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追尋歲月的河──論程寶林詩風的嬗變( 代序)
程寶林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積纍瞭大量的詩作,其詩風鮮明而富於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和詩人的旅美經曆對於詩風的轉變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以這兩件大事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主導風格分彆是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本文將從詩歌主題立意、詩人內在心理依據、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角度綜閤把握程寶林詩風的嬗變,並試圖以詩風嬗變的分析來揭開時代精神特徵、文化變遷及文化相遇的一角麵紗。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活躍於高校校園的「學院派」詩人中,程寶林可算是個佼佼者。他的輝煌不是曇花一現,二十年的不輟筆耕成就瞭纍纍碩果。從開始成名的八十年代初到現在,其創作生涯已有二十餘載。二十多年在滾滾曆史長河中實在不算什麼,然而這二十多年對於崛起中的中華民族來說卻是國運轉關的關鍵。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物質資料的豐足,而且有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衝擊、精神的震盪;而國門的打開,更使齣國接受外來文化成為可能。親曆八十年代末思想解放大潮且旅居美國長達十年之久的程寶林決不是消極齣世的隱逸詩人,其詩歌也不可能絲毫不受文化變遷的影響,從詩風的嬗變,不僅可以見齣詩人的個人經曆、精神追求的軌跡,更能在詩篇的流淌中,重現曆史與文化於變遷中的綽綽身影。
詩歌的形成和發展,與先天的秉賦氣質有關,但更要受到客觀社會條件的製約和影響。「任何創作個性和風格,都毫無例外地要受到他所在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等的製約和影響。這些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麵的,既影響其世界觀和人生態度,也影響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緒。」 同樣,程寶林所處的時代變革及其旅美經曆都通過其人間接地影響到瞭其詩,從而使詩歌的總體風格在八十年代末和1997-2001年中發生瞭兩次較明顯的轉變。以這兩次轉變為界,可將程詩創作分為三個階段,分彆以單純明朗、隱晦遠奧、從容雋永為主導風格。
一、 單純明朗的早期詩風
感受青春、禮贊生命、吟頌民族之魂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或抒個人情愫,或發民族情感,無論是清新綺麗還是激昂雄渾,都體現齣單純明朗的個人風格與時代風格。
在83年所作的〈季節河〉 中,詩人自喻為河,來自雪山,奔往大漠。這條年輕而又清澈的河,沖下漸融的冰峰,呼嘯著狂放的野性,湧動著執著的期待,氾濫著溫柔的渴望,跳動著青春的脈搏。他的詩歌不僅為詩壇帶來瞭一股新鮮淨朗的氣息,更為時代之麯的譜寫添上瞭美妙的一筆。無論是〈初戀〉 的單純清澈、羞澀遲疑,還是〈野浴〉 的歡快淋灕、叛逆不羈都給蘇醒中的華夏大地增添瞭新的生機;〈南方啊,我的搖籃〉 描寫飽滿而豐盈的生活與情感,往事曆曆在目、故人盈盈可親,一柄油紙傘觸發瞭遐想無盡;〈天氣預報〉 採擷雲雨雪晴,於輕鬆明快中再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這些詩篇既與詩人的少年情懷相恰,又與八十年代中期整個社會煥發齣青春活力的時代風貌不無關係。如果說〈大西北,一群年輕人〉 以少年的朝氣與銳氣、年輕的自信與豪情唱響瞭時代的強音,那麼〈雨季來臨〉則貼切地錶達齣具有時代特徵的社會心態:久盼甘霖而得,初沐春風而樂。「在經過瞭長長的旱季之後∕雨季來臨」。充滿著誘惑、焦躁與渴盼,孕育著幻想、美妙與生機,在經過瞭長長的旱季之後,「鹹澀而潮濕的海風」吹送瞭雨季的來臨,它「沖斷亞熱帶密密設防的緯綫∕撲進每一雙因渴盼而流淚的眼睛」。 這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呼嘯而來的正是時代變革的洪流、創造力與生命力的覺醒。
流覽程寶林早期的詩作,可以發現「土」與「水」是經常齣現的兩個意象。「土」與「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因素,正是生命的源泉。在程詩中,故土意象俯拾即是:那傢鄉的獨木橋和瀟瀟雨巷,那春日裏的梨雲桃霞,那陽光明媚的早晨,那長勢喜人的麥子苧麻,那兌瞭陽光新釀的包榖酒;還有那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那追隨春天而來的放蜂女郎,那鞦夜的平原上,銅鈴兒叮當叮當的馬幫,那個走南闖北卻鰥居而死的講古佬,那些多情而又活潑的南方的女人們。對於土地的眷戀是程寶林終生難以釋懷的情結,無論是遷居屋頂還是睏守高樓,無論是逢著小雨還是遇到冰雹,他對故土的癡念都註定瞭無法變更。
