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吐蕃史研究

唐代吐蕃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吐蕃史
  • 中亞曆史
  • 邊疆史
  • 民族關係
  • 政治史
  • 文化交流
  • 軍事史
  • 曆史研究
  • 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吐蕃即為今日之西藏
剽悍好戰,李唐滿朝文武聞風喪膽
本書抽絲剝繭
掀開吐蕃神秘的麵紗
讓世人一睹廬山真麵目

  唐代時期的西藏稱為吐蕃,為當時亞洲一等一的強國,剽悍好戰,對外採擴張政策,打遍天下無敵手,連號稱天可汗的唐朝皇帝都聞風喪膽,於西元763年10月7日逃齣京師,狼狽不堪。吐蕃順勢在長安成立傀儡政權,雖僅曆時十三天,但在國史已首開紀錄,大放異彩。但由於外族對吐蕃之載記,失之簡略且多所誤解外,古藏文史料亦大多佚失或殘缺,再加上後人為各種目的撰史,造成吐蕃史領域中之僞史、假史、錯史充斥的現象。本書本於「以藏還藏」的方式,抽絲剝繭,利用藏文原典史料與各種史料之間的比較研究,試圖掀開吐蕃神秘的蓋頭,讓世人一睹其廬山真麵目。

作者簡介

林冠群

  1954年齣生於颱北市。祖籍福建林森。政大東語係土耳其文組學士、政大邊政所碩士、文大史學所博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阿爾泰學係訪問學者。曆任政治大學民族係教授;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主任、代理院長。現任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兼係所主任、文學院代理院長。專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國民族史、隋唐史。著作有《吐蕃贊普墀鬆德贊研究》、《唐代吐蕃史論集》、《唐代吐蕃曆史與文化論集》。

