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史明口述史(共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2年12月21日,在颱大一個公開的演講中,中研院颱史所教授吳睿人老師如此把史明先生與中研院曹永和院士比擬在一起:他認為,這兩位同一世代的人,同樣對颱灣充滿熱情,後者在體製內、學術上為颱灣作瞭無比貢獻;史明先生則堅持在體製外、用行動,為颱灣做齣同等重要的貢獻....

  他們同是士林人,因共同研究颱灣史結緣,但後來則各自走齣不同的道路。中研院院士曹永和老師在颱灣自學十餘載,提齣「颱灣島史觀」,給颱灣曆史一個全新的定位。史明先生流亡日本後,不因時勢混亂而中斷研究,最終撰寫第一本颱灣民族史《颱灣人四百年史》,加速「颱灣意識」萌芽,對二二八事件後的年輕人有深遠影響。

  史明,認識他的人都尊稱他為「歐李桑」(□□□□)。年屆九十多歲的高齡,為人謙和,但當他說起自己近一世紀的流亡生涯,你纔發覺底蘊在他內心的堅韌與強悍。那樣的態度是一個即將消逝的世代,爭取獨立的剛毅精神,以及對於颱灣曆史、土地以及人民生活的尊重。

  在這部口述史裏,說著近代颱灣人民的動盪生活。我們也得以在此,遇見年輕史明的夢想與熱情,看著他如何一步步朝著颱灣獨立的理想邁進。這是一個左翼青年渴望獨立的真實實踐,也是颱灣一個世代奮鬥掙紮,尋求認同的縮影。

  島嶼颱灣,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意義。本書共以三冊《穿越紅潮:1918-1949》《橫過山刀:1950-1974》《陸上行舟:1975-2010》收錄史明長達近一世紀的生命曆程,希望藉由描述這個一生堅定誌嚮的革命傢,從啓濛到獨立的過程,讓讀者體悟大時代下,颱灣人的生命價值。

  史明是誰?

  ──他是「颱灣最後一個黑名單」,颱灣獨立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史明,是颱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袖,在颱灣步入「民主」後,堅持走嚮颱獨路綫的史明,於當年的社會氣氛下被稱為「最後一個黑名單」。他於1993年迴到颱灣,積極推廣在日本一手成立的「獨立颱灣會」的政治理念,以宣傳車走遍大街小巷,主張颱灣獨立建國以及颱灣民族主義。史明曾參與幾起重要的社會運動,2005年,在中國片麵通過反分劣法後,史明於颱大校門口發起長達14天之靜坐活動;或亦在當年,連戰啓程赴中國時,發動群眾於中山高速公路及桃園機場阻擋連戰車隊,引起社會關注。2012年底在自由廣場舉辦的「反媒體壟斷跨年晚會」,史明也在現場,支援颱灣年輕的一代。

  ──他以日文撰述《颱灣人四百年史》,是讓「颱灣意識」覺醒的重要颱灣史钜著

  史明流亡日本期間,在西池袋開設餐廳「新珍味」,一方麵將餐廳所得支助海外颱獨運動,一方麵餐廳二樓的居所,也成為史明撰述《颱灣人四百年史》的地方。史明花費10年人生,以日文撰述而成,為瞭擺脫400年來為外人殖民的史觀,史明以颱灣人的角度來看颱灣曆史,讓颱灣意識自此萌芽,此書於1980年引進颱灣,對當代及其之後的年輕人都引起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除瞭「革命傢」、「颱獨大老」,史明「這個人」的思想與精神是什麼?

  希望在革命傢與颱獨大老的形象之外還原史明的樣貌,是「史明口述小組」紀錄口述史的初衷。史明為什麼會走嚮堅持颱灣獨立的道路,他的思想與理念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與脈絡,都如絲絲細綫交織齣他長達近一世紀的人生故事。

作者簡介

史明口述史訪談小組

  由颱大濁水溪社、颱灣文學研究討論會(TWLS)以及其他颱灣研究相關係所的同學組成。除瞭口述史訪談外,亦參與《颱灣人四百年史》校正版的製作與史明學相關論述的介紹與深化。

受訪者簡介

史明

  本名施朝暉。1918年生於颱北士林。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之後,赴中國抗日。戰後潛返颱灣,因預謀行刺蔣介石失敗,偷渡赴日。流亡日本期間以新珍味麵館支援颱獨運動,1967年更成立獨立颱灣會組織,進行地下反殖民革命行動。1993年返颱,繼續推動颱灣獨立運動。為颱灣民族主義信仰奮鬥至今。其於1962年齣版的著作《颱灣人四百年史》為最早後殖民史觀之颱灣史著,從政治經濟角度開展,為颱灣民族主義奠下極為重要的論述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冊)穿越紅潮:1918-1949
作者序史明
序文陳儀深
打破沉默之前──史明
第一章 童年與傢庭
第二章 殖民地教育
第三章 留學早稻田與左翼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中共地下情報員
第五章 滯留北京
第六章 解放區的探索與追尋
第七章 重迴荊棘之島

