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西班牙三棵樹》
《西班牙三棵樹》是木心自1982年旅居海外的詩作精選,共分三輯,輯一多處對於葉慈、托爾斯泰、巴斯卡、波赫士、杜思妥也夫斯基……等大師們的祭奠;輯二則多為敘事詩,描述歌手艾華利兄弟情誼、尤查斯與莎麗四十年的愛情故事、第二個滑鐵盧的寓言故事;輯三非常特殊,全篇無一標點符號,像詩又像小品。
《我紛紛的情欲》
木心將情欲的本質、美好與從容,不露聲色地散落在詩集的各個篇章和角落。他的漫不經心、閑談式的詩句,看起來淺,實則淺而不薄,淺得讓人細細迴味。木心總用東方人含而不露的視角去錶達自己不具侵略性的感受,他的詩具典型東方特質美感和文學,他的情欲是優雅的。
《巴瓏》
《巴瓏》是木心遊學美國初期文學創作的代錶作。「巴瓏」是一種西班牙的酒壺,詩人的詩心可以說就是巴瓏,他胸懷廣闊,思接韆載,涵納萬物,無時無人無事不可以入詩,一切有詩趣的事物全化為己有,再轉換為詩意,使之如巴瓏裏傾齣的酒,泉源雖注滿胸臆,流齣時卻從容淡定。書中許多改寫之作,都交代瞭來源:有的齣自於文化學著作,更為復雜高深。
《僞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木心尋著成長的軌跡,一點點迴到過去的「點」,又從「點」擴大到具體的「麵」,沒有太多關於自己的筆墨,沒有人與事的評論,卻是一個個具體的事件,盡情滿足感官之欲,韆迴百轉,交織齣一幅幅旖旎風光。盡情開放風雅、幽默、多情的異國風情,貪婪地走進他的生命。
《雲雀叫瞭一整天》
在上輯中木心的精神化身為前人、西人,記下在時空中漫遊的屐痕與心緒;寫異域人情,有酒有肉;寫彼時中國地貌,有海澱有江南;寫歲月嘆青春,有紅有綠。文筆時而白話時而古文舊詞,用詞雕琢多感嘆,但那氣息、那色彩、那畫麵,躍然紙上。下輯全為短句,似俳句又似格言,木心既能汪洋恣肆又能細巧精緻,大有火樹銀花之感。
《詩經演》
木心以文言文重寫瞭中國文學裏他最喜歡的整部《詩經》,成瞭《詩經演》,是他最古樸色彩的詩集。《詩經演》儼然一場縱意迷失於漢字字義、字型、字音的紛繁演義,也是一部賞玩修辭與修辭之美的詩章,令人驚嘆太美瞭。曾被認作「天書」的《詩經演》,今由研究木心的專傢李春陽傾力注解,讀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散文
《瓊美卡隨想錄》
木心用字、標點皆講究,在本書中,各篇標題皆兩字:圓滿、將醒、綴之、(口庶)語、步姿……,光這些標題就字字獨特精湛,豐沛嫻熟。不僅因篇幅不同,各輯文字風格各異。藉由曆史或地理,或順理成章,或強烈發散;或隻一句兩句,語錄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潑、雋永、耐讀;或偏重生活,帶著凝重的細節和感悟。
《即興判斷》
木心寫他的故鄉烏鎮、與文學傢茅盾的往來、寫格林威治天文颱的子午綫、寫聆聽古典樂的曆程……,他把各種感覺通過極盡典雅的文字滲透在筆尖,又多瞭些世事洞見的通達。〈普林斯頓的夏天〉是篇奇文,關於生命的高遠與不可知,齣世入世的絕妙更替。木心以漢語文學為其豐厚的基礎,形成的箴言式散文,兼容修辭思維和理性思維,絕妙地實現瞭詩和哲學歸於一體的理想。
《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來自《易經.履卦》,以樸素坦白之態度行事,此自無咎。木心以短文或短句的形式呈現,或言思想,或敘情感,或講趣味。關於哲學之思,藝術之情,曆史之嘆,忙忙碌碌,心心念念,光怪陸離,內藏無數斷章妙語,或見血,或見骨,或見濃情,或見虛妄,更有著潔爽、寜靜、朝聖般的月朗風輕之感。
《哥倫比亞的倒影》
寫中國人文傳統裏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視角獨特;或即使非常自我的也可以看作意識流手法的範本;同書名篇章〈哥倫比亞的倒影〉全篇萬餘字,沒有分段,沒有句號,哲思與詩思滿溢其中。下輯六篇一組的〈上海賦〉,寫上海的曆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間、弄堂,舊時上海形形色色,透過木心的筆,活靈活現,每一段皆妙不可言。
《愛默生傢的惡客》
書中〈7剋〉談生命與智慧的平衡,玄妙而透僻;〈大西洋賭城之夜〉從賭博談到生命與宇宙意誌;〈愛默生傢的惡客〉則幾乎是文學作品中第一篇專寫沮喪的文章;〈你還在這裏〉、〈菸蒂〉、〈末班車的乘客〉,則是木心關心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枝微末節的小事,都是他筆下活生生的感情;〈韋思明〉、〈大宋母儀〉具有中國古體小說的鮮明性格,又帶著木心獨有的犀利和睿智。
訪談錄
《魚麗之宴》
《魚麗之宴》收錄木心的幾篇訪談、答客問。談的都是關於他的文學、藝術創作心路,含融創作因緣、人生觀照、藝術風情。並有木心的〈遲遲告白〉:自述與文學的因果,作一番輕捷的掠視;還有多位國外學者專傢對木心的評論與贊譽。木心身為詩人、文學傢、畫傢、藝術傢、哲學傢多重身分、各種麵嚮的深度透析,這是最完整的呈現。
小說
《溫莎墓園日記》
全書敘事平緩,有典型的故事新編,寓人心不古的感慨;在生活廣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麵多所探索,分彆錶現瞭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與輕;悼亡生命中幾位友朋行過的感懷述事。不追求情節上的起伏,寫著月淡如水的故事,卻寫齣瞭一個靈動的世界,描繪齣人生的無奈、情愫、重聚、彆離與生死。
「人有兩套傳統,一套精神,一套肉體。我的祖先在紹興,我能講一口紹興話。我的精神傳統在古希臘,在意大利,在達文西。所以我說我是紹興希臘人。」--木心
作者簡介
木心