敦煌文書與中晚唐社會變遷研究 本書聚焦於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大量中晚唐時期的文書檔案,旨在通過對這些一手史料的精細解讀,揭示唐帝國由盛轉衰背景下,河西走廊及周邊區域社會結構的深刻演變、經濟模式的轉型以及文化認同的復雜互動。本書摒棄宏大敘事的傳統史學框架,轉而深入基層,以“小切口”觀察“大變局”。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係統梳理瞭中晚唐時期一個關鍵邊疆區域的社會脈絡。 第一部分:河西地區的行政與賦役體係重構(約300字) 本部分以《唐會要》、《冊府元龜》中零星記載的河西節度使製度為基礎,重點分析敦煌文書中保存下來的具體化行政命令、戶籍登記錶和賦稅徵收記錄。研究錶明,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對河西地區的控製力顯著減弱,地方藩鎮在稅收、徭役和兵役徵發上展現齣高度的自主性。我們詳細比對瞭貞元、元和年間與晚唐五代時期(特彆是歸義軍興起前夕)的賦役清單,發現瞭一種從固定“丁男差遣”嚮靈活的“募役”或“代役”轉變的趨勢。這種轉變並非單純的經濟鬆弛,而是適應瞭邊疆地區人口流動性增強和勞動力資源緊張的現實。特彆是對“隨軍戶”和“遙戶”的考察,揭示瞭唐廷在邊疆維持常態化軍事部署所帶來的深層社會負擔。書中辨析瞭多份關於“馬政”和“鹽課”的文書,論證瞭藩鎮為彌補中央財政抽空的缺口,如何逐步將傳統的官營經濟轉變為地方控製下的重要財源,這直接影響瞭當地士紳階層的財富積纍方式。 第二部分:敦煌經濟結構中的鬍漢融閤與商業網絡(約400字)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要衝,其經濟活動曆來具有國際性。本部分集中分析瞭與貿易、藉貸、契約相關的文書,如“藉貸契”、“典當文書”和“雇傭閤同”。研究發現,中晚唐時期,漢族商人群體雖然仍占據主導地位,但粟特、吐蕃、葛邏祿等周邊族群的商業影響力不容忽視。我們辨識齣大量包含非漢字姓名的交易夥伴,並探討瞭他們參與的商品種類——從傳統的絲綢、茶葉到新齣現的香料、牲畜貿易。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敦煌地區的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變化。在唐代前期,存在較多官府授予或官田的記錄;然而,在中晚唐,隨著大量流民的遷入和邊境的動蕩,土地買賣、分割和佃租閤同激增。通過對數份詳細的“田土買賣文書”的細緻分析,我們得以重建當時的土地價格波動麯綫,並觀察到士紳階層如何通過兼並和佃農的依附關係來固化其經濟地位。此外,本書還首次係統梳理瞭敦煌地區對“鬍物”的消費偏好,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文書中的記錄,觀察到文化交流對地方消費市場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部分:中晚唐社會階層的流動與宗族勢力的興衰(約350字) 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是衡量一個王朝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書采用“以人為本”的分析方法,追蹤瞭敦煌文書中所記載的特定傢族在數代間的命運軌跡。我們關注士人、農戶、工匠以及奴婢這幾個主要階層。 在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對地方士人的選拔機製受到衝擊,地方望族通過捐納、軍功或依附節度使獲得瞭新的上升渠道。本書對比瞭唐代前期和中晚期官員履曆的記載,揭示瞭這一時期“寒門齣仕”的機會是增多還是減少,結論傾嚮於地方性的人脈網絡取代瞭朝廷的科舉獨斷性。對於普通農戶而言,流亡、戰亂和苛捐雜稅是常態,文書中的“逃亡”、“歸附”、“贖身”等詞匯頻率的變化,直觀反映瞭民眾生存狀態的惡化與掙紮。奴婢製度在邊疆地區錶現齣復雜性,一些“蕃奴”或“軍奴”通過服役、立功或被贖放齣,獲得瞭相對較高的流動性,這與內地嚴格的身份固化有所不同。 第四部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與社會教化功能(約250字) 敦煌作為佛教重鎮,其宗教活動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側重考察佛教在世俗化進程中,對社會治理和民間救助所起的作用。我們著重分析瞭“捨財布施”、“佛事修造”以及“僧官”的文書記錄。 研究發現,中晚唐時期,精英階層的布施行為日益復雜化,不再單純追求來世功德,而是與現實的社會關係維護、傢族榮耀綁定。地方豪族通過贊助寺院、抄寫佛經來彰顯其社會地位和道德閤法性。同時,寺院在民間藉貸、調解糾紛中扮演瞭重要的“第三方擔保”角色,其實質功能更接近於一個非官方的金融和仲裁機構。通過對殘存的寺院賬簿和修復記錄的梳理,本書描繪瞭佛教機構如何適應唐末的社會危機,提供必要的社會安全網。 第五部分:漢文書寫習慣與周邊族群語言的交互影響(約200字)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文書的載體與形式本身。敦煌保存的大量漢文書寫材料,其書法風格、用語習慣和公文格式,體現瞭邊疆獨特的文化生態。我們觀察到,隨著吐蕃的統治和歸義軍的崛起,漢文公文的格式受到藏語體係的影響,齣現瞭語義上的“硬譯”和結構上的調整。同時,大量涉及對外文書的分析,揭示瞭唐朝在處理與周邊政權關係時,其官方語言和外交辭令所經曆的微妙變化。這種語言層麵的互動,是文化權力在邊疆區域消長最敏感的晴雨錶。 總結: 本書通過對中晚唐敦煌文書的田野式挖掘和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成功構建瞭一個關於河西走廊地區社會經濟、行政管理與文化認同重塑的復雜圖景,為理解唐帝國在地方層麵的瓦解與轉型提供瞭堅實的實證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自序
藏文字母與羅馬拼音對音錶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環境
第二章  吐蕃國號考
第三章  吐蕃族源考
第四章  唐代吐蕃史史料評述
第五章  唐代吐蕃史研究評述

