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告别的姿势∕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洲广场》主编、小说家 黄俊麟
明霞的诗作大部份可说是自己的心情记录和写照,除了少数几首明显涉及现实的课题(如〈不在现场〉、〈如果战争不在远方〉)外,其余的无论是描写生活琐事(〈午后假寐〉、〈独坐〉、〈人间〉、〈安静并且缓慢地坠落〉、〈小星星变奏曲〉……)、分别或别后重逢的心绪(〈未竟的姿势〉、〈消息〉、〈中年对饮〉、〈有一天〉、〈后来的夏天〉……)、伤逝过去时光和理想(〈无题〉、〈大河〉、〈时间的情节〉……),在我看来,都与回首、记忆有关。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本诗集无疑是一种告别过去的姿势,而「悼念」是唯一的主题──那些年轻飞扬的热情理想、信仰坚持、青春情事再也不复返,若非用文字、以诗「留给遗忘一点证据」(送行),埋藏的记忆早已说不出具体的事项,徒留懊恼神伤。
以上所言纯属揣测,虽然从事文艺副刊编辑十余年,但坦白从宽,至今我仍不懂诗。
总觉得诗人摘取的吉光片羽,就像是灵光一闪的意念,难以捉摸。我只好用断章取义的方式拼凑明霞的诗句完成这篇言不及义的观后感,「一个不留神,很容易被误读为∕故作姿态底留白」(那些未命名以及未完成的),为免说得太多错得更多,丢人现眼,还是就此打住,让「回忆如雾∕漫过倾圮底时间长廊,轻手蹑足∕沿过往线索拾阶而下」(时间的情节),往岁月的未知处踟蹰走去,一转眼,竟已来到后青年期的末端,感慨青春的尾巴早已失去,接下来要面临的是过早的中年心境。
今后我们还得「将中年的卑微喝尽」(中年对饮),再次上路,「在逐渐远行的路上曳成一道岁月∕淡淡爬过的记忆毛边」(送行),期待下次相逢,可以微笑共话清风明月。
导读
只有生命才能安慰生命∕作家、纽西兰国会议员 霍建强(Raymond Huo)
《红楼梦》借甄士隐解「好了歌」,把现实人生比作暂时寄迹的他乡,而把超脱尘世的虚幻或理想世界当作人生本源的故乡。无论他乡故乡都是人生必经所在。因此,他乡故乡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平衡、一份把握和修身养性的一个取向。我就是以这种心态来阅读明霞的诗集,明霞的诗也正是这样老老实实又认认真真地谈天说地,用文字、用意象、用气息,将我们带入她用一种诗的张力所营造的世界,去体会她形神互动、思言并行的某些冲动。
美国乡土诗人罗伯特.弗罗斯託(Robert Frost)给诗下的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如果把「翻译」这个词替换成更中性的「诠释」,读明霞的诗,似乎感到她想把诠释中丢掉的东西再凝结起来,经过蒸馏,再酿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作品。
诗四辑,收集了她从1993年到现在的几十首长短不一的诗。「莫挂串风铃∕就怕那风∕唤醒我蛰伏已久底,寂寞。」(寂寞的盛夏的窗有三说)似乎欲言又止。这是1993年夏写的。到了秋天,「今夜,月光温度恰好∕足够冰镇一壶∕陈年相思」(消息),似乎尺度大了一些,也肯让「陈年相思」被月光的温度去冰镇。到2008年,「有一双习惯凝视深邃如夜的眼睛∕与你长年闪耀灼热深情底目光∕恰好形成太阳系两极的∕强烈对比」(我来自冥王星),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巡航的艺术天地已脱离了地球引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可能是经她诠释或是需要诠释的内容越来越多,「丢失的东西」也相应越来越多,从「残酷的四月」绽放的〈花季〉,到〈逃生方向〉)和〈如果战争不在远方〉,探讨的话题越来越深邃,透着一种与年龄和阅历不相称的深刻,似乎永远在一丝淡淡的忧郁烦苦中、在红尘纷扰的现实里,品位和思考诗歌和真实人生的交流与衔接。如果「……战争尚未开打∕哀鸿已传遍野八方」(如果战争不在远方)传导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那么「面对过去,背对未来∕思索着不知还在不在现在」(逃生方向),品读起来则颇有一种哲人况味。「提一盏路过的烛火行经最沉底∕黑夜,勾勒出光的海市蜃楼」(逃生方向)。读到此处,仿佛看了半天暗色调的电影,突然一声巨响,天地一下明亮起来!她留给人思考的,除了忧患,更是忧患之前、之中以及之后所透出的思考和希望。否则忧患干嘛?