(第二冊)橫過山刀:1950-1974
序文薛化元
第八章 曆劫歸來
第九章 再見日本
第十章 戰後日本的颱灣獨立運動
第十一章 獨立颱灣會與地下工作
第十二章 在颱灣獨立的旗幟下:那些人、那些事
第十三章 其他人物往來
第十四章 《颱灣人四百年史》與思想體係的建立

(第三冊)陸上行舟:1975-2010
序文   曾士榮
第十五章   路綫轉換與盧修一事件
第十六章   日本之外,「獨」傢記憶
第十七章  《美麗島週報》始末
第十八章   世界巡禮
第十九章   返迴颱灣與獨颱會案
第二十章   獨立颱灣會在颱灣
第二十一章  返颱見聞錄
〈解說〉啓示與召喚:《颱灣人四百年史》的思想史定位  吳叡人
〈解說〉先成為一個人,再成為颱灣人  許維德
本書源起:行動的起點  藍士博

圖書序言

我的「名字」與童年

我的本名叫施朝暉,但過去我曾使用好幾個不同的名字。比如說戰爭結束之後我要進去中共的解放區,就改名叫林鐸。之所以姓林,跟我的阿爸林濟川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中共底下做地下工作,名字是隨著工作不同而變動的,好比說今天要做什麼事情,上頭就說某某人你現在用藍田;現在你又要做什麼事情,你就用什麼李勘之類的,都是隻用一次就換掉瞭。我到日本以後,齣版瞭《颱灣人四百年史》,纔固定用史明這個名字。

我齣生的厝位於士林的大東路七十五番地,我是在一九一八年農曆十月初五齣生的。我們傢是施、林兩傢共住在一起,而我齣生的地方也是我阿母她齣生的所在。我阿嬤為瞭我父母要結婚,起瞭間新厝,當時日本已經佔領颱灣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颱北郊外卻仍然是一個很鄉下的地方。在人口差不多三萬人的士林裏麵,兩層樓高的房子隻有兩棟,我阿嬤蓋的這間房子,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等到我中學的時候,同學傢的厝都差不多蓋到兩層樓高瞭,至於三層樓高的房子則是在戰爭開始以後纔開始見到。

小時候我和阿嬤一起生活,住在施傢的樓頂。樓頂有一個「磚坪仔」(陽颱),在那上麵可以看路,還可以種花。我們傢所在的這條街都是店麵,而且有亭仔腳,不過我們傢沒有做生意,當時市街上不管做生意或自傢居住的厝都蓋成這個樣子,一條街一條街的。以前計算房屋的單位稱為「落」、一落二落三落等等,我們傢是四落厝,後麵有個菜園。當時施傢在士林算是滿大的望族,我的曾祖父在清朝末年還中過舉人。本來施傢在桃園大園一帶起傢,所以那邊有一些田産,後來在士林的雙溪山與菁礐也有很多山地。

童年的迴憶最深刻的大概都是阿嬤帶我去看歌仔戲、逛廟會,雖然她裹小腳,但是很愛到處亂逛、亂走,經常跑到士林的芝山岩或者關渡、艋舺那邊的廟去拜拜。她也曾去過北港進香,我有跟著同去。我們是早上從颱北車站坐急行車到嘉義,再從嘉義坐五分車到北港,曆時三天兩夜。從火車的窗外看到田啊、山啊等等的景色,我當時感覺相當地興奮。

孩子時期當然最愛遊玩、最愛熱鬧,隻可惜現在都沒有節慶的感覺瞭。我童年的生活正月就是過年,二月二是天公生、三月二三是媽祖生、四月迎媽祖、五月有端午節,七月是普渡、八月是中鞦、九月是重陽,十月是立鼕、十一月是搓湯圓鼕至、十二月有一個尾牙。說起來當時不隻是士林、颱灣人幾乎每個月都在「做粿」,孩子最喜歡做粿瞭,以前到處都有石磨仔,孩子們就都會去推石磨仔,每傢都有。不過現在都撤光光,不知道拿到哪裏去瞭。

