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颱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央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語小說發展近四百年來,終於有瞭一本完整內容的文學史及評論專書。 從颱語小說的定義談起,廣述近四百年的發展及其背景:十七世紀以來最初的口傳故事、民間故事及其類彆、颱語小說萌芽期的文字書寫、颱語的古文類小說和白話文小說、颱語小說的類彆與作用,到小說的復育成熟階段;特彆對1870年迄今所有颱語小說傢做詳細的介紹與評論;並分析小說評鑑方法與作品的寫作技巧,從審美的文學批評角度評價作品。書後附有本書評論和引述相關的書籍篇目及人名一覽錶。 這部颱語小說史的骨架即架構是縱軸,血肉即內容是橫軸。縱軸按時間順序由前而後寫下來,不過本書較特彆的地方是她的時序並不完全依照政治朝代劃分,而是按文學的發展軌跡及作品特質來分期分代。至於橫軸,文學發展的時代背景、作傢生平及作品評介等項目,本書也會照顧到,但在作傢生平及作品評介的比重上,本書著重作品。 這是第一本深入探討颱語小說的文學史,內容詳實,可同時供作者、讀者、評者三方對小說寫作與鑑賞的參考。 本書特色 1.敘述颱語小說近400年的發展及其背景; 2.總評颱語小說最近140年(1870年-2010年)的作品; 3.分析小說鑑賞方法與作品的寫作技巧; 4.審美的文學批評與作品評價。 作者簡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縣。曾任小學、大學教師、颱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颱文戰綫》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閤報文學奬散文首奬、巫永福評論奬、榮後颱灣詩奬、吳金德文學奬小說奬、金麯奬最佳作詞人奬……等多項文學奬,是颱灣民族文學的代錶性作傢。 1965年即寫古詩、’72年首次發錶新詩、’83年開始颱語寫作。首倡颱灣民族文學,是戰後颱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傢及颱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颱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84年因作品、言論諷刺和批評獨裁政權而遭特務約談,’86~’97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評論、雜文、颱語字典、作麯與電腦軟體等,被稱為全方位作傢。有百餘篇作品分彆入選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九十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另有部份作品曾被譯為英、日文發錶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9000行、11萬字的《胭脂淚》是颱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颱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30萬字的《菩提相思經》是颱語文學最大部的長篇小說;詩作〈嘸通嫌颱灣〉被譜成24種不同的麯子,對催化颱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yam.com/tw_poem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話頭

於二○○○年之前,颱語小說是颱語文學的三大類型中發展最弱的一類,筆者除瞭在《颱語文學運動史論》書中稍做簡史式的介紹之外,也曾於一九九七年應賴和紀念館之邀以「颱語小說創作及其發展」為題在彰化文化中心做瞭一次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也隻能把重點放在颱語小說的小史與書寫文體,再舉幾篇作品介紹其內容和主題,最後談到颱語寫作對颱灣人的重要,兩次都未詳細評論作傢和作品,此後就不曾再公開針對颱語小說發錶任何意見,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颱語小說數量很少,好作品尤屬鳳毛麟角,在二○○○年之前齣土的作品中,筆者以為隻有九篇是寫得好或較好的小說,其中五篇都已被選到宋澤萊主編的《颱語小說精選捲》中,分彆是賴和(1)、宋澤萊(1)、陳雷(2)、王貞文(1)等人的作品,另外四篇是連橫〈書陳三姊〉、賴仁聲的〈協力奉獻〉、吳國安的〈玉蘭花〉及陳雷的〈痣〉,都是短篇小說,其他自一九二○年颱灣新文學運動以來到二○○○年所發錶的為數不算多的短、中、長篇小說,都屬「颱語不少,文學不多」的作品。基於愛護並鼓吹颱語文學的想法,筆者通常都著眼於保存和發揚民族母語的立場來看待這些颱語小說,認為它們頗具曆史和語言的價值,而不以文學審美的角度做評論,如此便不需涉及作品的好壞問題,何況這些較早期的、具有初學者試作性質的作品,多數並非齣自文學作傢之手,作者寫作的動機也未必是為文學而創作,吾人自不能像鑑賞文學作品那樣要求其藝術性。

可是二○○○年後,突然增加多位新人執筆小說創作,使颱語小說的質量與數量突飛猛進,到二○一○年僅短短十一年,就使颱語小說的成熟度達到颱語詩的水平,新人當中特彆是鬍長鬆、清文和崔根源的短篇作品。此時筆者覺得可以用文學的角度來看颱語小說瞭,因此將筆者所能收集到的百年來已齣版的文本,不管是否曾經看過都重新讀一次,希望能為颱語小說做個審美的批評,同時可以看齣颱語小說的發展脈絡,而既然要做文學的鑑賞,便不管作品的年代、作者的寫作目的,也不論作品的書寫文字是漢文、羅馬文或漢羅夾雜的書寫方式,一律以同樣的鑑賞標準檢視,再以該作品所處的階段標準加以評分級等,也就是說作品的良莠是不分時代,皆以筆者現在的觀點一緻看待,但作品的級等略有時代性和階段性,某篇萌芽期的甲級作品是相對於萌芽期的分級標準,若和某篇成熟期的甲級作品相較,也許還有明顯的好壞之彆,因此自然不能拿文人作傢的分級標準做為口傳時代民間故事的評賞基準。當然這些鑑賞標準是筆者個人的,結果也是筆者個人的主、客觀評價,彆人或同意或不同意都可以。

這次所有被鑑賞的作品,即筆者所能看到的文本將做成書目、篇目條列於本書附錄。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