没有和明霞交流她写〈花季〉时的创作心态。依我的揣测,倒是看到这首较长的诗,一半像是作曲,一半像是电影创作。
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有不少中译本,只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便一下子把人抛入了那种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的气场。全诗充满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荒原》也因此成为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明霞在〈花季〉,虽以《荒原》的第一句开场并以「四月是艾略特的深沉与残酷」收尾,但并不见象征主义的那份神秘和隐晦。不过很明显地,〈花季〉着墨多的不是去描述(to describe),而是通过「曾经盛开」,「纷纷凋零」,「茫茫世道的转角」,「用异乡人的身份抵达远方」以及「风中那棵在时间里静止的树」等等意象和层面,试图唤起(to evoke)读者去体味文字以外的意境。
〈花季〉虽然是个美丽的词素,大学的花季「那时我们脚步如风」,但诗中的沉重是显而易见的。「多年后,当你在泪眼中与我交换记忆∕才惊觉第一个带头起义的∕免不了成为烈士。∕于是选择流离,用异乡人的身份∕与年轻时早一步出发的那个自己∕重新会合。」
诗中不但故我和新我之间有这种「悲欢离合」,就是「昔日轰动一时的繁华盛世∕都掩盖在岁月漫漫风沙之下。」隔世、沧桑、惘然以及「等待下一季落红∕化做春泥」的那份轮回感觉,在审美空间之外又推出一个精神空间。有趣的是,明霞在诗中还嵌入一些黛玉葬花式的小诗节,在大的段落之间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使全诗读起来像一部交响乐的总谱。而嵌入的小诗节听起来又像大乐章中的几个小和絃。〈花季〉是诗集中很独特的一首创作。
如果明霞的诗是画,这些画都是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个中既有入地扎旧根的养份,更有上天吐新蕊的灵气。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甚至作品和作品之间都是互动的。真实的生命都有养料,生命之间都可以互相依偎、彼此呵护,因为天生合一、万物互动。这本诗集是王明霞艺术生命体系中,一个新的元素和载体。
我本身就是一个对科学充满热情的人,所以当我看到《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严谨的科学知识和浪漫的想象力,将冥王星描绘成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生命力的世界。作者的文笔十分细腻,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冥王星的轮廓。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颗遥远星球的深情,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无限敬畏。 书中对于冥王星环境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冰封的世界。他不仅仅停留在冰冷的数据上,而是通过生动的想象,描绘了氮气形成的雪,以及那些在极度寒冷中形成的冰川地貌。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冥王星仅仅视为一个被“降级”的天体,而是用一种近乎为它“正名”的姿态,展现了它曾经的辉煌以及它如今依旧存在的独特价值。他会让你思考,我们对“行星”的定义是否过于武断?是否应该给予每一个天体足够的尊重?这种将科学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宇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温柔,如此充满情感,让我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更多的憧憬。
评分我必须说,《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科普书就应该是那种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专业术语堆砌起来的,枯燥乏味到令人打瞌睡。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幽默风趣,他会用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比喻,来解释那些高深的科学概念。我记得他把冥王星的轨道叫做“一个非常任性的椭圆”,还把它比作一个“被遗忘在角落里,却依旧闪耀着微光的宝石”。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些复杂的知识点。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冥王星,更是借着冥王星的故事,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作者对于冥王星“降级”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科学分类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他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定义“行星”的?这些定义又是否会随着我们认知的进步而改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类的科学行为描绘成一种“错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进步的必然。他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探索的艰难,以及每一次认知突破所带来的喜悦。这本书让我感到,原来科普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深思。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我来自冥王星》这个书名吸引的。冥王星,这个曾经的“第九大行星”,总带着一种悲情色彩。而“我来自冥王星”的表述,则赋予了它一种人格化的视角,仿佛它真的有自己的故事要诉说。拿到书后,我更是爱不释手。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冥王星的轮廓。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颗遥远星球的深情。 书中对于冥王星环境的描绘,简直是充满了想象力。他不会简单地告诉你那里的温度有多低,而是会让你想象,在这极度的寒冷中,氮气会像雪花一样飘落,覆盖在星球的表面,形成一层晶莹剔透的薄毯。他还会描绘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那些因为地质活动而形成的巨大裂谷,以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被风蚀(尽管冥王星的风很微弱)形成的奇特地貌。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冥王星仅仅描绘成一个冰冷的岩石球,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的推测,来揭示它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哪怕是最微观的生命形式。这种将科学探索与浪漫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是我之前从未在科普书中见过的。它让我意识到,科学并不总是冰冷的,也可以充满诗意和哲思。
评分说实话,我平常对天文学并没有特别的深入研究,但《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却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领域。它不是那种会让你头昏脑涨的专业书籍,而是像一本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但又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那些遥远的、抽象的天体,描绘得如此具体、生动,仿佛就在眼前。 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冥王星环境的想象。他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那里有多么寒冷,而是会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让你感受到那种极致的寒冷带来的独特的美感。他会让你想象,在那样的低温下,大气会凝结成雪,落在星球的表面,形成一幅幅晶莹剔透的画卷。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触及了冥王星“降级”这个话题,但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科学分类上,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认知上的变化。他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并非冰冷无情,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中前行。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普也可以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温度,它让我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又增添了几分理解和亲近。
