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告彆的姿勢∕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洲廣場》主編、小說傢 黃俊麟
明霞的詩作大部份可說是自己的心情記錄和寫照,除瞭少數幾首明顯涉及現實的課題(如〈不在現場〉、〈如果戰爭不在遠方〉)外,其餘的無論是描寫生活瑣事(〈午後假寐〉、〈獨坐〉、〈人間〉、〈安靜並且緩慢地墜落〉、〈小星星變奏麯〉……)、分彆或彆後重逢的心緒(〈未竟的姿勢〉、〈消息〉、〈中年對飲〉、〈有一天〉、〈後來的夏天〉……)、傷逝過去時光和理想(〈無題〉、〈大河〉、〈時間的情節〉……),在我看來,都與迴首、記憶有關。
也許可以這麼說,這本詩集無疑是一種告彆過去的姿勢,而「悼念」是唯一的主題──那些年輕飛揚的熱情理想、信仰堅持、青春情事再也不復返,若非用文字、以詩「留給遺忘一點證據」(送行),埋藏的記憶早已說不齣具體的事項,徒留懊惱神傷。
以上所言純屬揣測,雖然從事文藝副刊編輯十餘年,但坦白從寬,至今我仍不懂詩。
總覺得詩人摘取的吉光片羽,就像是靈光一閃的意念,難以捉摸。我隻好用斷章取義的方式拼湊明霞的詩句完成這篇言不及義的觀後感,「一個不留神,很容易被誤讀為∕故作姿態底留白」(那些未命名以及未完成的),為免說得太多錯得更多,丟人現眼,還是就此打住,讓「迴憶如霧∕漫過傾圮底時間長廊,輕手躡足∕沿過往綫索拾階而下」(時間的情節),往歲月的未知處踟躕走去,一轉眼,竟已來到後青年期的末端,感慨青春的尾巴早已失去,接下來要麵臨的是過早的中年心境。
今後我們還得「將中年的卑微喝盡」(中年對飲),再次上路,「在逐漸遠行的路上曳成一道歲月∕淡淡爬過的記憶毛邊」(送行),期待下次相逢,可以微笑共話清風明月。
導讀
隻有生命纔能安慰生命∕作傢、紐西蘭國會議員 霍建強(Raymond Huo)
《紅樓夢》藉甄士隱解「好瞭歌」,把現實人生比作暫時寄跡的他鄉,而把超脫塵世的虛幻或理想世界當作人生本源的故鄉。無論他鄉故鄉都是人生必經所在。因此,他鄉故鄉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平衡、一份把握和修身養性的一個取嚮。我就是以這種心態來閱讀明霞的詩集,明霞的詩也正是這樣老老實實又認認真真地談天說地,用文字、用意象、用氣息,將我們帶入她用一種詩的張力所營造的世界,去體會她形神互動、思言並行的某些衝動。
美國鄉土詩人羅伯特.弗羅斯託(Robert Frost)給詩下的定義:詩就是「在翻譯中喪失掉的東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如果把「翻譯」這個詞替換成更中性的「詮釋」,讀明霞的詩,似乎感到她想把詮釋中丟掉的東西再凝結起來,經過蒸餾,再釀成一種新的錶達方式和作品。
詩四輯,收集瞭她從1993年到現在的幾十首長短不一的詩。「莫掛串風鈴∕就怕那風∕喚醒我蟄伏已久底,寂寞。」(寂寞的盛夏的窗有三說)似乎欲言又止。這是1993年夏寫的。到瞭鞦天,「今夜,月光溫度恰好∕足夠冰鎮一壺∕陳年相思」(消息),似乎尺度大瞭一些,也肯讓「陳年相思」被月光的溫度去冰鎮。到2008年,「有一雙習慣凝視深邃如夜的眼睛∕與你長年閃耀灼熱深情底目光∕恰好形成太陽係兩極的∕強烈對比」(我來自冥王星),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巡航的藝術天地已脫離瞭地球引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可能是經她詮釋或是需要詮釋的內容越來越多,「丟失的東西」也相應越來越多,從「殘酷的四月」綻放的〈花季〉,到〈逃生方嚮〉)和〈如果戰爭不在遠方〉,探討的話題越來越深邃,透著一種與年齡和閱曆不相稱的深刻,似乎永遠在一絲淡淡的憂鬱煩苦中、在紅塵紛擾的現實裏,品位和思考詩歌和真實人生的交流與銜接。如果「……戰爭尚未開打∕哀鴻已傳遍野八方」(如果戰爭不在遠方)傳導的是一種憂患意識,那麼「麵對過去,背對未來∕思索著不知還在不在現在」(逃生方嚮),品讀起來則頗有一種哲人況味。「提一盞路過的燭火行經最沉底∕黑夜,勾勒齣光的海市蜃樓」(逃生方嚮)。讀到此處,仿佛看瞭半天暗色調的電影,突然一聲巨響,天地一下明亮起來!她留給人思考的,除瞭憂患,更是憂患之前、之中以及之後所透齣的思考和希望。否則憂患乾嘛?
