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Transborder Cultural Politics, 1970-2010

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Transborder Cultural Politics, 197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华南
  • 文化政治
  • 跨界
  • 消费文化
  • 身份认同
  • 全球化
  • 流行文化
  • 政治经济学
  • 亚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is a study of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cultural patterns in Hong Kong'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ighbouring mainland. From interviews, TV dramas, media representations and other sources, Eric Ma traces the fading of Hong Kong's once-influential position as a role model for less-developed mainland cities and explores changing perceptions as China grows in confidence.

  The first part (Desiring Hong Kong)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cross-border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1970s, focusing on Hong Kong as an object of desire for people in South China. The second part (Consuming South China) moves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hen, despite increased communications and a 'disappearing border', Hong Kong is no longer a powerful role model; it nevertheless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global capitalism stretching across southern China.

  The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and cultural geography.

作者简介

  Eric Kit-wai Ma is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区域交织中的文化权力:1970-2010年华南与香港的社会变迁研究 聚焦后殖民时代、全球化浪潮下的区域互动、身份重塑与文化景观的演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1970年至2010年间,香港与中国内地南方区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复杂且持续演变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关系。这一时期,恰逢全球化进程加速、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转折点。本书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一种侧重于“区域交织”(Interscalarity)的分析视角,揭示在资本流动、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香港和华南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大珠三角”文化空间。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呈现出超越民族国家框架的区域性文化政治图景。 第一部分:历史的重叠与区域认知的形成(1970-1980年代初) 本部分考察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晚期和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初期,香港与华南地区之间文化和人员往来的早期形态。 第一章:边境的韧性与渗透 探讨了香港作为“前沿”地位的形成,及其对华南地区产生的最初的文化辐射效应。重点分析了边境控制在不同时期的松紧变化如何影响了探亲、贸易和“偷渡”现象,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潜移默化地嵌入了两地的日常社会结构。研究关注早期香港流行文化(如粤语流行曲、电影)如何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入内地,并成为塑造内地城市青年文化想象的“外部参照”。 第二章:从“家乡”到“腹地”:香港知识界对华南的早期书写 分析了在香港本土意识逐渐萌芽的背景下,本地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如何看待和描绘一墙之隔的内地。考察了文学、新闻报道以及早期的社会学调查中,对华南农村与城市发展差异的观察与批判,揭示了早期香港对“中国性”与“现代性”的定位困境。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冲击与双向流动(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初) 本部分集中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对区域文化格局带来的剧烈冲击,以及香港资本和文化力量大规模进入内地的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文化足迹”:港资工厂与工作文化的植入 本书对港资在深圳、东莞等地设立的工厂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不再仅仅关注经济产值,而是侧重于工厂内部的管理模式、工人的工作伦理以及香港老板与内地工人的跨文化互动。探讨了香港式的“效率文化”和时间观念如何被移植、改编,并与地方的社会习惯发生冲突与融合,从而重塑了区域的劳动文化景观。 第四章:媒介的穿梭与文化消费的“前导效应” 考察了香港电视台和录像带在珠三角地区的广泛传播。分析了这些媒介内容如何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生活范式、审美标准和消费欲望。特别是探讨了在官方意识形态管控相对宽松的边境地带,这些文化产品如何成为地方青年群体进行“文化身份预演”的场所,并催生了对新奇事物的集体渴望。 第五章:身份的“临时性”建构: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 关注从华南到香港(及反之)的短期或半永久性流动人口群体,包括“沙士钟点工”、商务人士和学生。研究他们如何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中穿梭,以及这种“跨界生活”如何导致了个人身份认同的模糊化与多重化。 第三部分:主权移交前后的文化张力与区域再定位(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香港主权移交前后,区域文化认同的敏感化和政治化过程,以及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 第六章:文化主体的“回归”焦虑与地方性重申 在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香港文化界对于“被吸纳”的担忧日益加剧。本章分析了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中对“本土性”、“身份流失”的集中反思,以及这种反思如何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防御姿态,试图在与内地的关系中重新划定文化主权的界限。 第七章:华南的文化“回流”:内地城市化的文化反向学习 随着深圳、广州等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本书观察到了一种新的文化流动趋势:内地城市开始主动学习和借鉴香港在城市规划、商业管理、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经验。研究了这种“回流”现象如何挑战了以往“香港是先进的,内地是落后的”的单向结构,预示着一个更加平等的文化交流时代的到来。 第四部分:全球化与区域整合的交汇点(2000-2010) 本部分考察了“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签署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文化生产和消费带来的影响,以及数字媒体对文化边界的消解。 第八章:流行文化生产的“共治”与商品化 分析了2000年后,粤语流行文化(如电影、音乐剧)在珠三角地区市场的重新整合。研究了文化产品的制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两地的合拍、合资模式,探讨了这种“共治”模式如何在追求市场效率的同时,对原有的文化风格和地方情感的表达带来了哪些规范化或稀释效应。 第九章:数字时代的“超界限”社群 考察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区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联结。研究了基于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平台(如早期的BBS、博客)形成的跨越深圳河的兴趣社群。这些线上社群如何绕开既有的政治和地理障碍,构建起基于共同兴趣而非共同地域的“虚拟文化空间”。 第十章:新一代的“泛珠三角”文化记忆 总结了在2010年前夕,经历过大变动的年轻一代对“香港”和“华南”的认知。探讨了在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如何编织一套新的区域文化叙事,这种叙事既承认了历史差异,又趋向于将两地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演进的文化地理单位。 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经济史、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视角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关于1970年至2010年间,香港与华南地区文化互动复杂性的全面、细致的分析框架,有力地展示了区域性文化政治是如何在现代性的巨大转型中被塑造、抵抗和重塑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点出了香港和华南地区之间一种动态的、双向的文化关系。 “渴望”这个词,让我立即想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陆许多人对香港的向往,那种对自由、繁荣和西方文化的憧憬。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种“渴望”的根源,以及它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如电影、流行音乐、时尚杂志等,渗透到华南地区,并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景观。 同时,“消费”华南,又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香港如何看待和利用华南地区的文化资源,以及这种“消费”模式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输出或文化霸权。 1970年至2010年,这是一个跨度巨大的时间段,涵盖了香港从殖民地走向回归,以及华南地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经济腾飞的巨变。 在这段历史时期,文化如何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跨越边界的流动和互动? 我对书中分析“跨界文化政治”的理论框架和具体案例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借此理解在文化交流的表象之下,隐藏的复杂权力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

