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困而苦难的时代里
黑籽菜凭着坚毅耐旱的生命力,勇敢的存活着
如同那时期的台湾人民,只要土地还在、信念仍坚持
淡淡的黑籽菜香就永远飘散在风中,从来不曾消逝
我常常这样想着,
后壁寮乃至台湾精神,就像是台湾田野中常见的植物
「黑籽菜」一样:
虽逢逆境,遍地而生 受天点滴,全献以报
看似杂草,全株皆宜 味质虽苦,苦而后甘
云林县虎尾镇建国一村,有日本神风特攻队的宿舍遗迹,有二二八枪战的子弹孔,有国民党部队的电信地下碉堡 … 这个日治时期就开始的空军眷村,云科大数位媒体设计系女学生陈小雅用自己擅长的漫画,将建国一村的前世和今生记录重现,陈小雅说,这本她投入感情和心血的漫画,无价。
一个对历史有狂热的公务员高丹桦,一个爱画漫画的大学生陈小雅,她们挖出了云林虎尾建国眷村,从日治时期到现在的前世今生 …
老旧的眷村与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
大一那年,云林科技大学数位媒体设计系陈小雅经老师牵线,认识熟悉眷村历史的高丹华。去年夏天,他们跟随新吉里里长林长义走访建国一村,并从高龄80多岁的居民林木樯口中听到过去的故事。陈小雅便以眷村为背景创作漫画,希望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
曾经连续获得国立编译馆97,98年创意漫画奖的陈小雅是土生土长的虎尾人,高中时期每天都会经过眷村。她说,「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踏进这地方。」花了2年多时间,终于完成这部漫画。但陈小雅表示,原本答应里长漫画出版后送给他1本,「没想到漫画还没完成前他就过世了,我真的很难过。」
公共电视并曾为陈小雅的努力,制作过专题报导了她与眷村的这一段感人的过程。
陈小雅阐述虎尾眷村的历史漫画《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已经于100年九月由旺文文创正式出版。
序
再现后壁寮变迁史◎刘明俊 云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很高兴小雅为自己家乡所画的漫画《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终于要出版了,这部漫画可以说是小雅呕心沥血的心血结晶,这是一部虎尾地方史漫画,在不失历史真实性的自我要求下,必须作很多的历史考证及田野调查访谈,对一位十九岁的大一学生来说,要完成一部一百页的漫画书已经够辛苦了,漫画内容还要符合史实,又不能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趣味性,这真是个超高难度的任务,从大一画到大三,小雅竟然把它完成了。
小雅的漫画是在描述日治时期二次大战期间,虎尾地区「后壁寮」部落居民被日本政府强迫征收土地集体迁村的大时代的故事。
虎尾「建国一村」旧称「后壁寮」,后壁寮是林、翁、刘、黄、李、杨、张等姓氏六十九户居民的祖居地,清代时,后壁寮先祖们就在这里开荒垦地,过着安定的农耕生活。到了日治时期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殖民地台湾也被动员配合,日治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起,日军在虎尾廉使及尾寮间的大片土地,兴建虎尾海军航空基地,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航空队虎尾基地成立,开始飞行训练。到了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日军开始扩建海军虎尾航空队眷舍,基于防空备战的需要,日军看上了后壁寮绿荫遮蔽、竹木茂盛的天然掩蔽条件,于是强制征收后壁寮,命令居民迁村,于是在昭和十八年底,后壁寮居民便举村迁移到现在之虎尾镇新吉里。
战后,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此地后改为空军虎尾基地眷舍,一直到民国九十五年,眷村改建计画开始实行,建国一村眷户开始搬离,云林县文化处为了保存眷村文化,委託本校陈三郎老师与笔者进行「云林县眷村文化潜力普查计画:虎尾镇建国一、二村」调查研究案,经半年余,建立起相当丰富的虎尾建国眷村文化资产基本资料。
民国九十八年时任云林县政府新闻处高丹华科长,对于眷村文化资产的保存相当热心与积极,我跟高科长是在一次桃园的社造培训机会中认识,她听到了后壁寮这一段迁村的故事后,相当感到兴趣,我们一同拜访了虎尾镇新吉里林长义里长及当时带领村民迁村的老保正与地方耆老们,他们在回忆日治昭和十八年历时二月余的迁村活动时「扛厝搬家」的往事,都相当慨叹,并有深深的不舍,这是一段有血有泪的地方历史,对村民们意义重大。
