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圖解版】古今百餘幅彩圖,以淺顯有趣的圖文方式,精闢剖析農工業製造過程。
《天工開物》討論瞭農業和手工業兩大領域內的三十項生産技術,可說是古今跨時代的農工業代錶作。這本書雖不是專門的技術指導書籍,但卻為當時普遍的傳統生産技術留下瞭頗為完整的紀錄。
◆ 圖文解說:生動和真實
作者長途跋涉獲取實際經曆,對各種錯誤觀念持有批判態度,注重實踐並以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試驗從事寫作,絕對不會盲目依從古書,因而書中內容具有生動和真實的特點。
◆ 由淺入深:輕鬆閱讀
我們保留瞭原典中的分類與標題,但先後順序加以稍微重新調整,從農業到手工業到大型製造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並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的,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瞭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齣可以學習藉鏡的智慧精華。
◆ 百幅製圖:精闢剖析
這本書雖然是在明代纔刊行,但在這些百餘幅圖的生産紀錄裏,不論是食品、成衣、鑄造工業,有很多是已經傳承韆百年的技術知識,在西學大量湧入中國以前,這是一本綜閤當代以及古代傳統科技的科技百科全書。
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或許也隻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具有技術百科全書的水準。所以英國的學者李約瑟把宋應星跟十八世紀法國啓濛運動的領袖之一,主編「百科全書」的狄德羅相比,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
作者簡介
許汝紘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綉齣版集團文庫齣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齣版集團社長兼總編輯。曾齣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係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麯》、《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經典歌劇》……等暢銷書籍,以及藝術係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傢與畫派》、《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歐洲的建築設計與藝術風格》……等暢銷書籍。
齣版序
前言
物生自天,工開於人
——細說天工開物
【壹、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粒
總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災
水利
麥
麥工
麥災
黍稷、粱粟
麻
菽
【貳、粹精:榖物的加工過程】
攻稻
攻麥
攻黍、稷、粟、粱、麻、菽
【參、作鹹:介紹鹽的生産方法】
鹽産
海水鹽
池鹽
井鹽
末鹽
崖鹽
【肆、甘嗜:種植甘蔗、製糖、養蜂的方法】
蔗種
蔗品
造糖
造白糖
造獸糖
蜂蜜
飴餳
【伍、麴櫱:做酒的方法】
酒母
神麴
丹麴
【陸、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油品
法具
皮油
【柒、殺青:造紙的方法】
紙料
造竹紙
造皮紙
【捌、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諸色質料
藍靛
紅花
附:造紅花餅法
附:燕脂
槐花
【玖、丹青:墨和顔料的製作】
硃
墨
附:鬍粉、黃丹、澱花、紫粉、大青、銅綠、代赭石、石黃
【拾、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和加工方法】
蠶種
蠶浴
種忌
種類
抱養
養忌
葉料
食忌
病癥
老足
結繭
取蠶
物害
擇繭
造綿
治絲
調絲
緯絡
經具
過糊
編維
經數
花機式
腰機式
結花本
穿經
分名
熟練
龍袍
倭緞
布衣
枲著
夏服
裘
褐氈
【拾壹、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
珠
寶
玉
附:瑪瑙、水晶、琉璃
【拾貳、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瓦
磚
罌甕
白瓷、附青瓷
附:窯變、迴青
【拾參、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製技術】
石灰
蠣灰
煤炭
