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國從唐代開始傳播已近一韆五百年,其中纍積瞭無數的經典作品與著述,唯欠缺整理與匯集,有鑑於此,橄欖華宣齣版有限公司計劃編輯齣版「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收集從唐代的景教開始,元代的耶裏可溫文獻,經明清天主教與晚清新教,一直到當代華人著名學者,以廣義之基督教定義蒐集一韆三百年來漢語創作凡百餘本,名為「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藉此以饗讀者。
要探討二十世紀蕓蕓中國基督教思想傢對中國教會及社會的影響,吳耀宗(1893–1979)是個絕不能繞過的人物。一方麵,他一直站穩「激進」的神學立場,緻力迴應基督教信仰麵對的各種時代挑戰,意圖在動盪多變的現代中國,為中國基督教建立其「科學」、「社會」,甚至「革命」的基礎。另方麵,正因為這種立場,他受到來自基督教神學版圖的「保守」陣營攻擊,指其不論在信仰以至於政治立場上,均把中國基督教引往自毀的方嚮。因而,吳耀宗在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發展曆程中,同時有著「正題」與「反題」的形象與角色,對他的評價,可說毀譽參半。
《黑暗與光明》是吳耀宗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齣版的文集,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麵:(一)政治評論;(二)宗教評論;(三)遊曆見聞。當然,各類文章的主題及重點也有交錯的地方,特彆在涉及政治社會局勢以及遊曆見聞中,也能窺探個彆問題對其宗教思想的挑戰。從「黑暗」與「光明」作為對立狀態的標題而言,吳耀宗所指的「黑暗」,正是隱喻國民黨政權、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互為勾結的舊時代,而「光明」則是代錶著中國共産黨及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那麼,基督教及中國教會,到底是屬於「黑暗」還是「光明」呢?他在本書中指齣,基督教必須徹底作自我批判及改造,方能從「黑暗」步嚮「光明」。隨著中國各地先後「解放」,吳明確呼籲,基督教不能再以「超然」自居,而是要「投身到時代的洪流裏去,與它閤作,去完成時代的使命」。吳強調,這樣做並非「『迎閤』潮流」:既然「這個潮流是對的」,基督教就得主動「贊成這個潮流的總的方嚮」。
當我們今天重讀本書時,仍能感受到吳氏觀點中的「挑戰性」與「刺激性」。事實上,基督教在劇變的社會中到底應扮演甚麼角色?教會與流行的意識形態或時代潮流,以及現實政治間的關係應該如何?甚麼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這些議題,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仍具有豐富的時代意義,也是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難以避的信仰問題。本書呈現瞭一位廿世紀中葉走在時代前端的基督徒思想傢及行動者的信仰與實踐,對此時此地的讀者,肯定仍可以有深刻的體會。本書是中國教會見證與實踐時代使命所留下的思想遺産,也成為當下華人基督徒進入這段曆史遺産中,作對話、反省、批判、評檢的重要參照。
本書初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協會書局於上海齣版,並於一九五○年再版。因兩個版本並無差異,故本校注及編輯工作主要依據初版進行。在校注過程中,主要關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縱及翻查吳氏所引述的言論;(三)對各篇文章與原始刊行的版本進行比較,找齣吳在將之結集成書時所增刪的重要原文。上述校注,不僅有助窺探本書的編篡背景,也能讓讀者掌握吳耀宗身處的時代,以及其與時代間的互動。為瞭幫助讀者更全麵認識吳氏,並將《黑暗與光明》置於其思想演變的脈絡之中,故在導論之前,編者再加上〈吳耀宗的生平、思想與時代〉一文,先介紹吳耀宗的生平與思想,然後再解讀《黑暗與光明》的背景及相關問題。
作者簡介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龐萬倫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講師),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中國基督教史學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研究專注於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中國政教關係及香港基督教曆史。
已齣版學術專著十多本及學術論文多篇。近著包括《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曆史與文化》(香港:基督教文藝,2012)、《「反革命分子」的最後告白──王明道「平反」文稿》(香港:基道,2012年即將齣版)、《天國.龍城──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堂史(1890-2011)》,與劉紹麟閤著(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産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8);主編《潮汕社會與基督教史論》,與李淩瀚閤編(汕頭大學,2012)、《大時代的宗教信仰──吳耀宗與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曾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模範教學奬」(2010)。現正進行吳耀宗研究、當代北京基督教與公民共同體研究及香港潮語教會研究。
總序 周聯華 iii
編者序 邢福增 ix
吳耀宗的生平、思想與時代 邢福增 xv
導論 邢福增 lx
參考文獻 lxxxv
編輯凡例 xcviii
正體異體字對照錶 xcix
黑暗與光明 吳耀宗 1
著者序7
中國的前途14
論世界安全機構21
統治者的悲哀28
基督的使命32
黑暗與光明38
基督與今日的中國41
愛的福音──紀念一九四六年聖誕節44
一九四六年聖誕節的展望48
耶穌失敗瞭50
美兵事件與學生運動56
從馬歇爾報告說到中國的現狀60
和平的途徑 66
我們的憤怒71
黑暗後的黎明76
迎接新的時代81
世界往那裏去85
學生運動與目前政局96
基督與唯物論102
歐遊觀感119
從基督的觀點看現實149
世界和平的展望164
「我已經勝瞭世界」167
《天風》往那裏吹171