第二篇  唐代吐蕃的政教發展
第一章  吐蕃王朝建立前的青康藏高原—氏族部落的分佈與競勢
第二章  吐蕃王朝建立直前─悉補野氏的源流與論贊弄囊的開創
第三章  吐蕃王朝的建立-吐蕃雄主鬆贊乾布的奮起
第四章  吐蕃王朝的發展
第五章  吐蕃王朝的鼎盛
第六章  吐蕃王朝的由盛而衰

第三篇   唐代吐蕃的末世
第一章  朗達瑪毀佛的韆古奇案─吐蕃王朝崩解之謎
第二章  吐蕃王朝的分裂與滅亡

第四篇  唐代吐蕃的嚮外發展
第一章   吐蕃嚮外擴張現象的解析
第二章  吐蕃嚮外發展的第一階段──攻略青海
第三章  吐蕃嚮外發展的第二階段──前進西域、河隴與雲南地區
第四章  吐蕃嚮外擴張的尾聲

第五篇  唐代吐蕃製度考述
第一章  唐代吐蕃的氏族與社會結構
第二章  唐代吐蕃的政治製度
第三章  吐蕃王朝體製的建構與國土的規劃
第四章  唐代吐蕃的文化發展

第六篇   結論
第一章   唐代吐蕃崛起的意義及其崩潰的原因
第二章   唐代吐蕃與今日漢藏關係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三十年唐代吐蕃史研究生涯,一路走來,興味盎然。有幸獲得諸位師長的提攜與教導,方有今日《唐代吐蕃史研究》一書的問世。

  猶記得民國六十二年肄業於政治大學東語係土耳其文組,當時吳師興東與黃師啓輝啓發筆者學習突厥語的興趣,為擴及對突厥語的認識,於大三(民國六十五年)修習民族社會係(改製自邊政係)劉師義棠所開設的「維吾爾語文」課程時,曾見及義棠師手中的藏文拼音讀本,鬥大的藏文字母,透著幾許神祕與獨特。當時頗感新奇,心中亮起一絲念頭:「要是能懂得如是奇妙的文字,該有多好!」迴首當年的青澀稚嫩,迄今已三十五年矣。

  當年,林師恩顯主持民社係係務,於政大校慶辦理中國邊疆美食、服飾及歌舞展。攤位上擺設瞭西藏餅、新疆抓飯等,筆者當時不但嘗瞭鮮,滿足瞭好奇心,也暗下日後研究中國邊疆民族的決心。

  筆者所學專業土耳其文,與維吾爾文同屬突厥語族,二者間的詞匯有六、七成相仿,部份文法概念也頗為近似。職是之故,筆者如願於民國六十九年考上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當年邊政所僅錄取六名研究生,所裏又分成滿文、濛文、維文、藏文四組,是以每組僅有一至二位研究生選讀,有些課程也經常是一位教授為一位研究生授課。這可說是國內研究所教育罕有的現象,由此可見,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的苗種,是在不絕如縷的情況下,繼續傳承。

  原本筆者意欲繼續修習維文,但因無法忘情於大三時所見的藏文,於是改選藏文組。所長劉師義棠原極力爭取禮聘歐陽師無畏來所任教,歐陽師因故不再受聘。義棠師仍不放棄,為歐陽師保留教席,藏文課程暫由蕭師金鬆代授。於是筆者在金鬆師的教導下,以三個月的時間習完「鬆居巴」藏文文法入門。惜於義棠師爭取聘任歐陽師未成,不得已中斷藏文課程的修習,半途轉迴維文組。

  筆者雖未完成修讀藏文課程,但蕭師金鬆傾全力教學,在一對一的教讀之下,有若師徒授業一般,學習效果奇佳。而且金鬆師還撥空義務為筆者講授第五世達賴所著的《西藏王臣記》,此舉促使筆者有能力自修藏文,而不緻因藏文課程的中斷,夭摺瞭筆者學習藏文的機會。

  當時,政大邊政所的學術訓練主要在於邊疆語文的學習,促使研究生能夠閱讀以邊疆語文書寫的史籍為目標,本於邊疆民族的立場與觀點,檢視漢文史籍的記載,重新檢討曆史上漢族與邊疆民族的關係,同時也運用邊疆民族自身的文獻,試圖重建邊疆民族內部的情況,諸如族稱、族源、社會文化、人物傳記、典章製度等等,並藉以修正漢文史籍的錯誤。

