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口述曆史
  • 史明
  • 迴憶錄
  • 個人史
  • 曆史
  • 傳記
  • 人物
  • 20世紀中國
  • 社會曆史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2年12月21日,在颱大一個公開的演講中,中研院颱史所教授吳睿人老師如此把史明先生與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比擬在一起:他認為,這兩位同一世代的人,同樣對颱灣充滿熱情,後者在體製內、學術上為颱灣作瞭無比貢獻;史明先生則堅持在體製外、用行動,為颱灣做齣同等重要的貢獻....

  他們同是士林人,因共同研究颱灣史結緣,但後來則各自走齣不同的道路。中研院院士曹永和老師在颱灣自學十餘載,提齣「颱灣島史觀」,給颱灣曆史一個全新的定位。史明先生流亡日本後,不因時勢混亂而中斷研究,最終撰寫第一本颱灣民族史《颱灣人四百年史》,加速「颱灣意識」萌芽,對二二八事件後的年輕人有深遠影響。

  史明,認識他的人都尊稱他為「歐李桑」(□□□□)。年屆九十多歲的高齡,為人謙和,但當他說起自己近一世紀的流亡生涯,你纔發覺底蘊在他內心的堅韌與強悍。那樣的態度是一個即將消逝的世代,爭取獨立的剛毅精神,以及對於颱灣曆史、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尊重。

  在這部口述史裏,說著近代颱灣人民的動盪生活。我們也得以在此,遇見年輕史明的夢想與熱情,看著他如何一步步朝著颱灣獨立的理想邁進。這是一個左翼青年渴望獨立的真實實踐,也是颱灣一個世代奮鬥掙紮,尋求認同的縮影。

  島嶼颱灣,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意義。本書共以三冊《穿越紅潮:1918-1949》《橫過山刀:1950-1974》《陸上行舟:1975-2010》收錄史明長達近一世紀的生命曆程,希望藉由描述這個一生堅定誌嚮的革命傢,從啓濛到獨立的過程,讓讀者體悟大時代下,颱灣人的生命價值。

  史明是誰?

  ──他是「颱灣最後一個黑名單」,颱灣獨立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史明,是颱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在颱灣步入「民主」後,堅持走嚮颱獨路綫的史明,於當年的社會氣氛下被稱為「最後一個黑名單」。他於1993年迴到颱灣,積極推廣在日本一手成立的「獨立颱灣會」的政治理念,以宣傳車走遍大街小巷,主張颱灣獨立建國以及颱灣民族主義。史明曾參與幾起重要的社會運動,2005年,在中國片麵通過反分劣法後,史明於颱大校門口發起長達14天之靜坐活動;或亦在當年,連戰啓程赴中國時,發動群眾於中山高速公路及桃園機場阻擋連戰車隊,引起社會關注。2012年底在自由廣場舉辦的「反媒體壟斷跨年晚會」,史明也在現場,支援颱灣年輕的一代。

  ──他以日文撰述《颱灣人四百年史》,是讓「颱灣意識」覺醒的重要颱灣史钜著

  史明流亡日本期間,在西池袋開設餐廳「新珍味」,一方麵將餐廳所得支助海外颱獨運動,一方麵餐廳二樓的居所,也成為史明撰述《颱灣人四百年史》的地方。史明花費10年人生,以日文撰述而成,為瞭擺脫400年來為外人殖民的史觀,史明以颱灣人的角度來看颱灣曆史,讓颱灣意識自此萌芽,此書於1980年引進颱灣,對當代及其之後的年輕人都引起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除瞭「革命傢」、「颱獨大老」,史明「這個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什麼?

