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追寻岁月的河──论程宝林诗风的嬗变( 代序)
程宝林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诗作,其诗风鲜明而富于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和诗人的旅美经历对于诗风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这两件大事为界可将程诗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主导风格分别是单纯明朗、隐晦远奥、从容隽永。本文将从诗歌主题立意、诗人内在心理依据、时代精神特征、文化变迁及文化相遇的角度综合把握程宝林诗风的嬗变,并试图以诗风嬗变的分析来揭开时代精神特征、文化变迁及文化相遇的一角面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活跃于高校校园的「学院派」诗人中,程宝林可算是个佼佼者。他的辉煌不是昙花一现,二十年的不辍笔耕成就了累累硕果。从开始成名的八十年代初到现在,其创作生涯已有二十余载。二十多年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实在不算什么,然而这二十多年对于崛起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国运转关的关键。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资料的丰足,而且有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冲击、精神的震盪;而国门的打开,更使出国接受外来文化成为可能。亲历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且旅居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程宝林决不是消极出世的隐逸诗人,其诗歌也不可能丝毫不受文化变迁的影响,从诗风的嬗变,不仅可以见出诗人的个人经历、精神追求的轨迹,更能在诗篇的流淌中,重现历史与文化于变迁中的绰绰身影。
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先天的秉赋气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他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等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 同样,程宝林所处的时代变革及其旅美经历都通过其人间接地影响到了其诗,从而使诗歌的总体风格在八十年代末和1997-2001年中发生了两次较明显的转变。以这两次转变为界,可将程诗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单纯明朗、隐晦远奥、从容隽永为主导风格。
一、 单纯明朗的早期诗风
感受青春、礼赞生命、吟颂民族之魂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或抒个人情愫,或发民族情感,无论是清新绮丽还是激昂雄浑,都体现出单纯明朗的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
在83年所作的〈季节河〉 中,诗人自喻为河,来自雪山,奔往大漠。这条年轻而又清澈的河,沖下渐融的冰峰,唿啸着狂放的野性,涌动着执着的期待,氾滥着温柔的渴望,跳动着青春的脉搏。他的诗歌不仅为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净朗的气息,更为时代之曲的谱写添上了美妙的一笔。无论是〈初恋〉 的单纯清澈、羞涩迟疑,还是〈野浴〉 的欢快淋漓、叛逆不羁都给苏醒中的华夏大地增添了新的生机;〈南方啊,我的摇篮〉 描写饱满而丰盈的生活与情感,往事历历在目、故人盈盈可亲,一柄油纸伞触发了遐想无尽;〈天气预报〉 採撷云雨雪晴,于轻松明快中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诗篇既与诗人的少年情怀相恰,又与八十年代中期整个社会焕发出青春活力的时代风貌不无关系。如果说〈大西北,一群年轻人〉 以少年的朝气与锐气、年轻的自信与豪情唱响了时代的强音,那么〈雨季来临〉则贴切地表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心态:久盼甘霖而得,初沐春风而乐。「在经过了长长的旱季之后∕雨季来临」。充满着诱惑、焦躁与渴盼,孕育着幻想、美妙与生机,在经过了长长的旱季之后,「咸涩而潮湿的海风」吹送了雨季的来临,它「沖断亚热带密密设防的纬线∕扑进每一双因渴盼而流泪的眼睛」。 这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唿啸而来的正是时代变革的洪流、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觉醒。
流览程宝林早期的诗作,可以发现「土」与「水」是经常出现的两个意象。「土」与「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正是生命的源泉。在程诗中,故土意象俯拾即是:那家乡的独木桥和潇潇雨巷,那春日里的梨云桃霞,那阳光明媚的早晨,那长势喜人的麦子苎麻,那兑了阳光新酿的包谷酒;还有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那追随春天而来的放蜂女郎,那秋夜的平原上,铜铃儿叮当叮当的马帮,那个走南闯北却鳏居而死的讲古佬,那些多情而又活泼的南方的女人们。对于土地的眷恋是程宝林终生难以释怀的情结,无论是迁居屋顶还是困守高楼,无论是逢着小雨还是遇到冰雹,他对故土的痴念都註定了无法变更。
然而,在远方,还有另一种东西招引着他,怂恿着他的渴望与追求。那是隽永流动的芳踪,是生生不息的冲动,是深沉辽阔的雄心,是咸涩神秘的磅□。那是水,是大河、是大海,是奔腾、是激越,是蓝色的幻影,是永恆的诱惑。它一忽儿是男性的海,「每一次裸露的冲动∕都会给渴望拥抱的陆地∕带来痛苦,和痛苦之后勃勃的生机」 (〈台风季〉)一忽儿又变成女性的河,弹奏潺潺淙淙的伯牙之曲,溅湿青石上晾晒未干的诗经,闪耀着古典美的流光溢彩,弥漫着书卷气的淡淡芬馨。水,这种透明的液体,是那么神秘莫测,它让祖祖辈辈生长并安葬在土地中的人们感应自己体内血液的流动,「让住在狭隘的山谷里的∕都跟着长江走出,投向东方∕那沉淀着蓝色血液的古远的辽阔!」 (〈跟着长江〉)「生命源于水而归于土。」 对故土深深的爱是人生的根基,对大海的崇拜与追求是生活的动力。「土」所代表的厚实的稳固感与「水」所代表的流动的生命力相反相成,不仅鼓荡着诗人的心胸,而且暗合着时代的脉搏。
