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与光明

黑暗与光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魔法
  • 黑暗
  • 光明
  • 英雄
  • 成长
  • 命运
  • 救赎
  • 史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督教在中国从唐代开始传播已近一千五百年,其中累积了无数的经典作品与着述,唯欠缺整理与汇集,有鑑于此,橄榄华宣出版有限公司计划编辑出版「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收集从唐代的景教开始,元代的耶里可温文献,经明清天主教与晚清新教,一直到当代华人着名学者,以广义之基督教定义蒐集一千三百年来汉语创作凡百余本,名为「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借此以飨读者。

  要探讨二十世纪芸芸中国基督教思想家对中国教会及社会的影响,吴耀宗(1893–1979)是个绝不能绕过的人物。一方面,他一直站稳「激进」的神学立场,致力回应基督教信仰面对的各种时代挑战,意图在动盪多变的现代中国,为中国基督教建立其「科学」、「社会」,甚至「革命」的基础。另方面,正因为这种立场,他受到来自基督教神学版图的「保守」阵营攻击,指其不论在信仰以至于政治立场上,均把中国基督教引往自毁的方向。因而,吴耀宗在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发展历程中,同时有着「正题」与「反题」的形象与角色,对他的评价,可说毁誉参半。
 
  《黑暗与光明》是吴耀宗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出版的文集,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政治评论;(二)宗教评论;(三)游历见闻。当然,各类文章的主题及重点也有交错的地方,特别在涉及政治社会局势以及游历见闻中,也能窥探个别问题对其宗教思想的挑战。从「黑暗」与「光明」作为对立状态的标题而言,吴耀宗所指的「黑暗」,正是隐喻国民党政权、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互为勾结的旧时代,而「光明」则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那么,基督教及中国教会,到底是属于「黑暗」还是「光明」呢?他在本书中指出,基督教必须彻底作自我批判及改造,方能从「黑暗」步向「光明」。随着中国各地先后「解放」,吴明确唿吁,基督教不能再以「超然」自居,而是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里去,与它合作,去完成时代的使命」。吴强调,这样做并非「『迎合』潮流」:既然「这个潮流是对的」,基督教就得主动「赞成这个潮流的总的方向」。

  当我们今天重读本书时,仍能感受到吴氏观点中的「挑战性」与「刺激性」。事实上,基督教在剧变的社会中到底应扮演甚么角色?教会与流行的意识形态或时代潮流,以及现实政治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甚么是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这些议题,在廿一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也是每个时代的基督徒难以避的信仰问题。本书呈现了一位廿世纪中叶走在时代前端的基督徒思想家及行动者的信仰与实践,对此时此地的读者,肯定仍可以有深刻的体会。本书是中国教会见证与实践时代使命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成为当下华人基督徒进入这段历史遗产中,作对话、反省、批判、评检的重要参照。

  本书初版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协会书局于上海出版,并于一九五○年再版。因两个版本并无差异,故本校注及编辑工作主要依据初版进行。在校注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纵及翻查吴氏所引述的言论;(三)对各篇文章与原始刊行的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吴在将之结集成书时所增删的重要原文。上述校注,不仅有助窥探本书的编篡背景,也能让读者掌握吴耀宗身处的时代,以及其与时代间的互动。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认识吴氏,并将《黑暗与光明》置于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之中,故在导论之前,编者再加上〈吴耀宗的生平、思想与时代〉一文,先介绍吴耀宗的生平与思想,然后再解读《黑暗与光明》的背景及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庞万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讲师),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长、中国基督教史学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研究专注于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中国政教关系及香港基督教历史。

  已出版学术专着十多本及学术论文多篇。近着包括《此世与他世之间:香港基督教坟场的历史与文化》(香港:基督教文艺,2012)、《「反革命分子」的最后告白──王明道「平反」文稿》(香港:基道,2012年即将出版)、《天国.龙城──香港圣公会圣三一堂史(1890-2011)》,与刘绍麟合着(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基督教在中国的失败?──中国共产运动与基督教史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8);主编《潮汕社会与基督教史论》,与李凌瀚合编(汕头大学,2012)、《大时代的宗教信仰──吴耀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曾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2010)。现正进行吴耀宗研究、当代北京基督教与公民共同体研究及香港潮语教会研究。