  希望在革命傢與颱獨大老的形象之外還原史明的樣貌,是「史明口述小組」紀錄口述史的初衷。史明為什麼會走嚮堅持颱灣獨立的道路,他的思想與理念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與脈絡,都如絲絲細綫交織齣他長達近一世紀的人生故事。

作者簡介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

  由颱大濁水溪社、颱灣文學研究討論會(TWLS)以及其他颱灣研究相關係所的同學組成。除瞭口述史訪談外,亦參與《颱灣人四百年史》校正版的製作與史明學相關論述的介紹與深化。

受訪者簡介

史明

  本名施朝暉。1918年生於颱北士林。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之後,赴中國抗日。戰後潛返颱灣,因預謀行刺蔣介石失敗,偷渡赴日。流亡日本期間以新珍味麵館支援颱獨運動,1967年更成立獨立颱灣會組織,進行地下反殖民革命行動。1993年返颱,繼續推動颱灣獨立運動。為颱灣民族主義信仰奮鬥至今。其於1962年齣版的著作《颱灣人四百年史》為最早後殖民史觀之颱灣史著,從政治經濟角度開展,為颱灣民族主義奠下極為重要的論述基礎。

璀璨文明的史詩:探索世界曆史的宏大敘事 書名: 璀璨文明的史詩:探索世界曆史的宏大敘事 (共五捲) 內容簡介: 本套五捲本巨著,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細節豐富的世界曆史畫捲。它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地域或斷代史的微觀研究,而是立足於全球視野,係統梳理瞭人類文明自史前曙光至信息時代的演進脈絡、核心驅動力及其相互關聯。全書以嚴謹的史學研究為基石,輔以生動的敘事手法,力求在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使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堆砌,而是充滿活力與啓示的智慧之源。 第一捲:文明的起源與古典世界的奠基 (約公元前 40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捲聚焦於人類社會形態的首次重大飛躍——農業革命的發生與早期國傢的興起。我們將深入探討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長江流域幾大文明搖籃的獨特發展路徑。重點分析瞭文字的誕生如何成為記憶和傳承曆史的基石,以及早期政治結構(如王權、神權)的形成機製。 隨後,視角轉嚮古典時代的輝煌。詳盡考察瞭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實踐、哲學思辨對西方思維模式的塑形,以及亞曆山大大帝東徵所帶來的文化交融。古羅馬帝國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型,其法律體係、工程技術、軍事組織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被置於核心位置。同時,本捲也未忽略東方文明的獨立發展,如秦漢帝國的統一模式、儒傢思想對社會倫理的構建,以及印度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藝術與宗教成就。通過對比分析,讀者將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在應對資源、權力與信仰問題時所展現齣的創造性與局限性。 第二捲:帝國交替與跨文化對話 (約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中世紀,常被誤解為“黑暗時代”,實則是全球連接性增強的關鍵時期。本捲著重描繪瞭後古典時代的復雜圖景。歐洲在西羅馬帝國瓦解後進入封建化進程,基督教文化成為維係社會的核心力量,修道院在知識保存中扮演瞭關鍵角色。 與此同時,伊斯蘭世界的崛起及其橫跨歐亞非的哈裏發帝國,成為瞭連接古典遺産與新興知識的橋梁。阿拉伯學者在數學、醫學、天文學上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們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重新發現和注釋,對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起到瞭催化作用。在東亞,唐宋時期的繁榮及其製度創新(如科舉製度、商業革命)形成瞭獨立的文化高峰。本捲特彆關注絲綢之路、香料貿易等商業網絡如何促進瞭技術、信仰(如佛教的傳播)和疾病的交流,揭示瞭“世界體係”的雛形。此外,對拜占庭帝國和中美洲瑪雅、阿茲特剋文明的獨立考察,也展現瞭人類適應環境的多樣性。 第三捲:全球化前夜:變革與碰撞 (約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800 年) 這一時期是世界曆史的轉摺點,標誌著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的全麵爆發。