新吉里林长义里长是个急公好义、热爱乡土的人,在拜访林里长时,他对自己社区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充满感情。谈话中,他提到想要办理一个文化活动,来再现后壁寮昔日举村搬迁的情景,他希望透过这个活动让外界知道新吉里的前世历史,他也希望新吉里的孩子们传承这段社区历史,数年来他到处奔走寻找经费没有着落,林里长的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完成,直到遇到高科长来虎尾访视。
高科长与我听了林里长说明这段社区历史及他所要举办的活动后相当感动,我们决心要协助新吉里完成这件事,于是我们分头去处理。高科长前往云林县政府找寻活动经费、筹画活动细节,并联系各项可能的资源前来帮忙。我则担任义工从旁协助、联络匠师建造竹管厝。高科长并结合建国眷村再造协会鲁纭湘小姐,找来眷村居民,大家一起规划共同举办「回娘家」活动。于是大家议定利用这一年的古蹟日在建国一村举办「扛竹管厝回娘家」活动,希望再现昔日后壁寮迁村情景,以及把眷村居民找回来共商眷村保存大计。
举办活动前,高科长说还需要我帮她找一位会画画的同学,高科长希望眷村历史除了文字记录之外,也能够有「影像」的呈现。高科长对于眷村历史重建的热情,感动了我,她是我积极协助这项活动的动力来源,虽然公务繁忙,我也尽力协助。
犹记在九十八年上大一的历史课时,我发现课堂上总有一位很认真的女同学坐在最前排很用心地听讲并抄写笔记,她就是陈小雅同学。有一次下课时间,小雅拿着笔记本跑来问我问题,我发现小雅的笔记本好精彩,除了文字笔记外,小雅还在文字旁画了好多好精彩的图案,她把课堂上我所讲述的历史故事跟场景用手画了下来,画工之美,让我惊艳。于是,当高科长跟我要人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雅。或许是老天安排,很凑巧地,小雅就是道道地地的虎尾子弟,她上高中时每天必需经过建国眷村,当她知道要画一幅有关眷村的故事时,很高兴地接受了。
也就是这个因缘,在古蹟日扛竹管厝回娘家活动成功圆满结束后,高科长希望更进一步地把新吉里的故事,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于是高科长鼓励小雅以新吉里的搬迁故事为脚本出版一册漫画书,为地方留下历史纪录,至于出版漫画书的经费问题,高科长愿意负责寻找经费来源。小雅于是一头栽入了新吉里搬迁故事的脚本写作,小雅经历半年的田野调查后才着手策划漫画剧本,接着以纯手绘拟初草、二草、上网点、效果、上字、编排,等等,历经将近三年时日,终于完成了这本漫画集。
大家都知道,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总有一大堆的功课要作,设计学院的学生熬夜赶图是出了名的,小雅在忙碌、繁重的功课下还肯拨出时间来接下这个重担,真的很有勇气。而一向对自我功课要求很高的小雅并没有因为额外的漫画工作而影响学业,大学三年来,小雅的学期成绩始终维持在班上第三名。
我很高兴我有这样一位优秀肯上进肯认真的学生,我以小雅为傲。
这本书,我给她一○○分
跋
风中的黑籽菜◎鲁纭湘 云林县虎尾镇建国眷村再造协会总干事
《风中的黑籽菜》终于要付梓了,赶在新吉里里长林长义逝世週年前夕,将这本书献给这位努力奔走让这段历史呈现世人眼前,但自己却无缘亲眼目睹成果的唯一一人。
我与林里长相约有生之年要将「后壁寮」及「建国眷村」的故事整理出书,由林里长来说「后壁寮」的故事,我来说「眷村」故事,纪录虎尾土地上芋头与番薯的历史片段,言犹在耳,林里长却在去年中秋后撒手人寰。
成长在眷村,读书在空小,推行国语的年代,在学校里被本省籍同学设计讲台语曾让我损失了三块钱。在北部工作,更是与台语无缘,一眼就瞧出我是很道地的外省挂,怎么会与纯本土的新吉里牵扯呢?这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红娘」高丹华,红线是她牵的。
九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我们在台北办了六十年来第一场的虎尾空小校友会,大会邀请了从未谋面、但听说一直在努力保存虎尾眷村的一位云林县政府公务员。由此,我们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其后,她不断安排一些有关眷村的活动及媒体的採访,然后请我返乡联系、介绍,或告知虎尾眷村的漏网消息,逼我当天就要写好一篇文章寄给相关单位去声援虎尾眷村。她更一手策画「云林古蹟日:里长伯要回娘家」的活动。我、林长义里长、云科大刘明俊老师,就是她主导这个活动时的三员大将。
九十四年虎尾眷村的人开始向外搬迁,至九十五年全部搬空,极短时间内,虎尾眷村转为废墟,成为治安死角。当时没人在乎虎尾眷村的过去,更别说她的未来,一般人只看到当时眼前的利益,能拿的拿,能挖的挖,眷村里的老树(值钱的)由当时的干部带头挖走,不知所终。每间房舍上的金属建材则由游民或宵小偷盗变卖,将屋内的电线拉扯下来,为了搜集电线里的铜线而点火烧毁塑胶外皮,不慎引起火灾而将连栋的日造仓库眷舍付之一炬,许多眷户尚未搬完的家俱,文件也在祝融肆虐下化为灰烬,由大陆撤退来台生活了几十年辛苦保存的资料、照片,也因为这把火,什么都没了。我想,全省眷村改建,唯一没有集中住宅的恐怕就只有虎尾眷村人了。虎尾眷村的人搬走了,搬到了全省各地,只賸下极少部份的人还留住虎尾,这些人相对弱势。没了资料,没 房舍,若要保留虎尾眷村,仅靠他们谈何容易?
