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从手稿到档案∕白灵
世间事没有什么是一定的,许多事历经时间淘洗,后来回头一看,有可能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识。自身视为珍贵的,在别人甚至亲友眼里,有可能只是垃圾一堆或笑话一桩。很多坚持和执着的缘由或肇端,回头一想都已不甚了了,但这又何妨?也许只是年少不经事、也许只是无厘头的直觉;当初何以如此,或走到或错到目前这地步,都很难追索探究,最后大半皆只能归结到个性、宿命、乃至神祕的基因。
因此从小就念旧的特质不知能不能归于遗传?只字片语、一张车票或戏票,只要稍具纪念意义的,总是不舍地留下,却又因记忆不佳,事过境迁,又全然忘记得干干净净,末了可能只剩日期聊供凭弔。因此很多事想写成日记,却因长期的惰性而终至成为月记年记乃至纷乱的札记、笔记,而其中自己始终感到最为宝贝的只剩下诗了。以是对于诗的任何纸条或残片,总是不肯舍弃,却又未尝整理得宜,末了最多也只能做到有如后来《五行诗及其手稿》一书所呈现的诗的残稿、草稿、和多到十余改的手稿形式。
在手工运作的纸上作业过程中,思维的转折和改变,由于划来涂去,很难在同一稿纸上确切明白诸词出现的前后,只能由一稿二稿三稿的重誊略知其演变。而因时代变迁和投稿形式多透过网路传递,已是不可能回头的趋势,电脑键盘书写乃成不可更替的形式,于是笔者使用小蒙恬手写板输入文字成了近十年来的习惯,手稿顿然锐减,由其中突有将思维过程如何记录存档的困扰。虽然有时看似定稿,末了仍可能多次修剪,其痕迹类似手稿文本的变换。但其后发现,每回在输入文字时,诗想联翩,常有突出意想之外的画面或文词闯入,于是第一次「类定稿」的完成前,其实已历经十数次乃至数十次词句的调动、修改、换转过程,如果在准备将「类定稿」存档前,将末稿先存档一次,再按「复原」的回转符号,可回复一次即存档一次,或回复到最前端诗想开始的第一行乃至前几个字,其间每隔一行、半行、或有意味的跳动时,即予存档一次。如此回头一瞧,竟往往一首诗可累积存档二、三十个档案,其间何时该存档,的确是主观的选择。有时看似已定稿,隔日或隔数天再看,又有几字要改,存档便可持续下去。有时却自惭未竟全功,可能又大动干戈,大修大剪一翻,甚至另起炉灶,重新来过。这在过去用手稿书写的纸媒年代,是费时又费神的「涂抹过程」,末了往往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如今电子媒介介入,却有另一番景象,但存档的程序却必须当下为之,一旦关闭档案,则一切将如雪泥鸿爪,无从寻觅。
本诗集即为笔者近作,从手稿转换到电脑档案的变化中,记录了诗想的细微波纹,企图在时间的快速淘洗中,捕捉乃至捞取诗形成的缘由和肇端。打破了过去草稿、初稿、手稿的传统概念。当然先前已出版成诗集的诗档案,此处只有暂时从缺。
此类比于纸媒「手稿」的所谓电媒「键盘稿」,或与「手稿」的真实物质容有不同,但记录诗想流动的可能和「存真率」或许更高。而在西方,「文本的前世与今生」之「手稿学」的研究已被视为「在西方后理论时代,新文本研究典范的雏形」、「透过手稿,也许我们得以检视文本跨越时空的无意识层面」(康来新、易鹏),于是手稿在往昔版本学之外,有机会成为文本研究的重要范畴。手稿之获重视,固然是「创作行为的研究,在笔画线条间看作家伏案之际的吐纳英华,在字句更动中看作家的修辞能力、情思跃动与乎人文关怀」,与完成的作品比对,「自有其幽深复杂之处」(李瑞腾),而此「幽深复杂」或即何金兰在其《法国文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所说欲直探「最初始的神秘源头、诞生状态」、「作者的心理、思维之迂回旋绕、涂抹修改过程」,直至「各阶段与层次的曲折蜿蜒、精采奥秘」,凡「一切『前文本』的可能踪迹、可能演绎之意涵与面貌」。但在台湾除了2010年9月在文学馆开了个「手稿、文本与数位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外,目前此手稿学在台湾可说还在起步摸索的阶段。况且其研究恐因原稿(非定本的手迹稿)求之不易,且难免因手稿笔迹的混乱与涂改,使研究者陷入「自由心证」乃至猜想作者心思的困境。
固然有人认为手稿学的研究成果是正面而乐观的,「常带有惊人的震撼力,往往连作者本人都迫不及待地要读,因为作者主观意图和研究者客观分析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但因为言之有理,是对大家都有启迪的」(乙)。但问题即在往后手稿来源的匮乏和消迹,令不少专家不知如何解决。如此,笔者上述以「诗想的流动档案」取代过去「手稿」的方式,恐怕可以部份解决如前辈诗人向明所担忧电媒取代纸媒,将使「『原稿学』以及属于『文学社会学』的『文学发生学』,由于均靠最原始的原稿、以及改动得难以辩识的初稿,作为研究文学发生的最大来源,这些研究的专家也感觉研究难以为继」的可能,得以暂获纾缓,也或可重启另一扇对「诗之发生学」研究的大门。
人类的思维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波动」(船井幸雄),诗的思维是人之能量借灵光而闪烁的释放方式,在漫漫未知浓雾或黑夜中,欲划出一条条短暂优美的曲线。其波动方式应是迷人的,却一闪即逝,笔者以电媒键盘的「流动档案」企图描绘此一「优质的波动」,此集即是此一领域的初航,就视之为几条曲线扭动的波纹或几丝萤火过的飞痕罢。
当我看到《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所吸引。它不像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或者是一部充满故事性的历史文献。我脑海中勾勒的画面,是图书馆深处,昏黄的灯光映照在一叠叠泛黄的资料上,而一位研究者正全神贯注地梳理着那些与“二十首诗”息息相关的“档案”。这“档案”二字,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它可能包含了作者的创作手稿、手写笔记、不同时期的信件往来,甚至是那个时代关于这些诗歌的评论、报道,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件。这种文献性的佐证,无疑会极大地提升诗歌本身的价值和深度,让读者不仅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字,更能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语境、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些诗歌在那个时代所引发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更像是一个历史的探险者,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和真相。这种对深度解读和文献考证的期待,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知识的力量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仅仅是《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尽的想象。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散文集,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小说,而更像是一场严谨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考古发掘。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图书馆里堆积如山的资料,是尘封已久的信件,是泛黄的报纸,是作者在昏暗灯光下,一丝不苟地审阅着那些珍贵的“档案”。