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和大陆存在的时代差
初到时那种强烈的陌生又亲切,近乎「出国」的感觉,渐渐被日常的琐碎沖淡。繁体字的竖版书已经看得很舒服,虽然有些字因为笔画多于三十画怎么都不会写。街道两侧的四川炒饭、浙江米线、北平烧鸡、福州干拌面之类的混搭店,我已经不如刚来时,那么执着地去深究这些地方到底出不出这些名产。
平日里听着嗲得冒泡的台腔也不觉得很异域风情,甚至我有时都不好意思开口讲话,因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这里听起来更像是方言。
物价天差地远
同学中有人问过我类似大陆有没有超过十层楼的问题,土地是不是自己圈一块就行?我会耐心告诉他,我在上海已经看不到低于十层的房子,找不到低于一万人民币一平方米的房子,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年轻人们要一生一世执着下去的,不一定是爱情、喜好或是事业,而是还房贷,但是就算是还清了,这一小块地皮还是国家和人民的,你只能暂时租用七十年。
有同学跟我感叹过大陆的物价很便宜,我说如果一夜回到十年前,那么这个成立,但是目前除了书之外,没有什么会比同等地段的台湾物价便宜。所以在大陆,最廉价的是思想和知识。当然这是一个惠及大众、出版社和盗版书商的现象,缺憾就是会饿死很多认真写书的作家。
我在台湾到处蹭吃、蹭喝、蹭活动。不论是校内的活动还是校外的活动,很多都是免费,只要速度快,手不滑,基本都能抢到。有时运气好,还有免费午饭或茶点供应。餵饱了灵魂也填饱了肚子。很多地方的门票会让我以为是人民币标价,比如我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办的年卡是二百元新台币,我掏钱时还很傻很天真问了句:「是台币吗?」
远近概念大不同
台湾人对于远近的概念与我有着明显的差别,在介绍我家所在的城市位于长三角肚皮,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距离杭州一个小时,距离上海二个小时,距离南京三个小时。台湾同学会惊讶地看着我说:「那岂不是很远?」在他们印象中美丽而遥远的花东地区,路途时间在我看来只是大巴车上睡一觉的问题。
其实对于远近的概念与我有差别的不只是台湾人,我的大陆亲友团也和我有代沟。当我爸哭天抢地地说台湾太远,觉得我赴台求学就是有去无回之事时,我在地图上比画了一下,距离还没有到青岛来得远。当我告诉我一位在兰州长大,目前在北京读书的同学,我将去台湾读书时,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时差有几个小时?
其实台湾和大陆的地理距离并不远,远的是心里距离。台湾和大陆存在的不是时间差,而是时代差。骄傲的大陆高铁曾经打过鸡血一样的,要创造北京到上海三个小时的神话,而我到台湾也只要一个多小时。所以地理距离并不远。
至于时代差,我在赴台前听到郑智化的《大国民》,心下一惊,这歌词不正是我天朝的真实写照吗?「贪官污吏,一手遮天,美丽的谎言,说过多少遍,说来说去,从来没实现,宣传的口号,说大家都有钱,贫富的差距,假装没看见,礼义廉耻没有钞票重要,一辈子的辛苦连个房子都买不到……」但是百度一下,我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写的是一九九○年代的台湾实况。只是不知道现在的台湾会不会是十九年后的大陆。但是以目前的物价水准,我们在这个方面已经将要赶超台湾。
(二)思想冲击最惊心动魄
我住淡水,是个离繁华很近,离喧嚣很远的小镇。
我有同学到淡水后,对于台湾的一切幻想瞬间毁灭,直接买了机票回大陆,准备去英国。他没有想到台湾会有这么破旧的地方,会有这么狭窄的街道,简直就是个城乡结合部。他幻想中的台湾应该处处都是宽阔的马路,居民区都像中央CBD一样,而淡水让他这个大城市来的人,一下子有了回到解放前的感觉。所以,他赶紧横渡台湾海崃,杀回大陆。就算是台北,也满足不了他对于「台湾」的幻想。
淡水风情,随手可得
可我就是快把这个小镇爱到心底去了。淡水的生活节奏不快,镇子里不堵车,物价也比较便宜,有精致好吃的东西,民风淳朴,淡水人热情好客而且很健谈。我住的地方离风景区也很近,一开窗就是淡水河和对岸八里的观音山。我经常去淡水边走走坐坐,看雨看雾看夕阳,活得惬意而滥情。每次望着淡水河入海的方向,都会有种「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崃」现场版的感觉。好不浪漫。
