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时间风景

白描时间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露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是一种自牧,一种修行 ----为王露秋新诗集作註 □弦 这几年,在新结识的朋友中,以陈联松、王露秋夫妇与我的来往最多。他们俩位都是医生,也是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露秋写诗、联松摄影,在文坛和艺坛都有相当的声望。他俩为人热诚,十分健谈,而温柔中带有几分知识份子的狷介性格,更令我敬重。聪明的老人应该向晚辈学习,主要是彼此间晴空万里,没有甚么雾障横在那里,忘年之交,一派天然,有大量的空间可供挥洒,那真是一种美好的经验。最近,王露秋的新诗集《白描时间风景》即将付梓,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愿意在书前略赘数语,不敢言序,只是为书中的诗作註,勉强成篇,聊表我对诗人的敬意罢了。 为了慎重起见,我曾经与露秋进行一次「纸上访问」,问起她的诗观,得到这样的回答:「有人说诗是为二己而写--自己与知己。而我认为诗是为自己而写的,不是为他人。就如希腊诗人Giorgos Seferis所说,诗人只有一个主题:他活生生的身体。我只写我的躯体我的心灵所感知的世界,我的诗写我的生活,写我所感知的生命。诗产生于生活却远远高于、凌驾于生活之上。所以最要紧的是要先生活--要先活着,细细地品味生活,才有诗、才有活生生的诗。」王露秋的这段话说得极好,她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诗学,使我想到唐朝高僧禅宗六祖慧能对修行的诠释,不妨在此作一点延伸。六祖慧能修行的重要理念,是他认为修行要坚守本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不必去找救世主,救世主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佛。慧能特别强调「自性」,要人自看、自审、自明、自度,从而自救。散文家杨稼生近年研究慧能别有心得,他把此种理念归纳为「自性本体论」。他说,慧能的真知灼见,亦可与中国儒家的克己、自省、自讼相唿应。我在此再加上「自牧」。「诗人是缪斯最宠爱的女儿」,对于希腊人的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必当真。诗人艾青还说,灵感是诗神给勤于思考的诗人的奖品。其实诗神不是别人,正是诗人自己。这样的理解,非常接近王露秋的诗观。这使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师覃子豪先生,覃老只身来台,命途多舛,生活刻苦,诗是他生命中的一切。四川人的他,自奉甚俭,平日常常是一碗担担面一个馒头就算一餐,如果哪天写出一首自己满意的诗,老先生就会在面碗里加两个卤蛋,以示对自己的奖励。我想覃老师是对的。 在访问中,我请王露秋指出她最喜欢哪几首诗,她表示自己特别重视<夜耕者>这个作品。我想原因很简单,这首诗可以充分显示出她为诗自牧、为诗修行的功力。的确,诗是一种信仰,宗教家可以殉道,诗人可以殉美,诗人是一辈子的诗人,诗人的努力是一辈子的努力,诗人的最高完成也就是诗的完成。<夜耕者>所显示的,很像古人炼丹,有种呕心沥血、生死与之的决绝。王露秋希望从自身的体验中,建立起独特的艺术哲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严苛地鞭笞自己,琢磨自己,还不仅是练字练句的工夫,而是整体自我的超越与提升。王露秋虽然年轻,但很早就迈过少年人常有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浪漫,很快地臻于成熟。早在露秋的第一本诗集《我的飞天》自序上,她对诗的见解就很独特:「我并没有刻意要作诗人,是诗选择了我。在青青涩涩的生活里,在对生命的解与不解之间,诗给了我另一种选择,另一种自由。诗拓宽了我的心灵----灵性的空间。写诗让我觉得自由。」这些话来自一种顿悟,后来逐渐发展成她艺术创造的重要驱动力。 <夜耕者>很短,一共也不过十一行,但却具有丰厚的人生指涉和思想含量,耐人回味。