  至林師恩顯於民國七十年接掌邊政所以後,開始著重加強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訓練,包括曆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邀請知名學者如管東貴、文崇一、莊英章、章英華、許木柱等諸位教授,來所任課。林師復舉辦研究生碩士論文研究計畫討論會,邀請瞭相關學者蒞所講評,將研究生預定的論文綱要徹頭徹尾的翻修,當時震駭瞭全所,達到瞭極佳的效果,也提振瞭所裏的討論風氣。除此外,恩顯師還於民國七十三年辦理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來自十三個國傢地區的國際學者多達四十餘位,連同國內學者,計一百三十餘位,宣讀六十七篇學術論文,盛況空前。恩顯師透過上述方法,開闊瞭研究生的視野,強化瞭研究生的方法訓練,引領邊政所進入新的境界。同時筆者也在劉師義棠的指導下,於民國七十一年完成碩士論文。

  適於此時,邊政所講師齣缺,在恩顯師極力推薦及義棠師、唐師屹、金鬆師的同意下,決定聘任筆者。然而校長認為邊政所隻是「聊備一格」的單位,不宜再新聘人員。但恩顯師竟寫瞭一封長信,嚮校長錶達若未能聘任林員,請辭所長一職。校長方幡然轉嚮,筆者也因此得以正式展開教學與學術生涯。

  筆者深知所學不足,必需更上層樓。幾經努力,獲得李師符桐、蔣師君章之推薦,以俱備土耳其文、維吾爾文、藏文等閱讀能力的條件,立誌研究唐代吐蕃史,獲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所長宋師旭軒的青睞,得以入學。在博士班期間,從王師吉林修讀唐史,在吉林師指導下,領略瞭史學的精要,精進瞭文字的掌握。並由吉林師引薦,前往歐陽師無畏深坑寓所旁聽「西藏史」,深受歐陽師藏式教學的震憾。

  此期間,深感治藏史的睏境,不但史料闕如,就是入門之書也都是外國人的論著。而且日本藏史學界早已有齣色的著作。筆者於博士班修業期間,曾有一教授在課堂上詢及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他老皺眉雲:「你怎麼做這個?旁門左道……」,從此不再正眼瞧我。又有以為日本人在唐代吐蕃史方麵,已做得差不多瞭,何苦再炒冷飯?加諸在史學界,視長城以外的曆史或邊疆民族的曆史為域外史或邊緣史學,從未正視;要不就是國內縱有成熟齣色的邊疆史著作,也寜可引用國外論著。再者,亦是國人自信心不足,總以為日本人或西方學者治中國邊疆民族的曆史,早已遠揚於前,非吾人所能及,不是放棄,就是捧著彼等著作奉為圭臬,不敢逾越。凡此,均造成瞭國人少有踏入藏族史,特彆是唐代吐蕃史的這片園地。

  盡管有上述的現象,經年以來,毛師漢光認為筆者所研究的領域,符閤陳寅恪氏所重視的種族與文化兩大範疇,不斷地給予信心與實質支持;王師壽南也不計筆者的愚鈍,一再從旁協助,使筆者渡過難關;高師明士則於公私場閤下,賜與許多寶貴意見針砭缺失。吉林師更是盡己之能,毫無保留地教導,使筆者終能於民國七十六年完成博士論文,並於博士班研究期間所奠基礎下,繼續瀋浸於唐代吐蕃史。其間獲國科會補助,前往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阿爾泰學係進修一年,師從白貴思教授(Christopher Beckwith)修習古藏文。筆者亦有幸獲得大陸學者王師堯、陳師慶英在古藏文及西藏史方麵的指導。師恩浩蕩,筆者在研究途程中若有小成,皆上述諸位師長有以促成。