晨曦微芒:失落文明的启示录 类型: 历史悬疑/考古探险 作者: 佚名(以笔名“卡珊德拉的低语”发表) 页数: 680页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章节被刻意抹去,或因时间的洪流而彻底湮没。本书并非讲述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冲突,亦不涉及任何关于光明与黑暗的哲学思辨,而是聚焦于一个被遗忘的古代文明——“艾欧尼亚”——的兴衰史及其留下的复杂遗产。 故事始于二十一世纪初,一位极富争议性的历史语言学家,伊莱亚斯·文森特博士,在非洲中部刚果盆地深处一处看似寻常的地理异常点,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地下结构。这个结构并非埃及金字塔式的巨石阵,而是一个由高度复杂的几何结构和一种未知金属合金铸成的庞大地下城市群的入口。 艾欧尼亚文明,根据文森特博士的初步破译,存在于距今约一万五千年前,远早于苏美尔或古埃及的任何已知记载。他们并非依靠神祇或魔法统治,而是建立在一个极度精密、几乎达到痴迷程度的“谐振能源系统”之上。他们的科技核心是一种对地球磁场和地壳微振动的精确捕捉与利用,这种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实现无污染、近乎无限的能源供给,并构建出跨越大陆的通讯网络。 文森特博士和他的国际考古团队,在进入这个被称为“静默之厅”的地下遗址后,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超自然力量,而是源于对失落知识的恐惧与贪婪。他们发现的文物,如“共振水晶阵列”和“星轨计算器”,揭示了一个在科学层面上远超现代的社会:他们解决了遗传疾病、精确预测了数千年的气候变迁,甚至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情绪频率的社会管理模式。 然而,艾欧尼亚的毁灭并非源于外部战争或神罚,而是一场内部的“技术失控”。文森特博士在解读核心记录时发现,这个文明的终结,源于他们对“谐振频率”的过度优化。为了追求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稳定的社会结构,艾欧尼亚人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实验,试图将整个星球的自然振动频率与他们的人造系统“同步”。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团队发现了一个关键的“中央枢纽室”。室内的记录显示,在文明崩溃前的最后几周,艾欧尼亚的顶尖科学家意识到他们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地质灾难——“共振脉冲”。这个脉冲并非爆炸,而是一种缓慢而无声的结构瓦解,它导致地壳板块的微小错位累积,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超级海啸和火山链喷发。 本书的悬疑点在于:艾欧尼亚文明究竟是主动选择了自我销毁以避免更可怕的后果,还是完全被自己的技术傲慢所吞噬? 随之而来的,是来自现代世界的复杂反应。一旦这些关于远古超级科技的发现被公之于众,地缘政治格局瞬间被打破。各国政府、秘密企业,以及一个自称“守望者”的跨国组织,都开始觊觎艾欧尼亚的能源技术。文森特博士必须在保护这些知识不被滥用、防止历史重演的同时,努力破译出阻止“第二次共振脉冲”再次发生的关键数据。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伦理、文明的脆弱性以及人类对未知知识的本能反应。它没有英雄主义的救世主,只有一群在历史迷宫中摸索的学者,试图理解一个过于先进的文明是如何在其巅峰时刻,因追求完美而走向寂灭。最终的启示,是对我们当下社会过度依赖复杂系统的深刻警示。读者将跟随文森特博士的脚步,穿梭于宏大的地下遗迹与紧张的现代谍战之间,感受一个伟大文明陨落的余音。 核心主题: 技术伦理的边界、失落的科学、历史的周期性教训、非线性文明发展路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周联华 iii
编者序 邢福增 ix
吴耀宗的生平、思想与时代 邢福增 xv
导论 邢福增 lx
参考文献 lxxxv
编辑凡例 xcviii
正体异体字对照表 xcix
黑暗与光明 吴耀宗 1
着者序7