每场说书,都有段开场白,话说从头。
云林古蹟日「听虎尾说故事」,就是这段历史的开场白,在虎尾眷村这块土地上最早发生的故事,我们让它历史重演,让曾经被迫迁离这块土地上的移民重新回到这块土地上,由眷村这批新移民招待他们回娘家,以轻松、愉悦的方式重现六十多年前「搬竹管厝」被迫黑夜搬迁的场景,这种族群的融合,跳脱了以往的模式,也代表了它的历史意义。活动过程中公共电视「我们的岛」节目一路採访之外,我们自己写新闻稿广发记者,各媒体也纷纷报导「虎尾眷村竹管厝活动」, 保留虎尾眷村的第一步可说是一砲而红。
在邀请全省眷村人回来参与保存眷村盛会时因无暇将流程多做说明,以致事后「被骗了」的传言不断,在此谨向这些眷村乡亲致上十二万分的歉意。为了保留虎尾眷村,由原先被高丹华游说只要花二个月的时间快努力去做,让虎尾眷村被社会和公部门看到,我们真的用两个月的时间抛出了「保存虎尾眷村的行动」,也让县政府紧追脚步冲进国防部的游戏规则中了,不过,已二年的时间了还未完全定案。
在保留的过程中,我努力的让虎尾眷村出名,很遗憾,当县府正式向国防部提案时,「眷村文化园区」的规划却没有一个虎尾眷村人被邀请参与讨论,这期间,公部门也没有提供任何资源来整顿虎尾眷村,与其他县市相较,虎尾眷村又是相对弱势。我们这群「云林县虎尾镇建国眷村再造协会」的外省挂愿意募款印刷本书,那是因为我们与林长义里长有兄弟之情、有「后壁寮」和「建国眷村」的结义之盟。
我们难以奢望公部门的自发性关怀,我们愿意咬牙以眷村人自发的力量出版本书,以表达我们对土地对族群的感恩与爱、表达对林里长的一份追思,因为他是眷村人的好朋友。
为了感谢这些一路相挺的人,家在乌坵的高丹华(她也是本协会的荣誉理事长),曾在正声广播公司自费制作《虎尾眷村广播剧》,让更多人亲聆「后壁寮、建国眷村、新吉里」的前世今生缘。剧中的配音员几乎都是身在虎尾或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当然也有我、林长义里长、云科大刘明俊老师等。
父亲自三十九年底从大陆调差来到虎尾后,一直住到今日,热心助人的他,常用手工制作一些生活用品送人,直到搬离眷村后而快速的退化,才因健康减少制作。这些年来,我再看其他的眷村长辈,亦是孤寂的住在村外,快速的衰退、凋零。能走动的老人家,他们时常会回去一村、二村绕绕,然后又怅然若失的离去,每每看着他们缓慢移动的背影,我心好酸,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保护这些环境,让历史以活的面貌延续,让文化在自然中传承。
我希望第二本的虎尾眷村漫画也加速出版。
《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这本书,实在是个意外的惊喜。我通常不太涉猎这类带有历史厚重感的主题,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叙事方式,将我牢牢吸引住。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压迫感,反而更像是一位老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适应、如何寻找希望。读到一些情节时,我忍不住会去想象,如果是自己身处那个年代,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书都难以给予的。书中的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显得那么真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放弃,都 resonating with me at a deep level.
评分刚翻完《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合上书的那一刻,脑海里依然回荡着那些模糊又鲜活的画面。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份厚重。初看书名,还以为是某个乡村爱情故事,或者是什么风俗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这四个字里蕴藏了多少时代的印记和人情的冷暖。作者的文字仿佛有种魔力,能将那些遥远的过去拉到眼前,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以及在困苦中依然顽强生长的人们。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物件的摆放、食物的味道、孩子们的嬉闹声,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共同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稳定生活,是何其来之不易,又是被多少人的付出和牺牲所奠定的。
评分一口气读完了《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心里百感交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时不时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它讲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群体——眷村人的故事,一个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寻找归属感和生命意义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能够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也能描绘出集体生活的景象。我特别感动于书中对“家”的定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在漂泊不定中的精神依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回味那些深刻的句子,去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读完《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我感到自己的视野被大大拓宽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让我走进了那个我一直以来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时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历史的宏大背景变得具体而感人。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娓娓道来的温情,也有爆发力十足的冲击。它让我看到,即使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依然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依然在努力地生活,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让我对“过去”有了全新的认知,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风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是一本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的书。它的标题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而书中的内容更是将这份诗意和历史感推向了极致。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些老旧的建筑,听到那些远去的歌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炊烟味道。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描绘的那些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坚韧的生命力,令人肃然起敬。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永远是内心的力量和对爱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