然而,在遠方,還有另一種東西招引著他,慫恿著他的渴望與追求。那是雋永流動的芳蹤,是生生不息的衝動,是深沉遼闊的雄心,是鹹澀神秘的磅□。那是水,是大河、是大海,是奔騰、是激越,是藍色的幻影,是永恆的誘惑。它一忽兒是男性的海,「每一次裸露的衝動∕都會給渴望擁抱的陸地∕帶來痛苦,和痛苦之後勃勃的生機」 (〈颱風季〉)一忽兒又變成女性的河,彈奏潺潺淙淙的伯牙之麯,濺濕青石上晾曬未乾的詩經,閃耀著古典美的流光溢彩,彌漫著書捲氣的淡淡芬馨。水,這種透明的液體,是那麼神秘莫測,它讓祖祖輩輩生長並安葬在土地中的人們感應自己體內血液的流動,「讓住在狹隘的山榖裏的∕都跟著長江走齣,投嚮東方∕那沉澱著藍色血液的古遠的遼闊!」 (〈跟著長江〉)「生命源於水而歸於土。」 對故土深深的愛是人生的根基,對大海的崇拜與追求是生活的動力。「土」所代錶的厚實的穩固感與「水」所代錶的流動的生命力相反相成,不僅鼓蕩著詩人的心胸,而且暗閤著時代的脈搏。
吟頌民族之魂是程寶林早期詩歌的又一主題。〈屈原〉 感慨對故國詩篇、中華血脈的無限崇拜,〈世紀之初〉 痛陳對清朝昏庸、國人愚昧的無比憤恨,〈寫大字的人〉 切言對國學漸微、文化承傳的無盡思索;而〈廢墟上的玉米〉 以玉米的堅韌不屈、蓬勃生長象徵中華民族不能被暗殺的生命力量,使民族性格躍然紙上;令人掩捲深思的〈百年茶客〉則講述瞭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百年茶客不滿因循守舊的沒落文化,他「痛感這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比大清的龍旗更不易腐爛」。他抱著一絲幻想,希望等到一壺茶,於是在茶館的一角坐下,一坐就是一個世紀,不問世事,木然飲茶。百年茶客懂茶、等茶,卻縮在一個角落裏獨酌,寄希望於等待之後的賜予,可他卻等來瞭一杯棕黑色的液體,滋味既澀又苦,「百年茶客就這樣死於一口咖啡」 。世事變遷,茶館悄然改變。咖啡代錶的異質文化裹脅而來,衝垮瞭百年茶客的最後防綫;那把硬朗的紫砂茶壺也作為他的棺槨葬入土中,讓位於當下流行的咖啡壺。茶客作為舊時代的老古董,他的存在似乎是不和諧的、可笑的,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民族情愫的固守,所以他的消失讓人不禁感喟萬端,而他的木然、孱弱、一層不變的冥頑、閉目塞聽的枯朽,又讓人扼腕憤然、怒其不爭。憤恨未過,心頭卻又一驚:如果人人都在啜飲咖啡、追逐「情調」,那流傳百世的「茶」還有誰能記起?茶的奧妙、茶的精神、茶的血脈又將交付給誰? 這正是一個民族於進退之間的艱難選擇。
感受青春、禮贊生命、吟頌民族之魂,但不停留於錶麵的顯附。哲學層麵上詩歌立意的深化使詩的格調既高且豐,境界為之闊大,底蘊為之深厚;這也使得詩歌在風格上的單純明朗不會流於輕淺單薄。
二、 隱晦遠奧的中期詩風
人生的思考、艱難的選擇、難解的睏惑;這是程寶林中期詩歌的主題。異質思潮和多元文化隨著改革開放大潮一擁而入,令人耳目一新的階段過後,這些因素在文化層麵的影響進入瞭一個更加深刻的階段,並於八十年代末達到瞭峰值。此時的詩人恰從學院走齣數載,正好經曆瞭這一思想解放和文化整閤的過程。麵對著接踵而至的思考、選擇和睏惑,他的詩風也漸漸脫盡瞭早期的單純明朗,而變得隱晦遠奧起來。
創作於88年的〈病鳥〉與優美、自由、快樂無關,一句「天空黏住瞭靈魂的悲鳴」奠定瞭陰鬱隱晦的基調。「看天看井∕看井中的天和天上的井∕許多鳥深陷其中∕翅膀在空氣中腐爛」 ,天和井意味深長的錯位,使人在天空中看不到自由,卻看到瞭鳥的深陷和腐爛。而這種錯位象徵著什麼?若渴望高飛的「鳥」是人的理想願望、歡樂幸福、愛情詩意的象徵,那麼本該提供自由空間卻淪為閉塞枯井的「天」又象徵著什麼?這種消極的感情意緒到底是什麼造成的?是內心的矛盾和睏惑?如果是,那麼造成人們矛盾睏惑的社會因素又是什麼?詩風的隱晦遮掩瞭答案,卻激起瞭無盡的追尋和考問。再看〈栽培葡萄〉這首89年的作品。「每一粒葡萄都至少麵臨∕三種方式∕但你一生不能同時栽培∕三粒葡萄∕一粒釀酒一粒贈美人∕一粒懸掛枝頭 被風無謂地吹落」 。人生的選擇多而又多,可以執著於現實,乾齣一番大事業,可以溫柔繾綣、沉緬於溫柔之鄉,還可以散漫自在、與世無爭;然而卻隻能選其中的一條路來走。這首詩言在「葡萄」而意在人生抉擇,雖遠奧卻更有餘味,是一種形象化的哲學思考。體現隱晦遠奧詩風的還有創作於89年的〈玻璃〉 和〈鼓手〉 。前者以蒼蠅的附著與飛離錶現玻璃的透明空虛,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彷彿是影視藝術中的現代手法;後者錶現鼓手在舞颱上的荒誕感,與荒誕派戲劇的手法相類,像是莫名其妙的夢魘。也許隱晦遠奧的背後並不總是藏著固定的答案,而隻是意欲錶達一種心理、一種意緒,一種對於社會和人生的睏惑。「對中國人我說嚮前走吧∕對外國人則說go ahead∕沒有誰知道∕我是真正迷途的人」 。〈詩人〉的最後四句正是內心睏惑的某種反映。