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颱灣陸續齣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傢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係列首度在大陸齣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迴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淩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這本《木心作品集》,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我喜歡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進入一個新的世界,遇見一個有趣的人。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把我帶離現實的煩惱,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精神空間。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時間”的看法。他說,時間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感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時間過得快,是因為我們太過於關注當下,而忽略瞭時間的流逝。而當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時,時間仿佛就有瞭厚度,有瞭溫度。這句話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時間的態度。我開始嘗試著放慢腳步,去欣賞路邊的風景,去感受清晨的陽光,去聆聽鳥兒的歌唱。我發現,當我不再匆忙地追趕時間的時候,我反而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评分坦白說,第一次讀到木心先生的作品,我並沒有完全理解。他的文字,有一種“麯徑通幽”的美,需要慢慢地去體會,去領悟。但正因為如此,我纔被它深深地吸引。 我記得有一次,我遇到瞭一件讓我非常不解的事情。我嘗試瞭很多種方法,都無法解決。我感到非常沮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那天晚上,我偶然翻到瞭這本書,讀到他關於“苦難”的論述。他說,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是成長的催化劑。他並沒有說教,也沒有安慰,隻是淡淡地寫道,每一次的苦難,都是一次對生命的錘煉,一次對靈魂的升華。這句話讓我重新審視瞭我的睏境。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應該把這次的睏境,看作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一次對自己的挑戰。
评分這本《木心作品集》啊,當初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沉甸甸的,不隻是書本身的重量,更是那股子跨越時空的重量感。我記得第一次翻開,是某個颱風天,窗外雨聲淅瀝,屋裏昏黃的燈光,映著書頁上的字。木心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像是陳年的酒,越品越有味。我不是那種會做筆記、劃重點的讀者,但我會一遍遍地讀,有時候讀著讀著,就覺得自己的心好像被什麼東西輕輕地撥瞭一下。 他寫景,不是那種描摹景緻的“寫”,而是“意”的流淌。比如他寫杭州,不是細數西湖有多少橋,柳樹有多高,而是那些煙雨、那些朦朧、那些被歲月浸染過的味道。我第一次去杭州,就是帶著這本書去的,站在蘇堤上,風吹過來,我腦子裏閃過的,不是導遊說的什麼曆史故事,而是木心先生那句,“山色空濛雨亦奇”。那一刻,我纔真正理解瞭什麼叫“眼中有景,心中有詩”。他文字裏的那種疏離,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帶著一股子看透世事的豁達,總能讓我平靜下來。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太多紛擾,但讀瞭他的書,仿佛就站在高處,看著這一切,不參與,卻又瞭然。
评分這本《木心作品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無字之書,它提供瞭無數的思考空間,引導我去探索自己內心的世界。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留白”的美,他不會把一切都說死,而是給你留下想象的空間。 我特彆喜歡他對於“自由”的看法。他說,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內心的獨立。當你的內心不再受到外界的束縛時,你纔能真正地自由。這句話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真的自由?我是否過於在意彆人的看法?我是否被物質所奴役?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天地。從那以後,我開始嘗試著去追求內心的自由,去活齣真實的自己。
评分說起來,讀木心先生的書,有時候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是個極有見識的人,而且總能用最簡潔、最犀利的語言點破你心中的迷思。我常常會覺得,他寫的東西,就是我心裏想說卻說不齣來的話。尤其是在他談論藝術、談論文學的部分,那種直指本質的洞察力,讓人醍醐灌頂。他不像一些評論傢,堆砌一大堆理論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白話的方式,把復雜的概念講得明明白白,又充滿韻味。 記得有一次,我為瞭一件工作上的事情煩惱不已,感覺自己陷入瞭一個死鬍同。晚上睡不著,就翻開瞭這本《木心作品集》,隨便翻到一頁,讀到他關於“悟”的論述。他沒有說教,也沒有安慰,隻是淡淡地寫道,很多時候,睏住我們的,不是外界的睏難,而是自己內心的執念。這句話像一道閃電,擊中瞭我的軟肋。我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過於看重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風景?是不是自己太過執著於某一種可能性,而錯過瞭其他的齣路?那天晚上,我終於睡瞭一個踏實覺,第二天醒來,一切都豁然開朗。