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小说史及作品总评

台语小说史及作品总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央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语小说发展近四百年来,终于有了一本完整内容的文学史及评论专书。 从台语小说的定义谈起,广述近四百年的发展及其背景:十七世纪以来最初的口传故事、民间故事及其类别、台语小说萌芽期的文字书写、台语的古文类小说和白话文小说、台语小说的类别与作用,到小说的复育成熟阶段;特别对1870年迄今所有台语小说家做详细的介绍与评论;并分析小说评鑑方法与作品的写作技巧,从审美的文学批评角度评价作品。书后附有本书评论和引述相关的书籍篇目及人名一览表。 这部台语小说史的骨架即架构是纵轴,血肉即内容是横轴。纵轴按时间顺序由前而后写下来,不过本书较特别的地方是她的时序并不完全依照政治朝代划分,而是按文学的发展轨迹及作品特质来分期分代。至于横轴,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及作品评介等项目,本书也会照顾到,但在作家生平及作品评介的比重上,本书着重作品。 这是第一本深入探讨台语小说的文学史,内容详实,可同时供作者、读者、评者三方对小说写作与鑑赏的参考。 本书特色 1.叙述台语小说近400年的发展及其背景; 2.总评台语小说最近140年(1870年-2010年)的作品; 3.分析小说鑑赏方法与作品的写作技巧; 4.审美的文学批评与作品评价。 作者简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义县太保市人,现居桃园县。曾任小学、大学教师、台语文推展协会会长…。现任《台文战线》杂志社发行人。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巫永福评论奖、荣后台湾诗奖、吴金德文学奖小说奖、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等多项文学奖,是台湾民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1965年即写古诗、’72年首次发表新诗、’83年开始台语写作。首倡台湾民族文学,是战后台语文学运动的倡导作家及台语文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者,也是首位将台语散文由说理引入纯文学领域的诗人。’84年因作品、言论讽刺和批评独裁政权而遭特务约谈,’86~’97年间热衷民主人权、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语文学、教育改革等社会运动。作品因触犯官方禁忌屡遭查禁封锁。 写作品类丰富,风格、技巧与主题多样,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评论、杂文、台语字典、作曲与电脑软体等,被称为全方位作家。有百余篇作品分别入选诗、散文、小说、评论的各类选集九十余种,并选入大、中、小学教科书中,另有部份作品曾被译为英、日文发表于外国书刊。着作三十余册(详见本书附录),其中9000行、11万字的《胭脂泪》是台语文学第一部史诗(EPIC),也是台湾文学史至今最长的诗篇;30万字的《菩提相思经》是台语文学最大部的长篇小说;诗作〈呒通嫌台湾〉被谱成24种不同的曲子,对催化台湾人意识与民主运动皆有深远的影响。 林央敏文学田园网址:blog.yam.com/tw_poem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话头

于二○○○年之前,台语小说是台语文学的三大类型中发展最弱的一类,笔者除了在《台语文学运动史论》书中稍做简史式的介绍之外,也曾于一九九七年应赖和纪念馆之邀以「台语小说创作及其发展」为题在彰化文化中心做了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也只能把重点放在台语小说的小史与书写文体,再举几篇作品介绍其内容和主题,最后谈到台语写作对台湾人的重要,两次都未详细评论作家和作品,此后就不曾再公开针对台语小说发表任何意见,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台语小说数量很少,好作品尤属凤毛麟角,在二○○○年之前出土的作品中,笔者以为只有九篇是写得好或较好的小说,其中五篇都已被选到宋泽莱主编的《台语小说精选卷》中,分别是赖和(1)、宋泽莱(1)、陈雷(2)、王贞文(1)等人的作品,另外四篇是连横〈书陈三姊〉、赖仁声的〈协力奉献〉、吴国安的〈玉兰花〉及陈雷的〈痣〉,都是短篇小说,其他自一九二○年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到二○○○年所发表的为数不算多的短、中、长篇小说,都属「台语不少,文学不多」的作品。基于爱护并鼓吹台语文学的想法,笔者通常都着眼于保存和发扬民族母语的立场来看待这些台语小说,认为它们颇具历史和语言的价值,而不以文学审美的角度做评论,如此便不需涉及作品的好坏问题,何况这些较早期的、具有初学者试作性质的作品,多数并非出自文学作家之手,作者写作的动机也未必是为文学而创作,吾人自不能像鑑赏文学作品那样要求其艺术性。

可是二○○○年后,突然增加多位新人执笔小说创作,使台语小说的质量与数量突飞勐进,到二○一○年仅短短十一年,就使台语小说的成熟度达到台语诗的水平,新人当中特别是胡长松、清文和崔根源的短篇作品。此时笔者觉得可以用文学的角度来看台语小说了,因此将笔者所能收集到的百年来已出版的文本,不管是否曾经看过都重新读一次,希望能为台语小说做个审美的批评,同时可以看出台语小说的发展脉络,而既然要做文学的鑑赏,便不管作品的年代、作者的写作目的,也不论作品的书写文字是汉文、罗马文或汉罗夹杂的书写方式,一律以同样的鑑赏标准检视,再以该作品所处的阶段标准加以评分级等,也就是说作品的良莠是不分时代,皆以笔者现在的观点一致看待,但作品的级等略有时代性和阶段性,某篇萌芽期的甲级作品是相对于萌芽期的分级标准,若和某篇成熟期的甲级作品相较,也许还有明显的好坏之别,因此自然不能拿文人作家的分级标准做为口传时代民间故事的评赏基准。当然这些鑑赏标准是笔者个人的,结果也是笔者个人的主、客观评价,别人或同意或不同意都可以。

这次所有被鑑赏的作品,即笔者所能看到的文本将做成书目、篇目条列于本书附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