跟班里同学渐渐混熟,能听懂他们的笑话和脏话,出门吃饭逛街参加活动也会有人惦记你,也有了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脸书(Facebook)的使用频率已经快和「人人网」(註一)持平,经常是按赞按到我手软。有时候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在台湾,食物和语言都一样,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们都属于一挂,这些脸孔和我没有太多差别,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经常会被认成日本人。
翻墙,为了思念
但是我终究是在台湾。我很苦恼的一件事是寒假时回到大陆,回到墙内,上不了FB,寒假还好,暑假呢?毕业之后,甚至更久更久的以后呢?我在台湾可以畅通无阻地上人人网和以前的同学联系,得知他们的近况好不好,和他们闲聊瞎扯,但是在大陆呢?我输入www.facebook.com时,跳出来的只是:网页错误。其实网页没有错,错的是网页后面的墙。
暑假时我曾经按捺不住好奇,使用翻墙软体上了FB,有了我可爱的帐号,之后再上「QQ群」(註二)时,上次登录地点显示为:以色列。翻墙之后,我还出现过:菲律宾、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瑞士、埃及。「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最扯的是我离开家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再翻墙翻回来时,发现自己刚刚「去过」了朝鲜……。在墙外的生活看起来很自由自在,但是很多无形的东西悄悄地给我画了高压警戒线。比如总是会有长辈关照我:「莫谈政治,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也总是会有类似于「你们是第一届陆生,代表的是大陆新生代和背后的十三亿。所以要处处体现出高尚而优良的作风。」这类压死人的限定。我不是人大代表,我连自己都代表不了,哪里有资格代表千千万万个「我」。
中共?中国?大陆人?
比起这些高压线,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更加惊心动魄。我已经习惯台湾同学称我是中国人,我也不再去争辩。听到他们这么称唿时,心里不是没有波澜,但是我现在已经没有立场和动机,去贱贱地反问:「你不是中国人吗?」他们的确不这么认同。我最多会弱弱地说一句:「叫我大陆人。」
我旁听的诗选课是位老教授上的,每次讲到大陆时,他都称大陆为「中共」。所有的讲法都是「中共他们如何如何……」最雷的是,有次他讲到韩寒时说:「中共的青年作家韩寒」,我瞬间有一口老血即将喷出的感觉,即刻印证了躺着也中枪的真理。
【註一】 人人网:中国大陆最早的校园社交关系网络平台之一。
【註二】 QQ群:中国大陆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
(三)爱大陆也爱台湾
在我看来台湾人真的是非常不错,热情、谦让、认真、细心,会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想尽办法帮助你,满足你的要求。我死党写错住址的信,居然都会安全送到我手上。
但也总是存在着对立面。我们学校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在他的课上公开声称:感谢文革,文革万岁!在我看来,这和支持侵略战争的反人类观念没有本质区别,对于一场死伤惨重,代价巨大的浩劫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幸灾乐祸的人不配为人师表,作为人起码的是非良知都没有,站在讲台上只能是「砖家叫兽」。这样的老师,我宁可学分不要,被他死当,也不会去上他的课。泪眼看世界,做个有良知的人,这是我的底线。
中国人躺着也中枪
期中考试前楼下有位绿营的立法委员候选人搭台拉票。他把国民党和大陆骂得一文不值,声称国民党卖台通敌,台北的一○一朝向北京方向,这是俯首称臣的表现。我想说东亚陆地构造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整个大陆都朝向台湾的方向,我是不是该唿声「吾皇万岁」。接下来又再一次印证了躺着也中枪的真理。这位候选人说:「中国人都觉得自己猪狗不如。」我听到这话时真的瞬间快要化石,我再怎么作践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和牲畜并列。总不该是我遛狗时,你非说是狗遛我吧?
