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开朗基罗展览的现场,
看蒋勋现场破解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漫长的创作生涯,雕刻出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米开朗基罗相信,创造的手,才是具备生命的手…如何使我们的手成为创造的手,成为给予生命的手?
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
两个超越人类智能极限的天才,生于同一时代,相差二十三岁。
他们都深知,对方是历史上唯一的劲敌。
五百年过去了,的确,他们还没有找到别的对手。
时代的潮流早已翻了好多翻,
达文西以全人全脑全才通贯过去未来,
米开朗基罗纯粹以无古人无来者的灵肉圣境艺术绝美,并列不朽。
创世纪以来,
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
本书是蒋勋与米开朗基罗,跨越五百年后的心灵相撞!
作者简介
蒋勋 Chiang Hsun
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专攻中西洋艺术史研究,亦从事绘画创作。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台大、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系主任,警察广播电台「文化广场」节目主持人、时报会馆讲师。近年专事美学教育推广。
出版缘起 井水与汪洋──企业界与文化界的汇流 陈怡蓁
序 为美落泪 蒋勋
第一部 蒋勋现场Scenes
1.创世纪
2.梵蒂冈「圣殇」
3.战斗
4.酒神
5.大卫
6.垂死的奴隶
7.摩西
8.劳伦佐之墓
9.四件「囚」
10.翡冷翠「圣殇」
11.米兰「圣殇」
第二部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一、Michel, Angelo,米开,天使
二、奶妈是石匠的妻子
三、最早的学习与吉朗达欧
四、马沙奇欧的影响
五、伟大的劳伦佐
六、鼻子被打碎
七、最早的作品
八、「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九、「梯阶圣母」与基督信仰
十、关于沙弗纳罗拉
十一、酒神
十二、伟大杰作──圣殇
十三、大卫──破石而出
十四、对手相遇──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
十五、陵墓悲剧
十六、劳孔与马太像
十七、西斯汀礼拜堂湿壁画
十八、创世纪
十九、湿壁画
二十、人的初始与犯罪
廿一、灾难与救赎
廿二、囚──人的限制
廿三、肉体奴役──四件杰作
廿四、日与夜,黎明与黄昏
廿五、异端之爱
廿六、最后审判
廿七、圣彼得圆顶
廿八、最后的圣殇
附录
年表
主要作品
序
大约在一九七三年,为了研究义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我第一次去了义大利。
从巴黎出发,一路搭便车,经过阿尔卑斯山,第一站就到了米兰。
身上只有两件换洗的T恤,一条牛仔裤,投宿在青年民宿,有时候青年民宿也客满,就睡教堂或火车站。
随身比较重要的东西是一本笔记。
在巴黎翻了很多书,对义大利文艺复兴史料的了解有一个基础。因此,我刻意不带书,搭便车,四处为家的流浪,也不适合带太多书。
我因此有机会完全直接面对一件作品,没有史料,没有评论,没有考证。
作品直接在你面前,「美」这么具体,这么真实。
载我到米兰的义大利人住威尼斯,邀我一同去威尼斯,我坚持要到米兰。
到米兰已经是夜里十点,他把我放在高速公路边,指着一大片灯火辉煌的城市说:那就是米兰。
我揹起背包,走下高速公路,一路吹着口哨。
遇到一个南斯拉夫的工人,也在找青年流浪之家,就相约一起找路。他问我:为什么来米兰?
我说:看达文西「最后的晚餐」!
他看着我,好像我说的是神话。
第二天早晨我就站在「最后晚餐」的壁画前面。教堂很暗,看不太清楚,又有很多鹰架,有人攀爬在架子上,用一些仪器测试,有时候照明的灯亮起来,一块墙壁忽然色彩夺目起来,好像五百年前的魂魄忽然复活了起来。
一个鹰架上的中年女人走下来,坐在鹰架最下一层,倒了咖啡,缓缓品尝。安静的教堂里没有人,她看到我,我正做笔记,她问:这是中文?我说:「是!」
「很美丽的文字!」她说。
她是挪威人,从大学退休了,受联合国文教组织聘请,参与「最后晚餐」的修复工作。
「我只负责一小部分,」她指着鹰架上端的一块墙壁,是刚才照明灯照着,忽然灿烂起来的那一公尺见方的区域。
「真美,不是吗?」她好像在独白,回头看着那一片笼罩在灰暗中其实看不清楚的一大片墙壁。
我的笔记上写的常常是这些故事,严肃的艺术史家大概不屑一顾的。
米兰的斯佛沙古堡有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件「圣殇」,他在临终前几日还在雕刻的作品。两个人体紧紧依靠在一起,好像受了很多苦,忽然解脱了,依靠着一起飞去。
古堡里没有人,我独自坐在「圣殇」前,想到米开朗基罗一些美丽的诗句,歌颂死亡,觉得死亡这么安静,像辽阔的大海。
我好像听到声音,铁的凿刀敲打在岩石上的声音,石片碎裂的声音,一个男人喘息的声音……
作品像在唿吸,你不站在它面前,不知道它是会唿吸的。
史料与考证不会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唿吸。
我一直记得那么真实的作品唿吸的声音。
三十年后,那唿吸的声音还在,更清晰,也更具体。
「美」不是知识,「美」是一种存在的真实。
我到了翡冷翠,在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每一日擦肩而过的窄小街道,彷彿听到他们孤独的脚步渐行渐远。
我去了美术学院,看到许多游客拥挤在俊美非凡的「大卫」四周,我想避开人潮,就独自坐在一角,凝视米开朗基罗中年以后四件命名为「囚」的作品。
那唿吸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粗重的、压抑的,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唿吸的声音。
看过多少次图片都没有的感觉,剎那之间,那唿吸的声音使你震动起来。
我流泪了吗?