麵對紛繁雜蕪的多元文化思潮,一時的睏惑在所難免。由於暫時無法接受容納這些復雜多元的文化形態,詩人思想上的二元對立也成為一大特徵。如〈開闊地〉 中,平原的開闊平坦藏不下人的自由走動,來自隊伍的不安與敵意將他瞄準;再如〈廚房中的兩位廚師〉 ,一位將刀拿在左手,一位將刀握在右手,他們彼此警惕和恐懼。無論是平原上那一個人和一支隊伍,還是廚房中的兩位廚師,他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不理解、不信任,和充滿敵意的相峙。
當然,程寶林這一時期的詩作並不僅僅是顛覆和諧的相峙、象徵暗示的隱晦,也有前一時期思鄉主題的延續。1996年的〈你被剪掉的頭發〉 和〈夏天〉 正是他隻身在美的思親、思鄉之作。前者講述詩人作為父親,兩年不見幼子,偶見自己襯衣中兒子的胎發,勾起瞭無盡的思念和無端的憂愁。後者描繪詩人在滿眼都是路燈光的紐約,在不堪忍受的刺目、耀眼中,卻辨認齣有一點故鄉的流螢,飛抵瞭這個夏天。這種思親懷鄉的暖意給中期的隱晦遠奧帶來瞭一抹亮色。
三、 從容雋永的近期詩風
穎悟現實的復雜,容納文化的多元,於非位和無理之間找到恰當的位置,成就一種彆樣的、藝術化的人生;這是旅美數載之後,步入不惑之年的程寶林的精神狀態和內心追求,也是其詩作轉入從容雋永風格的內在依據。
在1997-2001年之間,詩人鮮有詩作問世,這是一個積纍和蛻變的過程。當2002年作者再度提筆的時候,〈擦亮馬燈〉所顯示的力量確與往昔大不相同。海外寫作提供瞭雙重的文化視角,正如詩中提著馬燈「在電燈與霓虹的城市摸黑趕路」的意象所象徵的雙重文化燭照。「馬燈」所象徵的古老中國的文化傳統與「電燈」「霓虹」所象徵的資本主義美國的現代文化並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區彆、各有優劣。在到處閃耀著電燈與霓虹的城市依然可能摸黑趕路,馬燈的光綫雖然微弱,卻可以「照亮腳尖前的小路」 ,在燈火輝煌的現代化都市中,馬燈並沒有喪失存在的意義,雖然銹跡斑斑,但依然有人將它點燃,將它輕輕擦亮,在電燈照不到的黑暗中,用它的微光散佈光明和溫暖。這不僅體現瞭詩人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對中國文化的珍視,更體現齣詩人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應對從容的氣度,以及在雙重文化燭照下開闊而嶄新的視野和具有穿透力的睿智。
在美國文化中浸染數年的經曆為詩人提供瞭又一文化背景,而人到中年的沉穩豁達則為思考的明晰透徹提供瞭內在心理依據。不惑之年的思考是濾去色彩的綫條,嚴肅而冷靜。詩作中深藏瞭激越的情感、澄澈瞭繽紛的纔情,雖簡約卻有力,發一言而雋永;這都是因為不惑的目光不再停留於事物的錶麵,而是切近瞭事物的實質。在〈對比〉中,乍一看「蘋果」和「子彈」被聯係在一起進行對比,不由得會感到匪夷所思,而一旦洞穿瞭它們的實質,不禁要感佩於詩人見解的獨到和精闢:「蘋果」可以被吃掉,用來滋潤生命,而「子彈從不會被吃掉∕它們隻是飛翔,並且吃掉」 ;這正是在生命主題下一個嚴肅的對比。同樣,在〈紙的鋒刃〉中,詩人也發現瞭刀片和紙之間的關聯,「紙可以像刀片一樣將人割傷∕甚至殺死∕但刀片卻無法像紙那樣∕摺疊成小船∕在小溪裏順流而下」 。「紙」是文明的載體,「刀片」是暴力的象徵,文明可以比暴力更有力,而暴力卻永遠也無法超越文明。
與對比聯想相比,「他者」主題更具有哲思的魅力。〈自由女神雕塑下〉 一詩中,淺灘上的魚就是一個「他者」意象。魚兒被海浪或誆騙或裹脅,來到自由女神雕塑下,卻無法呼吸著岸邊自由的空氣而活下來,隻能漸漸停止瞭與海浪的搏擊,窒息而死。〈跳摟之前一分鍾〉裏的「我」是美國這個黃金國度裏的他者。「一個陌生者、一個外國人」,「我」登上雙塔的頂部,準備「把我的死亡發錶在水泥地上」,卻正趕上一架飛機飛來,「此刻是早晨8點45分,2001年9月11日」,「我的名字被錯誤地加在遇難者長長的名單上」 。結尾以一種近乎滑稽的幽默實現瞭「他者」嚮主流文化圈的融入,而融入的方式卻是名字被加在罹難者的名單。無論是自由女神雕塑下的魚,還是「罹難」於911的「我」,都是「自由國度」裏的「他者」。他們的存在和死亡都嚮所謂的「自由」提齣瞭不容迴避的質疑。詩作的意味悠長、含義雋永與詩人的旅美經曆和自身修養是分不開的。正是在穎悟瞭現實的復雜、容納文化瞭的多元之後,詩人纔能夠兼收並蓄,不受其亂、而得其豐,於無理中尋找意義,在非位中尋找自由,從而形成從容雋永的詩歌風格,並再此達到一個哲學的高峰。當然,這並不是一個休止符,歲月流徙,歲月之河亦不停息。歲月的塵埃掩不住閃光的東西,抹不去,是流淌於歲月中的詩篇。
投身詩壇二十年,從民風淳樸的故土到日新月異的都市又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從激情澎湃、纔情縱橫的青年到深刻睿智、豁達從容的中年,程寶林且行且唱,或單純明朗,或隱晦遠奧,或從容雋永,譜寫瞭一麯又一麯動人的詩篇。他那鮮明而富於變化的詩風給讀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奠定瞭他在當代詩壇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為我們反觀時代精神、文化變遷、文化相遇提供瞭一個不可多得的視角。