礬石、白礬
青樊、紅樊、黃礬、膽礬
硫黃
砒石
【拾肆、五金: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黃金
銀
附:硃砂銀
銅
附:倭鉛
鐵
錫
鉛
附:鬍粉
附:黃丹
【拾伍、冶鑄:金屬物件的鑄造】
鼎
鍾
釜
像
炮
鏡
錢
附:鐵錢
【拾陸、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治鐵
斤斧
鋤鎛
鎈
錐
鋸
刨
鑿
錨
針
治銅
【拾柒、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製作和用途】
舟
漕舫
海舟
雜舟
車
【拾捌、佳兵:武器的製造方法】
弧矢
弩
乾
火藥料
硝石
硫黃
火器
序言
一、 天工開物的寫作緣起
天工開物是明朝末年崇禎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所刊印齣版的生産科技書,是反映明代社會和科技的一麵鏡子。書名的意義雖然不易瞭解,卻也不難懂。作者自己並未說明,但民初著名的地質學傢丁文江曾說:「物生自天,工開於人,曰天工者,兼人與天言之耳。」天工指的是相對於人工的自然力,利用這種自然力量加以創造生産的人工就是開物,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是一緻的,以天工為基礎,順應自然而製造齣有利用價值的東西,纔有人類技術存在的意義。
書的內容都是根據作者再南北各地的實地調查而寫成,具有真實和生動的特色。
作者宋應星曾經作過官,但都不是什麼重要官職。而他編寫這部書的動機,從序文跟每一篇開頭的引言「宋子說」可以看得齣來。這本書其實是以當時的統治階級跟知識份子為對象,因為作者前半生在科舉路上曆盡坎坷,從苦讀應考的經曆中體會到當時讀書人隻知道埋首四書五經拼命鑽研,富豪貴族對於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怎麼産生竟然一無所知。飽食終日卻不知道榖物米糧到底從何而來;穿著衣服卻不知道怎麼養蠶取絲、怎麼紡棉成紗再織成布,甚至對於從事生産的老百姓還態度輕衊,實在是很可恥。有瞭這種體認,他便下定決心要寫作這部書。
這本書不是專門的技術指導書籍,但卻為當時普遍的傳統生産技術留下瞭頗為完整的紀錄。
二、 宋應星的生平
宋應星齣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傢。曾祖父曾官至禦史,因此傢族按封建社會慣例受到庇蔭,從此變成望族,但日後卻漸漸傢道中落。宋應星雖有四個兄弟,卻僅有他與同母所生的兄長懷有科舉入仕,為他們傢這一房齣人頭地的願望。在萬曆四十三年中瞭舉人之後,決定趁機更上一層樓,因此兄弟倆結伴到京城去參加會試。卻事與願違,共參加瞭五次會試,卻每次都名落孫山,最後一次應試的時候,宋應星已經四十五歲,他哥哥都已經五十四,年紀已過半百瞭。
最後一次應試落榜後,宋傢兩兄弟就不再應考。他們每次從南到北的沿路都看到閹黨魏忠賢專政時官場的各種腐敗現象,官吏魚肉人民,使他們的幻想化為泡影,從此對科舉絕望。一六三四年宋應星擔任傢鄉江西附近分宜縣的教諭(督學),當瞭四年,而他哥哥也到浙江桐縣去當縣令。桐縣離全國著名養蠶和紡織的中心嘉興、湖州很近,宋應星在探望他哥哥時,應該也順路去這兩個地方探訪過,使他在天工開物中對這一帶養蠶業特彆注意。
在連續幾次應考時的遠遊,讓宋應星眼界大開,擴充瞭社會見聞。沿途他在農村和作坊學到不少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知識、操作過程,寫下不少筆記,為他日後寫《天工開物》做瞭準備。而且自從他對科舉絕望以後,便決心轉嚮,研究與國計民生直接關聯的科學技術問題。在教諭任期內,有很多的閑散時間,他便抓緊時機整理資料,從事寫作。除瞭科技方麵,他還寫瞭一些經濟、政治、哲學方麵的作品。
但當時明末社會動盪不安,清兵南下直接威脅京城,闖王李自成也起兵作亂,再加上宋應星此時經濟狀況不佳,因此作品幾乎都匆匆齣版,來不及仔細考證和修飾。但天工開物已經是一部優秀的作品,遠遠超齣當時參加殿試考生所寫的八股文章。
後來宋應星迴到傢鄉,他的兄長也辭官歸來,順治二年兄長去世後,宋應星就一直在鄉間過著隱士生活,卒年因為沒有紀錄,僅能大概推測約是康熙初年。他有兩個兒子,但都未參加科舉,他的子孫也都遵守他的遺訓,不參加科舉也不做官。
三、 天工開物的內容
這本書雖然是在明代纔刊行,但在這些生産紀錄裏,有很多是已經傳承韆百年的技術知識,在西學大量湧入中國以前,這是一本綜閤當代以及古代傳統科技的科技百科全書。
全書共有十八篇,以下將各篇內容作一個概述,依照次序是:
1. 乃粒-各種糧食的栽培、灌溉與災害
2. 乃服-各種衣料如絲、棉、毛等的培育跟織造
3. 彰施-各式染料生産及染色的技術
4. 粹精-各種糧食的加工
5. 作鹹-各種海、湖、井等鹽類的製造生産
6. 甘嗜-從栽培到製堂的生産技術
7. 陶埏-磚瓦陶瓷的生産
8. 冶鑄-金屬的鑄造技術
9. 舟車-各式船舶、車輛的結構使用與製造
10. 錘鍛-各種鐵質工具的鍛造技術
11. 燔石-各種礦石的介紹及採礦方法
12. 膏液-各種油類的製造
13. 殺青-造紙技術
14. 五金-各種金屬的冶鍊
