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散记

旁遮普散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人、车、牛、马、驴、骡交织,摩肩擦踵、水洩不通、繁华鼎沸……自千禧年我初来乍到至今,没有改变。这也是一个宁静的世界:自外于西方主流价值、自成世纪。大隐隐于市,大静取于喧嚣;我叹息这个城市追随先进文明的脚步缓慢,却也珍惜这个城市至今仿如中古世纪风情画的璞与真。

  本书是作者亚瑟兰乡居巴基斯坦时所写下的心情札记。亚瑟兰离开台湾庸碌嘈杂的生活,来到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乡间低调过日,把自己放在一个纯朴却又富有人情的原始国度,犹如是大家族里的交际宠物,任何时候,只要家里有访客,就得出来露脸见客、逗逗大家开心;出门更不用说了,家里掌实际内权的婆婆,手上随时都有一把待访的家族名单,随时一声令下,亚瑟兰就得换上新装、涂厚胭脂、戴满首饰,仿如红贵宾般,打扮得高高贵贵地,和婆婆出门拜访各家亲戚。

  对当地亲友而言,彷彿就是充满欢笑充满爱的天使,于是,亚瑟兰这只不但具有「灵性」,而且还有「人性」的宠物,只好把自己的心切成一块块,留下一份在那边,以便下回再次到访时,可以随时像花仙子般,将自己幻化成一只梦幻交际宠物,继续逗乡民们开心。「穿越剧」于她,不是电视上让人疯疯傻傻、哭哭笑笑的古装戏,而是现实人生;年复一年,至今在作者的二十一世纪台湾摩登世界和中古世纪般的巴基斯坦婆家间上映。

作者简介:

亚瑟兰

  曾在国中任教八又四分之三年,现与巴基斯坦裔老公经营印度服饰和印度餐厅。习惯一边看店一边写文章;喜欢把门市看店的点滴心情即时分享到网路上,以此把虚拟的网路与真实生活串连在一起。写作的灵感,全来自于身边真实的人事物。心理上是自闭的,经常讲些没有人听得懂也没关系的话;行为上是过动的,经常把身边的人搞得很忙碌。曾出版《爱在巴基斯坦蔓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梦幻交际宠物

主要人物介绍
三十玛目
猫火
公公的呢喃
拜访荷拉阿姨
马铃薯烤饼之后的穹苍
荷拉阿姨的回访
被诅咒的幸福──罗西
买牛记
粗鄙乡民的孔雀东南飞
我家有个凤姐的平儿∕小牛新成员
主麻日
他们才要开始的人生
闲逸的一天
斗鸡之后的前途光明又灿烂
今天一整个世界都太吵了
我只要在这地面上情愿安分的做人
南亚浮世绘
在两极之间不知哪边是梦哪边是现实
费瑟
行礼如仪沐浴后,撞见宝拉青梅竹马
公亲变事主
在魔幻村庄被哄了一个趴
也是有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
离家出走
今天任神经调拨得很松散,任日记塌陷
婆婆的早餐
与黑地里灿如星眼那双眸子主人的约会
那些随风而逝的友谊
他们也过情人节?
一个SALAM $2500

图书序言

欢欣鼓舞──伊斯兰节庆日

只要看过印度宝莱坞电影的人,一定都对宝莱坞歌舞印象深刻。

不管电影情节再怎么如火如荼、一发不可收拾地上演,不管观众的神经正如何高昂地揪入剧中,心海正撩拨得如何澎湃汹涌,宝莱坞电影总以专制的姿态戛然中止观影情绪,用歌舞剧来串场,以唱唱跳跳的形式娱乐大众。虽然有些人并不喜欢如此闹场般的歌舞穿插文化,却又沉醉其中、爱不可释;宝莱坞歌舞,已是印度电影不可抹灭的印记。

印巴民族把他们热爱唱唱跳跳的天性,充分表现在信仰上。

多年前,在印度友人家里过排灯节时,我亲眼见识他们一边手执油灯、盘旋烛火敬拜神祇,一边唱诵连绵不绝的颂神诗歌;印度人以高亢、热烈的诗歌演唱来表达对神祇们爱戴与崇敬的文化,是感情保守、内蕴的传统台湾人比较难以理解的。