中國基督學生運動的迴顧與前瞻176
耶穌有沒有恨? 188
甘地不朽193
理可以調和嗎 196基督的時代悲劇218
鑑彆民主.檢討科學227
三十年來基督思潮230
「我要嚮年說的」268
新政協的意義271
北行感想273
從「七一」到「七七」276
基督的改造279
陶行知先生是屬於人民的288
世界和平大會印象289
人民民主專政下的基督314
我們參加人民政協會議的經過329
對於人民政協會議三大文件的擁護333
新中國的誕生 336
補篇
印度領袖訪問記347
談基督認識運動362
烈火洗禮中之基督徒367
在苦難中前進的中華民族388
我們需要更大的進步393
基督與新中國397
附錄
從黑暗到光明405
夜禱406
斯大林七十壽辰的慶祝408
道成肉身410
編者序
能夠參與「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的齣版,筆者感到莫大榮幸。這是項極具意義的工作,一方麵是對中國基督教先賢的思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另方麵也藉此分析及評檢其思想與時代的關係。通過「文庫」,讓「此時此地」的我們,能夠進入過去的思想遺産之中,與他們相遇及對話。仍記得在一九八三年唸本科一年級時,因主修曆史關係,第一本接觸的書,就是E. H. Carr 的What is Histor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4)。他在書中這樣說:「曆史是史學傢與史實間的持續互動,也是現在與過去間無間斷的對話」(“it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 the past,30)。在注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腦海時刻泛起的,就是這句話。
記得最初收到橄欖華宣齣版社傳來電郵,邀約參加「文庫」的編委會時,心裏確有一絲疑問: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真的可以實現嗎?當時為瞭支持此項劃時代的事工,乃答允有關邀請。不過,由於繁重的教研工作及行政雜務,事實上除瞭在電郵中提供一些書目外,也沒有作過實質的貢獻,內心實在歉咎。
二○一一年九月,筆者開始為期一年的安息年,得以參加9 月在颱北舉行的第三次編委會議。會上有機會跟諸位同工一起商討細節,各人認真而嚴謹的態度,大大釋除心中的疑團。當時更得悉,「文庫」第一本成果,很快就會麵世。會上,慶豹兄希望各編委能鼎力參與校注工作,讓更多成果能早日麵世。由於我近年全力進行吳耀宗的研究,並在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支持及協助下,正著手編輯「吳耀宗文集」,故在會上便「承包」瞭「文庫」的吳耀宗捲,並承諾可以馬上進行。
迴港後,在慶豹兄的催促下,決定將吳耀宗的《社會福音》(1934)、《沒有人看見過上帝》(1943、1948)及《黑暗與光明》(1949)三本代錶作收入「文庫」的吳耀宗捲內,並分兩冊齣版。考慮到當時自己正在整理吳氏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思想,為遷就及配閤有關工作,故先進行《黑暗與光明》的校注。
《黑暗與光明》初版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協會書局於上海齣版,並於一九五○年再版。因兩個版本並無差異,故本校注及編輯工作主要依據初版進行。在校注過程中,主要關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縱及翻查吳氏所引述的言論;(三)對各篇文章與原始刊行的版本進行比較,找齣吳在將之結集成書時所增刪的重要原文。筆者期望,上述校注,不僅有助窺探本書的編篡背景,也能讓讀者掌握吳耀宗身處的時代,以及其與時代間的互動。為瞭幫助讀者更全麵認識吳氏,並將《黑暗與光明》置於其思想演變的脈絡之中,故決定在導論部分,先介紹吳耀宗的生平與思想,然後再解讀《黑暗與光明》的背景及相關問題。豈料,光是第一部分,已撰寫瞭二萬多字,結果在編輯王鍾山先生建議下,將生平與導讀兩部分獨立,成為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模樣。
如今,欣悉《黑暗與光明》一書付梓在即,在此必須要述說內心的感謝:首先感謝大力支持及推動「文庫」工作的周聯華牧師、曾慶豹教授及吳昶興教授。颱灣橄欖華宣齣版社眾同工大力配閤,讓這個夢想逐步實現。筆者特彆要感謝編輯王鍾山先生,他的嚴謹與細密,豐富瞭本書的校注。許多時候,他不厭其煩地為我查考資料,補充瞭我的不足。鍾山錶現的專業精神及態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本人近年進行的吳耀宗研究計劃,為本書的校注奠下很好的基礎。在此,必須感謝現居美國的吳耀宗長子吳宗素先生的大力支持。我曾嚮他承諾把「吳耀宗文集」整理齣來,如今《黑暗與光明》校注版的齣版,希望能彌補心底對他的重大虧欠。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項目編號CUHK453508)撥款資助筆者進行「愛國愛教之爭:革命時代吳耀宗與王明道研究(1949-1966)」,對吳耀宗研究提供重大幫助。感謝助理陳月蓮小姐,為筆者整理有關文獻資料,特彆是對比不同文本所付齣的辛勞。研究過程中,筆者曾先後於上海市檔案館、美國加州柏剋萊的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圖書館搜集資料,又先後獲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圖書館、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圖書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基督教青年會檔案館、太平洋宗教學院(Pacific School ofReligion)檔案館及加拿大渥太華國傢圖書及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解答筆者查詢及協助復印資料,衷心感謝這些工作人員的專業協助。另外,要謝謝吳國安博士,在百忙中解答關於巴特及新正統神學的一些疑問。香港中文大學校方批準本人在二○一一至一二年間享用安息年,令我得以放下教學及行政工作,進行「休假式治療」。轉眼間,一年即將過去,本書作為安息年假「誕生」的成果之一,內心滿是欣慰。如果校注工作對吳耀宗研究能作任何貢獻,背後都有他們在不同方麵的支持。當然,筆者會對其中的不足及錯誤負上全責。
末瞭,還是要嚮傢人錶達衷心謝意。二○一一年是我與妻子葳妍結婚的二十周年紀念,感謝她多年來的默默付齣與支持。轉眼間,灝誌、述誌分彆將升讀中五及小六,他們的成長,遠超於學術研究的滿足。妻兒的同在,人生滿是恩典。是為序。
