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閱讀好詩,聆聽好詩∕高鞦鳳
《如何閱讀一首詩》是由本係潘麗珠教授及其帶領下的三十位夜間碩士班同學共同完成的作品。潘教授長年以來一直從事詩歌的研究、教學與推廣工作。她在詩學的造詣以及詩歌吟誦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誠如潘教授在本書導論所言,她在詩歌的天地裏,是「全身心的投入」,「除瞭實踐操作,還有理論耕耘」。有這麼一位「詩教推動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引領,加上三十位同學大多是國高中的國文教師,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所以能夠透過他們的筆,把每一首詩的「好」深入淺齣地道齣,讓大小讀者都能從每一首詩的說解中,領悟如何閱讀詩、欣賞詩。
在曆史的長河中,不知多少的詩人賢哲寫下一首一首優美的詩篇。在眾多的好詩中,本書所選詩作,大抵是現行國文科教材作傢的代錶作,這使本書除瞭適閤一般讀者閱讀外,更可作為國語文科的補充教材。
在個彆詩作的解析前,潘教授〈好詩非讀不可──《如何閱讀一首詩》導論〉一文,更是幫助讀者瞭解本書、閱讀好詩的佳作。再者,每一篇詩的解析分總說、賞析、心智圖、延伸閱讀及詞匯庫活用五部分,使讀者既能清楚掌握詩的內涵,又能深入體會詩的美感,更能拓展詩學常識。這樣的設計也可看齣本書著重於「詩教」的用心。
「好詩非讀不可」,透過本書既可讓我們深入理解三十多首好詩,又可讓我們知道如何閱讀好詩,以淨化我們的性靈,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所有詩作都附上潘教授親自誦讀、歌吟的VCD,讓我們可以透過潘教授的天籟美聲,既體會到詩歌的聲情之美,又能在不知不覺中輕鬆地將一首一首的好詩,烙印在心頭。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
導論
好詩非讀不可∕潘麗珠
長年浸淫在詩歌的天地裏,無論古典詩詞麯,或是現代詩,簡直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以眼、以聲、以腦、以心,除瞭實踐操作,還有理論耕耘,不亦樂哉!多年以來同道朋友們總是說我「推動古典詩歌吟誦不遺餘力」,這幾年友朋、學生輩索性稱我「詩歌吟誦國寶」,但,我更希望讀者朋友你,能夠稱呼我「愛詩癡者」或是「詩教推動的教育工作者」。
愛詩如癡,其來有自。何以愛?在學術研究工作的嚴謹、孤寂中,教學備課的思索、耗神時,吟詩、誦詩成瞭解憂的調劑、驅煩的祕方,在詩歌聲情的湧動裏,自有一方愉悅與甜美。當然,溫柔敦厚的詩教,也是重要的安定力量!在世局紛擾、經濟蕭條、大氣違常之際,作為一位文學教育工作者所能盡心力之處,實在有限。讓自己穩定,讓傢庭穩定,幫助周圍朋友穩定,吟誦詩歌給瞭我許多精神動力,即使流淚之後,也能有微笑的迴眸。
本書的撰稿、修稿過程中,《禮記.經解》篇裏那句深刻的話:「溫柔敦厚而不愚,深於詩者也。」始終在腦海盤鏇,汪師雨盦、邱師燮友、黃師慶萱、陳師伯元、陳師滿銘……等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裏多位恩師的典範形象,深深烙印於心版,讓自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嚮更遠處眺望!
好詩非讀不可,為什麼?本書所選的詩作,一則莫不赫赫有名,一直是曆代詩評傢稱頌的名篇佳作;再則以設計初衷來說,誠懇地希望中、小學生能從課文教材加以延伸,習得更多相關傑齣作品。所以入選本書的詩作,大抵是現行教材的詩人之作。我們期盼讓好詩生命能夠繼續延綿,讓好人讀詩後提升性靈,讓社會在目前不利的大環境中依然顯露齣詩情畫意、鼓舞人心!
那麼,如何讀呢?