这“二十首诗”,无疑是这场发掘的核心,它们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珍宝,而“档案”则是挖掘的工具和地图,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诗歌的价值,揭示它们背后隐藏的故事。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和一些零散的背景介绍,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一种对历史、对文学、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也许,这些“档案”会是诗歌创作的缘由,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或者是某个被遗忘的群体的心声。我好奇,这些“档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详细的脚注?是附录的文献摘录?抑或是穿插在诗歌之间的历史叙述?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窗户,让我不仅仅是被诗歌的美所打动,更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评分初次接触《诗二十首及其档案》,我便被其书名所带来的宏大叙事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歌选集,其“及其档案”的后缀,赋予了它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探索潜力和历史研究的深度。我设想,这或许是一部关于某位被历史长河淹没的诗人、某个被遗忘的文学流派,或是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梳理与呈现。所谓的“二十首诗”,可能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窥探更广阔世界的小窗口,而“档案”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挖掘的钥匙。我期待书中会有一些罕见的文献资料,比如泛黄的书信、未曾发表的手稿、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这些“档案”或许能帮助我们还原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这些诗歌在当时引起的共鸣或争议。我尤其好奇,这些“档案”是否会揭示出一些令人震惊或感动的细节,例如诗歌中隐藏的爱情故事、政治寓言,或是作者不为人知的个人经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诗句,更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种文献与文学的结合,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引人入胜的悬念。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文学作品,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设想,这一定是一本结构精巧、内容丰富的作品。所谓的“诗二十首”,必然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打磨的佳作,每一首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或是对某个主题的独特见解。而“及其档案”,则为这些诗歌赋予了更深厚的底蕴。我期待,这些“档案”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简单注释,更可能包含着作者的创作手稿、灵感来源的记录、诗歌发表的历史、当时的社会评论,甚至可能是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人物访谈或历史事件的记述。这种“诗歌+文献”的组合,让我感觉这本书将是一次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我希望,通过这些“档案”,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些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去理解那些诗歌所触及的普遍人性。这种对作品深度挖掘和文献考证的期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索其中隐藏的宝藏。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它不同于一本简单的诗集,更像是一份包含了丰富历史信息的研究报告,又或者是一本带有侦探小说色彩的文学解读。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painstaking地搜集、整理、分析与“二十首诗”相关的点点滴滴。这“档案”二字,对我来说,充满了未知的吸引力。我猜测,它可能包括了诗歌创作的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历次修改痕迹、相关的历史事件,甚至可能是当时社会对这些诗歌的评价、解读,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期待,这些“档案”能够为我揭示出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这些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印记。这种将纯文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一次超越文学欣赏的深度体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体味人性的复杂。
评分初次接触《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度与广度。它绝非一本简单的诗歌集,其“及其档案”的后缀,暗示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或许是一次关于某位被历史长河淹没的诗人,或是某个特定文学思潮的深入挖掘。那“二十首诗”,想必是经过作者精挑细选、反复打磨的代表作,每一首都凝聚着作者的才华与心血。而“档案”,则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我期待,这些档案能够揭示出诗歌创作的缘由、作者的心路历程、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诗歌在历史中的流传与演变。也许,书中会包含作者的手稿影印、未公开的书信、当时的报刊评论、或是与诗歌创作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记载。这种“文献+文学”的结合,让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研究”诗,是在“触摸”历史。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评分《诗二十首及其档案》——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它暗示着一场关于文学的深度挖掘,一次关于历史的细致梳理。我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集,而是将诗歌本身与它们产生的土壤、背景、甚至是相关人物的“档案”一同呈现。