我做为一个中国人,虽然会骂官骂政府、骂世事不公、骂公民冷漠,但是我真心地热爱自己的土地,看到它的不好,希望它更好,所以才要骂。但是哪怕这个国家只剩一个人的血是热的,哪怕这个人只剩下一滴血是热的,这个国家就有它的可爱之处,这片土地就有让人爱它的理由。更何况,离这等世界末日般的惨状还很远很远。
对于这位立法委员候选人,我最不能理解的一点就是:他是淡江大陆所的毕业生,应该很清楚大陆的现状以及两岸的经贸情况,为什么还这么随心所欲,想扯就扯。但是事后当我再回想起楼下人群的阵阵欢唿时,我明白了。有人需要他这么说,当然他也需要台下的人给他加油按赞,最后再把选票投进他的箱子里。
我在「人人网」上因为这事骂过娘后,有台湾同学说:我为我同胞的行为向你道歉。我说不必,我理解他。而且台湾至少能包容不同言论的存在,而在大陆是绝对不会让你有这样搭台「唱戏」的可能性。
负面消息心痛无力
双十节的时候,我在国父纪念馆外面看到一辆黄色的汽车,插着五星红旗,打着「中国万岁」、「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牌子,放着又红又专的歌曲招摇在台北街头。我当时又激动又兴奋,从没想过在台湾的街道上看到这等景象,本来在大陆时让我听得耳朵都快起茧的歌曲,却让我倍感亲切。这就是台湾的包容能力,我相信很多台湾人看到都会觉得刺眼,但是它既然存在了,就一定在这块土地上是合理的。如若是我插着青天白日满地红走在北京街头,也许下一秒我就要被有关部门找去喝咖啡了。
不过以上都不足以让我感到心痛和无力。最让人难过的是,在台湾媒体上知道有关大陆的消息,比在大陆媒体上看到的还要多。特别是关于大陆的负面消息。那次在一家餐厅吃饭时看到上海地铁出事的消息,听着周围人的唏嘘,我真恨不得找个坑把自己活埋了。沉重的无力感,压得我筷子都提不起来。
还有那次看到「小悦悦事件」(註一)在台湾媒体上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被声讨时,我真恨不得替悦悦躺在车轮底下受死。看着她小小的身体暴露在街道上无人理睬,我真想冲上去抱起她向医院飞奔。我真想指着那些见死不救的畜生狠狠地骂一句:干你娘!
选择来台从不后悔
最最难过的还是家乡前段时间发生的「抗税事件」(註二)。我在台湾的报纸上看到图文并茂的大标题报导时,心痛到无法自已,即刻泪流满面,把旁边的广东同学吓了个半死。更让我难过的是,对于这件事的后续报导和相关分析,我再也没有从国内的任何大型媒体上找到,消息来源除了微博和人人网之外,就只是台湾媒体的报导分析。一贯的大事被化小,小事被化无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的大局意识,让大陆人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国家切开的血管正鲜血直流。而我又能做点什么,能为我的家乡,为我的国家止血化瘀呢?我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不能去现场打扫一下碎了一城的玻璃,我只能流下软弱而委屈的眼泪。这样的无力和无奈之后也许会经历更多,更加刺痛我。但是,当初我选择来台湾读书时,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从没想过要选择后悔。现在不后悔,将来也不会让自己后悔。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让我有了几乎是两年的成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希望四年后,把台湾带给我的一切带回大陆去。要用这四年的时间,拓展我视线的维度,增加我生命的厚度,挖掘我思想的深度。
爱生活,爱旅行,爱玩乐,爱知识,爱大陆,也爱台湾。我不是什么和平使者,我是一个平凡人,只是遇到了不平凡的际遇。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註一】 小悦悦事件:发生于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名二岁女童王悦由于父母疏忽过失,在阴雨天黑夜独自跑出家门百米外后,先后被两辆汽车撞伤倒地,最初路过的数名行人未及时施救,但幸被路人救起,送往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救,但仍宣告抢救无效离世。
【註二】 抗税事件:发生于二○一一年十月下旬的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因税费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大规模示威与骚乱。
【推荐序】
看到两岸融合的契机
星云 佛光山开山宗长
两岸佳文 见证彼此成长
许嘉璐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只有交流、没有设限
黄晴雯 太平洋SOGO百货暨太平洋崇光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大陆人看台湾】
「亲爱的」垃圾林娟
我在台湾,我正青春蔡博艺
平和公允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胡海鸥
敏感的台人许光明
新台湾人的郁闷与伤感厉放
观察台湾──自大还是自卑?杨晓星
炉火纯青的助人为乐马琴琴
庆典音乐会 领导成为「壁上花」李小鸣
金门──无法承受之重厉放
竞争野兽与围观看客的成长厉放
梦想小鱼马琴琴
我的初识台湾李国政
孤岛与高墙蔡博艺
隔岸观选 浮想联翩牟剑闽
台湾的骄傲与焦虑马军
有意义的他者 一厢情愿的乡愁蒋方舟
我是台湾新住民曾丹妹
请亲自来听一听 看一看李志题
【台湾人看大陆】
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呢?张耕维
甘肃志工体验 震撼无与伦比侯乃真
返工千万里瑞塔羊
在大陆做服务生 人生的奇遇简心怡
昭阳殿里第一人连方瑀
大陆小学 不适应症候群Hippo
一个来自台湾的「吉祥物」杨景棠
廿年后 农村还在吗?阿三图
墙里墙外两样情叶志辉
国际社团营看见大陆竞争力杜宗熹
京城里讨生活的计程车师傅小芬
历史古城的现代哀歌许家宜
携子在陆打拚 女台干一肚苦水小莫
两岸交流不够多也不够真曾令洁
充满精神的笑容青柠檬
在别人地盘踩地雷Yatsen Chang
发现天津:沉静的小巨人周玉蔻
小资旅行在大陆杨艾俐
别再说踹共了!曾泰元
陆媒大阵仗来台找答案宫铃
【跋】
《旺报》建立两岸社会共同历史记忆的平台 黄清龙《旺报》社长
推荐序
看到两岸融合的契机∕星云
两岸关系说来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奇特的因缘,在隔阂了六十年之后,说疏离其实又不太疏离,说亲近嘛似乎又还有一点距离。不疏离的是同文同种,有距离的是双方在政治上还有许多歧见。尽管从二○○八年之后,两岸在经贸文化交流上大跨步的向前迈进,但是涉及到主权的问题时,就会碰到很多绊脚石,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岸民间的互动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从政府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尤其是开放自由行以后,两岸民间就成了双向的往来,这对于促进彼此间的了解非常有帮助。六十年的隔阂,两岸人民尽管感觉还很亲,但还是有很多生活习惯上、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必须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互动才有可能消解,并进一步融和。很可喜的,我们在《旺报》的「两岸征文」中,看到很多两岸人民往来的故事,也看到了两岸间融合的契机。
