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is a study of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cultural patterns in Hong Kong'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uring mainland. From interviews, TV dramas, media representations and other sources, Eric Ma traces the fading of Hong Kong's once-influential position as a role model for less-developed mainland cities and explores changing perceptions as China grows in confidence.
The first part (Desiring Hong Kong)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cross-border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1970s, focusing on Hong Kong as an object of desire for people in South China. The second part (Consuming South China) moves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hen, despite increased communications and a 'disappearing border', Hong Kong is no longer a powerful role model; it nevertheless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global capitalism stretching across southern China.
The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and cultural geography.
作者简介
Eric Kit-wai Ma is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这本书的标题——“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点出了香港和华南地区之间一种动态的、双向的文化关系。 “渴望”这个词,让我立即想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陆许多人对香港的向往,那种对自由、繁荣和西方文化的憧憬。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种“渴望”的根源,以及它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如电影、流行音乐、时尚杂志等,渗透到华南地区,并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景观。 同时,“消费”华南,又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香港如何看待和利用华南地区的文化资源,以及这种“消费”模式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输出或文化霸权。 1970年至2010年,这是一个跨度巨大的时间段,涵盖了香港从殖民地走向回归,以及华南地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经济腾飞的巨变。 在这段历史时期,文化如何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跨越边界的流动和互动? 我对书中分析“跨界文化政治”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案例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借此理解在文化交流的表象之下,隐藏的复杂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
评分《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香港与华南地区之间微妙关系的兴趣。 “渴望”一词,让我联想到许多大陆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香港的想象——那是现代、开放、充满机会的代名词。 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描绘这种“渴望”的,是通过电影、音乐、电视剧,还是通过更细致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模仿? 而“消费”华南,又是否意味着香港对华南地区作为生产基地,或者作为市场的一种“反向消费”? 1970年至2010年,是两个地区都经历剧烈变革的四十年。 香港从一个转口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华南地区则成为了世界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跨界文化政治”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看似纯粹的文化产品交流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结构、身份认同的协商,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 这种对跨界文化政治的探讨,无疑会为理解当代中国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化互动。 “渴望”这个词,预示着一种仰望,一种对香港作为繁荣、自由、时尚的象征的向往;而“消费”,则可能意味着一种吸收,一种对华南地区产品和文化的摄取。 我对此书的期待,在于它如何深入剖析这种“渴望”与“消费”背后的动力机制。 是经济因素主导,还是文化吸引力更胜一筹? 作者是否会追踪具体案例,比如80年代港片在大陆的盛行,或是90年代华南地区对香港流行音乐的追捧,来展现这种跨界文化政治的运作? “1970-2010”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香港从英治晚期走向回归,再到融入大湾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见证了华南地区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这四十年间,文化的边界是如何被模糊、被重塑的? 我相信,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跨界”文化政治的独到见解,例如,文化交流中是否存在看不见的壁垒,或者政治力量是如何巧妙地影响甚至操纵这种文化流动,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仿佛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态的文化图像,暗示着香港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周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所“渴望”和“消费”的。而“Transborder Cultural Politics, 1970-2010” 则将时间线设定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横跨了香港从经济腾飞到回归祖国的关键转折点,以及华南地区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在这种跨界流动中,文化政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塑造? 那些在1970年至2010年间,在香港和华南之间穿梭的文化产品、流行风潮、甚至思想观念,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身份认同的重塑? 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联系,揭示在消费行为之下,隐藏着的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政治叙事,例如,那些看似纯粹的商业活动,是否也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和政治意图? 本书提供的视角,让我相信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这两个紧密相连却又有所区别的地域,是如何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共同塑造彼此的。
评分读完《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的初步印象,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框架来理解香港和华南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显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表面的经济交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隐藏在“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和政治运作。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香港的哪些具体文化元素,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甚至是生活方式,成为了华南地区人民的“欲望对象”? 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促使了这种“渴望”的产生? 同时,“消费”这个词也暗示了一种单向的输入,我期待书中能探讨,这种消费是否也带来了华南地区本土文化的反思、借鉴,甚至是对香港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反向输出”? 1970年至2010年这个时间段,恰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到全面崛起,香港的自由市场和国际化视野,无疑对此时的华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跨界”这个概念下,分析这种文化流动所引发的身份认同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力量是如何介入,或引导,或限制这种文化交流的。 这种探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