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男蚁女:106个世代标签,深入你不知道的日本

乙男蚁女:106个世代标签,深入你不知道的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社会观察
  • 世代差异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学
  • 乙男蚁女
  • 流行文化
  • 社会变迁
  • 观察报告
  • 深度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茂吕美耶的日本文化关键报告
融入日式生活必读、理解20代至70代的人文趋势

  无印良品&UNIQLO,日本廉价名牌如何征服年轻世代?
  ★ 想要追随日式生活风潮,必读此书!
  超商约会vs. 派手婚,经济变动如何改变男女交往模式?
  ★ 想要理解日本人文趋势,必读此书!
  鱼干女vs. 熟男不结婚,日本现代男女到底是要怎样啦?
  ★ 想要精研日剧日影日漫,必读此书!

茂吕美耶的日本文化关键报告

  从世代标签,窥看日本男女----生活个性大不同、文化学习零时差!

  乙男不是家中第二个男孩,而是手巧又专业的粉红系男孩;蚁女不是工作认真的女孩儿,而是小巧又可爱的袖珍女。还有请教君、弁?男子、爸爸友、??、仙人掌女、保留君、欧巴桑军团、导航姬、历女、?子……五花八门的时代标签,不断增生!

  这些,都是代表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语汇,你也许听过,说不定还常常使用,认真搞清楚它们的来由与涵义之后,只能大喊「太妙啦 ~ 」,日本人竟是这么有趣!

例如:

请教君

  无论日本或外国,只要是网民身分,应该都碰过这种「请教君」。现今网路上充斥着各种免费资讯,但这些「请教君」却懒得自己搜寻资料,到处打游击提出「请告诉我」、「请教我」、「求救」之类的提问,连最简单最基本的常识也要问人。

倘若有人好意回答,他们会如水蛭般紧紧咬住回答者不放,再三提出问题,问得回答者不胜其烦。最后他们通常仅留下一句「谢谢」即扬长而去,有些人甚至连「谢」字也懒得留,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后便下落不明。碰到这种人,只能自认倒霉。这词的「君」字并非尊称,而是蔑视之意,与「小」同义。「请教君」本来只在网路世界出没,目前逐渐扩展至实体社会。

仙人掌女

  光看汉字字义,可能会联想到「干物女」,实际上两者的生活态度确实有点相似。仙人掌不需要太多水分也能活,「仙人掌女」则是生活中几乎没有水分:不进厨房做饭,吃的都是超商便当;非得等到洗衣机堆满脏衣服时才会转动洗衣机;不打扫,埋在垃圾堆中生活也无所谓;不谈恋爱;房间乱得无立足之地,因而没有朋友愿意造访;不在浴缸泡澡,只用超短时间淋浴(这点与日本的风俗习惯有关,毕竟不泡热水澡的民族多得很);给人的第一印象如同全身长满了刺。总之是身心均缺乏水分并带刺的独居女子,据说她们连真正的仙人掌都养不活。

  如果这世上只剩「干物女」与「仙人掌女」,不知男性会选择哪一方?

  Miya流的释义、最在地的直击观察、条理分明的解读法
  一本最方便也最容易参考的日本文化入门书
  横跨六个世代,纵解日本版图的唯一桥樑!

  日本文化观察专家茂吕美耶,
  以诙谐幽默的文笔详细分析日本男女关键词,
  带你从中探究日本近代文化发展与生活型态。

作者简介

茂吕美耶

  日本埼玉县人,生于台湾高雄市,国中毕业后返日并于1986-1988年在中国郑州大学留学。是娴熟中文与日文的水瓶座作家。网路暱称「Miya」,爱与读者闲话家常日本文化,深受华文读者爱戴,是知名的「日本文化达人」。

  个人网站:miya.or.tv/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20代男子标签
裙装男子 / 便当男子 / 乙男 / 草食男 / 杂食系 / 巢笼男子 / 御宅爸爸 / 电车男 / 请教君 / 型男