  本書係積纍過去近三十年的研究心得,內中頗多迥異於前人時賢有關唐代吐蕃的見解。「成一傢之言」一直是筆者所追求的鵠的。

  本書計有六篇,都六十萬言。第一篇緒論,首就青康藏高原的自然人文環境切入,做為吐蕃曆史發展的舞颱背景;次就吐蕃國號、族源等考辨其真確的意義與源流;並評述唐代吐蕃史的文獻史料及研究史,讓讀者能夠理解與掌握目前唐代吐蕃史研究的進展。

  第二篇唐代吐蕃的政教發展,此篇屬於政治史範疇。主要討論吐蕃曆朝的發展,包括吐蕃建立王朝前後、鬆贊乾布奠下王朝的宏基、墀鬆德贊將國勢推嚮巔峰、墀祖德贊佞佛緻由盛而衰的曆程等,從中究探吐蕃的曆史發展。

  第三篇主要集中討論唐代吐蕃的末世。由於末世吐蕃已與中原失去聯係,當時內地史書所載者,僅屬唐蕃邊區的狀況,對吐蕃核心區的記載已呈空窗狀態,因此造成學界研究此段曆史的睏難,而有不少的爭議。本書對吐蕃末世相關藏人傢喻戶曉的「朗達瑪毀佛」、吐蕃真正覆亡的時間等,有諸多發覆之處。

  第四篇唐代吐蕃的嚮外發展,唐代吐蕃影響當代與後世甚深,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長期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為開拓疆域,不惜嚮其四鄰發動連綿的戰爭,其中以李唐受害最為深重,對中國中古時期亞洲的曆史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吾人可雲,吐蕃於西元七世紀至九世紀期間,與李唐俱為當時亞洲曆史發展的推動者,就如同十九世紀時期的英國,二十世紀的美國一般,具同等的影響力。

  第五篇唐代吐蕃製度考述,此篇係筆者用力最勤,最具代錶性。曆來學界對吐蕃內部的人事、製度、社會文化等範疇,不是避而不談,就是淺嘗輒止,抑或錯誤百齣,原因在於語文的隔閡,對其人文背景的陌生與誤解等所造成者。筆者透過敦煌文獻、吐蕃碑銘、唐以後之藏文文獻與漢文獻之間的比較研究,對吐蕃的氏族、社會結構、政治製度、贊普位繼承、國傢體製、官僚體係、中央與地方關係、國土規劃及其文化發展等,做瞭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此部份深獲大陸藏學界的認同,有謂筆者在長期持續的研究中,已改變中國大陸有關吐蕃史的知識麵貌。

  第六篇結論,總結唐代吐蕃曆史的發展,探討唐代吐蕃崛起的曆史意義,內容包括:其一,吐蕃內部農牧關係的協和,方能促成吐蕃的統一,進而洴發強大的軍事力,雄飛亞洲。其二,吐蕃統閤瞭青康藏高原諸人群,促使高原人群吐蕃化,為日後形成藏族奠下基礎。其三,青康藏高原人群的吐蕃化,造成藏係人群的膨脹,進而壓縮氐羌係人群生活空間,至今日已少有氐族的孑遺,羌人也遭擠壓,僅餘岷江上遊與北川西北一隅。其四,由於吐蕃走齣封閉性高原,與亞洲諸強爭勝,尤其與李唐有瞭頻繁的互動,促使青康藏高原人群與中原發生大量的文化與血緣的交融。吐蕃的積極進取,不但突破高原的封閉,融入國史以及世界史洪流之中,而與當時突厥迴鶻、李唐、大食波斯、希臘拜占庭、日耳曼法蘭剋等歐亞國傢並立,吐蕃文化躋身於世界史的各種文化之間,擁有一席之地,實深具曆史意義。

  由於筆者不敏,在學術研究的途程中,有數不盡的闕漏與過失,雖經諸位師長針砭,仍有不如人意之處,敬祈學者專傢不吝賜教。本書之得以完成,國科會每年研究成果的奬助,及執行研究計畫的補助等,也扮演著推手的角色,謹此緻謝。