就以我个人来说,我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我的经历和大陆上随着国民政府迁台的老兵们并无二致,他们都是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从军的,而我从小在宜兴的大觉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南京沦陷了,有同道朋友号召到台湾,跟师父禀报之后,我就到台湾来了。初到台湾时很辛苦,慢慢的一边学习一边弘法,建立了人间佛教的信念。
两岸经过多年的隔阂,等到开放之后我回到宜兴的祖庭去看,也游览了许多名山古寺,才惊觉到佛法在大陆没有了昔日的荣光,现在我感到有一些责任,必须和大陆的大德、法师们亲近,把佛法带回到大陆去。但是我也明白,很多事情无法一步登天,必须慢慢来。所以我现在从文教工作上着手,就像在台湾一样,我办学校、办报纸、参与社会公益,天长日久才有一点点的成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相信假以时日,佛法可以在大陆重新弘扬。
跟我推广人间佛教的理想一样,《旺报》举办的两岸征文活动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功夫。从文章中可以发现,两岸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已经从硬体转向软体,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制度和人文风习感到好奇与羡慕,譬如他们在旅馆里很喜欢看台湾的政治谈话性节目,因为唿吸到自由的空气;他们觉得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很环保;他们在台湾掉了相机、掉了手机,很快就找到了。这是一种国民素质的表现,慢慢互相影响之下,彼此的差距就会缩小。
台湾人对于大陆也慢慢的改观了,早期还没有开放之前,大陆的锦绣河山是最令台湾民众留恋与神往的。两岸开放之后,有了一点认识,过去对他们的印象总是觉得很穷、很落后,但是大陆最近几年来经济的发展,人民富裕起来了,都市也建设起来了。很多人深入大陆的二、三线城市,深刻体会到大陆「中部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他们不仅消费能力高,服务品质也慢慢提升了。
从中国历史上看,曾经经历过三次大的政治分裂,但是却促成文化的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虽然七雄割据、各霸一方,但是最后发展出秦汉文明;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是却促成大唐文明;从清末民初到现在两岸逐渐统合,是第三次大融合,我们期待一个新的文明盛世,当然这个盛世会是融合两岸文化精髓的和谐。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开放的社会,民间的力量才是主导两岸未来发展的主流。最近大家都谈到两篇影响力很大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反映了大陆人民对台湾普遍的观感。一篇是大陆年轻作家韩寒所写《太平洋的风》,另外则是由《新周刊》制作的专题提到「台湾最美丽可观的风景是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台湾这六十年来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对于人的根本价值的尊重。
《旺报》的两岸征文里头忠实的呈现了两岸人民之间互相批评、互相检讨、互相赞美、互相学习的一面,这个平台是非常难得的,官方做不到、一般媒体也没有在做,只有《旺报》每天做,就像滴水穿石一般,两岸的隔阂终有一天会弥合。我们感佩《旺报》对两岸人民的和谐所做出的努力,也期待这份努力早一天开花结果。
二○一二年十月于佛光山开山寮
(作者为佛光山开山宗长)
当我拿到《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期许。长久以来,我们台湾人对大陆的认知,常常受到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而这本书,以征文的形式,汇集了来自两岸的普通人的声音,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生活在大陆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台湾的?他们笔下的台湾,是怎样的?是充满异域风情,还是流露出某种熟悉感?他们会关注台湾的哪些方面?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文化,亦或是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字,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是赞赏,是好奇,还是批判?同样,我也非常好奇,我们台湾的作者,在书写大陆的时候,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他们会注意到大陆的哪些变化?他们会如何解读大陆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文字,会流露出怎样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一些能帮助我打破刻板印象,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海峡对岸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就自带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作为一名台湾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于对岸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过滤过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符号化、被标签化的大陆。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更生动的内容。我希望看到,大陆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描绘台湾的?是他们眼中台湾的美食,是他们遇到的台湾朋友,还是他们对台湾社会某个方面的观察?他们的文字,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是带着惊奇,还是带着亲切,亦或是带着一丝审视?反过来,我也很好奇,我们台湾的作者,又会如何书写他们心中的“大陆”?是他们印象中的那个年代,还是他们对当下中国变化的点滴感受?是带着某种疏离,还是努力地去理解和沟通?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文字,一些能够引发我思考“我们究竟有多相似,又有多不同”的篇章。
