赠送台大,至2010年6月,该批图书资料与典藏文物终于运抵台大图书馆,散置海外的台湾史前文物重归故土意义非凡。教授遗作《日本民俗文化志》于2011年9月由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同步出版日文原文及中文译本,同时,台大图书馆隆重邀集了台湾、日本、韩国等十多位学者举办「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学者─国分直一 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分直一着作展」、「国分直一藏书与标本文物展」、「《日本民俗文化志》新书发表会」等系列推广活动。(活动详参: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国分直一学术研讨会 act.lib.ntu.edu.tw/act/show?id=328)
序1
陈有贝.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
观看国分先生的文章,他总是能带着我们跨越海洋,来到台湾岛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比较文化风俗的异同,找寻文化族群的亲缘。与其说国分先生研究的特点在于多学科的综合,不如说考古学原本就该是没有学科的限制,国分先生的努力与成果便是这个概念的最佳验证。
国分先生以96岁高龄于2005年去世,生前于考古研究从未间断。2010年台湾大学除了将其遗稿以本书整理出版外,亦将他在山口县家中的收藏品运送来台,其中主要便是他过去于台湾所收藏的考古标本,这批标本件件都有着当年的记录,有些也已发表于论文或专书。重新「发掘」这些「遗物」,借此也透视到了器物背后-这位一生对台湾考古充满热情与坚定意念的人。
序2
孙大川paelabang danapa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
本书谈的虽然是日本文化及国族的起源与构成,但其视野却遍及整个东亚,从北方的寒带到南方的亚热带,通过海域、陆路,结合各种专业领域和民俗调查,呈现一个既分享这整块区域之文化元素,却又具有独特面貌的日本文明。诚如国分教授在后记所说的,这是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国族论述的「新动作」,我没有能力评断这个新动作对日本本身的意义,但做为一个台湾的原住民,国分教授等人所开启的视野,却清楚地提供了一个以台湾为起点的历史地理座标。教授的研究,特别强调台湾等地南岛文化的重要性。如果「东亚地中海」的概念真如先生等人所理解的,可以做为环东中国海领域历史、文化诠释的另一扇窗户;那么,我们对台湾、对原住民的地位应该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评价。长久以来,台湾历史、文化意识的形塑,总是围绕在中国史地和汉族文化圈内打转,即使到了今天,还是跳不出统、独的纠葛。面对全球自然环境议题的急迫性以及网路时代的来临,即便晚了半个多世纪,台湾是不是也应该开始有一些「新动作」呢?我们将如何看待台湾在整个东亚的位置?做为辽阔南岛语族的重要成员,台湾原住民可以提供一个什么样具有远见和想像力的观点?
序3
杨南郡.国立东华大学名誉博士
在本书里,国分教授运用民俗文化与考古学,探讨日本民族的源流与位居「东亚地中海」终点站的日本列岛文化。他提出早年日本也曾有巫术、避邪、拔齿、纹身等身体毁饰,以及运用贝类装饰等习俗,与台湾高山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在文化、习俗与规范上,有类似的共通性。这样的思考,不再侷限于单一的地区,而是把眼光拉高到整个亚太地区海岛民族,用更大的视野来探讨民俗文化的异同。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也体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逻辑。虽然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从宗教信仰到节日习俗,从社会结构到生活方式,但作者却能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章节的标题都充满诗意和探索性,让我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观点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并没有显得生硬或枯燥。相反,这些佐证材料的引入,反而让他的论述更加严谨、更加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谈到某些祭祀活动时,他不仅会分析其宗教意义,还会探讨其社会功能,甚至会联系到现代人的心理需求。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民俗现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领悟日本民俗文化的精髓。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日本民俗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纪录片、旅游书籍,以及一些流行的文化产品。我总觉得,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好像看到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真正看到。而《日本民俗文化志:古层とその周辺を探る》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及时的“补课”,让我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根基。作者在书中对“古层”的界定,以及对“周辺”的探索,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隐藏在主流文化之下的、更深层的文化基因。他对于这些古老文化现象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融合,并最终塑造了现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民俗的描写,那些分散在不同地区、却又有着共同源头的习俗,展现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张地图,一张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日本文化的地图,而这张地图,则指向了那些最古老、最真实的“日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对日本的认知,常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已经被符号化的概念上。比如,提到日本,很多人会想到樱花、寿司、动漫,这些固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却远非其全部。而《日本民俗文化志:古层とその周辺を探る》这本书,就像是在为我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纱,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更深邃、更本质的一面。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某个特定的地域,而是着眼于那些贯穿古今、影响广泛的民俗文化。他对于“古层”的界定,以及对“周辺”的探索,都展现了一种宏观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的挖掘,比如关于食物的制作、关于房屋的建造、关于服饰的演变等等,这些最基础的生活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日本特色”,很多都根植于这些古老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日本文化,它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而又生动的有机体。
评分《日本民俗文化志:古层とその周辺を探る》这本书,我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朴实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封面吸引住了。拿到手上,沉甸甸的份量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初翻目录,便被那些充满诱惑力的标题所吸引,比如“神话与祭祀的起源”、“季节的流转与人间的仪式”、“庶民的信仰与生活图景”等等。我想,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文化介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开启日本深层文化肌理的钥匙。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依然在日本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古老习俗和信仰。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深度——“古层”二字,让我联想到那层层叠叠、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而“その周辺を探る”则更增添了一种探索的意味,仿佛要深入到这些文化现象的边缘,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联系与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这本书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本社会脉络深处,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精神气质的古老力量。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它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一开始我还担心会面对堆砌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笔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并没有用华丽辞藻去堆砌,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又细腻的方式,将一个个民俗现象娓娓道来。这种沉静,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节的考究,对每一个历史痕迹的尊重;而细腻,则在于他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风俗习惯,赋予了深刻的解读和动人的描绘。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我曾经在日剧或电影中看到过的场景,那些画面瞬间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开始能够理解这些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节日祭祀的描写,让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庄重地进行着古老的仪式,那种肃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仿佛就呈现在眼前。作者对于这些仪式的起源、演变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不仅仅是看热闹,更是能体会到其中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通过文字,与古老的日本进行着真切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