吟颂民族之魂是程宝林早期诗歌的又一主题。〈屈原〉 感慨对故国诗篇、中华血脉的无限崇拜,〈世纪之初〉 痛陈对清朝昏庸、国人愚昧的无比愤恨,〈写大字的人〉 切言对国学渐微、文化承传的无尽思索;而〈废墟上的玉米〉 以玉米的坚韧不屈、蓬勃生长象征中华民族不能被暗杀的生命力量,使民族性格跃然纸上;令人掩卷深思的〈百年茶客〉则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百年茶客不满因循守旧的没落文化,他「痛感这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比大清的龙旗更不易腐烂」。他抱着一丝幻想,希望等到一壶茶,于是在茶馆的一角坐下,一坐就是一个世纪,不问世事,木然饮茶。百年茶客懂茶、等茶,却缩在一个角落里独酌,寄希望于等待之后的赐予,可他却等来了一杯棕黑色的液体,滋味既涩又苦,「百年茶客就这样死于一口咖啡」 。世事变迁,茶馆悄然改变。咖啡代表的异质文化裹胁而来,冲垮了百年茶客的最后防线;那把硬朗的紫砂茶壶也作为他的棺椁葬入土中,让位于当下流行的咖啡壶。茶客作为旧时代的老古董,他的存在似乎是不和谐的、可笑的,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情愫的固守,所以他的消失让人不禁感喟万端,而他的木然、孱弱、一层不变的冥顽、闭目塞听的枯朽,又让人扼腕愤然、怒其不争。愤恨未过,心头却又一惊:如果人人都在啜饮咖啡、追逐「情调」,那流传百世的「茶」还有谁能记起?茶的奥妙、茶的精神、茶的血脉又将交付给谁? 这正是一个民族于进退之间的艰难选择。
感受青春、礼赞生命、吟颂民族之魂,但不停留于表面的显附。哲学层面上诗歌立意的深化使诗的格调既高且丰,境界为之阔大,底蕴为之深厚;这也使得诗歌在风格上的单纯明朗不会流于轻浅单薄。
二、 隐晦远奥的中期诗风
人生的思考、艰难的选择、难解的困惑;这是程宝林中期诗歌的主题。异质思潮和多元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一拥而入,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过后,这些因素在文化层面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阶段,并于八十年代末达到了峰值。此时的诗人恰从学院走出数载,正好经历了这一思想解放和文化整合的过程。面对着接踵而至的思考、选择和困惑,他的诗风也渐渐脱尽了早期的单纯明朗,而变得隐晦远奥起来。
创作于88年的〈病鸟〉与优美、自由、快乐无关,一句「天空黏住了灵魂的悲鸣」奠定了阴郁隐晦的基调。「看天看井∕看井中的天和天上的井∕许多鸟深陷其中∕翅膀在空气中腐烂」 ,天和井意味深长的错位,使人在天空中看不到自由,却看到了鸟的深陷和腐烂。而这种错位象征着什么?若渴望高飞的「鸟」是人的理想愿望、欢乐幸福、爱情诗意的象征,那么本该提供自由空间却沦为闭塞枯井的「天」又象征着什么?这种消极的感情意绪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是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如果是,那么造成人们矛盾困惑的社会因素又是什么?诗风的隐晦遮掩了答案,却激起了无尽的追寻和考问。再看〈栽培葡萄〉这首89年的作品。「每一粒葡萄都至少面临∕三种方式∕但你一生不能同时栽培∕三粒葡萄∕一粒酿酒一粒赠美人∕一粒悬挂枝头 被风无谓地吹落」 。人生的选择多而又多,可以执着于现实,干出一番大事业,可以温柔缱绻、沉缅于温柔之乡,还可以散漫自在、与世无争;然而却只能选其中的一条路来走。这首诗言在「葡萄」而意在人生抉择,虽远奥却更有余味,是一种形象化的哲学思考。体现隐晦远奥诗风的还有创作于89年的〈玻璃〉 和〈鼓手〉 。前者以苍蝇的附着与飞离表现玻璃的透明空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彷彿是影视艺术中的现代手法;后者表现鼓手在舞台上的荒诞感,与荒诞派戏剧的手法相类,像是莫名其妙的梦魇。也许隐晦远奥的背后并不总是藏着固定的答案,而只是意欲表达一种心理、一种意绪,一种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困惑。「对中国人我说向前走吧∕对外国人则说go ahead∕没有谁知道∕我是真正迷途的人」 。〈诗人〉的最后四句正是内心困惑的某种反映。
面对纷繁杂芜的多元文化思潮,一时的困惑在所难免。由于暂时无法接受容纳这些复杂多元的文化形态,诗人思想上的二元对立也成为一大特征。如〈开阔地〉 中,平原的开阔平坦藏不下人的自由走动,来自队伍的不安与敌意将他瞄准;再如〈厨房中的两位厨师〉 ,一位将刀拿在左手,一位将刀握在右手,他们彼此警惕和恐惧。无论是平原上那一个人和一支队伍,还是厨房中的两位厨师,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不理解、不信任,和充满敌意的相峙。
当然,程宝林这一时期的诗作并不仅仅是颠覆和谐的相峙、象征暗示的隐晦,也有前一时期思乡主题的延续。1996年的〈你被剪掉的头发〉 和〈夏天〉 正是他只身在美的思亲、思乡之作。前者讲述诗人作为父亲,两年不见幼子,偶见自己衬衣中儿子的胎发,勾起了无尽的思念和无端的忧愁。后者描绘诗人在满眼都是路灯光的纽约,在不堪忍受的刺目、耀眼中,却辨认出有一点故乡的流萤,飞抵了这个夏天。这种思亲怀乡的暖意给中期的隐晦远奥带来了一抹亮色。
三、 从容隽永的近期诗风
颖悟现实的复杂,容纳文化的多元,于非位和无理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成就一种别样的、艺术化的人生;这是旅美数载之后,步入不惑之年的程宝林的精神状态和内心追求,也是其诗作转入从容隽永风格的内在依据。
在1997-2001年之间,诗人鲜有诗作问世,这是一个积累和蜕变的过程。当2002年作者再度提笔的时候,〈擦亮马灯〉所显示的力量确与往昔大不相同。海外写作提供了双重的文化视角,正如诗中提着马灯「在电灯与霓虹的城市摸黑赶路」的意象所象征的双重文化烛照。「马灯」所象征的古老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电灯」「霓虹」所象征的资本主义美国的现代文化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区别、各有优劣。在到处闪耀着电灯与霓虹的城市依然可能摸黑赶路,马灯的光线虽然微弱,却可以「照亮脚尖前的小路」 ,在灯火辉煌的现代化都市中,马灯并没有丧失存在的意义,虽然锈迹斑斑,但依然有人将它点燃,将它轻轻擦亮,在电灯照不到的黑暗中,用它的微光散佈光明和温暖。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对中国文化的珍视,更体现出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应对从容的气度,以及在双重文化烛照下开阔而崭新的视野和具有穿透力的睿智。