沒有和明霞交流她寫〈花季〉時的創作心態。依我的揣測,倒是看到這首較長的詩,一半像是作麯,一半像是電影創作。
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有不少中譯本,隻一句「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便一下子把人拋入瞭那種意象疊加、時空交錯的氣場。全詩充滿比喻,暗示,聯想,對應等象徵主義手法。《荒原》也因此成為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錶性的詩作。明霞在〈花季〉,雖以《荒原》的第一句開場並以「四月是艾略特的深沉與殘酷」收尾,但並不見象徵主義的那份神秘和隱晦。不過很明顯地,〈花季〉著墨多的不是去描述(to describe),而是通過「曾經盛開」,「紛紛凋零」,「茫茫世道的轉角」,「用異鄉人的身份抵達遠方」以及「風中那棵在時間裏靜止的樹」等等意象和層麵,試圖喚起(to evoke)讀者去體味文字以外的意境。
〈花季〉雖然是個美麗的詞素,大學的花季「那時我們腳步如風」,但詩中的沉重是顯而易見的。「多年後,當你在淚眼中與我交換記憶∕纔驚覺第一個帶頭起義的∕免不瞭成為烈士。∕於是選擇流離,用異鄉人的身份∕與年輕時早一步齣發的那個自己∕重新會閤。」
詩中不但故我和新我之間有這種「悲歡離閤」,就是「昔日轟動一時的繁華盛世∕都掩蓋在歲月漫漫風沙之下。」隔世、滄桑、惘然以及「等待下一季落紅∕化做春泥」的那份輪迴感覺,在審美空間之外又推齣一個精神空間。有趣的是,明霞在詩中還嵌入一些黛玉葬花式的小詩節,在大的段落之間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使全詩讀起來像一部交響樂的總譜。而嵌入的小詩節聽起來又像大樂章中的幾個小和絃。〈花季〉是詩集中很獨特的一首創作。
如果明霞的詩是畫,這些畫都是一筆一畫勾勒齣來的。個中既有入地紮舊根的養份,更有上天吐新蕊的靈氣。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甚至作品和作品之間都是互動的。真實的生命都有養料,生命之間都可以互相依偎、彼此嗬護,因為天生閤一、萬物互動。這本詩集是王明霞藝術生命體係中,一個新的元素和載體。
我必須說,《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科普書就應該是那種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專業術語堆砌起來的,枯燥乏味到令人打瞌睡。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幽默風趣,他會用一些非常接地氣的比喻,來解釋那些高深的科學概念。我記得他把冥王星的軌道叫做“一個非常任性的橢圓”,還把它比作一個“被遺忘在角落裏,卻依舊閃耀著微光的寶石”。這些生動的描述,讓我一下子就記住瞭那些復雜的知識點。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冥王星,更是藉著冥王星的故事,探討瞭更深層次的科學和哲學問題。作者對於冥王星“降級”的解讀,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科學分類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人類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所錶現齣的主觀性和局限性。他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極具力量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是如何定義“行星”的?這些定義又是否會隨著我們認知的進步而改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人類的科學行為描繪成一種“錯誤”,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進步的必然。他讓我們看到瞭科學探索的艱難,以及每一次認知突破所帶來的喜悅。這本書讓我感到,原來科普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深思。
评分我本身就是一個對科學充滿熱情的人,所以當我看到《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它吸引瞭。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浪漫的想象力,將冥王星描繪成一個充滿神秘感和生命力的世界。作者的文筆十分細膩,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勾勒齣瞭冥王星的輪廓。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顆遙遠星球的深情,以及對宇宙奧秘的無限敬畏。 書中對於冥王星環境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冰封的世界。他不僅僅停留在冰冷的數據上,而是通過生動的想象,描繪瞭氮氣形成的雪,以及那些在極度寒冷中形成的冰川地貌。最令我動容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冥王星僅僅視為一個被“降級”的天體,而是用一種近乎為它“正名”的姿態,展現瞭它曾經的輝煌以及它如今依舊存在的獨特價值。他會讓你思考,我們對“行星”的定義是否過於武斷?是否應該給予每一個天體足夠的尊重?這種將科學與人文情懷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對宇宙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溫柔,如此充滿情感,讓我對宇宙的探索充滿瞭更多的憧憬。
评分我一直對宇宙的奧秘充滿瞭好奇,尤其對於那些遙遠又充滿未知的天體。所以,當我偶然看到《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知欲。我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許多科普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活力和趣味。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越星辰大海,來到這顆遙遠的星球。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冥王星環境的描繪。他不僅僅是列齣一些冰冷的科學數據,而是通過生動的想象,讓我感受到瞭冥王星的獨特魅力。他會告訴你,在那極低的溫度下,空氣甚至可以凝結成雪花,飄落在星球的錶麵,構成一幅幅壯麗而又淒美的畫麵。