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以西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为内容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传统农村斑烂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生活画卷,展现了原生态黄土高原乡村中的朴实无华的农民的灵与肉的爱恨交缠,内容震撼传奇,文字流畅而别具一格。自问世以来畅销不已。近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惊艳影坛,好评如潮。
作者简介
陈忠实
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多种文学作品。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等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
《白鹿原》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的时候,光是书名就觉得很有故事感,有点历史的厚重,又有点传说色彩。拿到书仔细翻开,那厚度就让我有点小小的挑战感,不过也意味着内容会很丰富,不是那种走马看花的快餐读物。我大概是疫情期间在家比较闲,才开始慢慢啃。第一眼看到那个精美的封面设计,就觉得出版社很用心。翻开目录,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一开始看得我有点晕头转向,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史。我当时正在追一部年代剧,所以对这种背景故事比较感兴趣。我记得读到关于白嘉轩这个人物的出场,他就给我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种传统士绅的形象,很有规矩,又带着点迂腐,但同时也有一种坚守。而鹿子霖,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在时代洪流里,非常懂得如何“生存”的人,有点狡黠,有点世故,跟白嘉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当时就在想,这两个男人,在那个年代,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会走向何方,他们的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评分《白鹿原》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时代的博物馆。它让我看到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看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看到了他们的风俗习惯,甚至看到了他们对生死的态度。我记得书里有写到一些关于祭祀、婚丧嫁娶的描写,这些细节都非常有地方特色,也让我感觉很亲切。同时,书里也描绘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阶级之间的对立,思想观念的碰撞,这些都让我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有时候会觉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过去的中国人对话,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书都给不了我的。
评分鹿子霖这个角色,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个小市民,是个投机者,有点令人讨厌。但他越往后读,越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他不像白嘉轩那样有那么高的精神追求,他更接地气,更懂得如何在现实世界里讨生活。他善于钻营,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有时候甚至不择手段。但我又不能完全否定他,因为他身上的那种“生存智慧”,在那个年代,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技能。我记得书里有写他的一些小聪明,用来算计别人,也用来保护自己。这种复杂性,让我觉得他不是一个扁平的人物,他有他的逻辑,有他的生存哲学。我后来想,可能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戏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评分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你跳出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另一种人生,去理解那些和你我截然不同的人。白嘉轩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身上带着传统文化赋予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维系家族的荣耀和社会的秩序。但同时,他又显得那么的固执,那么的不近人情。我特别记得有段写他对待土地的态度,那种敬畏,那种看重,感觉土地就是他的生命,他的根。而他对待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态度,又显得有些落后。这种矛盾,恰恰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和士绅面临的困境。他们可能在学识上有所造诣,但在快速变革的社会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我经常会在想,如果我是白嘉轩,我会怎么做?我能不能做到他那样坚守?还是说,我也会像他那样,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甚至被淘汰?
评分我读《白鹿原》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它对人性的挖掘。这本书里的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身上都交织着光明和黑暗。有善良、有忠诚、有爱情,但同时也有自私、有背叛、有欲望。我记得书里有很多关于权力、金钱、情欲的描写,这些都是人性中最原始、最根本的驱动力。像是鹿兆鹏这个人物,他身上就有那种革命者的理想主义,但同时他又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叛逆。他的爱情,他的婚姻,也充满了曲折和无奈。我觉得,作者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时候,非常细腻,也非常真实。他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性的复杂是如何被放大和扭曲的。
评分读完《白鹿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真的是太厚重了,太复杂了。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上面描绘了无数的人物,无数的故事,无数的悲欢离合。我曾经以为,历史书上的那些事件,离我很遥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历史并没有那么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基因里。书里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时常会想起白嘉轩的坚守,想起田小娥的悲情,想起鹿子霖的狡黠,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都是人性的缩影。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白鹿原》这本书,它的格局非常大,不仅仅是描写几个人的故事,而是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来折射整个中国社会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那段动荡的历史。我记得书里写到很多农民起义、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等,这些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深刻地影响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尤其对书里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描绘印象深刻。从传统的宗族制度,到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每一步的变化,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年代,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怎么经历这些变革的,他们的生活是怎么被改变的。书里的一些情节,比如族规的制定和执行,地主与佃农的关系,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白鹿原》这本书,我最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道理”。它更多的是呈现,是展示,是让你去思考。每个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对我来说,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也让我看到了人性在各种环境下的挣扎和选择。书中的人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幸福,但最终的命运,却常常是身不由己。我记得书里有很多关于命运的讨论,关于个人的努力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渺小。这种无力感,虽然令人沮丧,但也非常真实。
评分我记得我读到书里的一些关于土地的描写,真的觉得非常震撼。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土地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白嘉轩对土地的感情,那种根深蒂固的依恋,让我看到了土地对于中国农民的意义。而土地的变迁,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命运。从私有制到集体化,土地的归属权,土地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土地不再属于自己,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书里对这些的描写,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有力量。
评分读《白鹿原》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这本书描绘的那个年代的中国,尤其是西北农村,那种生活气息,那种土地的质朴,那种人性的复杂,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就站在那片黄土地上,感受着风吹麦浪,听着秦腔悠扬。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的,每一个都带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欲望和挣扎。像是田小娥,这个人物的命运,我每次读到她,都会觉得心疼。她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被抛弃的女性,为了生存,为了情欲,做出了很多的选择,这些选择放在今天来看,也许会有人评判,但放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我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悲剧性,以及她对自由和爱的渴望。她的出现,就像是在平静的农村生活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暴露出了当时社会隐藏的某些黑暗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