從古到今,好詩不厭百迴讀,所謂「讀」,就是「口到」的意思。硃熹和鬍適都有「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說法,可惜今人學習語文每每以「老是背、背、背」而厭惡之,卻不知道「背」本來就是語文學習絕對避不開的工夫(試問:世上哪一種語文學習不需要背呢?),也是直接麵對文本詳加閱讀的最有效策略。隻不過,我們有沒有可能讓「背」這件事有趣一點、有效率一點?(國語文創意教學的精義豈不也在此?)然則,如何閱讀一首詩呢?筆者首先想到的,便是讓讀者怎樣能快樂地背,背瞭以後不容易忘。
大約自一九九一年開始,筆者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以京劇、崑麯的學習經驗體會到:麯詞凡能唱誦者必不易忘。於是將這樣的經驗融入詩歌的學習與教導中,化用戲麯的唱、念技巧,除瞭運用古詩詞既存的腔調鏇律之外,又思考古代讀書人在吟詠諷誦的天地裏,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境地與樣貌?投入研究漸漸有瞭心得,産齣不少相關學術論文,並運用在教學實踐當中,發現對於任何年齡層的老、少朋友都具有效果,不同點在於:前者可以理論分析、說明,後者隻須直接帶領誦讀、歌吟、套調而唱。於是為瞭方便幫助讀者朋友,本書所有詩作都附上錄音,全部由筆者親自誦讀、歌吟,這樣一來,讀者無論是看書、走路,或是騎車、搭捷運,都可以背一背好詩,潛移默化並牢牢記住。
此外,詩的故事與內容理解當然也很重要,所以本書設計瞭總說與賞析,文字力求淺明、清楚、流暢,讓讀者朋友「讀不生厭」。同時,繪製瞭各詩的心智圖,有助大傢能夠掌握一首詩的整體內容。特彆是「延伸閱讀」,把相關或類似的古、今作品一併介紹進來,可以拓展讀者朋友的眼界圖,構成一張又一張的知識網。最後,還設計瞭「詞匯庫活用」,對詩中一些用字遣詞的古今義轉變、掌故生發,或是運用方式,有細緻的解說與舉例,企圖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識字、用字、造句與措詞。
感謝一起撰稿的二○一二上半年颱灣師大國文係夜間碩士班的進修成員,大傢努力的成果必然不會白費。詩,在遠方、在近處、在心底,隨時呼喚我們的共鳴,伴我們終老不悔!
親愛的讀者,這本書能夠與您見麵,是作者的福氣,也是您的緣分,因為我們可以一起讀詩、歌詩,進入優秀詩作的花園祕境,享受源源不絕的芬芳。天光即使灰暗、心靈偶或憂苦,正因為「好詩非讀不可」,我們終究擁有畫意詩情的天堂!
(本文作者為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專任教授)
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能夠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讓我“脫胎換骨”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詩歌的解讀,更是關於如何去“感受”和“錶達”。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瞭“詩歌中的留白”,它告訴我們,那些沒有被說齣來的,有時比說齣來的更重要。這種“留白”的藝術,不僅體現在詩歌中,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它讓我學會去“傾聽”沉默,去“體會”那些未盡之言。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溝通,並非一定要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而是要留給對方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種對“空白”的理解,讓我覺得,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有張力”瞭。我開始能夠欣賞生活中的那些不確定性,也更加懂得去“體會”那些言外之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注重結果”的人,變成瞭一個“享受過程”的人。它讓我明白,詩歌的美,就在於它的“意猶未盡”,而生活的樂趣,也常常隱藏在那些“未完成”的想象之中。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是在學習一種“生活態度”。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我讀過的同類書籍中最具“生命力”的。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論調,而是充滿瞭一種平等的交流感。仿佛作者就在你身邊,用一杯清茶,與你共同探討詩歌的奧秘。它的一些觀點,甚至會讓我産生“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的驚嘆。書中對於“意象的疊加與轉換”的講解,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個意象代錶什麼,而是引導你去觀察,這個意象在不同的詩句中,是如何被賦予新的含義,是如何與其他意象相互呼應,又或是相互碰撞的。它讓我明白,詩歌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流動性”和“生成性”。一個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衍生齣無窮的解讀。它給瞭我一種“自由”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可以不必拘泥於某種固定的解讀,而是可以大膽地去嘗試,去錶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種“鼓勵創新”的精神,是我在許多其他書籍中都未能找到的。它讓我想起,閱讀詩歌,就像是在與一群纔華橫溢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這本書,就是那位最能理解我們、最能引領我們對話的“翻譯官”。它讓我在詩歌的世界裏,找到瞭屬於自己的“錶達空間”。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地方,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審視”詩歌的“形式”。我之前總是更關注詩歌的內容,而忽略瞭它在外在形式上的精巧設計。這本書,則從句子的長短、詞語的排列、甚至是標點符號的使用,來分析詩歌是如何通過形式來增強其錶達力的。它讓我明白,詩歌的“形式”,並非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與內容同等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書中會分析,為什麼詩人會選擇用短句來錶達一種急促的情緒,或是用重復的詞語來強調一種深刻的感受。這種對“形式美”的深入解讀,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開始能夠欣賞到,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巧思”,那些精妙的結構所帶來的“韻律感”。它讓我覺得,閱讀詩歌,就像是在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不僅要看它描繪的畫麵,更要體會它的構圖、它的色彩、它的肌理。這本書,讓我成為瞭一個更加“全麵”的詩歌讀者,讓我能夠從內容到形式,都獲得深度上的享受。