20代女子标签
森林系女孩 / 相机女子 / 蚁女 / 网咖女子 / 肉食女 / 历女 / 干物女 / 素敌女子 / 腐女 / 铁子 / 三手

20代男女共通标签
离世代 / 嫌消费世代 / 泡沫后世代 / 无缘社会 / 跳槽穷人 / 海外茧居族 / 犒赏穷人 / 网咖难民 / 成人尼特族 / 十二月病 / 格差婚 / 边走边吃族 / 外朝族 / 超商约会

30代男子标签
中年童贞 / 保留君 / 足君 / 体面老公 / 小职员 / 爸爸友 / 志趣相投父子 / 专业主夫

30代女子标签
Around 30 / 败犬 / 晚婚、晚产的女子 / 仙人掌女 / Mart族 / Hot Mama / 婆婆 / 公园登台

30代男女共通标签
低温世代 / 团块第二代 / 寄生单身族 / 隐蔽青年、茧居族 / 大拇指族 / 个族 / 豪华婚礼 / 事实婚 / 离婚历 / 式场离婚 / 成田离婚

40代男子标签
住在老婆娘家的女婿 / 萤火虫族 / 通知回家的电话 / 身心俱疲症候群

40代女子标签
欧巴桑军团 / Hanako族 / 老爸辣妹 / 圣诞蛋糕

40代男女共通标签
泡沫世代 / 新人类 / 3D族 / 3K / 蚂蚁螽斯 / 顶客族 / 大人家族

50代男子标签
二十世纪欧吉桑 / 窗边族 / 横出世 / 失乐园 / 自宅难民

50代女子标签
女权运动 / annon族 / 导航姬

50代男女共通标签
断层世代 / 钥匙儿童 / 熟年离婚

60代男子标签
男介世代 / 疯癫族 / 大型垃圾 / 社区登台

60代女子标签
六十岁前后的女子 / 鼹鼠女 / ?鸭女 / 有房、有车、没婆婆

60代男女共通标签
团块世代 / 核心家庭 / 新成田离婚 / 无会话高龄者

70代男女共通标签
太阳族 / 团地族 / 斜阳族 / 三种神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十八世纪之前,地球上所有国家几乎都一样穷,近三百年来才出现贫富差距。

  某些国家之所以能摆脱贫困成为富国,在于国家不会没收老百姓努力赚得的私财,官民一致积极引进其他先进国的技术与制度;那些无法摆脱贫困的国家,很多是自闭国,不让国民汲取先进技术或国外知识,导致该国老百姓若想出人头地,只能选择军职或官职,靠职权大饱私囊。

  日本也是因积极吸收新知而成为富国。据日本内阁府民意调查,一九七○年代起,有九成以上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小康人家,亦即「一亿总中流」现象。然而,有专家指出,二○○五年起,日本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现象,「穷忙族」(working poor,在职贫穷)有增无减,这些族群虽拥有固定工作,收入却不足以养家,「一亿总中流」现象归于泡影,整个社会逐渐分裂为贫、富两层。年轻人是贫困层,老年人是富裕层,这是高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财富几乎全集中在六十代、七十代人手中。

  日本年轻人甚至带头掀起「嫌消费」狂潮,全体在不自觉中以拒绝购买奢侈名牌商品、不消费行动对眼下这个社会提出无言的抗议。某些经济专家在经济杂志撰文批评这些「嫌消费」族将引领国家走向灭亡。我个人虽认为这些经济专家言之过甚,杞人忧天,不过在我儿子身上的确可以看出「嫌消费」现象并非传媒小题大作,而是不争的事实。

  举个简单例子,某年我家大儿子过生日,我想买个名牌手表送给他当生日礼物,不料他竟一口婉拒。我本来打算以生日礼物为借口,留个高价手表给他当纪念品,待他日后步入老年期时,能有个「妈妈留下的生日礼物」以缅怀往事。他却回我说:「我们这代人不流行戴手表也不流行开车。手机正是手表,走路比开车环保。」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大儿子就业的企业规模和他的年薪来说,他与同一年进公司的同事应该都有能力穿戴名牌服饰或开辆名牌汽车,至少钱包内也该有张金卡。但我儿子不但没有金卡,也不戴手表,身上穿的亦非名牌服饰,而是新兴的「廉价名牌」装。从他住的单身公寓到职场,搭地铁仅三站,他每天徒步上下班,说这样不但可以避开拥挤时刻的地铁人潮,亦可健身,一举两得。