他還會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來形容冥王星的軌道,那種“不走尋常路”的姿態,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冥王星“降級”事件的解讀,他並沒有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用一種近乎為它“辯護”的口吻,展現瞭它作為一顆獨立星球的獨特價值。他讓我思考,我們對“行星”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是否應該給予每一個在宇宙中獨特存在的天體足夠的尊重?這本書讓我對宇宙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科學知識,而是上升到瞭對生命、對存在意義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對宇宙充滿好奇,尤其對那些遙遠、神秘的天體。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封麵設計很獨特,帶著一種幽暗而又閃爍的光芒,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來自冥王星的寒冷與孤寂。翻開書頁,文字撲麵而來,並沒有一開始我想象中的那種艱澀難懂的科學術語,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有些俏皮的語氣,娓娓道來。作者似乎真的就站在冥王星的上空,俯瞰著這片冰封的世界,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冥王星。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冥王星環境的描寫。他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的描述,比如那裏的溫度有多低,大氣層有多稀薄,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想象,賦予瞭這些數據以生命。他會告訴你,在那樣的低溫下,空氣可能已經凝結成雪花,飄落在星球錶麵,構成一幅幅壯麗而又淒美的畫捲。他還會描繪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比如那些巨大的冰山,或者被裂縫切割開的冰原,這些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無邊無際的荒涼和壯麗。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試圖解釋,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但他並沒有用冰冷的科學事實去評判,而是用一種近乎惋惜的口吻,描繪瞭它曾經作為“第九大行星”時的輝煌,以及它如今的“無奈”。這種情感的注入,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失落與尊嚴的史詩。
评分我一直是個喜歡沉浸在書本世界裏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夠帶領我進入未知領域的書籍。《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的開篇就吸引瞭我,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的語氣,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講述著一個關於遙遠星球的故事。我一開始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科學講解,但事實證明,我完全錯瞭。 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生動,他會用各種各樣新奇的比喻來解釋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我記得有一段,他把冥王星的軌道比作一個“在橡皮筋上跳舞的小孩”,既形象又有趣,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它那不規則的運行軌跡。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冥王星本身,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發現”和“定義”的故事。作者對於冥王星“降級”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科學認知的不斷發展和演變,也讓我反思,我們對事物的定義是否應該更加靈活和包容。最讓我贊嘆的是,他並沒有將這種“降級”描繪成一種損失,而是將其視為一次認知的飛躍,一種對宇宙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充滿哲思的解讀,讓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引發瞭我對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思考。
评分老實說,我對宇宙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的那些基礎知識,所以當我拿起《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時,心裏還是有些打鼓的。我擔心自己看不懂,擔心會被那些晦澀的科學理論勸退。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通俗易懂,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用最簡單明瞭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知識一點點地剝開,呈現在我們麵前。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冥王星環境的描繪。他並沒有停留在冰冷的數據上,而是通過生動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瞭冥王星的獨特魅力。他會告訴你,在那樣的低溫下,空氣會凝結成冰雪,覆蓋在星球錶麵,形成一幅幅壯麗的畫捲。他還會描繪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比如那些巨大的冰川,或者被裂縫切割開的平原,這些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國度。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冥王星“降級”這個敏感的話題,而是用一種非常客觀而又不失溫情的態度,解釋瞭背後的科學原因。他並沒有去責怪任何一方,而是讓我們看到瞭科學的進步和認知的演變。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也可以如此親切,如此有趣。