中国的前途14
论世界安全机构21
统治者的悲哀28
基督的使命32
黑暗与光明38
基督与今日的中国41
爱的福音──纪念一九四六年圣诞节44
一九四六年圣诞节的展望48
耶稣失败了50
美兵事件与学生运动56
从马歇尔报告说到中国的现状60
和平的途径 66
我们的愤怒71
黑暗后的黎明76
迎接新的时代81
世界往那里去85
学生运动与目前政局96
基督与唯物论102
欧游观感119
从基督的观点看现实149
世界和平的展望164
「我已经胜了世界」167
《天风》往那里吹171
中国基督学生运动的回顾与前瞻176
耶稣有没有恨? 188
甘地不朽193
理可以调和吗 196基督的时代悲剧218
鑑别民主.检讨科学227
三十年来基督思潮230
「我要向年说的」268
新政协的意义271
北行感想273
从「七一」到「七七」276
基督的改造279
陶行知先生是属于人民的288
世界和平大会印象289
人民民主专政下的基督314
我们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经过329
对于人民政协会议三大文件的拥护333
新中国的诞生 336

补篇
印度领袖访问记347
谈基督认识运动362
烈火洗礼中之基督徒367
在苦难中前进的中华民族388
我们需要更大的进步393
基督与新中国397

附录
从黑暗到光明405
夜祷406
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庆祝408
道成肉身410

图书序言

编者序

  能够参与「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的出版,笔者感到莫大荣幸。这是项极具意义的工作,一方面是对中国基督教先贤的思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另方面也借此分析及评检其思想与时代的关系。通过「文库」,让「此时此地」的我们,能够进入过去的思想遗产之中,与他们相遇及对话。仍记得在一九八三年唸本科一年级时,因主修历史关系,第一本接触的书,就是E. H. Carr 的What is Histor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4)。他在书中这样说:「历史是史学家与史实间的持续互动,也是现在与过去间无间断的对话」(“it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 the past,30)。在注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时刻泛起的,就是这句话。
  
  记得最初收到橄榄华宣出版社传来电邮,邀约参加「文库」的编委会时,心里确有一丝疑问: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真的可以实现吗?当时为了支持此项划时代的事工,乃答允有关邀请。不过,由于繁重的教研工作及行政杂务,事实上除了在电邮中提供一些书目外,也没有作过实质的贡献,内心实在歉咎。

  二○一一年九月,笔者开始为期一年的安息年,得以参加9 月在台北举行的第三次编委会议。会上有机会跟诸位同工一起商讨细节,各人认真而严谨的态度,大大释除心中的疑团。当时更得悉,「文库」第一本成果,很快就会面世。会上,庆豹兄希望各编委能鼎力参与校注工作,让更多成果能早日面世。由于我近年全力进行吴耀宗的研究,并在吴耀宗长子吴宗素先生支持及协助下,正着手编辑「吴耀宗文集」,故在会上便「承包」了「文库」的吴耀宗卷,并承诺可以马上进行。

  回港后,在庆豹兄的催促下,决定将吴耀宗的《社会福音》(1934)、《没有人看见过上帝》(1943、1948)及《黑暗与光明》(1949)三本代表作收入「文库」的吴耀宗卷内,并分两册出版。考虑到当时自己正在整理吴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思想,为迁就及配合有关工作,故先进行《黑暗与光明》的校注。

  《黑暗与光明》初版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青年协会书局于上海出版,并于一九五○年再版。因两个版本并无差异,故本校注及编辑工作主要依据初版进行。在校注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地方是:(一)交代文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二)追纵及翻查吴氏所引述的言论;(三)对各篇文章与原始刊行的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吴在将之结集成书时所增删的重要原文。笔者期望,上述校注,不仅有助窥探本书的编篡背景,也能让读者掌握吴耀宗身处的时代,以及其与时代间的互动。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认识吴氏,并将《黑暗与光明》置于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之中,故决定在导论部分,先介绍吴耀宗的生平与思想,然后再解读《黑暗与光明》的背景及相关问题。岂料,光是第一部分,已撰写了二万多字,结果在编辑王钟山先生建议下,将生平与导读两部分独立,成为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模样。