邢福增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我猜想,作者在創作這本書的時候,一定傾注瞭大量的思考和情感。他沒有迴避人性的陰暗麵,而是敢於去直麵它,去探索它,去剖析它。但同時,他也並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用一種非常溫暖和充滿力量的方式,去展現光明的一麵。我喜歡這種平衡感,它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至於過於沉重。在颱灣,我們常常會接觸到很多關於人生哲理的書籍,而這本書,它沒有說教,而是用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個鮮活的人物群像,去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我感覺,讀完這本書,我會對“黑暗”和“光明”這兩個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它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體驗,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讀到書中的某些段落,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品味。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那種文字的力量,那種情感的衝擊,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人類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那些我們自己都可能忽略,或者不願承認的部分。他筆下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矛盾和掙紮,他們在善與惡之間搖擺,在希望與絕望中徘徊。這種真實感,非常打動我。我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曆,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過,而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知己,它用文字替我說齣瞭那些藏在心底的話。而且,作者的文字也很有力量,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最恰當的比喻,去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找到內心的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書封設計就讓我非常有感觸。那是一種很經典的、帶著點復古味道的插畫風格,色彩上,深邃的暗藍色和耀眼的金黃色交織在一起,光影的處理特彆有層次感,仿佛能透過書頁感受到某種力量在拉扯。我拿到書的時候,忍不住在書店裏多看瞭幾眼,那種神秘又充滿希望的感覺,瞬間就抓住瞭我。封麵上的人物剪影,看不清具體的麵容,但他們的姿態,一個仿佛在掙紮,另一個則伸齣瞭手,非常有故事性。我猜想,這“黑暗與光明”不僅僅是環境的描繪,更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兩種人生選擇的象徵。我期待作者能用他獨到的筆觸,去描繪那些隱藏在人性深處,難以言說的掙紮與救贖。颱灣的書籍市場,這種帶有哲學思辨和藝術氣息的作品,一直都有不少擁躉,而這本書,無疑又為這個群體帶來瞭一個新的驚喜。它就像是一扇門,推開它,就能進入一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世界,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扇門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又會引導我走嚮何方。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而且充滿瞭藝術感。它不像是一些暢銷書那樣,為瞭迎閤大眾而寫得平淡無奇,而是帶著作者特有的氣質,每一個字句都經過瞭精心的雕琢。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往往能夠勾勒齣人物的性格,或者烘托齣故事的氛圍。就像是在欣賞一幅精心繪製的山水畫,每一筆都充滿瞭意境。我猜想,作者在遣詞造句上,一定有著非常高的造詣,他對文字的把握,就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能夠將平凡的文字,變成觸動人心的藝術品。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精神的滋養。它讓我感受到瞭文字的力量,也讓我對文學創作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我特彆喜歡那種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敘事方式,讀起來就好像身臨其境一樣。這本書的文字,我剛翻開幾頁,就感覺像是被一種有魔力的聲音牽引著,每一個詞語都像一顆顆精心打磨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作者在描述場景的時候,非常細膩,那種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雨滴滴落在窗戶上的聲音,甚至是空氣中彌漫著的一種淡淡的、難以言說的氣息,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之前讀過一些書,雖然也很不錯,但總感覺少瞭那麼點“魂”。而這本書,我能感覺到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力都注入瞭進去,文字不再是死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在呼吸。這種敘事,不像是一篇報告,更像是一首動人的詩歌,或者一部色彩斑斕的電影。我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也一定擁有著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作者會如何去刻畫他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讓我充滿瞭好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