在美国文化中浸染数年的经历为诗人提供了又一文化背景,而人到中年的沉稳豁达则为思考的明晰透彻提供了内在心理依据。不惑之年的思考是泸去色彩的线条,严肃而冷静。诗作中深藏了激越的情感、澄澈了缤纷的才情,虽简约却有力,发一言而隽永;这都是因为不惑的目光不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切近了事物的实质。在〈对比〉中,乍一看「苹果」和「子弹」被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不由得会感到匪夷所思,而一旦洞穿了它们的实质,不禁要感佩于诗人见解的独到和精辟:「苹果」可以被吃掉,用来滋润生命,而「子弹从不会被吃掉∕它们只是飞翔,并且吃掉」 ;这正是在生命主题下一个严肃的对比。同样,在〈纸的锋刃〉中,诗人也发现了刀片和纸之间的关联,「纸可以像刀片一样将人割伤∕甚至杀死∕但刀片却无法像纸那样∕折叠成小船∕在小溪里顺流而下」 。「纸」是文明的载体,「刀片」是暴力的象征,文明可以比暴力更有力,而暴力却永远也无法超越文明。
与对比联想相比,「他者」主题更具有哲思的魅力。〈自由女神雕塑下〉 一诗中,浅滩上的鱼就是一个「他者」意象。鱼儿被海浪或诓骗或裹胁,来到自由女神雕塑下,却无法唿吸着岸边自由的空气而活下来,只能渐渐停止了与海浪的搏击,窒息而死。〈跳搂之前一分钟〉里的「我」是美国这个黄金国度里的他者。「一个陌生者、一个外国人」,「我」登上双塔的顶部,准备「把我的死亡发表在水泥地上」,却正赶上一架飞机飞来,「此刻是早晨8点45分,2001年9月11日」,「我的名字被错误地加在遇难者长长的名单上」 。结尾以一种近乎滑稽的幽默实现了「他者」向主流文化圈的融入,而融入的方式却是名字被加在罹难者的名单。无论是自由女神雕塑下的鱼,还是「罹难」于911的「我」,都是「自由国度」里的「他者」。他们的存在和死亡都向所谓的「自由」提出了不容回避的质疑。诗作的意味悠长、含义隽永与诗人的旅美经历和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正是在颖悟了现实的复杂、容纳文化了的多元之后,诗人才能够兼收并蓄,不受其乱、而得其丰,于无理中寻找意义,在非位中寻找自由,从而形成从容隽永的诗歌风格,并再此达到一个哲学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休止符,岁月流徙,岁月之河亦不停息。岁月的尘埃掩不住闪光的东西,抹不去,是流淌于岁月中的诗篇。
投身诗坛二十年,从民风淳朴的故土到日新月异的都市又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激情澎湃、才情纵横的青年到深刻睿智、豁达从容的中年,程宝林且行且唱,或单纯明朗,或隐晦远奥,或从容隽永,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诗篇。他那鲜明而富于变化的诗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奠定了他在当代诗坛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们反观时代精神、文化变迁、文化相遇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
张 静
这本书《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平常不太接触诗歌,总觉得诗歌离我生活太远,难以理解。但是程宝林先生的诗,却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寂静”的描绘。在他的诗里,寂静不是空无一物的冷清,而是充满了无数细微的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甚至是思想在脑海中流淌的声音。我反复读着“寂静,并非虚无,而是万物都在低语的时候”这样的句子,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宁静的力量,感受到那种在寂静中孕育的生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美好,都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寂静之中。我开始尝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寂静,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通常阅读书籍,更偏向于小说或者一些非虚构类的作品,对于诗歌,我总觉得有一种距离感。但程宝林先生的诗,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我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书中有一首关于老房子的诗,我读得尤其动容。作者没有去描写宏伟的建筑,也没有去追溯历史的辉煌,而是从那些细微之处入手,比如墙角爬满的青苔,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还有那扇吱呀作响的老木门。这些意象,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也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仿佛能看到,那栋老房子承载了多少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与变迁。诗中反复出现的“时光的尘埃”和“斑驳的光影”,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过去的回溯,对那些渐行渐远的亲人和往事的怀念。