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获行政院新闻局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推荐
【图解版】古今百余幅彩图,以浅显有趣的图文方式,精辟剖析农工业制造过程。
《天工开物》讨论了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领域内的三十项生产技术,可说是古今跨时代的农工业代表作。这本书虽不是专门的技术指导书籍,但却为当时普遍的传统生产技术留下了颇为完整的纪录。
◆ 图文解说:生动和真实
作者长途跋涉获取实际经历,对各种错误观念持有批判态度,注重实践并以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试验从事写作,绝对不会盲目依从古书,因而书中内容具有生动和真实的特点。
◆ 由浅入深:轻松阅读
我们保留了原典中的分类与标题,但先后顺序加以稍微重新调整,从农业到手工业到大型制造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的,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镜的智慧精华。
◆ 百幅制图:精辟剖析
这本书虽然是在明代才刊行,但在这些百余幅图的生产纪录里,不论是食品、成衣、铸造工业,有很多是已经传承千百年的技术知识,在西学大量涌入中国以前,这是一本综合当代以及古代传统科技的科技百科全书。
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上,或许也只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具有技术百科全书的水准。所以英国的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跟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相比,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作者简介
许汝纮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曾任震旦集团杂志社总编辑、锦绣出版集团文库出版公司总编辑兼行销企划部总监、云门咖啡行销总监,现任高谈文化出版集团社长兼总编辑。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乐系列书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经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经典歌剧》……等畅销书籍,以及艺术系列书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画及其画家与画派》、《比亚兹莱的插画世界》、《欧洲的建筑设计与艺术风格》……等畅销书籍。
出版序
前言
物生自天,工开于人
——细说天工开物
【壹、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粒
总名
稻
稻宜
稻工
稻灾
水利
麦
麦工
麦灾
黍稷、粱粟
麻
菽
【贰、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攻稻
攻麦
攻黍、稷、粟、粱、麻、菽
【参、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盐产
海水盐
池盐
井盐
末盐
崖盐
【肆、甘嗜:种植甘蔗、制糖、养蜂的方法】
蔗种
蔗品
造糖
造白糖
造兽糖
蜂蜜
饴饧
【伍、麴櫱:做酒的方法】
酒母
神麴
丹麴
【陆、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油品
法具
皮油
【柒、杀青:造纸的方法】
纸料
造竹纸
造皮纸
【捌、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诸色质料
蓝靛
红花
附:造红花饼法
附:燕脂
槐花
【玖、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朱
墨
附:胡粉、黄丹、淀花、紫粉、大青、铜绿、代赭石、石黄
【拾、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蚕种
蚕浴
种忌
种类
抱养
养忌
叶料
食忌
病症
老足
结茧
取蚕
物害
择茧
造绵
治丝
调丝
纬络
经具
过煳
编维
经数
花机式
腰机式
结花本
穿经
分名
熟练
龙袍
倭缎
布衣
枲着
夏服
裘
褐毡
【拾壹、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珠
宝
玉
附:玛瑙、水晶、琉璃
【拾贰、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瓦
砖
罂瓮
白瓷、附青瓷
附:窑变、回青
【拾参、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烧制技术】
石灰
蛎灰
煤炭
矾石、白矾
青樊、红樊、黄矾、胆矾
硫黄
砒石
【拾肆、五金:金属的开採和冶炼】
黄金
银
附:朱砂银
铜
附:倭铅
铁
钖