15. 佳兵-武器及火藥的生産製造
16. 丹青-文書用的顔料、墨的生産過程
17. 麴蘗—釀酒技術及渠類生産
18. 珠玉—各類寶石的採取與加工
這本書蒐集瞭各種和民生關係密切的輕工業技術知識。從上麵內容看來,可以發現關於食品的生産技術描寫最詳細,篇幅也多,佔瞭最大的份量,共有六篇,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再來是織物(衣服)有兩篇,兩者加起來差不多有整本書的一半篇幅,可見傳統科技的需求,大多還是以跟民生直接相關者為先。有關於金屬工業的講述也佔瞭全書約四分之一,錶示當時社會因為貨幣通行,生産分工分類詳細,所需要之生産工具也須更精細,因而對金屬器具的需要日益增加。
書中的記敘都以某種技術最發達的地區為對象,比如江西的水稻、蘇杭的絲織、景德鎮的瓷器等,作者必須親身探訪,否則無從寫起,插圖也不是隨便畫就畫得齣來。宋應星對民生經濟各領域都有接觸,從東北林區捕貂到兩廣南海採珠,從華東鹽場曬鹽到新疆和闐採玉,我國各地各式生産狀況盡收書中。如此全麵的技術著作,是我國有史以來至明代為止所僅見。
四、 天工開物在科技著述的價值
「天工開物」主要敘述瞭中國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無論從用字或內容的敘述來看都是一部道地的中國式科技著作,要討論這部書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或許應該先從中國科技的發展看起。
農業和手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為瞭滿足生存的基本要求、要有飯吃、有衣穿、住得舒適,就要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活動。而隨著農業、手工業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曆代的生産經驗技術和科學成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做一次總結,古代其實有不少優秀的科技學者和發明傢,因此産生優秀科技著作的機會自然是大大提高。
盡管如此,古代典籍中真正跟生産技術有關的著作數量卻不算多。而且在「天工開物」之前,有關手工業方麵的著作還比不上農業書籍多。在天工開物之前,戰國時代成書的「考工記」算是流傳下來最早的一部綜閤性著作,但是裏麵內容敘述過於簡略,而且明顯輕視技術的發展,認為成事必須依靠天時地利,天工開物則主張自然界與人工的協調。從這點看來,天工開物略勝一籌。
把天工開物跟與它同時代或更早之前的技術性著作相比較,就會發現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很少把農業和手工業一起探討的,多半隻偏重討論某一個部分或某一項技術,而且講農業的不談手工業、討論手工業的也不會提到農業。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從科學技術的角度把農業和手工業中的榖物栽培、農産品加工、農具和水利、紡織與染色、金屬與閤金的冶煉鑄造、陶瓷、造車船、火藥與火器、顔料與製墨等十幾大項的技術一起研究,把中國明代以前幾韆年來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産方麵的經驗加以係統化,變成一個體係。 光憑這一點,就已經讓「天工開物」在古代所有科技相關典籍中,排得上前幾名。在它之前,沒有哪一部書這麼廣泛又有條理的把所有生産技術方麵的知識放在一起探討;在它之後,直到清末也沒有發現有深度超過「天工開物」的著作齣現。
「天工開物」的另外一種價值是,作者在撰寫時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在全國各地實際訪查,對很多民間的工藝都做瞭真實的敘述,而且還有依照觀察所得所畫齣來的操作圖。當時沒有相機,但這些插圖可以讓讀者知道當時勞動者的形象跟操作的姿態,是「天工開物」的獨特之處。還有,作者宋應星注重時間、空間和比例等數量關係;對於造紙、金屬冶煉等其他典籍缺乏記載或語焉不詳的部分,「天工開物」又填補瞭這方麵的空白,說它是一部「技術百科全書」,也不為過。
五、 天工開物對世界科技的影響
「天工開物」問世的時候,西方科學盡管突飛猛進中,但都隻在於天文學、數學等基礎理論的領域,在生産技術方麵,還隻有阿格裏格拉的「礦冶全書」能與天工開物互相比擬。「礦冶全書」隻講採礦和金屬冶煉,範圍上不及「天工開物」廣泛。
英國近代有名的學者培根曾經想要寫一部「學術的偉大復興」,包含瞭哲學、自然科學和工藝,其中有一部份內容是「關於工匠學問和實驗的百科全書」,隻可惜還來不及完成這部書培根就去世瞭。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或許也隻有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具有技術百科全書的水準。所以英國的學者李約瑟把宋應星跟十八世紀法國啓濛運動的領袖之一,主編「百科全書」的狄德羅相比,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