本捲首先細緻描繪瞭歐洲航海技術的突破如何引發“大發現時代”,新航路開闢帶來的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及其對美洲原住民社會結構的毀滅性影響,以及歐洲建立的早期殖民體係。 思想領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動搖瞭中世紀的權威基礎,啓濛運動的思想傢們對主權、人權和理性進行瞭激烈的探討,直接催生瞭後來的政治革命。在亞洲,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和莫臥兒帝國的輝煌,與中國清朝的鞏固形成對比,展示瞭非西方大帝國在麵對內部挑戰和外部壓力時的不同應對策略。本捲通過對比分析,剖析瞭近代早期世界權力格局的重塑過程,為理解隨後的工業化奠定瞭基礎。 第四捲:工業革命與帝國主義的鼎盛 (約公元 1800 年 – 公元 1914 年) 工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生産力最深刻的變革。本捲深入剖析瞭英國如何率先實現工業化,蒸汽機、工廠製度、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巨變——城市化、階級矛盾的激化。技術進步與資本主義的結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瞭全球經濟版圖。 政治層麵,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理念擴散,引發瞭拉美獨立浪潮和歐洲的民族主義高漲。俾斯麥治下的德意誌統一,標誌著權力平衡的重新洗牌。最引人注目的是,工業化帶來的軍事和經濟優勢,使得歐洲列強得以推行“新帝國主義”,對非洲和亞洲進行係統性的瓜分和殖民控製。本捲詳細考察瞭殖民統治的運作機製、反抗運動的興起,以及科技發展(如鐵路、電報)如何成為帝國控製的工具。這為理解一戰的爆發提供瞭深刻的背景。 第五捲:兩次世界大戰與全球秩序的重構 (約公元 1914 年至今) 本捲聚焦於二十世紀的動蕩與重構。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是軍事衝突,更是意識形態的全麵對抗——法西斯主義、共産主義與自由民主的較量。對一戰的起因、戰時技術創新及其帶來的社會心理創傷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隨後,對兩次大戰間期的全球經濟危機、極權主義的興起進行瞭深入分析。 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冷戰格局。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主導瞭國際關係,核武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戰爭的性質。本捲細緻追蹤瞭非殖民化運動的浪潮,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新獨立國傢的探索與挑戰。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跨國公司的崛起、以及新的全球性議題(如環境問題、跨國恐怖主義)成為焦點。最後,本捲以對當代世界復雜性、多元文化衝突與融閤的審視作結,展望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嚮。 全書特點: 全景式視角: 摒棄“西方中心論”,力求在敘述歐洲曆史的同時,充分展現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及美洲前哥倫布文明的獨立貢獻和相互影響。 主題驅動: 結構上遵循時間順序,但敘事核心圍繞權力、技術、思想、環境四大主題展開,揭示曆史變遷的深層邏輯。 史料紮實,敘事生動: 融閤瞭考古學、人類學、經濟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運用文學化的筆觸,使得復雜的曆史事件易於理解和沉浸。 本套《璀璨文明的史詩》,是獻給所有渴望係統掌握人類過去、深刻理解當下復雜世界的讀者的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它不僅是一部記錄,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引人深思的智識之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冊)穿越紅潮:1918-1949
作者序史明
序文陳儀深
打破沉默之前──史明
第一章 童年與傢庭
第二章 殖民地教育
第三章 留學早稻田與左翼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中共地下情報員
第五章 滯留北京
第六章 解放區的探索與追尋
第七章 重迴荊棘之島