  我问他:「那你们都把钱花在哪里?」他说,已婚者把钱花在家庭,单身族都加入公司的工资存款制度,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各种税金和福利保险金,还会被扣掉存款额,实际领取的现金并非含税工资表上的数额。往昔的我也是上班族,当然明白这道理,可是,即便如此,他们手头应该仍很宽裕。结果他说,他们公司那些未满三十岁的男子单身族流行组织「追追追会」。

  我听得莫名其妙,什么叫「追追追会」?原来是旅游,而且是每年锁定一个目标,以东京为中心点,在国内东南西北到处追。至于追什么呢?答案很有趣,例如前年追的是烟火大会,从北海道至九州,全国各地的着名烟火大会都追过;又例如去年追的是祭典,且非一般常见的祭典,而是锁定全国各地着名的火祭。其他另有各式各样的目标。总之,旅游方式跟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只追锁定目标,就算一群人结伴到北海道旅游,也不会去一般旅游杂志介绍的观光胜地。

  听儿子这般说明,我想起最近流行的「历女」和「铁子」。前者指喜爱阅读日本历史相关书籍并前往全国各地史迹旅游的女子,据说她们的市场可能扩大至七百亿日圆;后者则指铁道迷女子。

  「历女」和「铁子」都是二十、三十代女子,她们也是锁定特定目标东奔西走,而这些锁定目标到处旅游的年轻男女,活动范围均在日本国内。有专家表示,中国、韩国年轻人走的是往昔日本年轻人走过的路线,追求名牌商品、向往豪华汽车及花园别墅;但美国和欧州先进国的年轻人则以「酷日本」为指标,跟在现代日本年轻人之后亦步亦趋,目前也在悄悄盛行「嫌消费」风潮。

  自从大儿子婉拒我买高价生日礼物给他后,我开始关心日本现代年轻人的潮流及意识趋向,并积极与左邻右舍的二十代、三十代单身子女聊天,从中得悉他们对职场、恋爱、婚姻、人生等看法。这才发现日本现代年轻人确实在进化,但他们的进化过程并非我熟悉的方向。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的进化,是追求物质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前进」,由简朴趋于奢侈,由低处往高处爬;他们的进化却是另类的「退化」,由奢侈趋于简朴,由向前看转而向后看。

  于是,我动笔写了这本书,从二十代的年轻人逐步回顾至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世代。倘若人生有八十年,类似一辆牵引八个车厢的火车,我的年龄正处于第五辆车厢的前排,刚好可以顾后瞻前,既能看到前面车厢内的样子,也能看到后面车厢的人到底在干嘛。虽然我坐在第五辆车厢前排,却因为我身边有各世代的人,正如在车厢内叫卖吃食饮料的推车小贩,可以前前后后到处走动。

  写完后,我再度观看前面的车厢时,突然陷于一种既视感。前面车厢的人跟江户时代的人非常类似,他们似乎穿越时空跑到江户时代了。而日本传媒危言耸听的贫富差距以及下层阶级社会,似乎也不存在。日本于战后便拆除所有阶级之分,目前大概只有天皇家能与西方国家所谓的上流阶级并肩,而西方国家所谓的下层阶级,也就是体力劳动者,在日本也并非贫困层。如此看来,日本确实是「一亿总中流」国家,大部分国民均为中产阶级。就此意义来说,加拿大、韩国、爱尔兰、瑞典等也都是「总中流」社会国家。