评分当我看到《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承诺的“两岸征文选粹”所吸引。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听当地人的声音,而不是通过第三方媒体的解读。我们台湾人对于大陆的认知,常常被各种政治宣传和刻板印象所影响,显得有些单薄和片面。因此,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去听到来自大陆普通人的真实声音。他们会如何描绘台湾?是他们看到的城市景象,是他们品尝到的台湾美食,还是他们与台湾朋友的交流?他们的文字,会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是带着好奇,是带着赞美,还是带着某种审视?同样,我也非常想知道,我们台湾的作者,在书写大陆的时候,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视角?是他们对大陆经济发展的惊叹,是他们对大陆社会变迁的观察,还是他们对两岸同胞情感的抒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一些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认知,更立体、更真实地认识海峡对岸的真实情况。
评分作为在台湾长大的一代,我对大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父辈的讲述和媒体的报道,这些信息常常带有历史的滤镜,有时又被政治的色彩所遮蔽。因此,当我看到《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通过这本书,去触碰一些更真实、更鲜活的“大陆”。我特别期待看到,来自大陆作者的笔触,他们会如何描绘台湾这座岛屿?是他们看到的风景,是他们遇到的台湾人,还是他们对台湾社会某个侧面的观察?他们的文字,会带着怎样的语气?是带着审视,还是带着好奇,抑或是流露出一丝亲切?反过来,我也很好奇,台湾的作者们,又会如何书写他们心中的“大陆”?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还是对当下变化的惊叹?是带着某种隔阂,还是努力地去寻找共同点?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让我会心一笑的篇章,一些能让我产生共鸣的段落,甚至是一些能让我思考“我们究竟有多相似,又有多不同”的内容。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跨越海峡,去倾听那些来自对岸的心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深深地根植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之中。所以,当我看到《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这本书汇集了来自两岸作者的征文,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视角。我很好奇,台湾的作者会如何描述他们眼中“大陆”的形象?是依旧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刻板印象,还是已经看到了今日中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笔触,会是带着一丝疏离感,还是会流露出对同胞的某种情感?同样,我也非常想知道,大陆的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台湾的?是带着某种“收复”的情结,还是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他们会注意到台湾社会中的哪些独特之处?那些在台湾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民主自由,在他们眼中又会有怎样的呈现?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文字,一些能让我体会到“同根同源”的温情,同时也能看到彼此之间差异和隔阂的真实写照。这本书,仿佛是一个两岸人民心灵交流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走上去,去倾听那些来自对岸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生活在台湾的我们,对于大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信息,甚至是父辈的口述历史拼凑出来的。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立场和视角,难免会有片面之处。而这本书,以征文的形式,汇集了来自两岸普通人的声音,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远隔海峡的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我们这片土地的。他们的笔触,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描绘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景象?是带着好奇,还是带着审视?亦或是,他们看到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海峡风情,只是用了不同的眼睛去解读?我期望在其中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见,一些能颠覆我既有认知的内容。毕竟,只有当不同声音汇聚,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相,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曾经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倾听那些来自对岸的心声,去感受那些跨越海峡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像是打开了一扇久违的窗户。