评分

《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香港与华南地区之间微妙关系的兴趣。 “渴望”一词,让我联想到许多大陆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香港的想象——那是现代、开放、充满机会的代名词。 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描绘这种“渴望”的,是通过电影、音乐、电视剧,还是通过更细致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模仿? 而“消费”华南,又是否意味着香港对华南地区作为生产基地,或者作为市场的一种“反向消费”? 1970年至2010年,是两个地区都经历剧烈变革的四十年。 香港从一个转口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华南地区则成为了世界工厂。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跨界文化政治”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在看似纯粹的文化产品交流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结构、身份认同的协商,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 这种对跨界文化政治的探讨,无疑会为理解当代中国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文化互动。 “渴望”这个词,预示着一种仰望,一种对香港作为繁荣、自由、时尚的象征的向往;而“消费”,则可能意味着一种吸收,一种对华南地区产品和文化的摄取。 我对此书的期待,在于它如何深入剖析这种“渴望”与“消费”背后的动力机制。 是经济因素主导,还是文化吸引力更胜一筹? 作者是否会追踪具体案例,比如80年代港片在大陆的盛行,或是90年代华南地区对香港流行音乐的追捧,来展现这种跨界文化政治的运作? “1970-2010”这个时间跨度,涵盖了香港从英治晚期走向回归,再到融入大湾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见证了华南地区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这四十年间,文化的边界是如何被模糊、被重塑的? 我相信,书中会提供一些关于“跨界”文化政治的独到见解,例如,文化交流中是否存在看不见的壁垒,或者政治力量是如何巧妙地影响甚至操纵这种文化流动,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Desiring Hong Kong, Consuming South China” 仿佛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态的文化图像,暗示着香港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周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所“渴望”和“消费”的。而“Transborder Cultural Politics, 1970-2010” 则将时间线设定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横跨了香港从经济腾飞到回归祖国的关键转折点,以及华南地区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在这种跨界流动中,文化政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塑造? 那些在1970年至2010年间,在香港和华南之间穿梭的文化产品、流行风潮、甚至思想观念,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身份认同的重塑? 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联系,揭示在消费行为之下,隐藏着的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政治叙事,例如,那些看似纯粹的商业活动,是否也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和政治意图? 本书提供的视角,让我相信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这两个紧密相连却又有所区别的地域,是如何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共同塑造彼此的。

评分

读完《渴望香港,消费华南:1970-2010年跨界文化政治》的初步印象,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框架来理解香港和华南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显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表面的经济交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隐藏在“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意涵和政治运作。 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香港的哪些具体文化元素,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甚至是生活方式,成为了华南地区人民的“欲望对象”? 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促使了这种“渴望”的产生? 同时,“消费”这个词也暗示了一种单向的输入,我期待书中能探讨,这种消费是否也带来了华南地区本土文化的反思、借鉴,甚至是对香港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反向输出”? 1970年至2010年这个时间段,恰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到全面崛起,香港的自由市场和国际化视野,无疑对此时的华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跨界”这个概念下,分析这种文化流动所引发的身份认同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力量是如何介入,或引导,或限制这种文化交流的。 这种探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