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走进古城,一踏上那五花石板铺陈的街道,一看到那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那彷彿梦幻般、彷彿天外漂浮而来的东巴图画和东巴象形文字,人们的心中就自然而然产生让古城和古城的一切,永远存在于世的强烈愿望。
丽江古城藏于中国西南的深山,民族文化深厚,是一个充满神话和离奇故事的地方。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丽江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景点,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艺术家蜂拥而至。这股热潮不但改变了当地平静的生活,随之而入的商业化价值观也逐渐吞噬了当地的文化。在旅游大潮与商业狂潮的冲击下,如何守护这个美丽的古城,是所有热爱丽江的人要共同努力的。
本书透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深度探访,共分为六部分,分别是高原古城、水域之城、神灵之城、繁华之城、文化之城和保护古城。内容真实感人,图片珍贵优美。读完全书,令人感叹连连。
本系列特色
「悠游大地」系列汇集了众多着名摄影家的珍贵摄影作品,以及他们亲临现场的第一手体验报导。如果没有时间外出旅游,那么「悠游大地」将带您在家中尽享旅游的乐趣,让心灵循着壮丽的大自然风光、灿烂的古文明遗迹,自由自在地飞翔到向往之地。
作者简介
罗小韵
1953年生于北京。1985年自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毕业,1992年获美国纽约大学摄影硕士学位。
1976年拍摄「力挽狂澜」或「四五摄影」一等奖,1978年《人民的悼念》编辑组成员,1979年「四月影会」发起人之一。
曾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1987年至2005年任台湾《大地地理杂志》驻京特约编辑,签约摄影师,现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摄影师。
198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罗小韵的个人摄影展」,之后多次在海内外举办过个人摄影展,并出版《中国青年摄影家------罗小韵》、《中国摄影家罗小韵作品集》、《边疆之旅》、《大西北纪行》、《我看美国》、《罗小韵的天地有情》、《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三江併流》、《难忘1976》。
王清华
1983年至今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及影视人类学研究,现任民族学所所长、研究员。曾出版过《梯田文化论》等10多本书,发表过《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等60多篇论文,拍摄过《澜沧江》等20余部(集)影视片。
第一章:高原古城
滇西北高原
江湾腹地
高原古城
古城今昔
第二章:水域之城
玉龙河入城
桥梁大观
没有城墙的古城
建筑博物馆
古城生活
第三章:神灵之城
东巴文化
东巴的三大祭典
东巴艺术节
第四章:繁华之城
古城商业发展轨迹
旅游业和商业迅速兴起
恢复建立「专业街」及其他
第五章:文化之城
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新兴文化风景线
古城危机之一
古城危机之二
第六章:保护古城
古城的传统保护
古城的现代保护
国际古城保护会议
丽江古城情结
后记
守护丽江
读到《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猜想,这可能是一部关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纪实性作品,亦或是以古城为背景的虚构故事。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所描绘的“风情”究竟是指哪些方面?是那些古老的手工艺,如传统的织布、陶瓷制作,还是那些流传千年的民俗节日,如庙会、祭祀活动?亦或是隐藏在古城深处的独特饮食文化,那些代代相传的古法烹饪技艺?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古城历史变迁的叙述,讲述它如何从一个繁华的都市,逐渐走向衰落,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寻求新生。也许,作者会聚焦于一些坚守在古城中的老人,他们是活着的历史,他们的故事和智慧,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对“守护”这两个字充满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决心,才能对抗岁月的侵蚀和现代化的冲击,去守护这份即将消逝的风情?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期待,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正在失去一些更珍贵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评分《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这个书名,光是听到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眷恋。我猜想,这本书的笔触会非常细腻,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上,而是会深入到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那些平凡却充满故事的个体。比如,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位老匠人如何传承他祖辈的手艺,即使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依然固执地坚守;或者一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如何用现代的理念和技术,为古老的产业注入新的生命。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消逝”与“守护”之间的张力,是展现出一种无奈的宿命感,还是透露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座古城之中,亲身感受那里的空气,倾听那里的声音,品尝那里的味道。也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古城建筑的细节描写,比如被岁月磨砺的石板路,或是挂满老式灯笼的巷口,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即将远去的时代,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嗅到历史尘埃的味道,感受到岁月流转的痕迹。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光凭这几个字,我就能想象出它所承载的厚重故事。或许,它讲述的是一座古老城池在现代化浪潮中挣扎求生的故事,那些斑驳的城墙、古老的街巷,每一块石头都可能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传说。我猜测作者必定是一位对历史怀有深情的人,他/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即将被时光掩埋的风土人情,那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习俗,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古城独特的建筑风格,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我想象着,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古老的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有了生命,有了温度,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变迁。这本书,或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座“消逝中的风情”里,有哪些故事正在悄然发生,又有哪些“守护者”在默默付出,又是如何将这份珍贵的风情,努力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评分“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我忍不住开始脑补。我预感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会非常富有画面感,作者一定是一位善于描摹细节的观察者。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关于古城保护的故事,更可能是在通过古城的变迁,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和人性的复杂。也许,书中会有一些人物,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选择:有的是坚守传统,不愿改变的老一辈;有的是拥抱变化,希望通过创新来发展的年轻一代;或许还有一些外部力量,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人物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或许还能引发我对“文化”本身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它应该如何被保存,又应该如何与时俱进?“风情”二字,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文明”,并从中找到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守护的东西。
评分《消逝中的风情:守护古城》这个名字,简直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充满了怀旧的韵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探讨的是关于时间、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主题。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老一辈人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那些简单却充满人情味的日子,与当下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那些“消逝”的细节,可能是某个特定时代特有的生活物件,一句已经很少有人会说的方言,或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技艺。而“守护古城”则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努力,也许书中的主人公们,用自己的方式,或抗争,或传承,或创新,来保护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很好奇,这种守护,是来自官方的政策扶持,还是民间自发的行动?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挺身而出,还是群体力量的凝聚?这本书,或许还能引发我们对“乡愁”的共鸣,让我们思考,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根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故土深沉的爱,以及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