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描写这栋老房子时,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便是最普通的事物,只要用心去感受,也能从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评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平时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真实的情感世界。我一直认为,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就是日复一日的奔波。但程宝林先生的诗,却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诗意的火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用抽象的概念,而是将时间具象化,比如“指缝间溜走的细沙”,“窗台上凝结的露珠”,“墙壁上悄然生长的藤蔓”。这些意象,都饱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我读到“时间是一只看不见的鸟,掠过我们的头顶,留下寂静的羽毛”这样的句子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也有一种被提醒的敬畏。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时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数字的累加,更是生命的痕迹,是记忆的载体。我开始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感悟生命的馈赠。
评分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一种需要静心品味的艺术。《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程宝林先生的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行走”的诗所打动。他描绘的行走,不是简单的从A点到B点,而是带着思考,带着对世界的观察,带着内心的探寻。每一步,都可能遇见风景,也可能遇见感悟。例如,他写到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独自漫步,路边的野花,远处的归鸟,夕阳的余晖,都被他捕捉得如此生动,如此富有诗意。我仿佛也跟随他,在那条小路上行走,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聆听着内心的声音。诗中“脚下的路,通往未知的远方,也通往内心的深处”这样的句子,更是点醒了我,原来,真正的行走,不只是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在心灵空间上的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理解自己的方式。
评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平常阅读时,更多的是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但在这本书中,我却被深深地吸引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程宝林先生的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我带入到他所描绘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色彩”的描写。他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描绘鲜艳的颜色,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色彩变化,来烘托出诗歌的情感。比如,他写到秋天的落叶,不仅仅是红色和黄色,更是带着一种褪色的忧伤,一种即将消逝的生命力。诗中“色彩,是时间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轮回”这样的句子,更是让我深思。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色彩,它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情感的载体。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色彩所传达的情感。
评分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迪是难以言表的。初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对诗歌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诗歌的门槛有时很高,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程宝林先生的诗作却以一种极其温柔却又深刻的方式,悄然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温润的光泽,即使是描写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景物,也能折射出哲思的光芒。例如,书中有一首关于街角咖啡馆的诗,我反复读了数遍。那不仅仅是对一杯咖啡香气的描绘,更是对人生中无数个擦肩而过瞬间的凝视,对那些在喧嚣都市中悄然滋生的孤独与慰藉的深刻体察。诗中的意象,比如“氤氲的蒸汽”、“路人匆匆的剪影”、“桌角残留的咖啡渍”,都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那份细腻,他捕捉到了那些极易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升华为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在某个相似的街角,独自一人,品味着生活的苦涩与甘甜。这种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照出了那些我们常常来不及审视的,隐藏的情感和思绪。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所经历的日常,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诗意的痕迹。