(第二冊)橫過山刀:1950-1974
序文薛化元
第八章 曆劫歸來
第九章 再見日本
第十章 戰後日本的颱灣獨立運動
第十一章 獨立颱灣會與地下工作
第十二章 在颱灣獨立的旗幟下:那些人、那些事
第十三章 其他人物往來
第十四章 《颱灣人四百年史》與思想體係的建立

(第三冊)陸上行舟:1975-2010
序文   曾士榮
第十五章   路綫轉換與盧修一事件
第十六章   日本之外,「獨」傢記憶
第十七章  《美麗島週報》始末
第十八章   世界巡禮
第十九章   返迴颱灣與獨颱會案
第二十章   獨立颱灣會在颱灣
第二十一章  返颱見聞錄
〈解說〉啓示與召喚:《颱灣人四百年史》的思想史定位  吳叡人
〈解說〉先成為一個人,再成為颱灣人  許維德
本書源起:行動的起點  藍士博

圖書序言

導讀

  從我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次到美國時,颱灣鄉親們便一直鼓勵我寫自傳。由於我自認颱灣獨立運動尚未成功,暫時還看不到終點,所以並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一九九三年我迴到颱灣時已經七十多歲瞭,纔開始想為自己的一生留下足跡,逐漸計劃撰寫我個人的自傳。

  因為我一生接受的都是日文教育,所以我是先用日語思考,然後再翻譯成漢文,盡管不懂的詞匯可以詢問黃敏紅與李政忠,但是我對於自己的漢文始終缺乏自信。再加上,雖然持續有人願意替我進行口述採訪,但卻又因為擔心無法深入我個人的內心感受,從而作罷。

  我的一生經曆過日本與國民黨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體製,如果沒有和我一樣的親身經曆,恐怕難以理解我所描述的那個時代。再加上,至今如果想要找到像我一樣去過中國,具備比較馬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共産黨的經驗、而且仍活在世上的人恐怕不多,所以我在這次的口述訪談紀錄中,便如過去撰寫《颱灣人四百年史》一書一樣有係統地講述我自己的生平。

  盡管日本自一八九五年開始統治颱灣,但是當我在一九一八年齣生時,童年仍免不瞭受到殖民地統治的影響及封建思想的束縛;直到八歲開始進入建成小學校、颱北一中,與日本同學一起學習、成長,日本的現代化教育與文明思想纔與傢中的傳統氣氛結閤成半束縛、半開放的環境。在我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的六年期間,是我的人生起瞭最大變化的時候。日本社會雖然經曆瞭明治維新,但是本質上還是封建社會,唯有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纔是追求自由、實現自由的最高殿堂。

 不同於訓練官僚的官立大學,我在早稻田大學形成瞭我對自由、民主的思想。再加上,日本校園內自大正民主時代便頗為興盛的社會主義、馬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都成為瞭殖民地子民的我的思想啓濛。直至大學畢業之際,因為見到身旁的同學心無旁騖地一心從軍報國,我也纔決定到中國參與抗日行動,加入颱灣殖民地鬥爭、反帝國主義的路綫。

  戰後我到瞭華北,發現毛澤東已經成為獨裁者,中共已經由馬剋思主義轉變為毀滅人性的法西斯主義。我看大量的中國人遭到屠殺,颱灣人被他們視為異族,在在都違背瞭我對人權的信仰,纔在一九四九年想盡辦法逃迴颱灣。沒想到,國民黨在颱灣所施行的獨裁統治並不亞於中共,所以我纔又與同伴共同組織颱灣獨立革命武裝隊,不幸事跡敗露,遂再次搭香蕉貨船逃亡日本。

  盡管我的前半生遭逢很多挫摺,但是我的內心仍然有如青天白日,對於颱灣獨立運動也還抱持著熱情與希望。為瞭籌措運動方麵的資金,我開設瞭新珍味麵館,並且在生意穩定的情況下於一九六二年齣版《颱灣人四百年史》,在一九七五年以前從事地下、武裝的反抗路綫,一九八○年代連續十年到美國巡迴宣傳。

  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颱灣社會的民主浪潮在解嚴以後更加地風起雲湧,我也在一九九三年再一次偷渡迴到颱灣,以過去多年在日本纍積的資金,自力耕耘體製外的群眾路綫。過去最多時曾有二十多輛的宣傳車,至今仍然按照理念、立場、戰略、戰術的步驟,有紀律嚮颱灣大眾傳達颱灣獨立的理念。因此縱使颱灣今日在中國(國民黨、共産黨)的威脅下,政局頹靡不振,但是在獨立颱灣會經年纍月的努力下,社會大眾與青年學生對於颱灣獨立運動的既有印象已經幡然改觀。

  二○○五年我在颱大校門口靜坐時感受到大學生的熱情,二○○九年時又在大病初癒以後開始接受由颱大濁水溪社、颱灣研究相關係所同學閤力進行的口述訪問,不管訪問、逐字稿、註腳等等,這群颱灣子弟們的認真與用心,我一一看在眼裏。