评分這本書的章節安排,非常巧妙,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也不是按照詩人來劃分,而是根據詩歌的“閱讀維度”來組織內容。例如,它會有一個關於“詩歌中的色彩”的章節,讓你去體會不同的顔色在詩歌中可能象徵的意義;也會有一個關於“詩歌中的聲音”的章節,引導你去感受那些觸動你心靈的音韻。這種“主題式”的分析,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也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曾經熟悉的詩歌。它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你去“自由聯想”,去“挖掘”屬於你自己的解讀。比如,當書中討論到“鳥鳴”這個意象時,它並沒有僅僅解釋為“一種聲音”,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在不同的詩歌中,“鳥鳴”可能象徵著自由、希望、或是生命的短暫。這種開放式的引導,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它讓我明白瞭,詩歌的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豐富多彩的“可能性”。它讓我不再害怕去“解讀”,反而愛上瞭這種“解讀”的過程。它讓我覺得,閱讀一首詩,就像是在解一個充滿趣味的謎題,而這本書,就是提供給我最佳“解題思路”的寶典。
评分我一直覺得,詩歌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就像品一杯陳年的普洱,每個人喝到的滋味都不盡相同。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棒的“共飲”平颱,讓我們可以在理解詩歌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單。它並非直接告訴你這首詩的“正確”解讀,而是為你打開瞭無數扇通往“可能性”的大門。它的語言,如同被精心打磨過的寶石,光華內斂,卻又熠熠生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詩人創作的語境”的探討。它不會讓讀者迷失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而是選擇幾個關鍵的切入點,例如詩人的生活經曆、當時的曆史背景、或是社會思潮的影響,來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誕生。舉個例子,當解讀一首描繪戰亂的詩歌時,書中會引我們去思考,詩人身處的時代,人們經曆的苦難,這樣纔能真正體會到詩歌字裏行間那種沉痛的情感。這種“溯源而上”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讀詩,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明白,每一首詩,都是詩人生命中的一個印記,都承載著他當時的喜怒哀樂。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詩歌的解讀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分析,而是充滿溫度的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它賦予瞭我解讀詩歌的勇氣和信心,也讓我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在詩歌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告訴瞭我“如何”閱讀詩歌,更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為什麼”要去閱讀詩歌。它以一種非常溫和且富有啓迪的方式,闡述瞭詩歌對於我們個體生命的重要性。書中有一段,作者在談論詩歌如何幫助我們“連接”內心的情感時,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他說“詩歌就像是我們內心深處被遺忘的信件,它們等待著被發現,被解讀,從而重新喚醒我們對生活的感知。” 這句話,讓我瞬間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迷茫或麻木,正是因為我們與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産生瞭隔閡。而詩歌,恰恰能夠跨越這種隔閡,讓我們重新觸摸到那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它並沒有生硬地灌輸某種價值觀,而是通過引導我們去感受詩歌的情感張力,去體會詩歌所描繪的人生況味,從而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瞭對生活的更深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它讓我覺得,閱讀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更是一種“心靈療愈”。它讓我更加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也更加懂得如何去錶達和珍藏自己的情感。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位“心靈導師”。
评分我是一個對文字敏感的人,但常常感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就像隔靴搔癢,總抓不住核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給我遞上瞭一副“顯微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詩歌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它的分析,細緻入微,卻又不失宏觀的視野。它不會僅僅停留於對詞語的解釋,而是會深入到詞語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甚至是某種時代的集體情緒。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詩歌的音樂性”的章節,它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瞭詩歌的韻律、節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的。比如,它會讓我們去感受那些押韻的詞語,在口中迴蕩時産生的“共鳴感”,或是那些長短句的交錯,所帶來的“呼吸感”。這種從聽覺、觸覺等多方麵去引導讀者感知詩歌的方式,是我之前從未想過的。它讓我明白,詩歌不僅僅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聽”和“感受”的。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如何去“放慢腳步”,去留意詩歌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甚至是每一個留白。這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原來都蘊藏著詩人彆樣的匠心。它讓我覺得,閱讀一首詩,就像是在探索一座寶藏,每一點的發現,都讓我欣喜不已。它讓我從一個“淺嘗輒止”的讀者,變成瞭一個願意“深入挖掘”的探索者。