  日本年轻人世代中确实有一群收入较低的人,但与其他国家真正的下层阶级比之,根本不足以顾影自怜。他们即便收入再低,也能当不愁吃穿的「家里蹲」或跑到其他国家成为无业游民的「海外茧居族」,这算哪门子的下层阶级?何况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代人,怀中搂着不少资产,除非上一代人长生不老,否则这些资产总有一天会落到下一代人手中。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孤独死」与「孤族」、「无缘社会」等这几项社会问题。东京二十三区每天平均有十名「个族」、「孤族」于死后数天数週甚至数个月才被人发现遗体的「孤独死」例子,且以男性居多。这些「孤族」男性并非举目无亲的天涯孤客,也并非无子女可投靠的高龄者,只因生前与老家或子女、邻居毫无交流,过着孤独日子,最后以「孤独死」结束人生。日本在高度经济成长那段时期,地方城市的年轻人为出人头地,纷纷离乡背井前往大都市就业。有些人无所作为,逐渐与老家失去联系,甚至与兄弟姐妹断绝关系;有些人在子女成家立业后,老来失去老伴,却不听子女劝导,依旧固守独居生活,最后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去。这正是日本从一无所有的战败废墟国一飞沖天成为富国,却在半个世纪后所迎来的后果。」

  总结说来,由年轻人在前面开路的日本社会火车头,到底将驶往哪个方向?老实说,我也无从预知。

图书试读

二十代(二十-二十九岁,生于一九八○年后,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一)

男子特征

二十至二十四岁的二十代前半年轻男子,最低学历是高中毕业,八成以上是高专、高职、大学毕业生,九成四以上未婚。因近年来的金融海啸,大学毕业出社会后很难找到理想工作,许多毕业生均选择继续就读研究所或主动留级。例如二○一○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中,七人中有一人选择留级或就读研究所,毕业生的就职率降至空前未有的百分之六十。但即便拥有研究所硕士学位,也因僧多粥少,可能无法单靠学历求得大企业高薪职场,工资亦与一般大学本科毕业生相差无几,年均收入是二六四万日圆。

现今的日本,学历愈高反倒愈难求职。不过也有不少人不愿终生都在同一家公司抱着铁饭碗扒冷饭,他们为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宁愿选择非正职工作,因此大学本科毕业生五人中有一人是自由兼职或打工的「フリーター」(freeter/飞特族),七人中有一人选择留级以避免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层世代不知是否对前途不怀希望,通常与社会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凡事袖手旁观,处世待人慎重得近乎疏离。

至于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二十代后半男子,由于跨入社会不久,阅历仍浅,正要蜕变为真正的社会成员。他们凡事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准,内心有主见,却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往往喜怒不形于色,做事尽量保持低调,深怕引人注目。不但对恋爱结婚不积极,而且大多数人不抽烟也不喝酒,且并非顾及烟酒对健康有害或与异性无缘才如此,是衷心认为没必要或可有可无而已。已婚者只占两成六,七成七的人认为不结婚也无妨。他们另有一项特征,便是不把工作视为生活重心,有四成的人视余暇比工作重要,同样有四成的人视余暇与工作同等,想利用工作出人头地的人仅占两成。年均收入是三七八万日圆。

十人中有四人不订购报纸、不看电视,资讯均来自网路,但不相信报社传媒的网路新闻,偏爱发自全国或全球的部落格小道消息及各类用户评论。不买名牌商品、不戴手表、不当车奴、不跟风,甚至连吃饭时也随身带着环保筷、环保杯。为避免与人发生摩擦,说话时总是保持婉转态度,不单刀直入,好像在打哑谜。例如你问他们喜不喜欢某物或某事时,他们会回你「ビミョー」(bimyo-/微妙)、「フツー」(futsu-/普通)、「かも」(kamo/说不定)。

这些词在我这个年代的人听来都属于灰色地带,既可以解释为肯定,也可以解释为否定,于是只得再三追问,问到最后会忍无可忍地发火:「你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给我说清楚!」

我家两个儿子都这般讲话,起初我听不懂他们的用词,现在早已习惯成自然,时常不自觉地跟着他们一起用这类灰色地带词。但倘若聊天对象是年纪比我大的邻居或老一辈人,我会改口恢复为昭和世代用词,否则对方会以为我说的是外国话。