评分初次接触《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便被其深邃的意境所吸引。我向来不善于表达情感,常常觉得语言不足以表达内心的万千思绪。然而,程宝林先生的诗,却像一位心灵的向导,用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引领我探索内心深处的风景。书中有一首关于灯火的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灯火描绘成纯粹的光明,而是将其与夜晚的孤独、人心的期盼交织在一起。那一盏盏闪烁的灯火,仿佛是每一个在黑夜中独自前行的人们,他们带着希望,也带着迷茫,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方向。我反复阅读“每一盏灯火,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未竟的梦”这样的诗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单,仿佛所有的心酸和坚持,都被这诗歌所理解和包容。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多么珍贵。这本书让我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更是一种与生命对话的方式,一种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有时候,过于华丽的辞藻反而会遮蔽了真相。程宝林先生的诗,却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展现了文字的真正力量。书中有一首关于“声音”的诗,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没有去描写音乐的旋律,也没有去渲染戏剧的对白,而是捕捉那些生活中最细微的声音,比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夜晚偶尔传来的虫鸣声。这些看似平凡的声音,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汇聚成了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我读到“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个情感的低语”这样的诗句,才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充满了如此丰富的声音,它们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声音,也让我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让我对“诗歌”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诗歌是遥不可及的,是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文学大家才能创作出来的。但程宝林先生的诗,却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他的诗句,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就像书中描绘的一场雨,不是磅礴大雨,也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湿润了整个城市的雨。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水如何在窗户上留下痕迹,如何在地面上形成水洼,如何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我仿佛能听到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闻到雨后清新的空气。更重要的是,他在这场寻常的雨中,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对时光流逝的眷恋。我反复咀嚼着“雨滴落在玻璃上,晕开一片模糊的记忆”这样的句子,那一刻,我的思绪也跟着飘远,回忆起许多被遗忘的时光,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如同雨中的模糊影像,在脑海中浮现。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可以源于生活,也可以升华生活,它是一种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情感的方式。这种回归本真的创作态度,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评分最近读了《临街的窗户:程宝林诗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感触。我一直觉得,诗歌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欣赏。但是程宝林先生的诗,却像一股清泉,悄悄地流淌进我的心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的描写。他不仅仅是描绘了阳光的明媚,月光的皎洁,更是捕捉了那些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影,比如透过窗户洒进来的斑驳光点,路灯下投下的摇曳身影,甚至是电子屏幕上闪烁的微弱光芒。这些光,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诗中“光,穿透了时间的缝隙,照亮了遗忘的角落”这样的句子,让我反复品味,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很多被我遗忘的瞬间,那些曾经的喜悦和失落,都被这光芒重新唤醒。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它可以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赋予它们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