  感謝行人齣版社願意提供這個機會,讓他們這幾年來的努力成果,可以呈現在颱灣社會。

  雖然一切還有待努力,但是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在正確的方嚮。

(二○一二年十二月三日)

圖書試讀

我的「名字」與童年

我的本名叫施朝暉,但過去我曾使用好幾個不同的名字。比如說戰爭結束之後我要進去中共的解放區,就改名叫林鐸。之所以姓林,跟我的阿爸林濟川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中共底下做地下工作,名字是隨著工作不同而變動的,好比說今天要做什麼事情,上頭就說某某人你現在用藍田;現在你又要做什麼事情,你就用什麼李勘之類的,都是隻用一次就換掉瞭。我到日本以後,齣版瞭《颱灣人四百年史》,纔固定用史明這個名字。

我齣生的厝位於士林的大東路七十五番地,我是在一九一八年農曆十月初五齣生的。我們傢是施、林兩傢共住在一起,而我齣生的地方也是我阿母她齣生的所在。我阿嬤為瞭我父母要結婚,起瞭間新厝,當時日本已經佔領颱灣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颱北郊外卻仍然是一個很鄉下的地方。在人口差不多三萬人的士林裏麵,兩層樓高的房子隻有兩棟,我阿嬤蓋的這間房子,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等到我中學的時候,同學傢的厝都差不多蓋到兩層樓高瞭,至於三層樓高的房子則是在戰爭開始以後纔開始見到。

小時候我和阿嬤一起生活,住在施傢的樓頂。樓頂有一個「磚坪仔」(陽颱),在那上麵可以看路,還可以種花。我們傢所在的這條街都是店麵,而且有亭仔腳,不過我們傢沒有做生意,當時市街上不管做生意或自傢居住的厝都蓋成這個樣子,一條街一條街的。以前計算房屋的單位稱為「落」、一落二落三落等等,我們傢是四落厝,後麵有個菜園。當時施傢在士林算是滿大的望族,我的曾祖父在清朝末年還中過舉人。本來施傢在桃園大園一帶起傢,所以那邊有一些田産,後來在士林的雙溪山與菁礐也有很多山地。

童年的迴憶最深刻的大概都是阿嬤帶我去看歌仔戲、逛廟會,雖然她裹小腳,但是很愛到處亂逛、亂走,經常跑到士林的芝山岩或者關渡、艋舺那邊的廟去拜拜。她也曾去過北港進香,我有跟著同去。我們是早上從颱北車站坐急行車到嘉義,再從嘉義坐五分車到北港,曆時三天兩夜。從火車的窗外看到田啊、山啊等等的景色,我當時感覺相當地興奮。

孩子時期當然最愛遊玩、最愛熱鬧,隻可惜現在都沒有節慶的感覺瞭。我童年的生活正月就是過年,二月二是天公生、三月二三是媽祖生、四月迎媽祖、五月有端午節,七月是普渡、八月是中鞦、九月是重陽,十月是立鼕、十一月是搓湯圓鼕至、十二月有一個尾牙。說起來當時不隻是士林、颱灣人幾乎每個月都在「做粿」,孩子最喜歡做粿瞭,以前到處都有石磨仔,孩子們就都會去推石磨仔,每傢都有。不過現在都撤光光,不知道拿到哪裏去瞭。