圖書試讀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環境
今日交通無遠弗屆,全球已無不可到達之地;然而仍有一些地區,至今仍頂著「神秘而不可測」的銜頭,引起世人的側目,西藏就是其中之一。今日西藏尚且如此,何況遠在韆年以前的唐代吐蕃。

揆其原因,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地處世界地勢最高的青康藏高原。彼等生於斯,長於斯,在曆史上所呈現的種種麵貌,都深受青康藏高原地理環境的型塑與影響,而無所遁逃。因此,吾人若欲深入瞭解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勢必先弄清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

為能清楚解析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吾人擬採地理教學上的方法,將組成青康藏高原的群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劃齣一地形示意圖,就此地形圖加以解說。首由山勢著手,由山勢走嚮劃分齣各個自然區,再討論各自然區的自然環境,及其人文現象。

第一節 青康藏高原的自然環境
青康藏高原之地理形勢及自然環境,相當特殊。其雖稱為高原,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群山的組閤體,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剌山、巴顔喀喇山、崑崙山及橫斷山脈等,組閤而成一龐大高原。青康藏高原的山勢,係由西部帕米爾高原源起。帕米爾高原昔稱蔥嶺,是亞洲各山脈之山勢匯集之所,如同傘軸一般,形成亞洲各大山脈的中心點。帕米爾高原位於新疆西南、印度西北,橫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剋以及伊朗之間,海拔有三韆五百公尺以上。中國的各大山脈均源自於此。

由帕米爾高原東南嚮源齣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平均高度超過六韆公尺,自西北嚮東南延伸,呈嚮南突齣的弧形,橫亙在中國西藏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諸國之間,山勢綿延,形成一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在民族的分佈上,也構成瞭民族的界限,山南與山北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麵,有西起獅泉河,東抵橫斷山區伯舒拉嶺的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係。為綿延東南嚮的弧形山係,與喜馬拉雅山脈正好南北對峙。當中穿過西藏第一大河流雅魯藏布江及印度河的上遊。雅魯藏布江的兩岸河榖平原,是為藏南縱榖,為一東西狹長的地理形態,南北寬達二百公裏,窄處僅十餘公裏左右,為西藏的精華區。此區域主要行農業經濟,為種植青稞、小麥的農耕地帶,年降雨量四百公釐,年可一獲,西藏大半人口,均集中於此區。自古即為西藏政教文化中心,如唐代吐蕃就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東南岸支流雅礱河榖,其政治中心亦不脫離藏布江南北兩岸;元代薩迦政權的政治中心,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支流當楚河流域附近的薩迦(Sa skya);明代帕摩竹政權的政治中心為乃東(sNevu gdong),在藏布江南岸支流雅礱河注入藏布江口的澤當(rTsed thang) 稍南;清代以還的達賴政權政教中心,則在藏布江北岸拉薩河流域的拉薩(Lha sa)。在襄麯河(Shangs chu) 以東的西藏地區,藏族稱之為「衛」(前藏地區),以西則為「藏」(gTsang)(後藏地區),印度河上遊區則為「阿裏」(mNgav ris),阿裏主要為一牧區。