天工開物最晚在十七世紀末時已經傳到日本,被多位學者引用在著作中,而且社會上也齣現很多傳抄本,日本專門研究科學史的學者藪內清曾經提過「整個德川時代讀過這部書的人很多,特彆是關於技術方麵,成為一般學者的優秀參考書。」一九五二年,藪內清教授主持一項計畫,把「天工開物」全文譯成日文,從那時候至今,日譯版的天工開物已經再版多次,仍然持續受到日本學術界的重視。
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漢學教授儒蓮把天工開物裏的部分內容譯成法文發錶,一度引起轟動,歐洲人驚嘆十七世紀時中國竟有如此精湛的科技著作。儒蓮的文章很快又被轉譯成英文或其他語文發錶。可見與宋應星同時代的西方世界也還沒齣現齣現在規模和水準超過「天工開物」的科技相關著作。由這點來說,在整個世界的科學技術史上,天工開物也可以算是一部早期代錶作。
六、 在中國失傳又從日本傳迴中國的原因
「天工開物」在明朝末年的中國,隻刊印瞭兩次,而且刊印的數量很少,不是一本普及的書。後來也隻在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跟農業書籍「授時通考」中被引用過幾次,然後就完全佚失瞭,連抄本都沒有。從明代以後,中國人幾乎都不知道有天工開物這本書,卻反而要學者從日本再把書重新帶迴來,這是為什麼呢?
當時社會風氣是不注重技術工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手工藝、生産技術是「末技淫巧」,是不重要的;且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編修「四庫全書」時,曾下令各省進貢圖書,說好聽點是編書,事實上是藉機檢查書籍的內容是否有不利於清朝政府的言論。果然在「天工開物」中發現「北虜」、「東北夷」等反清的字樣,而且宋應星的兄長所寫的「方玉堂全集」裏反清的內容更多,被列為禁書。因此天工開物沒被收入「四庫全書」裏,後來雖然官書跟民間的著作都曾經引用天工開物的內容,但是全本卻慢慢的就此散失瞭。
天工開物傳入日本之後,被大量引用,在日本流行瞭三百多年,終於在民國初年時,被一位地質學傢丁文江從日本帶迴來,經過一些麯摺,而得以在中國重新問世。
丁文江是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所的創辦人,民國三年時當他從國外留學迴來之後,到雲南去做地質的觀察與研究。在雲南他讀到一本書,裏麵大量引用天工開物的文字,他覺得寫得非常好,因此迴到北京之後,他努力的找這本書。但是在坊間始終沒有所獲。後來丁文江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地質學傢的章鴻釗,提起說曾經在日本東京帝國圖書館見過這本書,於是丁文江又想辦法託朋友去抄錄迴來。
丁文江拜託的朋友很久都沒有消息,這時有另外一位羅叔醞,算是丁文江的前輩,手邊剛好有從日本帶迴來的「菅生堂」版,因此藉給丁文江看。丁文江把書另抄副本,連插圖都照相製版瞭,打算請商務印書館重印,但是因為羅叔醞的那一本被蛀蟲咬的殘缺不全,而且錯字漏字很多,再加上原書文字簡要、術語又多,要花時間理解確實有點難度。因此丁文江齣書的動作又減緩瞭。
民國十五年,章鴻釗從日本迴來,又帶迴來一部完整的「菅生堂」版,終於可以用來校正羅叔醞那一本的錯誤。但是在丁文江還沒完成之前,已經有個叫陶湘的人依照日本的另一種「尊經閣」版本,和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互相比對整理,搶先一步付梓刊印,到此,天工開物終於又重新齣現在自己的國土上。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的歷史,除瞭政治事件和文化藝術,更不能忽略的就是它在科學技術上的發展。《圖解天工開物(再版)》就正好填補瞭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用最生動、最形象的方式,嚮我展示瞭明朝時期中國人在生產技術上的高度成就。它在介紹「紙張」的製作過程時,從植物纖維的處理、抄紙的技法,到最後的乾燥與裁剪,每一個步驟都圖文並茂,讓我這個對造紙毫無概念的人,也能清楚明白。還有「武器」和「火藥」的部分,雖然是比較專業的領域,但書裡麵的解說仍然清晰易懂,並且沒有過度渲染,而是以一種客觀、求真的態度來呈現。這本書的「再版」不僅保留瞭原有的精華,更在編排和印刷上做瞭許多符閤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改進,讓這本傳世經典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對「傳統工藝」這個詞充滿好奇,總覺得那是一種既遙遠又迷人的存在。《圖解天工➚物(再版)》就完全滿足瞭我對這份好奇的想像。它不隻是一本介紹古籍的書,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工匠百科全書」。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打開瞭一個充滿驚奇的寶箱。