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之書

物理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Clifford A. Pickove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史上最強、科普界全能鬼纔皮寇弗力作

  一本圖文並茂的物理百科∕一本博古通今的物理曆史
  一本趣味橫生的物理故事∕一本條理分明的物理資料庫
  關於物理世界裏最重要、最有趣的故事盡在其中

本書特色

  1.豐富條目:250項物理史上重大裏程碑一次收錄。
  2.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物理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3.濃縮文字:每篇700字左右,快速閱讀、吸收重要數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4.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華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5.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美、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物理百科。

  時間旅行是可能的嗎?人類第一次瞥見月球的另一麵是何時?我們有可能真的生活在電影《駭客任務》的情節中嗎?

  全能科普鬼纔皮寇弗在本書中邀請讀者們與他一同進行一趟時空旅行,從數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到數百兆年之後宇宙的終結及量子復活。跟著皮寇弗的這趟旅程,我們將一同穿梭物理史上二百五十個重大成就,物理是萬事萬物基本道理的科學,從這門學問中可以窺見宇宙事物真相的條理。除此之外,他還討論瞭一些難解的物理發現,像是1965年的超級球,這個題目不隻牽涉到工程學和應用物理,並帶動瞭人類對天體運行的理解。他也討論瞭許多生活中的事物,如沙漏、保溫瓶、風箏、聽診器等,並解釋這些概念反應的物理概念,以及它們在人類曆史上受到注意的時間點。

  皮寇弗在書中討論的物理主題還包括暗能量、平行宇宙、都蔔勒效應、土星環的引力等,也關注瞭古往今來的科學傢們,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馬可士威、理查費曼和霍金等人。

  依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每個條目都簡短到能在幾分鍾內消化吸收,一旁更附上令人炫目的全彩圖案。

  本書作者皮寇弗錶示:「對我而言,不論是思想的極限、宇宙的運行,或者是人類身處、以之為傢的浩瀚時空,都可以用物理來發掘當中永無止盡的驚奇奧祕。」

作者簡介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

  他是一位多産作傢,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曆史,纍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綫》(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

譯者簡介

顔誠廷

  1976年生,高雄人,颱大化工博士,喜歡看星星,相信一定有外星人存在的小工程師。譯有《圖解物理學》、《99%都是假設》、《數位記憶革命》、《勇闖宇宙二部麯》(閤譯)、《勇闖宇宙三部麯》(閤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大霹靂(西元前一百三十七億年)、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西元1543年)、剋蔔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西元1609年)、伽俐略落體加速度(西元1638年)、氣壓計(西元1643年)、笛卡兒動量守恆(西元1644年)、波以耳的氣體定律(西元1662年)、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西元1687年)、富蘭剋林的風箏(西元1752年)、黑洞(西元1783年)、奧伯斯悖論(西元1823年)、愛因斯坦特殊相對論(西元1905年)、熱力學第三定律(西元年1905)、超導(西元1911年)、原子核(西元1911年)、波耳原子模型(西元1913年)、薛丁格方程式(西元1926年)、中子(西元1932年)、平行宇宙(西元1956年)、雷射(西元1960年)、巴剋球(西元1985年)、哈伯太空望遠鏡(西元1990年)、霍金的星際奇航記(西元1993年)、宇宙的終結……共250則。

圖書序言

西元前一百三十七億年/大霹靂
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西元1894年~西元1966年),
哈伯(Edwin Hubble,西元1889年~西元1953年),
霍伊爾(Fred Hoyle,西元1915年~西元2001年)


1930年代初期,比利時神父兼物理學傢勒梅特提齣瞭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起自一個極為緻密且高熱的狀態,空間從那時以來便不斷地膨脹。科學傢相信大霹靂發生在137億年前,今天大多數的星係仍然以高速飛離彼此。這些星係與炸彈爆炸後飛射的碎片不同,他們之所以遠離彼此是因為空間本身正在膨脹。星係間距離增加的方式比較像是氣球膨脹時,畫在氣球錶麵上的黑點彼此會越離越遠的樣子。不管你位在哪個黑點上,都可以觀察到這種膨脹的現象。從任何一個黑點上看齣去,其他的黑點都正在遠離。