铅
附:胡粉
附:黄丹
【拾伍、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鼎
钟
釜
像
炮
镜
钱
附:铁钱
【拾陆、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治铁
斤斧
锄镈
鎈
锥
锯
刨
凿
锚
针
治铜
【拾柒、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舟
漕舫
海舟
杂舟
车
【拾捌、佳兵:武器的制造方法】
弧矢
弩
干
火药料
硝石
硫黄
火器
序言
一、 天工开物的写作缘起
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崇祯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所刊印出版的生产科技书,是反映明代社会和科技的一面镜子。书名的意义虽然不易了解,却也不难懂。作者自己并未说明,但民初着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曾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天工指的是相对于人工的自然力,利用这种自然力量加以创造生产的人工就是开物,与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致的,以天工为基础,顺应自然而制造出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有人类技术存在的意义。
书的内容都是根据作者再南北各地的实地调查而写成,具有真实和生动的特色。
作者宋应星曾经作过官,但都不是什么重要官职。而他编写这部书的动机,从序文跟每一篇开头的引言「宋子说」可以看得出来。这本书其实是以当时的统治阶级跟知识份子为对象,因为作者前半生在科举路上历尽坎坷,从苦读应考的经历中体会到当时读书人只知道埋首四书五经拼命钻研,富豪贵族对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怎么产生竟然一无所知。饱食终日却不知道谷物米粮到底从何而来;穿着衣服却不知道怎么养蚕取丝、怎么纺棉成纱再织成布,甚至对于从事生产的老百姓还态度轻蔑,实在是很可耻。有了这种体认,他便下定决心要写作这部书。
这本书不是专门的技术指导书籍,但却为当时普遍的传统生产技术留下了颇为完整的纪录。
二、 宋应星的生平
宋应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曾官至御史,因此家族按封建社会惯例受到庇荫,从此变成望族,但日后却渐渐家道中落。宋应星虽有四个兄弟,却仅有他与同母所生的兄长怀有科举入仕,为他们家这一房出人头地的愿望。在万历四十三年中了举人之后,决定趁机更上一层楼,因此兄弟俩结伴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却事与愿违,共参加了五次会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应试的时候,宋应星已经四十五岁,他哥哥都已经五十四,年纪已过半百了。
最后一次应试落榜后,宋家两兄弟就不再应考。他们每次从南到北的沿路都看到阉党魏忠贤专政时官场的各种腐败现象,官吏鱼肉人民,使他们的幻想化为泡影,从此对科举绝望。一六三四年宋应星担任家乡江西附近分宜县的教谕(督学),当了四年,而他哥哥也到浙江桐县去当县令。桐县离全国着名养蚕和纺织的中心嘉兴、湖州很近,宋应星在探望他哥哥时,应该也顺路去这两个地方探访过,使他在天工开物中对这一带养蚕业特别注意。
在连续几次应考时的远游,让宋应星眼界大开,扩充了社会见闻。沿途他在农村和作坊学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知识、操作过程,写下不少笔记,为他日后写《天工开物》做了准备。而且自从他对科举绝望以后,便决心转向,研究与国计民生直接关联的科学技术问题。在教谕任期内,有很多的闲散时间,他便抓紧时机整理资料,从事写作。除了科技方面,他还写了一些经济、政治、哲学方面的作品。
但当时明末社会动盪不安,清兵南下直接威胁京城,闯王李自成也起兵作乱,再加上宋应星此时经济状况不佳,因此作品几乎都匆匆出版,来不及仔细考证和修饰。但天工开物已经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远远超出当时参加殿试考生所写的八股文章。
后来宋应星回到家乡,他的兄长也辞官归来,顺治二年兄长去世后,宋应星就一直在乡间过着隐士生活,卒年因为没有纪录,仅能大概推测约是康熙初年。他有两个儿子,但都未参加科举,他的子孙也都遵守他的遗训,不参加科举也不做官。
三、 天工开物的内容
这本书虽然是在明代才刊行,但在这些生产纪录里,有很多是已经传承千百年的技术知识,在西学大量涌入中国以前,这是一本综合当代以及古代传统科技的科技百科全书。
全书共有十八篇,以下将各篇内容作一个概述,依照次序是:
1. 乃粒-各种粮食的栽培、灌溉与灾害
2. 乃服-各种衣料如丝、棉、毛等的培育跟织造
3. 彰施-各式染料生产及染色的技术
4. 粹精-各种粮食的加工
5. 作咸-各种海、湖、井等盐类的制造生产
6. 甘嗜-从栽培到制堂的生产技术
7. 陶埏-砖瓦陶瓷的生产
8. 冶铸-金属的铸造技术
9. 舟车-各式船舶、车辆的结构使用与制造
10. 锤锻-各种铁质工具的锻造技术
11. 燔石-各种矿石的介绍及採矿方法