男子标签
弁当男子(べんとうだんし/bentou danshi):便当男子

自己亲手做便当带到职场或学校的男子,背景是经济不景气与食品安全问题。此潮流不限单身男子,有些已婚男子甚至代妻子做便当。而且便当内容跟往昔以豪迈、简单为前提的大男人料理不同,他们非常注重料理的色彩、形状、营养搭配,便当盒也趋向女性向来惯用的小巧玲珑型,以便能装入公事包,但容量比女性用的大。

据说很多便当男子因惯常吃手制便当而减轻体重,看来手制便当具有减肥效用。由于日本年轻男子已不再远庖厨,以男性为对象的食谱或与便当有关的商品也随之畅销。据调查,便当男子的一次便当费用平均在三百日圆以内,而且将近九成的人均为自己而做,六成的人是单独一人在自己的办公桌吃便当。

便当男子会形成潮流的主要背景在部落格的兴起,部落格最适合发表自拍照片和自家制食谱,日本网民也喜欢逛这类部落格,有些人甚至每天流连在人气旺盛的食谱部落格,有样学样把人家的食谱搬到自家餐桌。出版社当然也不会漠视这群亲自下庖厨的男子,纷纷出版男子便当或男子食谱书,有些格主甚至与企业合作,制造出冠上自己名字的商品。就我看来,男子亲手做便当或自创新食谱的潮流已非一时性的流行现象,「便当男子」这个词很可能消失,但男子下厨或亲手做便当的行为,则会逐渐扎根于日本年轻男子的日常生活中。

附带一提,美国和法国也开始流行起便当,发音均採用日文的「BENTO」。法国本来就有许多日本动漫迷,而日本动漫中经常出现「BENTO」,这对没有吃便当习惯的法国年轻人来说,把多种手制料理精致地配置在一个小箱子内,似乎是件很酷的事。何况日本的便当意义并非仅止于充饥,不但有爱妻便当亦有妈妈手制便当,而且各种菜餚都装饰得小巧玲珑,一根小腊肠可以变成小章鱼,一片苹果也能化为小白兔,便当盒种类更是五彩缤纷。据说巴黎市闹区的书店有「BENTO」专柜,专卖从日本进口的各种便当盒,价格约日本的三倍。

女子特征
任何国家的年轻女子总是好奇心强,行动力旺盛,喜欢购物旅游,日本二十代年轻女子也不例外。她们有八成以上的人满足于目前的食衣住行、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七成五的人认为日子过得充实愉快。这数据非常高,难怪她们不急着结婚,九成的人认为不结婚也无妨。对这些生气勃勃的二十代年轻女子来说,同世代的男子不是宅男便是闷骚男,大部分属于「圈外」(けんがい/kengai,原指收不到手机电波的地区,用在人物事,则表示不在选择范围内)。

这世代的女子从小在男女平等的大环境中成长,做任何事都比同世代的男子积极开放。举个简单例子,她们对「男子」、「女子」这两个名词的解释与我这代人完全不同。我这代人在学生时代,老师点名的名单分为「男子」、「女子」两大类,通常从男生开始点名;但她们这代人则按五十音排列,不分男女。我这代人眼中的「男子」、「女子」是儿童或学生,立场与观点均站在上方;她们却不分年龄将新潮流的成人男性、女性统称为「男子」、「女子」。而且,男性通常不会自称「某某男子」,这些都是女子称唿男性时的专利标签。

女子标签
森ガール(mori ga-ru):森林系女孩

意指穿着打扮或生活样式独特,全身散发自然温柔的氛围,好像在森林中成长的女子。她们不关心时尚也不买名牌商品,头上可能戴着一顶复古风帽子,身上穿的是不强调三围、具有北欧民族色彩的松垮连身洋装,脚上是圆头平底鞋,跟那些聚集在原宿、渋谷的女孩完全两样。