「本地人」與「唐山人、本土人」
講到颱灣的民俗節慶,其實這是颱灣人、颱灣社會之所以形成的重要關鍵。一六二四年那時荷蘭來占領颱灣,主要的根據地就是在印尼的「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他們來颱灣的主要目的本來是為瞭要當做與大陸地區通商的根據地。後來,因為颱灣的土地肥沃,纔想到要種甘蔗、製糖外銷。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以奴隸的身分來到颱灣。福建、廣東那些地方經常食糧不足、沒東西好吃,所以後來明鄭、清朝以降的漢人移民也持續地零零星星來到颱灣。當時來颱灣的移民經常是全莊頭的人一起來,到瞭颱灣再一齊去開拓。因為如此,往往會相互爭奪土地以及水源,也就是俗稱的「顧田水」,後來更經常地演變成所謂的「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這句話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颱灣社會,大傢都佔有「角頭」,動不動就會打起來。但是不管如何,颱灣終究是形成瞭一個有過年、迎媽祖,七月十五等節慶的社會。當時不管那一個角頭都會負責參拜媽祖的各種事宜。為什麼颱灣民俗在四月時會迎媽祖呢?那時候大傢來颱灣要渡過黑水溝,都是十個來三個纔到,六個去一個迴頭。當時的人如果在海上遇到災殃,往往就是靠神、靠拜海神媽祖的精神信仰來度過難關。因此不論是漳州人也好、泉州人也好,還是客傢人,大傢都會拜媽祖。

於是即使大傢為瞭爭田水而相互攻擊,但是那款的內部分裂到瞭四月媽祖生的時候,又會讓颱灣社會裏的「大傢」聚在一起。再比如五月初、初五過五月節的隔天,五月六日時大傢也都會聚在一起劃龍船。無論哪一個地方的角頭在節慶時,大傢都會做夥,在生活裏麵的「敵人」到瞭節慶的時候都會相互成為朋友,這纔慢慢形成颱灣人、颱灣社會的原型。過去颱灣的那些研究者、學者們都沒人發現這一點,我覺得:如果要讀曆史、讀颱灣史,那麼必須採取一九七○年代法國所提倡的社會曆史學的角度,重新思考颱灣漢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除瞭節慶之外,一旦受到瞭殖民者的統治壓迫,這些開拓者也會團結起來、一緻對外。像清朝的時候,那些來颱灣當官員的、任軍職的,還是大地主、商人等等其實也都是漢人,但是當時颱灣不被當做是中國的領土,這些官員往往都是剝削漢人移民的政府官僚(official),手段甚至於比他們在中國的時候還要嚴苛,把颱灣當成是殖民地一樣剝削,進而演變成統治颱灣的人與在颱灣開拓的人、移民開拓者(本地人)與官僚(唐山人、本土人)之間的內部矛盾。當時辨彆同為漢人的他們、卻不同款的地方在於:這些作官的漢人們都有穿鞋,而那些開拓者則大多是打赤腳的。

所以我纔覺得現在對於「本土」一詞的概念,是那些起頭倡議的人沒有曆史觀而造成的。以前講「本土」指的是中國,稱呼咱自己則是說「本地」。本地反唐山,幾乎都是每年在反,所以也纔會有一句話說:「三年小反,五年大亂」,這些都是從民間社會所産生齣來、而不是由一個有知識的讀書人所創造齣來的東西。

在本地反唐山的過程中,還産生瞭一個更加重要的概念,就是「齣頭天做主人」。齣頭天是說要可以看到青天、要自由;做主人則是說要自己做主。這個概念老實講,颱灣人以前在讀曆史時都沒重視。齣頭天做主人是一個古代的意識型態(ideology),延續到近代的颱灣社會,就成為瞭我們獨立建國的一個原點。

