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导正先生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离休后创办并主持《炎黄春秋》杂志迄今21年。这本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刊物,深受众多中共老人和知识分子的欢迎,杜导正也成为中共党内力促政治体制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中共十七大到十八大,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政局走向越来越引人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引发的系列问题,使杜导正和他身边的朋友不得不努力思考并发声,由此便有了这本集子的文章和访谈。在这些文章和访谈中,既有对政治体制改革鞭辟入里的分析,也有对时政大局精彩独到的点评;既有对党和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也有对个人坎坷人生的反思总结;既有对民主宪政的声声唿唤,也有对改革步骤的具体设计……。
这是一位九十岁老人的明志文心,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吶喊之声。
作者简介
杜导正
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就读于定襄县中学,年仅14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中成为邓拓手下的「随军记者」,任杨成武兵团新华分社副社长。解放后曾出任新华社河北分社、广东分社社长,及后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国内部主任,再由《光明日报》总编辑调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其间1959年因上书反映广东灾荒实情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革中挨批斗54场。1989年「六四」后被免职后,创办在中国思想界极具影响力的杂志《炎黄春秋》;着有《是与非》、《一颗平常心》、《赵紫阳还说过甚么?》等着作。
这本《国是忧思录》,像是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所走过的路,以及即将要走向的未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忧虑的人的故事。我对书中关于“公民意识”的探讨,深感触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理性思考。公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作者呼唤我们,要对社会问题保持关注,要敢于发声,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忧思并非只是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行动的起点。当我们将忧虑转化为行动,当我们将思考付诸实践,或许,我们就能为这个国家,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评分初次翻阅《国是忧思录》,我便被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当下,而是将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挑战紧密结合。他对“国家定位”的思考,尤其发人深省。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台湾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尊严?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疑惑。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对地缘政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他并不回避那些敏感而尖锐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理性的态度,剖析问题。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战略选择”的探讨,他认为,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必须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作者的忧思,正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处境,然后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国是忧思录》,像是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给我带来了一股清流。它的文字,朴实却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我尤其对书中对“民生困境”的描写,感到深深的触动。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比如物价飞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的压力等等。他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挣扎与无奈。我记得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为了支付房租而不得不省吃俭出,那种生活的艰辛,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一切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作者在提出问题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抱怨,而是试图去探索解决之道。他对“政策制定”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公平”的呼唤,都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行动,就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评分《国是忧思录》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阅读的快感,而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忧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未来有着清晰的预判。作者在这本书里,恰恰展现了这一点。他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产业升级的困境、贫富差距的扩大、青年就业的压力等等,都有着非常精辟的分析。他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并非孤立的碎片,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问题的严峻性。我尤其欣赏他在探讨经济议题时,不忘将其与社会文化、政治格局紧密联系起来。他清楚地知道,经济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受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经济数字,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土壤。他提出的“长远规划”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张力,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当下社会现象。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在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为未来埋下坚实的根基。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出那些我们不愿意听到,但却无比重要的道理。
评分《国是忧思录》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重的但却极其必要的思考。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而是直面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以一种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去探讨。他对“社会公平”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持。我常常在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平,那么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而实现公平,又谈何容易?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资源分配”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分析了贫富差距的根源,也提出了改善的建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讨论,感到共鸣。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如果连起跑线都不公平,那么后天的努力又有多大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追求公平,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评分初翻《国是忧思录》,便被一种沉郁而恳切的笔调所吸引。这并非一本市面上常见的、为了销量而堆砌辞藻的畅销书,而是作者怀揣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用心血浇筑而成的心灵呐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同危机”的探讨印象深刻。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关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总是在不同的语境下被反复提及,却又常常陷入迷茫。作者从历史的纵深和文化的脉络入手,层层剥茧,为我们展现了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他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看到各种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今日的局面。读到书中对不同群体声音的关注,我深感共鸣。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归属感。作者的文字,正是试图为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声音提供一个倾听的平台,也为我们这些阅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他提出的那些关于“未来”的设想,虽然带着忧虑,却也闪烁着一丝希望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盏小小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前行的方向。
评分《国是忧思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超越个人得失的宏大视野。他所忧虑的,不仅仅是某个群体、某个政党、某个产业的命运,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他对于“国家发展路径”的探讨,引人深思。我们常常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稳定。作者在这本书中,尝试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他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从当下的挑战中寻找突破口,然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软实力”的强调,以及对“创新”的呼唤。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不仅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更要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国家”这个概念,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区域或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由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有机体。
评分《国是忧思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会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需要被抛弃;有时候,我们又会担心失去宝贵的文化根脉,变得面目全非。作者在这本书里,探讨了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新时代找到与传统文化和谐共处的方式。他没有简单地赞美过去,也没有盲目地拥抱未来,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他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以及对“创意产业”的呼唤。他认为,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创新,才能真正拥有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文化守护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评分第一次读《国是忧思录》,我便感受到作者的文字中弥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焦灼。这种焦灼并非歇斯底里,而是源自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切担忧。书中关于“世代对话”的篇章,尤其触动了我。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有时候会成为隔阂,有时候会成为冲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说话,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世代的困境和诉求。他提出的,是搭建沟通的桥梁,是寻求共识的可能性。我记得书中引用的一些事例,那些关于家庭内部的讨论,关于社会议题的争论,都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子。它让我意识到,世代之间的和解,并非易事,需要耐心,需要理解,更需要一种超越小我的情怀。作者正是用这种情怀,在书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世代之间并非只有对立,也存在着温情与传承。
评分这本《国是忧思录》在我手中已经翻了好几天了,不是因为读不下去,而是因为每每读到某些章节,总会让我想起很多过去的事,很多关于这片土地的变迁。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那种忧虑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对人民福祉的牵挂。我来自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在台湾长大,经历过经济起飞的年代,也见证过社会的转型和阵痛。书里提到的很多议题,比如世代之间的隔阂、社会资源的分配、文化认同的挣扎,都曾是我和身边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深邃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试图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那些历史的沉淀、政治的博弈、经济的逻辑,在他笔下仿佛都活了起来。有时候我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书,看着窗外的霓虹,思考着书里提出的那些“如果……会怎样”的设问。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策,都在影响着台湾的未来。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的光明与阴影,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期盼与不安。它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不迎合轻松的论调,这正是它可贵的地方。读完之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却获得了一种更为清醒的认知,以及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