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文化哲学着作,作者将所有文化现象收在笔底,按其功用与特点分成三类:制度文化、工具文化和习俗文化;一般所说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本书称为工具文化。 作者主张:制度文化约束人,把人规则化;工具文化教育人、提高人、解放人,把人「文化」化;习俗文化显示人,团结人,把人族群化、符号化、惯性 化。制度文化是戴在脖子的项圈,它时刻提醒你,按照一定的规矩办;工具文化是别在口袋里的钢笔,它既表明你有文化,你也随时可以把它拿出来,写出你的心得、感想;习俗文化是插在胸前的徽章,人们一看见,就知道你是哪里人,要做什么事。之所以称「圈层论」,系指以人的自我解放为轴心,按各自作用的大小,成一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作用递减。
作者简介
董大中
一九三五年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修班毕业,多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写作学术论着在一千万字以上。一向坚持为解决问题而写,九十年代在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上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于是将兴趣转向文化领域。
自序
第一章 国百年中西文化大论战回顾──问题的提出
晚清的变法图存运动:大论战的序幕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引发的讨论
「全盘西化」论种种
从〈宣言〉到〈宣言〉
一九六二年台湾中西文化大论战
「文化圈层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轴,或说核心:人的自我解放
文化:人的价值的物化
人的自我解放四部曲
在文化的光谱上
第三章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核心文化、第一种文化
文化的组织者和整合者
「变迁要素」、「物理宇宙」
制度文化是全人类的
个人与制度的兴废
制度与人
次制度及其特点
第四章 工具文化
工具文化的基本构成
工具文化的特点
工具文化与人
第五章 习俗文化
甲类习俗和乙类习俗
习俗文化与民族特色
习俗背后长长的历史
习俗文化与人
第六章 比较与辨析
三种文化,作用各有不同
文化的强制性
文化的全人类性与普世价值
民族文化,文化与传统
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变异
文化认同和对异文化的认识
功能的转化
以我为主,积极吸取,保持民族特色
重说「全盘西化」及其他
第七章 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和走向
从「文明的冲突」说起
专制主义是恐怖主义的土壤和温床
二十一世纪是政治整合的世纪
我必须说,“文化圈层论”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化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以前总觉得,文化似乎是一种比较固定的、静态的东西,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动态性、流动性和层次性。 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文化现象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它们是如何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权力关系等因素相互交织的。这种深度的分析,让我对许多我曾经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 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圈层之间如何竞争、合作、影响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一个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文化圈层组成的复杂网络。而我们在这些圈层中的位置,以及我们与不同圈层的互动,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冷静、客观的分析态度。他没有预设任何的价值判断,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一个圈层的内在逻辑。这种态度,让我能够更平和地去接纳那些与我不同的文化,并且从中学习。 “文化圈层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生活指南。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清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敏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本来以为“文化圈层论”这个书名会比较枯燥,大概是一些学术理论的堆砌,但翻开扉页才发现,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文化分层现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不同层级的文化特征,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层级形成的原因、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乃至价值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辩证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大众文化,而是指出其在传播、创新方面的活力,同时也分析了精英文化在沉淀、引领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探讨了这两种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相互渗透、融合,甚至界限变得模糊。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判断。 此外,书中关于“亚文化”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将亚文化描绘成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涌现的文化形态,它们既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他列举了大量鲜活的案例,从音乐、时尚到网络社群,展现了不同亚文化群体的独特表达方式和价值追求。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细微而又充满活力的圈层构成的。 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吸引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故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通过他的解读也变得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某个文化现象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能看到那个场景,感受到那种氛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他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总而言之,“文化圈层论”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深化理解的佳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文化的新框架,更引发了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力,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化、社会以及人类行为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圈层论”这个书名,乍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不同文化圈层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互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读到了一些关于流行文化、亚文化,甚至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微文化现象的讨论,都觉得非常到位。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文化资本”和“文化消费”的探讨。它揭示了不同文化圈层如何在认知、情感、甚至是经济层面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生活选择的。这一点,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作者能够用非常朴实却又深刻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理论解释得清晰易懂。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书中的内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文化圈层论”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这本书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我一直对社会现象和人群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很感兴趣,而“文化圈层论”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且发人深省的分析模型。它不像很多社会学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艰深的理论概念,而是从更贴近我们生活经验的角度切入,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思考。 书中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认同、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上存在差异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为什么有些人的观点我很难理解,或者某些文化现象只在特定圈层中流行。这本书就将这些“为什么”一一剖析开来,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脉络。 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任何一种文化,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严谨,去呈现不同圈层的文化逻辑和运行机制。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平静地去接纳那些与我不同的文化表达,并且从中学习。它教会我,理解差异是沟通的开始,而文化圈层则是理解差异的重要维度。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信息茧房和文化隔阂是如何因为圈层而形成的论述。这直接关联到我们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充斥,而我们却越来越倾向于只接触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意义,让我对如何更批判性地接收信息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圈层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认识社会和文化的全新视角。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了更强的穿透力,不再停留在表面。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与他人分享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简直是用“惊为天人”来形容。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被标签化的时代,而“文化圈层论”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撕开了一层面纱,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碎片和标签背后的巨大联系和秩序。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描绘的每一个文化圈层,都仿佛拥有生命一样,有着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脉搏。他不仅仅是在列举,更是在讲述,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圈层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发展,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圈层壁垒”和“跨越”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但这些圈层并非是绝对隔绝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流动和渗透,而我们的个人选择和努力,也能够影响我们在这些圈层中的位置。 这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每一次读到新的章节,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微观洞察的分析方式,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整体的同时,也不忽略细节的力量。 总的来说,“文化圈层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解读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