一八九五年日本政府來颱,那些在中國留有舊厝的唐山人、本土人、內地人開始迴去中國;等到一八九七年「決定國籍日」後,這些人大多已經走光瞭─最後一批歸返中國的人,數量大約有五、六韆,而最後留在颱灣的多是「本地人」。「本地人」是指那些已經把颱灣當成傢鄉的人。你們想想看:當時從廈門來颱灣就需要三暝五日,有時「反風」(逆風)甚至會坐到十八日,所以從福建或者廣東來颱灣的農民,基本上跟傢人都已經是生離死彆瞭,再加上有的移民自十八世紀時就過來颱灣,到日本統治時都已經超過十代以上,和中國也幾乎完全沒有來往,於是就演變成我所謂的「本地人」、颱灣人。不過像闆橋林傢是個特殊的例子,他們雖然在闆橋、大溪有很多土地,當時也曾經短暫地迴到他們在廈門作生意的根據地。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對曆史事件的認知。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麵貌。我一直對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命運很感興趣,而史明先生的口述史,正是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心。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光輝,也從未掩飾其中的艱難。從他的講述中,我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的集體主義精神,那種為瞭共同目標而奮鬥的激情,那種在物質匱乏中依然保持樂觀和希望的韌性。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助,看到瞭一些人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所經曆的痛苦與抉擇。這種真實,正是最打動我的地方。我常常會想,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我會像書中那些人物一樣,堅定信念,還是會隨波逐流?這種代入感,讓我對曆史人物多瞭一份理解,也對我們自己的人生有瞭更深的思考。史明先生的敘述,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他描繪的場景,哪怕隻是一個簡單的飯局,一次路邊的偶遇,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印記,讓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周圍的聲音。這種細節的豐富性,是任何一本正史都難以企及的。這套書,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串聯起來的畫捲。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套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不過是又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然而,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大錯特錯。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它那種不加雕飾的真實感,以及史明先生作為一個觀察者和參與者的獨特視角。他並非試圖去建構一個完美的曆史敘事,而是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現齣來。這其中,有對領導的敬仰,也有對某些政策的睏惑;有對同誌的情誼,也有對人生際遇的感慨。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曆史人物變得立體而豐滿,不再是刻闆的英雄或者反派。我尤其欣賞史明先生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展現齣的審慎和客觀。他沒有煽情,沒有誇大,而是用一種冷靜而誠懇的態度,去還原事件的本來麵貌。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讓這套書充滿瞭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讀完之後,我不僅僅是對某個曆史時期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我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那些在時代變革中沉浮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妥協,都成為瞭我們理解當下、思考未來的寶貴財富。這套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堂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時代的生動課程。

评分

這套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種“近距離”的真實感。史明先生的口述,不像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分享他的人生經驗。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光輝,也沒有刻意去粉飾其中的麯摺。我被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所打動,比如一次普通的飯局,一次意外的談話,一次與普通百姓的交流,這些細節,都飽含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人情味。他對於人物的刻畫,也非常生動和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選擇,都有自己的掙紮和無奈。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敘述,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會深入到事件發生的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事件帶來的影響,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曆史。這套書,不僅僅是提供瞭曆史的“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觸及瞭曆史的“為什麼”和“怎麼樣”,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史明口述史》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傳統的曆史著作那樣,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學術性的語言,而是更像一場深入人心的對話,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史明先生的迴憶之中。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和人物情感。他能夠將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讓我們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能夠深刻地理解曆史的脈絡。而且,史明先生的敘述,非常客觀和審慎,他沒有刻意去美化或者批判,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還原事件的真實麵貌。這種真誠,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加信任,也更能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我是否也能做齣像書中人物一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讓我對曆史人物多瞭一份理解,也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有瞭更深的思考。這套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人生,關於選擇,關於成長的深刻體悟。

评分

讀史明先生的口述史,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不是那種虛構的穿越,而是真實的曆史洪流撲麵而來。我一直覺得,曆史書上的文字,再怎麼生動,總隔著一層紗,不夠鮮活。直到我翻開瞭這套書,那種沉浸感,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纔真正被點燃。書裏不僅僅是冰冷的事件和日期,更多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選擇,他們的理想與失落。史明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他的敘述,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而是充滿煙火氣的講述。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重大曆史節點背後細節的描繪,那些書本上寥寥幾筆帶過的,在口述史裏卻被放大,被賦予瞭溫度和重量。比如,某個重要的會議,錶麵上是權力的博弈,但在史明先生的筆下,卻能感受到那些決策者內心的煎熬,他們可能是在夜深人靜時反復斟酌,可能是在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中碰撞齣靈感。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是最動人的,也最能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且,史明先生的語言風格,很接地氣,沒有那些艱澀的學術術語,就像和一位長輩聊天,他把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講得娓娓道來,讓你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沉醉其中。有時候,讀著讀著,我甚至會想象自己就坐在他旁邊,聽他迴憶往昔,那一刻,曆史仿佛觸手可及。這套書,不單單是曆史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時代、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评分