張 靜
最近讀瞭《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感觸。我一直覺得,詩歌是一種比較高雅的藝術,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纔能欣賞。但是程寶林先生的詩,卻像一股清泉,悄悄地流淌進我的心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光”的描寫。他不僅僅是描繪瞭陽光的明媚,月光的皎潔,更是捕捉瞭那些生活中轉瞬即逝的光影,比如透過窗戶灑進來的斑駁光點,路燈下投下的搖曳身影,甚至是電子屏幕上閃爍的微弱光芒。這些光,都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和意義。詩中“光,穿透瞭時間的縫隙,照亮瞭遺忘的角落”這樣的句子,讓我反復品味,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瞭很多被我遺忘的瞬間,那些曾經的喜悅和失落,都被這光芒重新喚醒。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它可以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並賦予它們生命。
评分我最近有幸讀到瞭《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和啓迪是難以言錶的。初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對詩歌抱有過高的期待,畢竟詩歌的門檻有時很高,容易讓人望而卻步。然而,程寶林先生的詩作卻以一種極其溫柔卻又深刻的方式,悄然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溫潤的光澤,即使是描寫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景物,也能摺射齣哲思的光芒。例如,書中有一首關於街角咖啡館的詩,我反復讀瞭數遍。那不僅僅是對一杯咖啡香氣的描繪,更是對人生中無數個擦肩而過瞬間的凝視,對那些在喧囂都市中悄然滋生的孤獨與慰藉的深刻體察。詩中的意象,比如“氤氳的蒸汽”、“路人匆匆的剪影”、“桌角殘留的咖啡漬”,都被賦予瞭生命,仿佛在低語講述著各自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筆下的那份細膩,他捕捉到瞭那些極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升華為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我似乎也看到瞭自己,在某個相似的街角,獨自一人,品味著生活的苦澀與甘甜。這種共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隻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內心世界的鏡子,照齣瞭那些我們常常來不及審視的,隱藏的情感和思緒。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平時所經曆的日常,試圖從中挖掘齣更多詩意的痕跡。
评分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需要靜心品味的藝術。《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的機會。程寶林先生的詩,語言清新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行走”的詩所打動。他描繪的行走,不是簡單的從A點到B點,而是帶著思考,帶著對世界的觀察,帶著內心的探尋。每一步,都可能遇見風景,也可能遇見感悟。例如,他寫到一個人在黃昏時分獨自漫步,路邊的野花,遠處的歸鳥,夕陽的餘暉,都被他捕捉得如此生動,如此富有詩意。我仿佛也跟隨他,在那條小路上行走,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聆聽著內心的聲音。詩中“腳下的路,通往未知的遠方,也通往內心的深處”這樣的句子,更是點醒瞭我,原來,真正的行走,不隻是在地理空間上的移動,更是在心靈空間上的探索。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方式,一種觀察世界,理解自己的方式。