在诗里,作者在书房中案牍劳形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看到诗人匍匐在稿纸的方格上,犹如农人苦耕在阡陌上,咳呀写呀,写的是字,咳的是血,长夜漫漫,一直到灯花谢,夜露重,砚台泛白,月儿西沉,诗人通过气息吐纳,突然将笔投出,「奋力跃入方寸之间,将自己嵌成一个血色的瘦金体」。此时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乃成。这个作品有很大的艺术企图,作者并非仅仅在纪录瞬间的感觉,而是要标举出属于自己的美学主张、一个意志,也是诗人对诗之奥义的一声大哉问,大回应,更是她艺术信仰上一篇温柔的隐形宣言。乍看之下,可能认为最后一行「鸡叫一遍」只是一个说明性的交代,岂不知它可以无限的延伸,作很多不同的诠释,是整首诗最重要的诗眼之所在。 谈到思想在诗中应该扮演甚么样的角色,王露秋用一句话回答:「思想就像是暗流,在诗的字面下行间里涌动。」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诗与思想互为表里的关系。当然,好的诗人同时也是个思想家,但诗并非为哲学服务而存在的,哲学家面对的是「知」的世界,诗人面对的是「感」的世界,诗的价值在于赋思想以形象,在于说出生命的表情,一种「个性」的流露,和「人的气息」的刻绘。了解了这些概念,再去赏读王露秋,就等于找到一把诠释的钥匙。 论及好诗应该具备的条件,她说:「当我在后院静静地读诗,若是哪首诗能让我笑出声来,那一定是好诗----好诗要有诗趣。」她还说,她不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像图像诗、隐题诗、回文诗、标点符号诗甚么的,她不愿意尝试这种形式。她认为诗的散文化对诗伤害很大,因为文字上缺乏张力,即使分行断句也不能算是诗。所以诗的散文化和散文诗是两码子事。她赞成前辈诗人商禽对散文诗下的定义:「用散文来写诗----要求的是本质的诗的充盈。」她认为这是散文诗最精确的定义。另外,她说好的诗「就是文字不涩----自然流畅;可以很平淡,却令人不得不回味再三。意象很重要!意象让整首诗活起来;让诗有张力。一首好诗在读者脑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深远的----挥之不去,即使只读过一遍。打一个不算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狗吃花生酱;花生酱沾在上颚,舔一下,品一品味道----不舔不行的----由不得自己。」王露秋如此生动有趣的比喻,深入浅出、雅话俗说,一下子就把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活生活现地点化了出来。 我想王露秋所说的「笑」,可以提升到佛陀「拈花微笑」的层次。《联灯会要》记载:「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段记载后来成为禅宗以为宗门「以心传心」的口实。王露秋用「笑出声来」、「狗吃花生酱」来回答我的问题,其实採用的就是禅宗风格的妙答。至于她说的味觉经验,古人常以「味外味」来形容诗之意味无穷。司空图、黄山谷都有这样的说法,黄山谷并将吃橄榄的回甘经验,称为余甘,用来形容艺术欣赏的三昧。这样的体会与王露秋的看法,非常接近。就我所知,她这几年涉猎了不少日本俳句,并受到影响。在这本集子中,可以感受到她将禅宗的精神意念加以实践的努力。我认为这是现代诗值得尝试的道路,也是东方诗人应该走的一条宽路。事实上,我国古典文学从唐朝开始便已树立了典范,现代诗人应该发扬这个传统。现代诗若要进入世界文坛,不能一味地在西方的诗法中横冲直闯,西方诗人有他们整套的语言体系,很多地方已经登峰造极,不容易突破,东方诗人如果要发展出我们自己的新思维,从佛学和禅宗出发,是可行的办法。 (刊于文讯杂志321期) 作者简介 王露秋 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自幼漂泊。 现定居于美国洛杉矶。从医。 十四岁时开始写诗; 十七岁发表处女作。 十八岁时作品曾获得大陆全省首届情人岛诗歌大赛三等奖。 着有诗集《我的飞天》(美国新大陆出版社,1997)、 《白描时间风景》(角立文化事业,2012)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