评分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講解詩歌的“情感錶達”時,非常注重“共情”的建立。它並沒有把詩人描繪的情感,當作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試圖去拉近讀者與詩人之間的距離。它會讓我們去設身處地地思考,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他所處的環境又是如何的。它還會引導我們去迴憶自己生活中類似的經曆,從而找到情感上的連接點。這種“移情”的引導,讓我覺得,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成為瞭詩歌的一部分。我能夠真正地去“體會”到詩歌中傳遞的喜悅、悲傷、或是憧憬。它讓我明白,詩歌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超越時空的限製,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都能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它讓我覺得,閱讀詩歌,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觸碰。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再孤單,因為有無數的靈魂,都在詩歌中找到瞭彼此的慰藉。這本書,讓我更加“感性”地去認識世界,也讓我更加懂得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驚喜,是它打破瞭我對“詩歌鑒賞”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這類書籍大概會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繁復的理論,讀起來會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然而,它的語言風格卻異常親切自然,就像一位久未謀麵的老友,在嚮你分享他最近的心得體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深沉引人思考。我記得有一段,作者在講解如何理解詩歌中的“節奏”時,並沒有直接搬齣什麼格律理論,而是用“就像一段舒緩的音樂,或是急促的鼓點”來比喻,瞬間就讓我領會瞭其中的奧妙。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地方之一。它並沒有要求讀者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而是從最基礎、最直觀的角度齣發,一步步引導讀者走進詩歌的世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書中的引導,去想象詩歌描繪的場景,去感受詩歌傳遞的情緒。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欣賞詩歌,並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而且,它非常注重“讀者的主體性”,它不會告訴你“你應該”怎麼理解,而是鼓勵你去“嘗試”理解,去“發現”你自己的理解。這種開放式的引導,讓我感到非常輕鬆和自由,也極大地激發瞭我自主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無疑是我在詩歌閱讀道路上遇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拐點”,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詩歌,也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本身,有瞭全新的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是一種略帶復古感的淡雅色彩,仿佛穿越迴瞭某個悠閑的午後,手捧一本泛黃的書捲。我一直覺得,詩歌,就像藏在深山裏的古老泉水,清澈卻不易尋得,它需要一種特殊的“引水渠”,纔能讓我們這些凡俗之人,也能一窺其清涼甘甜。這本書,恰恰承擔瞭這樣的角色。它的文字,如同輕柔的微風,拂過心田,沒有絲毫的賣弄或故作高深,隻是娓娓道來,將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一點點地剝開。我尤其喜歡它關於意象解讀的那部分,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聯想。比如,當書中提到“月光”時,它並沒有僅僅將其歸為自然景物,而是從它可能象徵的孤獨、思念、甚至是永恒等多個維度去闡釋,讓我豁然開朗。這種開放式的講解,讓我覺得閱讀一首詩,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次充滿探索樂趣的旅程。我曾經嘗試過自己閱讀一些古詩,但往往因為對曆史背景、文化典故瞭解不足,而感到晦澀難懂,甚至索然無味。這本書,則像一位耐心十足的嚮導,它會適時地為你點亮前方的路,告訴你這裏的風景為何如此動人,那塊石頭為何如此特彆。它讓我明白,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辭藻的華麗,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情感共鳴和思想深度。每一次翻開它,我都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從他那裏獲得啓發,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它讓我想起,原來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難以言說的細微感受,都早已在古往今來的詩篇中,被無數心靈捕捉並以最美的形式記錄瞭下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