一个老年人,忽然递过手帕,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跟我说:我二十五岁的时候,也在这里哭过!
我的笔记里也许记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像一个陌生老人二十五岁的泪痕。
三十多年后动手写米开朗基罗,有许多笔记里的片段浮现出来。我害怕自己衰老了,老到不会为「美」落泪。
一再重复去义大利,觉得好多角落都有自己年轻时遗落在那里的记忆,特别是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记忆。
只是我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我会把笔记里的点点滴滴一一书写下来。
要谢谢怡蓁,不是她的鼓励,也许这本书不会这么快出现。
也谢谢大哥蒋震,大姐蒋安,以及我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他们使我在温哥华有安静的环境整理这本书。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飞台北途中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米开朗基罗描绘成一个脱离现实的“神”,而是将他置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挣扎与成就。我喜欢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艺术,所以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时的政治、宗教、社会环境的介绍,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帮助我理解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是如何受到时代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大卫》雕塑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象征着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自由与力量。书中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大卫》来表达对古典英雄主义的推崇,以及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我还为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与同代其他艺术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的比较分析而着迷。通过这些比较,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米开朗基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这本书的“随行版”设计,非常适合我这种喜欢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读者。它让我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地方,都能进行一次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旅。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既定的答案。《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的优秀作品。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米开朗基罗有多么伟大,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自己去体会他的伟大之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如何处理大理石的细节描写。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中,他如何能雕刻出如此富有生命力、充满情感的形象,书中对雕刻工具的使用、对人体解剖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捕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这让我认识到,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背后是艺术家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坚持。我还为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晚年作品的解读而感动。他如何在身体逐渐衰老、精神备受煎熬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作出《圣经》的最后审判这样宏伟的作品,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丰富,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让我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与伟大灵魂进行对话的书籍充满热情。《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作为一个在台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台中人,我平时喜欢在周末去一些小型的艺术展览,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本书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对艺术深度探索的渴望,但又不会过于艰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米开朗基罗的“多面性”的展现。他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建筑师、诗人,甚至是一位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家。书中详细介绍了他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并且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米开朗基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建筑设计的分析,例如圣洛伦佐图书馆的旋涡形楼梯。作者不仅描述了楼梯的造型,还深入分析了其结构上的创新和美学上的考量。他解释了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这样的设计来打破传统的空间限制,创造出一种既庄重又不失活力的艺术体验。我还为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晚年与教皇的复杂关系而着迷。他如何在这种压力之下,依然能够创作出《末日审判》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书中给出的解释,让我对这位艺术家的坚韧与才华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的“随行版”设计,让我无论是在咖啡馆,还是在公园的长椅上,都能随时随地走进米开朗基罗的世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尤其喜欢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事物。所以,当我看到《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这本书时,就立刻被它的“破解”二字所吸引。我很好奇,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游戏。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艺术分析和逻辑推理,引导读者一步步接近米开朗基罗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真相。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上帝创造亚当的场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炼金术、占星学以及当时教会内部的思想斗争。作者提出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对这幅举世闻名的壁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解释了为什么米开朗基罗会选择这样的构图,为什么这些人物的姿态如此独特,以及这些细节背后可能隐藏着艺术家怎样的思考。我还惊讶于书中对米开朗基罗早期作品的分析,比如《皮耶塔》。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完美的比例和精湛的技艺,还探讨了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这件作品来挑战当时流行的审美标准,以及他如何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完美融合。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层次感,一层层剥开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密码,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米开朗基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神话,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矛盾与挣扎。我是一个喜欢探究事物本质的人,所以对于书中对米开朗基罗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瓶颈,甚至是他与人之间的冲突的描写,都感到特别有共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与美第奇家族之间关系的阐述印象深刻。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在强大的家族权力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在艺术创作与政治妥协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现实世界中的不易。书中还提到了米开朗基罗晚年创作《末日审判》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如何在这幅壁画中倾注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作者通过细致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过程中的焦虑、痛苦,以及最终完成作品时的释然。这种充满人性化的解读,让我觉得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不再是冰冷的石像,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我还在书中读到了一些关于米开朗基罗对解剖学的研究。他为了更真实地表现人体,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实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本书的“随行版”设计,非常适合我这种喜欢在通勤路上或是午休时间阅读的读者。