评分我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遥远、神秘的天体。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很独特,带着一种幽暗而又闪烁的光芒,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来自冥王星的寒冷与孤寂。翻开书页,文字扑面而来,并没有一开始我想象中的那种艰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些俏皮的语气,娓娓道来。作者似乎真的就站在冥王星的上空,俯瞰着这片冰封的世界,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冥王星。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冥王星环境的描写。他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描述,比如那里的温度有多低,大气层有多稀薄,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想象,赋予了这些数据以生命。他会告诉你,在那样的低温下,空气可能已经凝结成雪花,飘落在星球表面,构成一幅幅壮丽而又凄美的画卷。他还会描绘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比如那些巨大的冰山,或者被裂缝切割开的冰原,这些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无边无际的荒凉和壮丽。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在试图解释,为什么冥王星会被降级,但他并没有用冰冷的科学事实去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惋惜的口吻,描绘了它曾经作为“第九大行星”时的辉煌,以及它如今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注入,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失落与尊严的史诗。
评分我一直是那个对星空充满向往的人,总觉得宇宙深处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所以,当我看到《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它。翻开书页,我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他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描绘了冥王星的孤独与美丽。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颗遥远星球的深沉爱意,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无限敬畏。 书中对于冥王星环境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冰封的世界。他不仅仅停留在科学数据上,而是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氮气形成的雪,以及那些在极度寒冷中形成的冰川地貌。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冥王星仅仅视为一个被“降级”的天体,而是用一种近乎为它“正名”的姿态,展现了它曾经的辉煌以及它如今依旧存在的独特价值。他会让你思考,我们对“行星”的定义是否过于武断?是否应该给予每一个天体足够的尊重?这种将科学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宇宙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温柔,如此充满情感。
评分我一直是个喜欢沉浸在书本世界里的人,尤其是那些能够带领我进入未知领域的书籍。《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的开篇就吸引了我,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关于遥远星球的故事。我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科学讲解,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 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他会用各种各样新奇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我记得有一段,他把冥王星的轨道比作一个“在橡皮筋上跳舞的小孩”,既形象又有趣,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那不规则的运行轨迹。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冥王星本身,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发现”和“定义”的故事。作者对于冥王星“降级”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科学认知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也让我反思,我们对事物的定义是否应该更加灵活和包容。最让我赞叹的是,他并没有将这种“降级”描绘成一种损失,而是将其视为一次认知的飞跃,一种对宇宙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充满哲思的解读,让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尤其对于那些遥远又充满未知的天体。所以,当我偶然看到《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我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许多科普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活力和趣味。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越星辰大海,来到这颗遥远的星球。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冥王星环境的描绘。他不仅仅是列出一些冰冷的科学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想象,让我感受到了冥王星的独特魅力。他会告诉你,在那极低的温度下,空气甚至可以凝结成雪花,飘落在星球的表面,构成一幅幅壮丽而又凄美的画面。他还会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来形容冥王星的轨道,那种“不走寻常路”的姿态,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冥王星“降级”事件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用一种近乎为它“辩护”的口吻,展现了它作为一颗独立星球的独特价值。他让我思考,我们对“行星”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应该给予每一个在宇宙中独特存在的天体足够的尊重?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科学知识,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评分老实说,我对宇宙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那些基础知识,所以当我拿起《我来自冥王星》这本书时,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我担心自己看不懂,担心会被那些晦涩的科学理论劝退。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通俗易懂,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一点点地剥开,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冥王星环境的描绘。他并没有停留在冰冷的数据上,而是通过生动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冥王星的独特魅力。他会告诉你,在那样的低温下,空气会凝结成冰雪,覆盖在星球表面,形成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他还会描绘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地貌”,比如那些巨大的冰川,或者被裂缝切割开的平原,这些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国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冥王星“降级”这个敏感的话题,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而又不失温情的态度,解释了背后的科学原因。他并没有去责怪任何一方,而是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和认知的演变。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也可以如此亲切,如此有趣。
评分我向来不怎么喜欢看那些枯燥乏味的科普书,总是觉得它们充斥着让人昏昏欲睡的公式和理论。然而,《我来自冥王星》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活泼,甚至可以说是跳脱。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越浩瀚的星际,来到了冥王星。他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令人捧腹的段子,或者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我记得有一次,他用“冰箱里最角落的那颗速冻饺子”来形容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那一刻我真的笑出了声,也瞬间理解了它的孤寂和寒冷。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冥王星本身,他还将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对比,甚至触及了行星的定义问题。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自己所处的太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会让你思考,为什么我们给行星划分了等级,这些定义又是否会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而改变?他对冥王星“降级”事件的解读,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一丝一毫的冷酷和不近人情。他似乎在为冥王星抱不平,也让我们反思,在科学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存在着某种狭隘的偏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