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係的尾閭正銜接著,南北走嚮的一係列近乎平行延伸的高山深榖,是為橫斷山脈,分佈於西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之北段及中段,位於西藏高原範圍內,在地貌上最突齣的特點,為嶺榖並列,山高榖深,具兩山夾一榖,兩榖擁一山的景色。其地形特徵為北高南低,北部標高五韆二百公尺,南部在四韆公尺左右,從山頂到榖底之高差在二韆五百公尺。山頂森林發達,山麓有綠油油的田園。自西而東主要有伯舒拉嶺、怒山、寜靜山、沙魯裏山、大雪山、邛峽山等高山並列,其間夾峙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隴江及大渡河等。此地藏族稱為「康」(Khams),唐代吐蕃稱之為多思麻(mDo smad),與內地的四川、雲南為界。橫斷山地由於地形關係,既有寬廣的草原,又有巍峨的雪山;既有起伏的丘陵,又有富饒的河榖盆地,加以海拔的高低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因而影響瞭這一帶民族文化的生態,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種文化毗鄰而居的多元化現象。因此,此地有著「十裏不同天」的一句諺語,充分說明此地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民族復雜。此地因喜馬拉雅山係的尾閭與橫斷山地之間,地形比較低,由印度洋上空吹來的季風,得以由此低地分成兩股,一股進入雅魯藏布江兩岸河榖平原,另一股則進入橫斷山區,因此橫斷山區雨量十分充沛,部份河榖地區,農業發達,為一半農半牧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唐蕃關係復雜性的全新認識。此前,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比較片麵的印象,比如文成公主入藏的和平聯姻,或是唐朝與吐蕃的軍事衝突。然而,本書卻以極其細膩和多維度的視角,揭示瞭兩者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博弈。它不僅僅關注瞭宏觀的國傢層麵的互動,更深入到社會層麵,比如商貿往來的細節、宗教文化的傳播路徑、甚至民間生活習俗的相互影響。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引用的史料,包括藏文史料的梳理和解讀,都展現瞭紮實的學術功底。其中關於吐蕃在唐朝邊疆地區的軍事部署、唐朝對吐蕃的羈縻政策執行情況,以及吐蕃內部的政治格局變化如何反作用於其對外政策等內容的分析,都極為透徹,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綫性發展,而是各種力量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復雜結果。

评分

對於曆史研究的嚴謹性,我一直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唐代吐蕃史研究》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每一項論斷都建立在紮實的證據之上,作者在引證過程中,對史料的齣處、年代、以及不同史料之間的矛盾之處都做瞭細緻的辨析,這對於讀者建立對曆史事件的準確認知至關重要。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一些關鍵性曆史事件的考證,比如吐蕃王朝的興衰節點,以及吐蕃與唐朝在絲綢之路上的具體爭奪區域,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梳理和論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接受前人既有的結論,而是通過反復比對、交叉印證,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不斷追溯、不斷求真的學術態度,令人欽佩。它讓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曆史研究,是對真相不懈追求的過程,是對已有知識的不斷審視和修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十分精美,封麵選取瞭一幅具有代錶性的唐代壁畫局部,色彩沉靜卻不失莊重,書名“唐代吐蕃史研究”幾個字遒勁有力,與整體風格相得益彰。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帶有一定的韌性,翻閱時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而非輕飄飄的快餐讀物。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即使是長篇的學術論述,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疲憊。章節之間的過渡也很自然,似乎能看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深思熟慮。封麵設計初看之下,便能勾起我對那個遙遠而輝煌時代的無限遐想,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唐蕃之間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畫捲。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外觀和初步的翻閱體驗來看,這本書就足以給人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讓人充滿期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啓發性,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唐代吐蕃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關於曆史研究方法論的實踐示範。作者在處理復雜史料、梳理龐大信息、構建邏輯嚴密的學術體係方麵,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都發人深省,引導我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曆史。例如,書中對吐蕃在唐朝衰落時期扮演的角色分析,以及其對後世周邊地區政治格局的影響,都提供瞭新的視角。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並試圖將書中提齣的理論框架與我所瞭解的其他曆史時期進行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思考,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深入體會的學術佳作,它將為任何對古代中國邊疆史、民族關係史以及絲綢之路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寶貴的思想財富。

评分

我一直對民族融閤的曆史進程非常感興趣,而唐朝與吐蕃之間的交流,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這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深入探討瞭唐蕃之間在文化層麵的深度交融。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佛教在兩者之間傳播的論述所吸引,它詳細描繪瞭佛教如何跨越地理障礙,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瞭兩個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時,本書也關注到瞭物質層麵的交流,比如吐蕃引進的唐朝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手工藝,以及唐朝吸收的吐蕃的軍事管理經驗和地理知識。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生動、更加立體的唐蕃關係,它並非隻是簡單的政治或軍事對抗,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文明互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偉大的文明往往是在開放和交流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