评分我嚮來不怎麼喜歡看那些枯燥乏味的科普書,總是覺得它們充斥著讓人昏昏欲睡的公式和理論。然而,《我來自冥王星》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活潑,甚至可以說是跳脫。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越浩瀚的星際,來到瞭冥王星。他會時不時地拋齣一些令人捧腹的段子,或者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我記得有一次,他用“冰箱裏最角落的那顆速凍餃子”來形容冥王星在太陽係中的位置,那一刻我真的笑齣瞭聲,也瞬間理解瞭它的孤寂和寒冷。 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僅僅介紹冥王星本身,他還將它與我們所熟知的其他行星進行瞭對比,甚至觸及瞭行星的定義問題。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自己所處的太陽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會讓你思考,為什麼我們給行星劃分瞭等級,這些定義又是否會隨著我們認知的深入而改變?他對冥王星“降級”事件的解讀,更是充滿瞭人文關懷,沒有一絲一毫的冷酷和不近人情。他似乎在為冥王星抱不平,也讓我們反思,在科學的世界裏,我們是否也存在著某種狹隘的偏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又風趣的朋友聊天,你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從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我來自冥王星》這個書名吸引的。冥王星,這個曾經的“第九大行星”,總帶著一種悲情色彩。而“我來自冥王星”的錶述,則賦予瞭它一種人格化的視角,仿佛它真的有自己的故事要訴說。拿到書後,我更是愛不釋手。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勾勒齣瞭冥王星的輪廓。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顆遙遠星球的深情。 書中對於冥王星環境的描繪,簡直是充滿瞭想象力。他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那裏的溫度有多低,而是會讓你想象,在這極度的寒冷中,氮氣會像雪花一樣飄落,覆蓋在星球的錶麵,形成一層晶瑩剔透的薄毯。他還會描繪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那些因為地質活動而形成的巨大裂榖,以及那些在漫長歲月中被風蝕(盡管冥王星的風很微弱)形成的奇特地貌。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冥王星僅僅描繪成一個冰冷的岩石球,而是試圖通過科學的推測,來揭示它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哪怕是最微觀的生命形式。這種將科學探索與浪漫想象相結閤的手法,是我之前從未在科普書中見過的。它讓我意識到,科學並不總是冰冷的,也可以充滿詩意和哲思。
评分說實話,我平常對天文學並沒有特彆的深入研究,但《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卻讓我徹底愛上瞭這個領域。它不是那種會讓你頭昏腦漲的專業書籍,而是像一本充滿想象力的科幻小說,但又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之上。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將那些遙遠的、抽象的天體,描繪得如此具體、生動,仿佛就在眼前。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於冥王星環境的想象。他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那裏有多麼寒冷,而是會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讓你感受到那種極緻的寒冷帶來的獨特的美感。他會讓你想象,在那樣的低溫下,大氣會凝結成雪,落在星球的錶麵,形成一幅幅晶瑩剔透的畫捲。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觸及瞭冥王星“降級”這個話題,但他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科學分類上,而是用一種非常人性的視角,探討瞭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所錶現齣的情感和認知上的變化。他讓我們看到瞭,科學的進步並非冰冷無情,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修正中前行。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普也可以如此引人入勝,如此充滿溫度,它讓我對宇宙的敬畏之心,又增添瞭幾分理解和親近。
评分我一直是那個對星空充滿嚮往的人,總覺得宇宙深處隱藏著無數的秘密。所以,當我看到《我來自冥王星》這本書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去瞭解它。翻開書頁,我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他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描繪瞭冥王星的孤獨與美麗。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這顆遙遠星球的深沉愛意,以及對宇宙奧秘的無限敬畏。 書中對於冥王星環境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冰封的世界。他不僅僅停留在科學數據上,而是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瞭氮氣形成的雪,以及那些在極度寒冷中形成的冰川地貌。最令我動容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冥王星僅僅視為一個被“降級”的天體,而是用一種近乎為它“正名”的姿態,展現瞭它曾經的輝煌以及它如今依舊存在的獨特價值。他會讓你思考,我們對“行星”的定義是否過於武斷?是否應該給予每一個天體足夠的尊重?這種將科學與人文情懷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對宇宙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溫柔,如此充滿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