森林系女孩的共通爱好是喜欢摄影、喜欢手工品、喜欢绘本、崇尚大自然事物、喜欢闲逛生活杂货小店找些她们认为不俗的室内装饰品或服饰用品,通常聚集在下北泽、高圆寺、代官山那一带。日本大型交友网站mixi的「森林女孩」社团会员已超出四万名(二○一○年),而且仍在成长中,此数字对商业界来说是个不可小觑的市场,足以形成一个特殊文化圈。

另一项特色是这群女子的标签并非媒体给她们冠上的,而是她们找遍所有女性时尚杂志也找不到正好合适自己爱好的服饰或生活样式标签,于是主动出击组成网路社群,向社会发出信息。这也表示这群新兴女孩拒绝传统媒体的格式化命名,自主带头创出另类文化,同时也证明时尚杂志已落后现实社会一步。「森林女孩」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女演员苍井优(あおいゆう/Aoi Yuu)。「相机女子」正是自这群新兴女孩社群派生的副产物。

我起初以为既然森林系女孩都聚集在东京代官山那一带,除非我到那边去观察,否则只能翻阅时尚杂志看看她们到底是什么氛围。没想到我就在自家车站前碰过好几次,个个确实是前述那种打扮,一眼便能认出那正是森林系女孩。可惜她们都戴着一顶宽檐帽或呢帽,而且都是飘逸的长直发,没法看清她们的五官,但整个人的氛围果然能令人眼睛一亮,连同样身为女人的我也不由自主想多瞅几眼,害我每次遇上森林系女孩时,总是骑着单车频频回头看,几次差点撞上电线桿。

看她们都走到车站前巴士站等车,肯定是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的学生,因为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术院校园就在我住的地区,车站前总是有排成长龙的学生在等校园专车或公车。说她们惹眼,确实惹眼,但那种惹眼并非辣妹或cosplay等奇装异服的「惹眼」,而是悠闲、安静得令人会联想到蜷曲在温暖阳光下睡懒觉的猫。

男女共通标签
嫌消费世代(けんしょうひせだい/kensyouhi sedai):嫌消费世代

不知是草食男、草食女增多之因,亦或时代潮流,日本年轻人已不再热衷消费。「嫌消费世代」亦即对消费行为极端消极的世代,先锋队是二十代后半男女。他们明明荷包饱满,却不买名牌服饰、不买名牌汽车、不买名牌手表、不到国外观光旅游、不愿意当房奴,吃饭时也随身带着环保筷、环保杯。他们连健身房都不肯去,在同族圈子内流行「0円スポーツ」(零圆运动)、「夜スポ」(夜运),意思是不花钱在夜晚进行的健身运动,这也表示他们在下班后不结伴去喝酒或参加任何夜间活动,宁愿在家附近单独一人沉默地做健身运动。

日本可口可乐公司于二○○九年九月针对四百名四十岁以下的男女上班族进行调查,发现有六成以上的男女都在平日下班后做健行或慢跑等「夜运」,其中最热门的运动是健行,三人中有一人选择健行。

我记得一九八○年代的日本年轻女孩很流行买奢侈名牌商品,几乎全身贴着PRADA、Louis Vuitton、Chanel、Gucci等商标。曾几何时,这些奢侈名牌商品在年轻人之间竟变成土气、乡巴佬的代名词,难怪上述那些名牌商店会陆续撤出日本,转移阵地前往中国。目前东京银座一带均被UNIQLO、H&M(Hennes & Mauritz AB)、FOREVER 21等新兴名牌占领。

某些经济专家抱怨日本经济会陷入低成长的原因,问题出在这些不积极消费的「嫌消费世代」身上,指责他们把大众廉价品牌捧为名牌,却在不自觉中引领国家走向灭亡,有些专家甚至唿吁应该给现代年轻人灌输「消费是美德」思想。我反倒认为这些不积极消费的新生代非常环保,虽然我不知道到底是时代造就他们出现,还是他们造就了时代,总之,老一辈的经济专家拿他们出气,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或许,这些「嫌消费世代」正在不自觉中默默创造另类资本主义、另类经济成长也说不定。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