评分這本書《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平常不太接觸詩歌,總覺得詩歌離我生活太遠,難以理解。但是程寶林先生的詩,卻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最喜歡的是他對於“寂靜”的描繪。在他的詩裏,寂靜不是空無一物的冷清,而是充滿瞭無數細微的聲音,比如呼吸聲,心跳聲,甚至是思想在腦海中流淌的聲音。我反復讀著“寂靜,並非虛無,而是萬物都在低語的時候”這樣的句子,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種寜靜的力量,感受到那種在寂靜中孕育的生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寂靜之中。我開始嘗試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寂靜,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感受生命的力量。
评分初次接觸《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便被其深邃的意境所吸引。我嚮來不善於錶達情感,常常覺得語言不足以錶達內心的萬韆思緒。然而,程寶林先生的詩,卻像一位心靈的嚮導,用一種我能夠理解的方式,引領我探索內心深處的風景。書中有一首關於燈火的詩,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將燈火描繪成純粹的光明,而是將其與夜晚的孤獨、人心的期盼交織在一起。那一盞盞閃爍的燈火,仿佛是每一個在黑夜中獨自前行的人們,他們帶著希望,也帶著迷茫,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的方嚮。我反復閱讀“每一盞燈火,都是一個故事,一個未竟的夢”這樣的詩句,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不再孤單,仿佛所有的心酸和堅持,都被這詩歌所理解和包容。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多麼珍貴。這本書讓我覺得,詩歌不僅僅是文學的藝術,更是一種與生命對話的方式,一種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的橋梁。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我所處的這個世界。
评分不得不說,《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我通常閱讀書籍,更偏嚮於小說或者一些非虛構類的作品,對於詩歌,我總覺得有一種距離感。但程寶林先生的詩,卻有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讓我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書中有一首關於老房子的詩,我讀得尤其動容。作者沒有去描寫宏偉的建築,也沒有去追溯曆史的輝煌,而是從那些細微之處入手,比如牆角爬滿的青苔,屋簷下築巢的燕子,還有那扇吱呀作響的老木門。這些意象,都充滿瞭歲月的痕跡,也充滿瞭生命的氣息。我仿佛能看到,那棟老房子承載瞭多少個傢庭的悲歡離閤,見證瞭多少代人的成長與變遷。詩中反復齣現的“時光的塵埃”和“斑駁的光影”,更是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過去的迴溯,對那些漸行漸遠的親人和往事的懷念。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描寫這棟老房子時,流露齣的那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曆史的敬畏。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即便是最普通的事物,隻要用心去感受,也能從中發現不平凡的美。
评分《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讓我對“詩歌”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詩歌是遙不可及的,是隻有經過專門訓練的文學大傢纔能創作齣來的。但程寶林先生的詩,卻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他的詩句,語言樸實無華,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就像書中描繪的一場雨,不是磅礴大雨,也不是淅淅瀝瀝的小雨,而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濕潤瞭整個城市的雨。作者用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雨水如何在窗戶上留下痕跡,如何在地麵上形成水窪,如何在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我仿佛能聽到雨滴敲打窗欞的聲音,聞到雨後清新的空氣。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場尋常的雨中,寄托瞭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對時光流逝的眷戀。我反復咀嚼著“雨滴落在玻璃上,暈開一片模糊的記憶”這樣的句子,那一刻,我的思緒也跟著飄遠,迴憶起許多被遺忘的時光,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都如同雨中的模糊影像,在腦海中浮現。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可以源於生活,也可以升華生活,它是一種用最簡潔的語言,錶達最深刻情感的方式。這種迴歸本真的創作態度,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舞。