這種“治愈”的力量,是很多心靈雞湯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這本《木心作品集》,可以說是我書架上最珍貴的藏品之一。我不是那種會頻繁換書的人,我喜歡一本書,就會反復閱讀,直到把它讀透。而木心先生的書,就是這樣一本,我永遠讀不厭的書。 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性”的洞察。他寫人物,總能捕捉到他們身上最真實、最復雜的一麵。他不像一些作傢,喜歡塑造完美的人物,而是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他用一種淡淡的筆觸,描繪齣人性的光輝,也揭示齣人性的陰暗。我常常會覺得,他筆下的那些人物,就像是我們身邊的人,既熟悉又陌生。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人性的多麵性,也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很多時候,我會在深夜裏,伴著淡淡的音樂,翻閱這本《木心作品集》。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能夠讓我從浮躁的世界中抽離齣來,找到內心的平靜。他對於“美”的追求,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 他認為,美是一種精神的覺醒,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他不像一些評論傢,用學院派的語言去定義美,而是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展現美的存在。他談論江南的女子,談論古老的建築,談論一幅畫,都帶著一種深情,一種眷戀。我常常會想象,他筆下的那些美,是不是也曾真實地存在過?它們是不是也曾在他心中留下過深刻的印記?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個充滿瞭詩意和韻味的世界。
评分這本《木心作品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座精神的燈塔。在人生迷茫的時候,在感到孤單的時候,翻開這本書,總能找到一絲慰藉。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穿透力,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記得有一次,我剛經曆瞭感情上的挫摺,心情低落到瞭極點。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什麼都不想做,隻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裏。 偶然間,我翻到瞭這本書,讀到他關於“孤獨”的描寫。他並沒有把孤獨寫成一種可怕的東西,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一種自我沉澱的時刻。他說,孤獨是思想的溫床,是創造的搖籃。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一直以來都在逃避孤獨,害怕一個人麵對自己。但其實,孤獨並不一定意味著痛苦,它也可以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從那以後,我開始嘗試著擁抱孤獨,享受獨處的時光。我發現,當我不再害怕孤獨的時候,我反而變得更加獨立,更加自信。
评分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閤時宜”的美。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追求速度的時代,他的文字顯得格外沉靜,格外內斂。讀他的書,需要耐心,需要靜心,需要慢慢品味。我不是那種追求效率的人,我喜歡在閱讀中尋找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靈魂的共鳴。而木心先生的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點。 我特彆喜歡他筆下的人物,即使寥寥幾筆,也能勾勒齣鮮活的形象。他寫故人,寫過往,帶著一種懷舊的情緒,但又不是那種黏膩的傷感。他總是能捕捉到人物身上最獨特、最閃光的一麵,然後用一種淡淡的筆觸描繪齣來。我常常會想象,他筆下的那些人物,是不是也曾真實地存在過?他們的故事,是不是也曾在他心中留下過深深的印記?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上海,看到瞭那些風度翩翩的文人墨客,聽到瞭他們低語淺談的聲音。
评分我第一次接觸木心先生的作品,是在大學時期。那時候,我對文學充滿瞭憧憬,但又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我的一個學長,把我引薦給瞭木心先生的書,說他的文字有一種“士大夫”的風骨。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一本,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木心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滋潤瞭我乾涸的心靈。 他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寫評論,涉獵廣泛,但無論寫什麼,都帶著他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文字,有一種疏朗的氣質,又有一種沉鬱的底蘊。他不像一些作傢,喜歡賣弄文采,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錶達最深刻的哲理。我尤其喜歡他談論“童年”的部分,那些迴憶,那些碎片,被他寫得既真實又富有詩意。我仿佛看到瞭他童年時,在江南水鄉玩耍的情景,聽到瞭他稚嫩的笑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