12. 膏液-各种油类的制造
13. 杀青-造纸技术
14. 五金-各种金属的冶鍊
15. 佳兵-武器及火药的生产制造
16. 丹青-文书用的颜料、墨的生产过程
17. 麴蘗—酿酒技术及渠类生产
18. 珠玉—各类宝石的採取与加工
这本书蒐集了各种和民生关系密切的轻工业技术知识。从上面内容看来,可以发现关于食品的生产技术描写最详细,篇幅也多,佔了最大的份量,共有六篇,约佔全书的三分之一。再来是织物(衣服)有两篇,两者加起来差不多有整本书的一半篇幅,可见传统科技的需求,大多还是以跟民生直接相关者为先。有关于金属工业的讲述也佔了全书约四分之一,表示当时社会因为货币通行,生产分工分类详细,所需要之生产工具也须更精细,因而对金属器具的需要日益增加。
书中的记叙都以某种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为对象,比如江西的水稻、苏杭的丝织、景德镇的瓷器等,作者必须亲身探访,否则无从写起,插图也不是随便画就画得出来。宋应星对民生经济各领域都有接触,从东北林区捕貂到两广南海採珠,从华东盐场晒盐到新疆和阗採玉,我国各地各式生产状况尽收书中。如此全面的技术着作,是我国有史以来至明代为止所仅见。
四、 天工开物在科技着述的价值
「天工开物」主要叙述了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无论从用字或内容的叙述来看都是一部道地的中国式科技着作,要讨论这部书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或许应该先从中国科技的发展看起。
农业和手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要有饭吃、有衣穿、住得舒适,就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活动。而随着农业、手工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生产经验技术和科学成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总结,古代其实有不少优秀的科技学者和发明家,因此产生优秀科技着作的机会自然是大大提高。
尽管如此,古代典籍中真正跟生产技术有关的着作数量却不算多。而且在「天工开物」之前,有关手工业方面的着作还比不上农业书籍多。在天工开物之前,战国时代成书的「考工记」算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着作,但是里面内容叙述过于简略,而且明显轻视技术的发展,认为成事必须依靠天时地利,天工开物则主张自然界与人工的协调。从这点看来,天工开物略胜一筹。
把天工开物跟与它同时代或更早之前的技术性着作相比较,就会发现在古代科技着作中很少把农业和手工业一起探讨的,多半只偏重讨论某一个部分或某一项技术,而且讲农业的不谈手工业、讨论手工业的也不会提到农业。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把农业和手工业中的谷物栽培、农产品加工、农具和水利、纺织与染色、金属与合金的冶炼铸造、陶瓷、造车船、火药与火器、颜料与制墨等十几大项的技术一起研究,把中国明代以前几千年来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加以系统化,变成一个体系。 光凭这一点,就已经让「天工开物」在古代所有科技相关典籍中,排得上前几名。在它之前,没有哪一部书这么广泛又有条理的把所有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放在一起探讨;在它之后,直到清末也没有发现有深度超过「天工开物」的着作出现。
「天工开物」的另外一种价值是,作者在撰写时完全靠自己的双脚在全国各地实际访查,对很多民间的工艺都做了真实的叙述,而且还有依照观察所得所画出来的操作图。当时没有相机,但这些插图可以让读者知道当时劳动者的形象跟操作的姿态,是「天工开物」的独特之处。还有,作者宋应星注重时间、空间和比例等数量关系;对于造纸、金属冶炼等其他典籍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部分,「天工开物」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说它是一部「技术百科全书」,也不为过。
五、 天工开物对世界科技的影响
「天工开物」问世的时候,西方科学尽管突飞勐进中,但都只在于天文学、数学等基础理论的领域,在生产技术方面,还只有阿格里格拉的「矿冶全书」能与天工开物互相比拟。「矿冶全书」只讲採矿和金属冶炼,范围上不及「天工开物」广泛。
英国近代有名的学者培根曾经想要写一部「学术的伟大复兴」,包含了哲学、自然科学和工艺,其中有一部份内容是「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的百科全书」,只可惜还来不及完成这部书培根就去世了。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上,或许也只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具有技术百科全书的水准。所以英国的学者李约瑟把宋应星跟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相比,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最晚在十七世纪末时已经传到日本,被多位学者引用在着作中,而且社会上也出现很多传抄本,日本专门研究科学史的学者薮内清曾经提过「整个德川时代读过这部书的人很多,特别是关于技术方面,成为一般学者的优秀参考书。」一九五二年,薮内清教授主持一项计画,把「天工开物」全文译成日文,从那时候至今,日译版的天工开物已经再版多次,仍然持续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