  如今,欣悉《黑暗与光明》一书付梓在即,在此必须要述说内心的感谢:首先感谢大力支持及推动「文库」工作的周联华牧师、曾庆豹教授及吴昶兴教授。台湾橄榄华宣出版社众同工大力配合,让这个梦想逐步实现。笔者特别要感谢编辑王钟山先生,他的严谨与细密,丰富了本书的校注。许多时候,他不厌其烦地为我查考资料,补充了我的不足。钟山表现的专业精神及态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本人近年进行的吴耀宗研究计划,为本书的校注奠下很好的基础。在此,必须感谢现居美国的吴耀宗长子吴宗素先生的大力支持。我曾向他承诺把「吴耀宗文集」整理出来,如今《黑暗与光明》校注版的出版,希望能弥补心底对他的重大亏欠。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项目编号CUHK453508)拨款资助笔者进行「爱国爱教之争:革命时代吴耀宗与王明道研究(1949-1966)」,对吴耀宗研究提供重大帮助。感谢助理陈月莲小姐,为笔者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比不同文本所付出的辛劳。研究过程中,笔者曾先后于上海市档案馆、美国加州柏克莱的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图书馆搜集资料,又先后获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图书馆、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图书馆、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基督教青年会档案馆、太平洋宗教学院(Pacific School ofReligion)档案馆及加拿大渥太华国家图书及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解答笔者查询及协助复印资料,衷心感谢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协助。另外,要谢谢吴国安博士,在百忙中解答关于巴特及新正统神学的一些疑问。香港中文大学校方批准本人在二○一一至一二年间享用安息年,令我得以放下教学及行政工作,进行「休假式治疗」。转眼间,一年即将过去,本书作为安息年假「诞生」的成果之一,内心满是欣慰。如果校注工作对吴耀宗研究能作任何贡献,背后都有他们在不同方面的支持。当然,笔者会对其中的不足及错误负上全责。

  末了,还是要向家人表达衷心谢意。二○一一年是我与妻子葳妍结婚的二十周年纪念,感谢她多年来的默默付出与支持。转眼间,灏志、述志分别将升读中五及小六,他们的成长,远超于学术研究的满足。妻儿的同在,人生满是恩典。是为序。

邢福增 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

图书试读

黑暗与光明原书序

这里所收集的是我近七年来所写的短篇文章的大部分,多数是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间写的。我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间还写了好几篇「基督教讲话」,这是阐发基督教教义的论文,将来写完了还要另出专集。附录的几篇,是抗战初期写的,因为内容与其他各篇略有不同,所以没有放在正文里面。

[1]这些文章写作的时期,是中国历史转捩的伟大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人民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变:从抗战的团结到内战的分裂;从胜利的期望到战后的幻灭;从暴虐的统治到民主的专政;从外力的依赖到自力的更生。这都是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间所发生的事。在这短短的十二年中,中国人民打倒了顽强腐恶的封建力量,打倒了狠毒阴险的帝国主义, 从半殖民地的地位中挣脱出来,变成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一件空前的事,也是世界历史一件具有异常重要意义的事。在这一个时期中,中国从黑暗走到光明。

[2] 黑暗与光明──这是一个多么鲜明而强烈的对照,然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从黑暗方面说,这十二年是一大串的恐怖与屠杀,是官僚政治极度的腐败,是人民生活的困苦顚连。在这阴森的子夜中,无数的人都发出一个问号:什么时候才会天亮?然而也正在这阴森的子夜中,无数的人都站立起来,为真理与正义,作英勇的斗争。李公朴,闻一多,陶行知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3] 在另一方面,人民解放的力量,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的力量进攻。因 为它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要求,所以它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因而胜利地完全它的任务。

这本书里面所搜集的文章,一大部份是讨论一般政治,社会和国际问题的;也有不少的成分是讨论宗教问题的。但不管是一般问题,或宗教问题,讨论的重点,都在民主与反民主,和湗与战鬴,光明与黑暗,理智与迷信。尤其是讨论宗教问题的文章,它们都是带着挑战性与刺激性的。〈耶稣有没有恨?〉这一篇文章曾经引起基督教同道广泛的讨论;〈基督教的时代悲剧〉和〈基督教的改造〉这两篇文章都受到国内外读者极大的注意。前一篇有一个英译本,后一篇则至少有五个英译本。这是我所意想不到的。