评分《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仿佛是一扇通往心靈深處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平時被忽略的,卻又無比真實的情感世界。我一直認為,生活就是柴米油鹽,就是日復一日的奔波。但程寶林先生的詩,卻在這平凡的生活中,挖掘齣瞭詩意的火花。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間”的描繪。他沒有用宏大的敘事,也沒有用抽象的概念,而是將時間具象化,比如“指縫間溜走的細沙”,“窗颱上凝結的露珠”,“牆壁上悄然生長的藤蔓”。這些意象,都飽含著對時光流逝的敏感和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我讀到“時間是一隻看不見的鳥,掠過我們的頭頂,留下寂靜的羽毛”這樣的句子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傷感,也有一種被提醒的敬畏。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數字的纍加,更是生命的痕跡,是記憶的載體。我開始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感悟生命的饋贈。
评分《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我一直覺得,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有時候,過於華麗的辭藻反而會遮蔽瞭真相。程寶林先生的詩,卻以一種返璞歸真的方式,展現瞭文字的真正力量。書中有一首關於“聲音”的詩,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沒有去描寫音樂的鏇律,也沒有去渲染戲劇的對白,而是捕捉那些生活中最細微的聲音,比如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遠處孩子們的嬉笑聲,還有夜晚偶爾傳來的蟲鳴聲。這些看似平凡的聲音,在他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它們匯聚成瞭一首生命的交響麯。我讀到“每一個聲音,都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一個情感的低語”這樣的詩句,纔意識到,我們身邊的世界,原來充滿瞭如此豐富的聲音,它們都在訴說著生命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傾聽,學會瞭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聲音,也讓我更加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评分《臨街的窗戶:程寶林詩選》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平常閱讀時,更多的是關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但在這本書中,我卻被深深地吸引到瞭詩歌的意境之中。程寶林先生的詩,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我帶入到他所描繪的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色彩”的描寫。他沒有用大段的篇幅去描繪鮮艷的顔色,而是通過一些細微的色彩變化,來烘托齣詩歌的情感。比如,他寫到鞦天的落葉,不僅僅是紅色和黃色,更是帶著一種褪色的憂傷,一種即將消逝的生命力。詩中“色彩,是時間的語言,訴說著生命的輪迴”這樣的句子,更是讓我深思。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色彩,它不僅僅是視覺的感受,更是情感的載體。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我周圍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色彩所傳達的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