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着名的汉学教授儒莲把天工开物里的部分内容译成法文发表,一度引起轰动,欧洲人惊叹十七世纪时中国竟有如此精湛的科技着作。儒莲的文章很快又被转译成英文或其他语文发表。可见与宋应星同时代的西方世界也还没出现出现在规模和水准超过「天工开物」的科技相关着作。由这点来说,在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史上,天工开物也可以算是一部早期代表作。
六、 在中国失传又从日本传回中国的原因
「天工开物」在明朝末年的中国,只刊印了两次,而且刊印的数量很少,不是一本普及的书。后来也只在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跟农业书籍「授时通考」中被引用过几次,然后就完全佚失了,连抄本都没有。从明代以后,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有天工开物这本书,却反而要学者从日本再把书重新带回来,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社会风气是不注重技术工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手工艺、生产技术是「末技淫巧」,是不重要的;且清朝干隆皇帝下令编修「四库全书」时,曾下令各省进贡图书,说好听点是编书,事实上是借机检查书籍的内容是否有不利于清朝政府的言论。果然在「天工开物」中发现「北虏」、「东北夷」等反清的字样,而且宋应星的兄长所写的「方玉堂全集」里反清的内容更多,被列为禁书。因此天工开物没被收入「四库全书」里,后来虽然官书跟民间的着作都曾经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但是全本却慢慢的就此散失了。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之后,被大量引用,在日本流行了三百多年,终于在民国初年时,被一位地质学家丁文江从日本带回来,经过一些曲折,而得以在中国重新问世。
丁文江是北京大学地质研究所的创办人,民国三年时当他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到云南去做地质的观察与研究。在云南他读到一本书,里面大量引用天工开物的文字,他觉得写得非常好,因此回到北京之后,他努力的找这本书。但是在坊间始终没有所获。后来丁文江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地质学家的章鸿钊,提起说曾经在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见过这本书,于是丁文江又想办法託朋友去抄录回来。
丁文江拜託的朋友很久都没有消息,这时有另外一位罗叔酝,算是丁文江的前辈,手边刚好有从日本带回来的「菅生堂」版,因此借给丁文江看。丁文江把书另抄副本,连插图都照相制版了,打算请商务印书馆重印,但是因为罗叔酝的那一本被蛀虫咬的残缺不全,而且错字漏字很多,再加上原书文字简要、术语又多,要花时间理解确实有点难度。因此丁文江出书的动作又减缓了。
民国十五年,章鸿钊从日本回来,又带回来一部完整的「菅生堂」版,终于可以用来校正罗叔酝那一本的错误。但是在丁文江还没完成之前,已经有个叫陶湘的人依照日本的另一种「尊经阁」版本,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互相比对整理,抢先一步付梓刊印,到此,天工开物终于又重新出现在自己的国土上。
我一直覺得,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除了政治事件和文化藝術,更不能忽略的就是它在科學技術上的發展。《圖解天工開物(再版)》就正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知識空白。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用最生動、最形象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明朝時期中國人在生產技術上的高度成就。它在介紹「紙張」的製作過程時,從植物纖維的處理、抄紙的技法,到最後的乾燥與裁剪,每一個步驟都圖文並茂,讓我這個對造紙毫無概念的人,也能清楚明白。還有「武器」和「火藥」的部分,雖然是比較專業的領域,但書裡面的解說仍然清晰易懂,並且沒有過度渲染,而是以一種客觀、求真的態度來呈現。這本書的「再版」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精華,更在編排和印刷上做了許多符合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改進,讓這本傳世經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對「傳統工藝」這個詞充滿好奇,總覺得那是一種既遙遠又迷人的存在。