[4]关于讨论一般问题的文章,因为时间的不同,政治环境的不同,读者对象的不同,和作者自己思想的演变,它们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不会完全一致。有些文章,本来应当加以修改,但除了极少数的几篇以外,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修改某一地方,会影响到一篇文章的完整性,不若保存原来的面目,让它成为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了时代,也反映了作者在某一时期思想的真相。

[5]好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记着着作的年月,读者对于各篇背景的了解,不致茫无头绪。

我对于[于]中国的前途,当然是乐观的。我并不否认: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应付的困难,许多应当克服的弱点;但我相信:中国已经走上一条康庄大路,从今以后,中国人不再受到封建力量的统治,不再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许多基督教的学者,强调人性中恶的因素,强调人类进步的|相对性,因而对社会革命表示怀疑和冷淡的态度,甚至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这种见解,不但是错误的,并且充满了麻醉性。

[6] 我们坚决地反对这种思想;我们要用我们全副的力量,去鬴取每一个可能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任何的时代中,人类都具有充分的力量去驱逐黑暗,迎接光明。在新中国的远景中,苏联应当是我们的鼓励与安慰。三十二年以来,她遭受敌人无数的攻击,侮蔑,咒诅,然而她还是急速地生长,勇勐地前进。

[7] 时间和事实证明了她并没有失败;相反的,诋毁她的人们却弄得焦头烂额,啼笑皆非。这本书的付印,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的前夕;这本书的出版,是在这个会议辉煌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以后。我幸运地参加了这个历史性的会议;我亲眼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8]黑暗是过去了,光明是开始了;我们应当为此而欢忻[欣]鼓舞,预祝这个新生国家无可限量的远大前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而且充满了艺术感。它不像是一些畅销书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写得平淡无奇,而是带着作者特有的气质,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能够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或者烘托出故事的氛围。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每一笔都充满了意境。我猜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一定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对文字的把握,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能够将平凡的文字,变成触动人心的艺术品。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就让我非常有感触。那是一种很经典的、带着点复古味道的插画风格,色彩上,深邃的暗蓝色和耀眼的金黄色交织在一起,光影的处理特别有层次感,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某种力量在拉扯。我拿到书的时候,忍不住在书店里多看了几眼,那种神秘又充满希望的感觉,瞬间就抓住了我。封面上的人物剪影,看不清具体的面容,但他们的姿态,一个仿佛在挣扎,另一个则伸出了手,非常有故事性。我猜想,这“黑暗与光明”不仅仅是环境的描绘,更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两种人生选择的象征。我期待作者能用他独到的笔触,去描绘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难以言说的挣扎与救赎。台湾的书籍市场,这种带有哲学思辨和艺术气息的作品,一直都有不少拥趸,而这本书,无疑又为这个群体带来了一个新的惊喜。它就像是一扇门,推开它,就能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世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扇门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会引导我走向何方。

评分

我特别喜欢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叙事方式,读起来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本书的文字,我刚翻开几页,就感觉像是被一种有魔力的声音牵引着,每一个词语都像一颗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者在描述场景的时候,非常细腻,那种微风拂过脸颊的感觉,雨滴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着的一种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气息,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之前读过一些书,虽然也很不错,但总感觉少了那么点“魂”。而这本书,我能感觉到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力都注入了进去,文字不再是死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在呼吸。这种叙事,不像是一篇报告,更像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或者一部色彩斑斓的电影。我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也一定拥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会如何去刻画他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让我充满了好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猜想,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倾注了大量的思考和情感。他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而是敢于去直面它,去探索它,去剖析它。但同时,他也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暖和充满力量的方式,去展现光明的一面。我喜欢这种平衡感,它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沉重。在台湾,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书籍,而这本书,它没有说教,而是用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一个鲜活的人物群像,去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会对“黑暗”和“光明”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体验,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读到书中的某些段落,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那种文字的力量,那种情感的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类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那些我们自己都可能忽略,或者不愿承认的部分。他笔下的角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在善与恶之间摇摆,在希望与绝望中徘徊。这种真实感,非常打动我。我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过,而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知己,它用文字替我说出了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而且,作者的文字也很有力量,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最恰当的比喻,去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内心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