我期待,这“二十首诗”定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锤炼的精华,每一首都能独当一面,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而“及其档案”则更令人好奇,这会是怎样的档案?是作者的手稿原件影印?是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记录?是诗歌发表当时的社会反响?抑或是与诗歌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我猜想,这些档案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深层原因,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些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将文学作品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研究”诗,在“触摸”历史。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欣赏到文字的美,更能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评分《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诗意的研究姿态。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潜心钻研的学者,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真相的追求,一丝不苟地搜集、整理、解读那些与“二十首诗”息息相关的历史痕迹。这“档案”二字,不仅仅是简单的附加,更是一种对文学作品深度挖掘的承诺。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包含大量的考证材料,例如关于诗歌的首次发表、历次修改的对比、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分析,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对诗歌创作灵感的来源追溯。也许,作者会通过引用当时的报刊杂志、私人信件、日记,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俗描写,来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创作语境。而那“二十首诗”本身,则可能是精挑细选的代表作,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在“档案”的映衬下,其光芒将更加耀眼。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文字的欣赏层面,更能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意义,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某个时代、某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这种“文献化”的诗歌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又饱含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诗二十首及其档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庄重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气质。它不像一本随意翻阅的闲书,而更像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份珍贵文献。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学者,他不仅仅是呈现“二十首诗”,更重要的是,他将围绕着这些诗歌所展开的、如同侦探般的搜集与解读工作,一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对于“档案”二字充满了好奇。这究竟会是怎样的档案?是作者的手稿、信件?是报刊杂志上关于诗歌的评论、报道?抑或是与诗歌创作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记录?我期待,这些档案能够为我们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深层动机、作者不为人知的思想情感、以及这些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让我不仅仅是欣赏诗歌本身的语言之美,更能理解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历史意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思考。这种文献性的支撑,无疑会赋予诗歌更强大的生命力,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名为《诗二十首及其档案》,初见时,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意境。封面上或许带着些许褪色的墨迹,抑或是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故事。当我翻开第一页,指尖触碰到纸张时,一股淡淡的油墨香伴随着纸张特有的纤维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我拉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诗二十首”预示着作者精心打磨的二十段情感、思想或是画面的凝练表达,每一首诗都如同一颗精心挑选的宝石,等待被发掘其内在的光芒。“及其档案”则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仿佛这些诗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其产生的背景、创作的脉络、作者的心路历程,又或者是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珍贵资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这些“档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泛黄的手稿影印件?是作者的创作笔记?还是对诗歌创作意图的详细解读?亦或是某个时代、某个群体与这些诗歌相关的历史片段?这种“诗歌+档案”的组合,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诗集,更可能是一次深度的人物研究、一个时代的缩影,抑或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细腻而丰富的世界,让我不仅仅是被诗歌本身的语言所打动,更能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意蕴和不为人知的细节。这种期待,就像是站在一个宝藏的入口,对即将开启的探索充满了好奇与欣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