一直以来,我们台湾人对大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信息,甚至是父辈口述的历史片段拼凑出来的。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立场和视角,难免会有片面之处。而《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恰恰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贴近真实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看看,远隔海峡的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我们这片土地的。他们的笔触,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描绘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景象?是带着好奇,还是带着审视?亦或是,他们看到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海峡风情,只是用了不同的眼睛去解读?这本书就像一个容器,装着无数个独立的灵魂,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观察,他们的感悟,都汇聚于此,等待着被我们这些读者去倾听、去理解。我期望在其中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见,一些能颠覆我既有认知的内容。毕竟,只有当不同声音汇聚,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相,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这个曾经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朴实,没有华而不实的渲染,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预示着内容的份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作为一个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我对大陆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且充满各种信息噪音的。新闻报道、网络传闻、甚至是电影电视里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模糊的大陆形象。我渴望能看到一些更真实、更深入的描绘,一些来自普通人心灵深处的观察。这本书的征文形式,恰恰能满足我的这种需求。我希望看到,来自大陆的朋友,他们是如何看待台湾的?是带着猎奇的眼光,还是带着某种亲切感?他们会注意到台湾的哪些生活细节?他们的描述,会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是赞美,是批评,还是仅仅是一种客观的记录?反过来,我也很好奇,我们台湾人,在书写大陆的时候,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视角?是带着过去的记忆,还是积极地去拥抱变化?是带着某种隔阂,还是努力地去理解和沟通?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引起我共鸣的段落,一些能让我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一些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海峡两岸人民心灵轨迹的作品。
评分我对《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两岸人民之间真实交流的渴望。长久以来,我们台湾人对大陆的认知,总是在一种隔阂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进行。媒体的报道,往往带有强烈的立场性,而网络上的信息,更是鱼龙混杂,难以辨别。这本书以征文的形式,汇集了来自两岸普通人的声音,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大陆的朋友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台湾的?他们会注意到台湾的哪些社会现象?是那些在台湾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自由,还是他们更关注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他们的文字,会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是好奇,是赞叹,还是带着某种审视?同样,我也非常想知道,我们台湾的作者,在书写大陆的时候,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他们看到的经济发展,是他们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还是他们对大陆社会某个方面的思考?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能让我耳目一新的内容,一些能帮助我打破固有认知,更立体、更真实地认识海峡对岸的真实情况。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关于两岸的书籍市面上已经不少,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政治性的论述,要么是泛泛而谈的感受。但当我翻开《台湾人看大陆 大陆人看台湾:两岸征文选粹3》的目录,看到那些征文的题目时,我感到了一丝好奇。这些题目,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我眼中的春节民俗”、“一碗面的乡愁”、“城市的记忆碎片”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更接地气,更能触及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我特别期待看到来自大陆作者的视角,他们会如何描绘台湾的城市风貌,台湾人的生活习惯,台湾的流行文化?是带着滤镜的欣赏,还是带着批判性的审视?又或者,他们会在台湾的某个角落,找到一些让他们感到熟悉,甚至产生共鸣的元素?反过来,台湾的作者又会如何看待大陆社会的发展,大陆人民的精神面貌?那些在台湾被视为平常的事物,在他们眼中又会有怎样的解读?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能引发我内心深处思考的内容,一些能让我重新审视自身与大陆之间关系的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