它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在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滋养。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看到《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这个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解谜类的小说,或者是什么秘密代码的揭示。毕竟“破解”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某种神秘的探索。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学术态度所吸引。我本身是念建筑的,对于比例、结构以及空间感有着特别的关注。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无论是他的建筑设计还是雕塑作品,都完美地展现了这些特质。书中对《圣彼得教堂》穹顶的设计分析,我看了好多遍,作者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和工程挑战,让我这个门外汉也惊叹不已。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技术的层面,而是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技术是如何服务于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的。他如何运用透视法来营造神圣的空间感,如何通过拱顶的结构来象征天堂的无限延伸,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晚期作品的解读,特别是西斯廷教堂的壁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其色彩的绚丽和人物的生动,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画面中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感。他解释了为什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会更加关注人类的痛苦与救赎,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在他笔下那些充满力量和悲悯的人物形象中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特别,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有时候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在米开朗基罗的世界里穿梭,让你既能欣赏到宏伟的景色,也能注意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精致细节。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启发思考,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而是引导读者去“看懂”他的作品,去理解他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理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分析。比如,关于《摩西》的创作,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其宏伟的体量和精湛的技艺,还深入探讨了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传达摩西的权威、愤怒以及对以色列人民的忧虑。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米开朗基罗在创作《摩西》时,可能受到了当时政治动荡的影响,试图通过作品来表达对领袖人物的期许和对民众的警示。这种将艺术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深刻。我还对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他如何将雕塑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建筑中,如何用建筑来表达一种宏大的叙事,这些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它让我觉得,在阅读艺术书籍的同时,也在进行一次文学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提供详实艺术史信息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关于米开朗基罗个人生活的小故事,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宗教、政治的看法。我平时对人文历史就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将艺术与人文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与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之间的“恩怨情仇”。一个强势的教皇,一个同样固执的天才艺术家,他们之间的合作充满了戏剧性,但也正是这种冲突,才催生了西斯廷教堂那些不朽的壁画。书中对两人之间几次激烈的争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我还为书中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诗歌创作而着迷。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些诗歌,同样充满了力量和深刻的哲思,与他的艺术作品相得益彰。我特别喜欢他一首关于“时间”的诗,让我对生命的短暂和艺术的永恒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随行版”设计,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出差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酒店,我都可以随时打开它,与米开朗基罗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可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平时对艺术史就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专业书籍太过艰深难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我尤其喜欢它“随行版”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束之高阁的学术巨著,而是可以轻松携带,随时随地进行一次艺术的“深度游”。我住在台北,平时工作忙碌,但每次搭捷运或是午休时间,我都会忍不住掏出这本书来翻阅。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而且排版设计也很讲究,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让米开朗基罗那些宏伟的雕塑和壁画仿佛触手可及。我最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述米开朗基罗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时间线和成就,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剧化的笔触,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性格、情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创作时的激情,也能体会到他晚年可能面临的孤独与挣扎。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米开朗基罗作品背后的小故事,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在普通画册中看不到的,它们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比如,关于《大卫》的创作,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其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了当时佛罗伦萨的政治环境,以及米开朗基罗如何从一块原本被认为有瑕疵的大理石中,挖掘出生命的顽强与力量。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历史、社会、甚至艺术家个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米开朗基罗,它更像是关于如何去“看”艺术、去“理解”艺术的一本入门指南。它教会我,欣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美,更要去探寻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艺术家付出的心血。
评分每次坐飞机,我都会习惯性地带一本可以让我沉浸其中的书,而《破解米开朗基罗(随行版)》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需求。从高雄搬到台北求学,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迷恋那些能够带我逃离现实、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读物。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的书。它带我进入了16世纪的佛罗伦萨和罗马,让我仿佛置身于米开朗基罗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说“他做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关于《哀悼基督》的创作,书中就详细描述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这件作品时的心境,以及他如何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来表现圣母玛利亚的悲痛和基督的安详。这种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觉得这位伟大的雕塑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诗歌和书信的节选,这让我对他的多才多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认为,艺术家的思想往往体现在他们不同形式的创作中。他的诗歌,同样充满了力量和深沉的情感,与他的雕塑和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的“随行版”设计,更是贴心。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旅馆的房间里,我都可以随时翻开它,沉浸在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里。它让我觉得,即使身在异乡,我也能找到一种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