《圖解天工➚物(再版)》就完全滿足了我對這份好奇的想像。它不只是一本介紹古籍的書,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工匠百科全書」。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打開了一個充滿驚奇的寶箱。像是它在講「染色」的部分,詳細描述了各種天然染料的來源、製備過程,還有如何運用這些染料去染出繽紛的布匹,那種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和巧妙運用,真的讓人驚嘆。還有「陶瓷」的部分,從泥土的選擇、陶器的塑形,到燒製的火候控制,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學問。讀著讀著,彷彿能聞到窯火的氣息,看到工匠們專注的神情。我尤其欣賞它在闡述這些複雜的工藝時,能夠將概念拆解得如此清楚,並且搭配上精緻的插圖,讓那些看似艱深的技術,變得容易理解。這本書讓我對「Made in China」的歷史淵源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肅然起敬。
评分說實話,我平常是個很不愛看書的人,尤其是那種厚重、艱澀的學術書籍,更是碰都不想碰。但是,當我偶然翻到《圖解天工開物(再版)》這本書時,我整個人的感覺都變了!它真的顛覆了我對「古籍」的刻板印象。書裡面的圖畫風格非常獨特,有點像古代的工筆畫,但又不會顯得死板,反而很有生命力。而且,它的文字說明非常精煉,不會講太多廢話,而是直接點出重點,搭配上那些細緻入微的插圖,簡直是相輔相成。我對裡面講的「製鹽」和「冶煉」那幾章特別有感覺,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遙遠,但書裡卻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原理。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反而會覺得很有趣,會忍不住一頁一頁地往下翻,想要知道下一個章節會介紹什麼。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知識的盛宴,用最親切的方式,餵養了我對古代科學技術的好奇心。
评分這次《圖解天工開物(再版)》的問世,對我這個對歷史建築和傳統技術有著濃濃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這本書真的把我帶回了那個充滿智慧與匠心獨運的時代。它對「建築」相關的章節,像是介紹各種木材的結構、榫卯的運用,還有建築的基礎架構,都講解得非常詳細。那些精美的插圖,不僅展示了建築的樣貌,更點出了每一個關鍵的工藝細節,讓我彷彿親身走進了古代的建築工地,感受那份紮實與精準。我特別佩服書中對「橋樑」和「水利」工程的介紹,古代人能夠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情況下,建造出如此宏偉且實用的工程,這份智慧與毅力,真的讓人由衷的讚嘆。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歷史的致敬,讓我對古代中國的工程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哇,拿到這本《圖解天工開物(再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說實話,我平常對這種比較「硬」的古籍可能比較難親近,但這本書真的用非常現代、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把《天工開物》裡那些古代的智慧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從書名就知道它是圖解的,但沒想到圖解得這麼仔細、這麼有藝術感!每一張圖都像是把當時的工匠們的操作流程都濃縮了起來,加上旁邊那些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就算是完全沒有接觸過古代農業或工業的門外漢,也能看得懂、學得到。我特別喜歡它關於「五穀」那幾章,裡面介紹的種植、收穫、加工方法,跟我們現在雖然科技進步了,但根本原理似乎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讓人覺得古代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而且,這本「再版」的印刷品質也很不錯,紙質舒服,圖文印刷都很清晰,拿在手上很有質感,翻閱起來心情也特別好。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好好研究裡面的內容了,感覺這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能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勤勞與創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