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史研究

唐代吐蕃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吐蕃即為今日之西藏
剽悍好戰,李唐滿朝文武聞風喪膽
本書抽絲剝繭
掀開吐蕃神秘的麵紗
讓世人一睹廬山真麵目

  唐代時期的西藏稱為吐蕃,為當時亞洲一等一的強國,剽悍好戰,對外採擴張政策,打遍天下無敵手,連號稱天可汗的唐朝皇帝都聞風喪膽,於西元763年10月7日逃齣京師,狼狽不堪。吐蕃順勢在長安成立傀儡政權,雖僅曆時十三天,但在國史已首開紀錄,大放異彩。但由於外族對吐蕃之載記,失之簡略且多所誤解外,古藏文史料亦大多佚失或殘缺,再加上後人為各種目的撰史,造成吐蕃史領域中之僞史、假史、錯史充斥的現象。本書本於「以藏還藏」的方式,抽絲剝繭,利用藏文原典史料與各種史料之間的比較研究,試圖掀開吐蕃神秘的蓋頭,讓世人一睹其廬山真麵目。

作者簡介

林冠群

  1954年齣生於颱北市。祖籍福建林森。政大東語係土耳其文組學士、政大邊政所碩士、文大史學所博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阿爾泰學係訪問學者。曆任政治大學民族係教授;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主任、代理院長。現任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兼係所主任、文學院代理院長。專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國民族史、隋唐史。著作有《吐蕃贊普墀鬆德贊研究》、《唐代吐蕃史論集》、《唐代吐蕃曆史與文化論集》。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自序
藏文字母與羅馬拼音對音錶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環境
第二章  吐蕃國號考
第三章  吐蕃族源考
第四章  唐代吐蕃史史料評述
第五章  唐代吐蕃史研究評述

第二篇  唐代吐蕃的政教發展
第一章  吐蕃王朝建立前的青康藏高原—氏族部落的分佈與競勢
第二章  吐蕃王朝建立直前─悉補野氏的源流與論贊弄囊的開創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建立-吐蕃雄主鬆贊乾布的奮起
第四章  吐蕃王朝的發展
第五章  吐蕃王朝的鼎盛
第六章  吐蕃王朝的由盛而衰

第三篇   唐代吐蕃的末世
第一章  朗達瑪毀佛的韆古奇案─吐蕃王朝崩解之謎
第二章  吐蕃王朝的分裂與滅亡

第四篇  唐代吐蕃的嚮外發展
第一章   吐蕃嚮外擴張現象的解析
第二章  吐蕃嚮外發展的第一階段──攻略青海
第三章  吐蕃嚮外發展的第二階段──前進西域、河隴與雲南地區
第四章  吐蕃嚮外擴張的尾聲

第五篇  唐代吐蕃製度考述
第一章  唐代吐蕃的氏族與社會結構
第二章  唐代吐蕃的政治製度
第三章  吐蕃王朝體製的建構與國土的規劃
第四章  唐代吐蕃的文化發展

第六篇   結論
第一章   唐代吐蕃崛起的意義及其崩潰的原因
第二章   唐代吐蕃與今日漢藏關係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環境
今日交通無遠弗屆,全球已無不可到達之地;然而仍有一些地區,至今仍頂著「神秘而不可測」的銜頭,引起世人的側目,西藏就是其中之一。今日西藏尚且如此,何況遠在韆年以前的唐代吐蕃。

揆其原因,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地處世界地勢最高的青康藏高原。彼等生於斯,長於斯,在曆史上所呈現的種種麵貌,都深受青康藏高原地理環境的型塑與影響,而無所遁逃。因此,吾人若欲深入瞭解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勢必先弄清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

為能清楚解析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吾人擬採地理教學上的方法,將組成青康藏高原的群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劃齣一地形示意圖,就此地形圖加以解說。首由山勢著手,由山勢走嚮劃分齣各個自然區,再討論各自然區的自然環境,及其人文現象。

第一節 青康藏高原的自然環境
青康藏高原之地理形勢及自然環境,相當特殊。其雖稱為高原,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群山的組閤體,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剌山、巴顔喀喇山、崑崙山及橫斷山脈等,組閤而成一龐大高原。青康藏高原的山勢,係由西部帕米爾高原源起。帕米爾高原昔稱蔥嶺,是亞洲各山脈之山勢匯集之所,如同傘軸一般,形成亞洲各大山脈的中心點。帕米爾高原位於新疆西南、印度西北,橫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剋以及伊朗之間,海拔有三韆五百公尺以上。中國的各大山脈均源自於此。

由帕米爾高原東南嚮源齣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平均高度超過六韆公尺,自西北嚮東南延伸,呈嚮南突齣的弧形,橫亙在中國西藏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諸國之間,山勢綿延,形成一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在民族的分佈上,也構成瞭民族的界限,山南與山北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麵,有西起獅泉河,東抵橫斷山區伯舒拉嶺的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係。為綿延東南嚮的弧形山係,與喜馬拉雅山脈正好南北對峙。當中穿過西藏第一大河流雅魯藏布江及印度河的上遊。雅魯藏布江的兩岸河榖平原,是為藏南縱榖,為一東西狹長的地理形態,南北寬達二百公裏,窄處僅十餘公裏左右,為西藏的精華區。此區域主要行農業經濟,為種植青稞、小麥的農耕地帶,年降雨量四百公釐,年可一獲,西藏大半人口,均集中於此區。自古即為西藏政教文化中心,如唐代吐蕃就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東南岸支流雅礱河榖,其政治中心亦不脫離藏布江南北兩岸;元代薩迦政權的政治中心,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支流當楚河流域附近的薩迦(Sa skya);明代帕摩竹政權的政治中心為乃東(sNevu gdong),在藏布江南岸支流雅礱河注入藏布江口的澤當(rTsed thang) 稍南;清代以還的達賴政權政教中心,則在藏布江北岸拉薩河流域的拉薩(Lha sa)。在襄麯河(Shangs chu) 以東的西藏地區,藏族稱之為「衛」(前藏地區),以西則為「藏」(gTsang)(後藏地區),印度河上遊區則為「阿裏」(mNgav ris),阿裏主要為一牧區。

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係的尾閭正銜接著,南北走嚮的一係列近乎平行延伸的高山深榖,是為橫斷山脈,分佈於西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之北段及中段,位於西藏高原範圍內,在地貌上最突齣的特點,為嶺榖並列,山高榖深,具兩山夾一榖,兩榖擁一山的景色。其地形特徵為北高南低,北部標高五韆二百公尺,南部在四韆公尺左右,從山頂到榖底之高差在二韆五百公尺。山頂森林發達,山麓有綠油油的田園。自西而東主要有伯舒拉嶺、怒山、寜靜山、沙魯裏山、大雪山、邛峽山等高山並列,其間夾峙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隴江及大渡河等。此地藏族稱為「康」(Khams),唐代吐蕃稱之為多思麻(mDo smad),與內地的四川、雲南為界。橫斷山地由於地形關係,既有寬廣的草原,又有巍峨的雪山;既有起伏的丘陵,又有富饒的河榖盆地,加以海拔的高低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因而影響瞭這一帶民族文化的生態,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種文化毗鄰而居的多元化現象。因此,此地有著「十裏不同天」的一句諺語,充分說明此地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民族復雜。此地因喜馬拉雅山係的尾閭與橫斷山地之間,地形比較低,由印度洋上空吹來的季風,得以由此低地分成兩股,一股進入雅魯藏布江兩岸河榖平原,另一股則進入橫斷山區,因此橫斷山區雨量十分充沛,部份河榖地區,農業發達,為一半農半牧區。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