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史研究

唐代吐蕃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吐蕃即为今日之西藏
剽悍好战,李唐满朝文武闻风丧胆
本书抽丝剥茧
掀开吐蕃神秘的面纱
让世人一睹庐山真面目

  唐代时期的西藏称为吐蕃,为当时亚洲一等一的强国,剽悍好战,对外採扩张政策,打遍天下无敌手,连号称天可汗的唐朝皇帝都闻风丧胆,于西元763年10月7日逃出京师,狼狈不堪。吐蕃顺势在长安成立傀儡政权,虽仅历时十三天,但在国史已首开纪录,大放异彩。但由于外族对吐蕃之载记,失之简略且多所误解外,古藏文史料亦大多佚失或残缺,再加上后人为各种目的撰史,造成吐蕃史领域中之伪史、假史、错史充斥的现象。本书本于「以藏还藏」的方式,抽丝剥茧,利用藏文原典史料与各种史料之间的比较研究,试图掀开吐蕃神秘的盖头,让世人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简介

林冠群

  1954年出生于台北市。祖籍福建林森。政大东语系土耳其文组学士、政大边政所硕士、文大史学所博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阿尔泰学系访问学者。历任政治大学民族系教授;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代理院长。现任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兼系所主任、文学院代理院长。专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国民族史、隋唐史。着作有《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唐代吐蕃史论集》、《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自序
藏文字母与罗马拼音对音表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章  吐蕃国号考
第三章  吐蕃族源考
第四章  唐代吐蕃史史料评述
第五章  唐代吐蕃史研究评述

第二篇  唐代吐蕃的政教发展
第一章  吐蕃王朝建立前的青康藏高原—氏族部落的分佈与竞势
第二章  吐蕃王朝建立直前─悉补野氏的源流与论赞弄囊的开创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建立-吐蕃雄主松赞干布的奋起
第四章  吐蕃王朝的发展
第五章  吐蕃王朝的鼎盛
第六章  吐蕃王朝的由盛而衰

第三篇   唐代吐蕃的末世
第一章  朗达玛毁佛的千古奇案─吐蕃王朝崩解之谜
第二章  吐蕃王朝的分裂与灭亡

第四篇  唐代吐蕃的向外发展
第一章   吐蕃向外扩张现象的解析
第二章  吐蕃向外发展的第一阶段──攻略青海
第三章  吐蕃向外发展的第二阶段──前进西域、河陇与云南地区
第四章  吐蕃向外扩张的尾声

第五篇  唐代吐蕃制度考述
第一章  唐代吐蕃的氏族与社会结构
第二章  唐代吐蕃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吐蕃王朝体制的建构与国土的规划
第四章  唐代吐蕃的文化发展

第六篇   结论
第一章   唐代吐蕃崛起的意义及其崩溃的原因
第二章   唐代吐蕃与今日汉藏关系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环境
今日交通无远弗届,全球已无不可到达之地;然而仍有一些地区,至今仍顶着「神秘而不可测」的衔头,引起世人的侧目,西藏就是其中之一。今日西藏尚且如此,何况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吐蕃。

揆其原因,唐代吐蕃及其后日的西藏,地处世界地势最高的青康藏高原。彼等生于斯,长于斯,在历史上所呈现的种种面貌,都深受青康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型塑与影响,而无所遁逃。因此,吾人若欲深入了解唐代吐蕃及其后日的西藏,势必先弄清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环境。

为能清楚解析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吾人拟採地理教学上的方法,将组成青康藏高原的群山,以化繁为简的方式,划出一地形示意图,就此地形图加以解说。首由山势着手,由山势走向划分出各个自然区,再讨论各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及其人文现象。

第一节 青康藏高原的自然环境
青康藏高原之地理形势及自然环境,相当特殊。其虽称为高原,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群山的组合体,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剌山、巴颜喀喇山、崑崙山及横断山脉等,组合而成一庞大高原。青康藏高原的山势,系由西部帕米尔高原源起。帕米尔高原昔称葱岭,是亚洲各山脉之山势汇集之所,如同伞轴一般,形成亚洲各大山脉的中心点。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西南、印度西北,横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以及伊朗之间,海拔有三千五百公尺以上。中国的各大山脉均源自于此。

由帕米尔高原东南向源出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平均高度超过六千公尺,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呈向南突出的弧形,横亘在中国西藏与印度、尼泊尔、钖金、不丹诸国之间,山势绵延,形成一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在民族的分佈上,也构成了民族的界限,山南与山北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面,有西起狮泉河,东抵横断山区伯舒拉岭的冈底斯念青唐古剌山系。为绵延东南向的弧形山系,与喜马拉雅山脉正好南北对峙。当中穿过西藏第一大河流雅鲁藏布江及印度河的上游。雅鲁藏布江的两岸河谷平原,是为藏南纵谷,为一东西狭长的地理形态,南北宽达二百公里,窄处仅十余公里左右,为西藏的精华区。此区域主要行农业经济,为种植青稞、小麦的农耕地带,年降雨量四百公釐,年可一获,西藏大半人口,均集中于此区。自古即为西藏政教文化中心,如唐代吐蕃就起源于雅鲁藏布江东南岸支流雅砻河谷,其政治中心亦不脱离藏布江南北两岸;元代萨迦政权的政治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支流当楚河流域附近的萨迦(Sa skya);明代帕摩竹政权的政治中心为乃东(sNevu gdong),在藏布江南岸支流雅砻河注入藏布江口的泽当(rTsed thang) 稍南;清代以还的达赖政权政教中心,则在藏布江北岸拉萨河流域的拉萨(Lha sa)。在襄曲河(Shangs chu) 以东的西藏地区,藏族称之为「卫」(前藏地区),以西则为「藏」(gTsang)(后藏地区),印度河上游区则为「阿里」(mNgav ris),阿里主要为一牧区。

冈底斯-念青唐古剌山系的尾闾正衔接着,南北走向的一系列近乎平行延伸的高山深谷,是为横断山脉,分佈于西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之北段及中段,位于西藏高原范围内,在地貌上最突出的特点,为岭谷并列,山高谷深,具两山夹一谷,两谷拥一山的景色。其地形特征为北高南低,北部标高五千二百公尺,南部在四千公尺左右,从山顶到谷底之高差在二千五百公尺。山顶森林发达,山麓有绿油油的田园。自西而东主要有伯舒拉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高山并列,其间夹峙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陇江及大渡河等。此地藏族称为「康」(Khams),唐代吐蕃称之为多思麻(mDo smad),与内地的四川、云南为界。横断山地由于地形关系,既有宽广的草原,又有巍峨的雪山;既有起伏的丘陵,又有富饶的河谷盆地,加以海拔的高低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因而影响了这一带民族文化的生态,成为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毗邻而居的多元化现象。因此,此地有着「十里不同天」的一句谚语,充分说明此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复杂。此地因喜马拉雅山系的尾闾与横断山地之间,地形比较低,由印度洋上空吹来的季风,得以由此低地分成两股,一股进入雅鲁藏布江两岸河谷平原,另一股则进入横断山区,因此横断山区雨量十分充沛,部份河谷地区,农业发达,为一半农半牧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