二○○八年,台湾曾经上映一出印度宝莱坞史诗电影《帝国玫瑰》(Jodhaa Akbar),在该剧中,信奉印度教的拉吉普特公主Jodhaa,嫁给信奉伊斯兰的蒙兀儿帝王阿克巴后,坚持在宫廷内自设祭坛保有自己的信仰。由当时号称印度芭比的知名女星艾许娃亚雷饰演的拉吉普特公主,每天清晨守在祭坛前敬拜时,婉转如黄莺的赞歌与余音绕樑的嗓音,犹如天籁,让台湾许多哈印族也沉醉于那即使听不懂却仍能浸淫其中旋律而不可自拔;诗歌唱颂的魅力,由此可见。

同样地,在风俗民情与印度文化一脉相承的巴基斯坦,我也看到此地的男男女女即使受限于伊斯兰不公开歌舞的严格教义,却依旧在不违反教条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他们热爱歌唱的天性;眼下的汗家,众多的门客,他们以清琅诗歌的方式,表达对造物真主的敬畏、以及对穆罕默德圣人的崇爱。

虽然清唱诗歌并不违反宗教的规定,然而,伊斯兰教义是不鼓励庆祝生日的。

根据经训上的教导,时间与空间都是造物主创造的,没有造物主创造各式星球天体、并安下它们交错运转的定律,也就没有所谓的白天与黑夜,自然,也不会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等经由人类长久观察与累积所制定下来的「时间」观。是故,对所有穆斯林而言,日日是好日,时时为良辰,尤其不应迷信于星相卜卦。

然而,印巴民族向来有把圣贤偶像化的风俗,不仅在大城小镇经常可见他们圈起已逝阿訇的坟墓,以之为中心形成社群,甚至自订节日、聚众祝祷。

对待地方性的圣贤已经如此,更别说伊斯兰里的最后一位圣人了。

今天,穆罕默德圣人生日的这天,巴基斯坦不仅全国放假、大肆庆祝,还张灯结綵、举办各式应景活动,比起忠孝节与开斋节两个正式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着眼前这些歌声高亢、清音嘹亮、神情颇显虔敬的女人们,我在心里感到十分无奈。

我深深怀疑,这些连正规学校都没上过几年的女人们,伊斯兰经训甚至没有我读得多;尤其讽刺的是,当唤拜声响起时,眼下这群看似对造物真主敬爱得不得了、信仰情操无比高尚的女人们,并没有一个人起身准备做礼拜─包括罗妮特地请来引领众人唱诵祷歌、一副教母模样,但我看起来不过就是靠打赏赚外快的黑袍女人。

我应该属于她们的,毕竟,我也是个自以为虔敬的穆斯林。

可我却又完全自外于她们,因为,我完全无法融入她们那些只有骨干没有精髓、只有形式没有情感的唱诵。

当女人们已经结束唱诵、突然全部转身向我、以眼神和手势示意要我跟着捧手做祷告时,我刚好被身边几个奔窜、玩耍的小孩逗得开心,虽在众人关注的眼神下,我不敢轻慢地立即擎起双手表示同在,然而,我的眼神、我的心,都不是和她们一起的;随着那黑袍女人喃喃不止的祷文像裹脚布般既冗长又不知所云,后来双手实在累紧,便又慢慢地松散而下。

我不专注的模样引起其中几个也心不在焉的女人望看,她们的眼神充满期待,希望我能发生一些甚么新鲜事儿来让大家舒活一下;一场神圣的祝祷会,因为我的置入而被亵渎了。

这些女人们是否知道自己在做甚么?

还是,她们只是和我们大部分的人一样,从小大人怎么教就跟着怎么做,在耳濡目染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

在教育普及的先进国家,人民可以因为后天的教育而启迪智识,并激发个人思想,进而形成独立人格,遵循的正是佛洛依德那套原我、自我、超我的成长公式;然而,巴基斯坦普遍未受教育的黎民百姓,他们很可能连基本的智识都未被开发、连大字都不识几个,因此,即使活在这个以伊斯兰为名的国度,他们能明了立国根本─伊斯兰─的真正内蕴吗?

我深深怀疑。当然,不只针对此地的女人,此地的男人世界亦如是。

在此,我无力阐述任何伊斯兰大义,也从来没有那个企图。我只是写下眼睛所看到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