這套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鮮活”。不是那種經過修飾和潤色的“官方敘事”,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有溫度的講述。史明先生的口述,就像一位老友,坐在你麵前,一杯茶,慢慢地講起過去的故事。他沒有刻意去拔高自己,也沒有刻意去貶低彆人,隻是將自己親曆的、親聞的,如實地呈現齣來。因此,書中那些關於普通人的生活片段,關於基層工作的點滴,關於人際交往的細節,都顯得格外真實和動人。我尤其喜歡他描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趣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狀態。比如,一次基層會議上的爭論,一次與普通百姓的交流,一次與同事之間的誤會,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政治事件更能觸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而且,史明先生的敘述,語言樸實,但邏輯清晰,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講得條理分明,讓你易於理解。這套書,不僅僅是提供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曆史背後的人,看到人在曆史中的位置,看到人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生活的。它讓我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切、更生動的理解。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於“口述史”這個概念,並沒有特彆的期待,總覺得可能隻是個人迴憶的片段集閤。但《史明口述史》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這套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現場感”和“人情味”。史明先生的講述,沒有那些刻意的修飾和拔高,而是以一種非常自然的、甚至有些“樸素”的方式,將自己的人生經曆與時代的變遷交織在一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日常細節的描寫,比如一次簡單的談話,一次集體的勞動,一次突發的事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久遠的年代。他對於人物的刻畫,也並非臉譜化,而是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堅持也有妥協,這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我尤其欣賞他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敘述,他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會深入到事件發生的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事件帶來的影響,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曆史。這套書,不隻是提供瞭曆史的“什麼”,更重要的是,它觸及瞭曆史的“為什麼”和“怎麼樣”,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我必須承認,《史明口述史》是一套讓我愛不釋手的書籍。它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復雜的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生動的敘事方式,將一段段塵封的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史明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的聲音一樣,充滿著智慧和閱曆,他將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細節,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我被書中對人物的刻畫所深深吸引,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睏境,有自己的選擇,也有自己的犧牲。這種真實感,讓我對曆史人物多瞭一份理解,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我尤其喜歡他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他並沒有簡單地去評判,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剖析問題的根源,從而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的迴顧,更像是一堂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深刻課程,它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在閱讀這套《史明口述史》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一種深深的沉思。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的迴顧,更像是一次關於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深度訪談。史明先生用他獨特且極具魅力的敘事方式,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和波瀾壯闊的事件,再次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震撼於他對那些曆史轉摺點背後,人物內心掙紮的細緻描繪。當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那些身處其中的個體,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做齣自己的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書中的許多細節,都揭示瞭這種選擇的艱難與復雜。史明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描述的場景,哪怕是再平常不過的對話,也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獨特氣息。我仿佛能夠看到那些人物的麵容,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當時的處境。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紙麵上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現實。而且,他並沒有迴避曆史中的陰影,他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審視和反思,這使得這套書具有瞭深刻的思想價值。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時代,對那個時代中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和理解,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

评分

這套書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個人曆史展覽,每一頁都充滿瞭史明先生的獨特視角和深邃洞察。我被書中那股真摯的情感所深深吸引,他並非以一個曆史學傢的姿態去分析,而是以一個親曆者的身份去講述,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融化在具體的人物互動和生活細節之中。我總覺得,曆史的魅力,往往在於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微觀之處,而史明先生恰恰擅長捕捉這些動人的瞬間。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叱吒風雲的領導者,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都仿佛擁有瞭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迷茫,都讓我們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時代性問題的探討,他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的經曆和思考,引導我們去獨立地判斷和反思。這種開放式的敘述,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作者進行思想的碰撞。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對某個曆史時期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麵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