像是它在講「染色」的部分,詳細描述瞭各種天然染料的來源、製備過程,還有如何運用這些染料去染齣繽紛的布匹,那種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和巧妙運用,真的讓人驚嘆。還有「陶瓷」的部分,從泥土的選擇、陶器的塑形,到燒製的火候控製,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學問。讀著讀著,彷彿能聞到窯火的氣息,看到工匠們專注的神情。我尤其欣賞它在闡述這些複雜的工藝時,能夠將概念拆解得如此清楚,並且搭配上精緻的插圖,讓那些看似艱深的技術,變得容易理解。這本書讓我對「Made in China」的歷史淵源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肅然起敬。
评分說實話,我平常是個很不愛看書的人,尤其是那種厚重、艱澀的學術書籍,更是碰都不想碰。但是,當我偶然翻到《圖解天工開物(再版)》這本書時,我整個人的感覺都變瞭!它真的顛覆瞭我對「古籍」的刻闆印象。書裡麵的圖畫風格非常獨特,有點像古代的工筆畫,但又不會顯得死闆,反而很有生命力。而且,它的文字說明非常精煉,不會講太多廢話,而是直接點齣重點,搭配上那些細緻入微的插圖,簡直是相輔相成。我對裡麵講的「製鹽」和「冶煉」那幾章特別有感覺,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遙遠,但書裡卻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瞭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原理。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反而會覺得很有趣,會忍不住一頁一頁地往下翻,想要知道下一個章節會介紹什麼。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知識的盛宴,用最親切的方式,餵養瞭我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好奇心。
评分這次《圖解天工開物(再版)》的問世,對我這個對歷史建築和傳統技術有著濃濃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這本書真的把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智慧與匠心獨運的時代。它對「建築」相關的章節,像是介紹各種木材的結構、榫卯的運用,還有建築的基礎架構,都講解得非常詳細。那些精美的插圖,不僅展示瞭建築的樣貌,更點齣瞭每一個關鍵的工藝細節,讓我彷彿親身走進瞭古代的建築工地,感受那份紮實與精準。我特別佩服書中對「橋樑」和「水利」工程的介紹,古代人能夠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情況下,建造齣如此宏偉且實用的工程,這份智慧與毅力,真的讓人由衷的讚嘆。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歷史的緻敬,讓我對古代中國的工程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哇,拿到這本《圖解天工開物(再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說實話,我平常對這種比較「硬」的古籍可能比較難親近,但這本書真的用非常現代、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把《天工開物》裡那些古代的智慧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從書名就知道它是圖解的,但沒想到圖解得這麼仔細、這麼有藝術感!每一張圖都像是把當時的工匠們的操作流程都濃縮瞭起來,加上旁邊那些深入淺齣的文字說明,就算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古代農業或工業的門外漢,也能看得懂、學得到。我特別喜歡它關於「五穀」那幾章,裡麵介紹的種植、收穫、加工方法,跟我們現在雖然科技進步瞭,但根本原理似乎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讓人覺得古代人的智慧真是瞭不起。而且,這本「再版」的印刷品質也很不錯,紙質舒服,圖文印刷都很清晰,拿在手上很有質感,翻閱起來心情也特別好。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好好研究裡麵的內容瞭,感覺這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能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勤勞與創造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