觀測遙遠星係的天文學傢可以直接觀察到這種現象,美國天文學傢哈伯在1920年代首先發現瞭宇宙正在膨脹。霍伊爾則在1949年的一次廣播中首次提齣「大霹靂」這個詞。大霹靂後過瞭40萬年,宇宙纔冷卻到足以讓質子和電子結閤成中性的氫原子。大霹靂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分鍾就創造齣氦原子核和其他的輕元素,提供瞭形塑第一代恆星所需的原料。

依尚恩(Marcus Chown)的著作《神奇的大爐子》(The Magic Furnace)的說法,在大霹靂發生後,氣體團很快地開始凝聚,然後宇宙就像棵聖誕樹一樣突然間亮瞭起來。這些星星早在我們的銀河係齣現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已經死亡。

天文物理學傢史蒂芬霍金曾經估算過,如果大霹靂之後一秒宇宙的膨脹速率再小個十萬兆分之一,宇宙就會重新塌縮,而無法演化齣智慧生命。

西元1609年/剋蔔勒行星運動定律
剋蔔勒(Johannes Kepler,西元1571年~西元1630年)


天文學傢歐文金格裏奇說:「雖然今天剋蔔勒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行星三大運動定律,但這隻是他對宇宙秩序的追尋的一小部分⋯⋯他留給(天文學)的是,一個比過去精確將近一百倍,物理學一以貫之的日心係統。」

剋蔔勒是德國天文學傢、神學傢及宇宙論者,發現瞭描述地球與其他行星如何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運行的剋蔔勒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在剋蔔勒提齣他的定律之前,他必須先揚棄當時盛行的看法:圓是用來描述宇宙與行星軌道的「完美」麯綫。當剋蔔勒提齣他的定律時,並沒有理論的支持。這些定律隻是提供瞭一個優雅的方式描述瞭觀測到的行星軌道。大約過瞭七十年,牛頓纔用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證明瞭剋蔔勒定律。

剋蔔勒第一定律(也稱軌道定律,西元1609年)指齣在我們的太陽係中,所有的行星都以橢圓軌道運行,而太陽就位於橢圓的兩個焦點其中一個。第二定律 (也稱等麵積定律)說的是當行星離太陽較遠時,其運動速度比離太陽近時慢。如果用一條假想的綫把行星和太陽連起來,則這條綫在同樣時間段落內掃過的麵積是相等的。有瞭這兩條定律,我們就可以輕易地計算齣行星的軌道和位置,而且與觀測的結果一緻。

剋蔔勒第三定律(也稱週期定律)說的是任何行星,其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與橢圓軌道的半長軸距離成正比。因此離太陽遠的行星,其公轉週期非常地長。剋蔔勒定律是人類所提齣最早的科學定律之一,這些定律不隻將天文學與物理學結閤再一起,也促使後來的科學傢去嘗試用簡單的方程式來描述真實世界的運作。

西元1687年/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Isaac Newton,西元1642年~西元1727年)


牛頓說:「上帝以計數、衡重、測量創造瞭萬物。」牛頓是英國數學傢、物理學傢及天文學傢,他發明瞭微積分、證明瞭白光是各種顔色的光所組成解釋瞭彩虹的成因,打造瞭第一具反射式望遠鏡,發現瞭二項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提齣極座標係(polar coordinate),而且證明瞭使物體掉落的作用力和造成星球運轉及産生潮汐的作用力是同一種。

牛頓運動定律(Newton’s Laws of Motion)探討施加在各個物體上的作用力和這些物體的運動彼此有何關係。而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s of Gravitation)則說明物體間會互相吸引,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牛頓第一運動定律(Law of Inertia,慣性定律)說,除非受到外力的影響,否則物體不會改變其原本的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運動中的物體除非受到一個淨外力,否則會依原本的方嚮持續進行等速運動。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則是說,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其動量(momentum)變化率與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最後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第一個物體施加一個作用力於第二個物體時,第二個物體也會施加一個大小相等方嚮相反的作用力於第一個物體。例如當湯匙掉落在桌子上時,湯匙嚮下施加於桌子的作用力,與桌子嚮上施加於湯匙的作用力相等。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