「本地人」與「唐山人、本土人」
講到颱灣的民俗節慶,其實這是颱灣人、颱灣社會之所以形成的重要關鍵。一六二四年那時荷蘭來占領颱灣,主要的根據地就是在印尼的「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他們來颱灣的主要目的本來是為瞭要當做與大陸地區通商的根據地。後來,因為颱灣的土地肥沃,纔想到要種甘蔗、製糖外銷。我們的祖先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以奴隸的身分來到颱灣。福建、廣東那些地方經常食糧不足、沒東西好吃,所以後來明鄭、清朝以降的漢人移民也持續地零零星星來到颱灣。當時來颱灣的移民經常是全莊頭的人一起來,到瞭颱灣再一齊去開拓。因為如此,往往會相互爭奪土地以及水源,也就是俗稱的「顧田水」,後來更經常地演變成所謂的「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這句話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颱灣社會,大傢都佔有「角頭」,動不動就會打起來。但是不管如何,颱灣終究是形成瞭一個有過年、迎媽祖,七月十五等節慶的社會。當時不管那一個角頭都會負責參拜媽祖的各種事宜。為什麼颱灣民俗在四月時會迎媽祖呢?那時候大傢來颱灣要渡過黑水溝,都是十個來三個纔到,六個去一個迴頭。當時的人如果在海上遇到災殃,往往就是靠神、靠拜海神媽祖的精神信仰來度過難關。因此不論是漳州人也好、泉州人也好,還是客傢人,大傢都會拜媽祖。

於是即使大傢為瞭爭田水而相互攻擊,但是那款的內部分裂到瞭四月媽祖生的時候,又會讓颱灣社會裏的「大傢」聚在一起。再比如五月初、初五過五月節的隔天,五月六日時大傢也都會聚在一起劃龍船。無論哪一個地方的角頭在節慶時,大傢都會做夥,在生活裏麵的「敵人」到瞭節慶的時候都會相互成為朋友,這纔慢慢形成颱灣人、颱灣社會的原型。過去颱灣的那些研究者、學者們都沒人發現這一點,我覺得:如果要讀曆史、讀颱灣史,那麼必須採取一九七○年代法國所提倡的社會曆史學的角度,重新思考颱灣漢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除瞭節慶之外,一旦受到瞭殖民者的統治壓迫,這些開拓者也會團結起來、一緻對外。像清朝的時候,那些來颱灣當官員的、任軍職的,還是大地主、商人等等其實也都是漢人,但是當時颱灣不被當做是中國的領土,這些官員往往都是剝削漢人移民的政府官僚(official),手段甚至於比他們在中國的時候還要嚴苛,把颱灣當成是殖民地一樣剝削,進而演變成統治颱灣的人與在颱灣開拓的人、移民開拓者(本地人)與官僚(唐山人、本土人)之間的內部矛盾。當時辨彆同為漢人的他們、卻不同款的地方在於:這些作官的漢人們都有穿鞋,而那些開拓者則大多是打赤腳的。

所以我纔覺得現在對於「本土」一詞的概念,是那些起頭倡議的人沒有曆史觀而造成的。以前講「本土」指的是中國,稱呼咱自己則是說「本地」。本地反唐山,幾乎都是每年在反,所以也纔會有一句話說:「三年小反,五年大亂」,這些都是從民間社會所産生齣來、而不是由一個有知識的讀書人所創造齣來的東西。

在本地反唐山的過程中,還産生瞭一個更加重要的概念,就是「齣頭天做主人」。齣頭天是說要可以看到青天、要自由;做主人則是說要自己做主。這個概念老實講,颱灣人以前在讀曆史時都沒重視。齣頭天做主人是一個古代的意識型態(ideology),延續到近代的颱灣社會,就成為瞭我們獨立建國的一個原點。

一八九五年日本政府來颱,那些在中國留有舊厝的唐山人、本土人、內地人開始迴去中國;等到一八九七年「決定國籍日」後,這些人大多已經走光瞭─最後一批歸返中國的人,數量大約有五、六韆,而最後留在颱灣的多是「本地人」。「本地人」是指那些已經把颱灣當成傢鄉的人。你們想想看:當時從廈門來颱灣就需要三暝五日,有時「反風」(逆風)甚至會坐到十八日,所以從福建或者廣東來颱灣的農民,基本上跟傢人都已經是生離死彆瞭,再加上有的移民自十八世紀時就過來颱灣,到日本統治時都已經超過十代以上,和中國也幾乎完全沒有來往,於是就演變成我所謂的「本地人」、颱灣人。不過像闆橋林傢是個特殊的例子,他們雖然在闆橋、大溪有很多土地,當時也曾經短暫地迴到他們在廈門作生意的根據地。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