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西班牙三棵树》
《西班牙三棵树》是木心自1982年旅居海外的诗作精选,共分三辑,辑一多处对于叶慈、托尔斯泰、巴斯卡、波赫士、杜思妥也夫斯基……等大师们的祭奠;辑二则多为叙事诗,描述歌手艾华利兄弟情谊、尤查斯与莎丽四十年的爱情故事、第二个滑铁卢的寓言故事;辑三非常特殊,全篇无一标点符号,像诗又像小品。
《我纷纷的情欲》
木心将情欲的本质、美好与从容,不露声色地散落在诗集的各个篇章和角落。他的漫不经心、闲谈式的诗句,看起来浅,实则浅而不薄,浅得让人细细回味。木心总用东方人含而不露的视角去表达自己不具侵略性的感受,他的诗具典型东方特质美感和文学,他的情欲是优雅的。
《巴珑》
《巴珑》是木心游学美国初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巴珑」是一种西班牙的酒壶,诗人的诗心可以说就是巴珑,他胸怀广阔,思接千载,涵纳万物,无时无人无事不可以入诗,一切有诗趣的事物全化为己有,再转换为诗意,使之如巴珑里倾出的酒,泉源虽注满胸臆,流出时却从容淡定。书中许多改写之作,都交代了来源:有的出自于文化学着作,更为复杂高深。
《伪所罗门书--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木心寻着成长的轨迹,一点点回到过去的「点」,又从「点」扩大到具体的「面」,没有太多关于自己的笔墨,没有人与事的评论,却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尽情满足感官之欲,千回百转,交织出一幅幅旖旎风光。尽情开放风雅、幽默、多情的异国风情,贪婪地走进他的生命。
《云雀叫了一整天》
在上辑中木心的精神化身为前人、西人,记下在时空中漫游的屐痕与心绪;写异域人情,有酒有肉;写彼时中国地貌,有海淀有江南;写岁月叹青春,有红有绿。文笔时而白话时而古文旧词,用词雕琢多感叹,但那气息、那色彩、那画面,跃然纸上。下辑全为短句,似俳句又似格言,木心既能汪洋恣肆又能细巧精致,大有火树银花之感。
《诗经演》
木心以文言文重写了中国文学里他最喜欢的整部《诗经》,成了《诗经演》,是他最古朴色彩的诗集。《诗经演》俨然一场纵意迷失于汉字字义、字型、字音的纷繁演义,也是一部赏玩修辞与修辞之美的诗章,令人惊叹太美了。曾被认作「天书」的《诗经演》,今由研究木心的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散文
《琼美卡随想录》
木心用字、标点皆讲究,在本书中,各篇标题皆两字:圆满、将醒、缀之、(口庶)语、步姿……,光这些标题就字字独特精湛,丰沛娴熟。不仅因篇幅不同,各辑文字风格各异。借由历史或地理,或顺理成章,或强烈发散;或只一句两句,语录式的短散文,短小精悍,活泼、隽永、耐读;或偏重生活,带着凝重的细节和感悟。
《即兴判断》
木心写他的故乡乌镇、与文学家茅盾的往来、写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写聆听古典乐的历程……,他把各种感觉通过极尽典雅的文字渗透在笔尖,又多了些世事洞见的通达。〈普林斯顿的夏天〉是篇奇文,关于生命的高远与不可知,出世入世的绝妙更替。木心以汉语文学为其丰厚的基础,形成的箴言式散文,兼容修辞思维和理性思维,绝妙地实现了诗和哲学归于一体的理想。
《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来自《易经.履卦》,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木心以短文或短句的形式呈现,或言思想,或叙情感,或讲趣味。关于哲学之思,艺术之情,历史之叹,忙忙碌碌,心心念念,光怪陆离,内藏无数断章妙语,或见血,或见骨,或见浓情,或见虚妄,更有着洁爽、宁静、朝圣般的月朗风轻之感。
《哥伦比亚的倒影》
写中国人文传统里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视角独特;或即使非常自我的也可以看作意识流手法的范本;同书名篇章〈哥伦比亚的倒影〉全篇万余字,没有分段,没有句号,哲思与诗思满溢其中。下辑六篇一组的〈上海赋〉,写上海的历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间、弄堂,旧时上海形形色色,透过木心的笔,活灵活现,每一段皆妙不可言。
《爱默生家的恶客》
书中〈7克〉谈生命与智慧的平衡,玄妙而透僻;〈大西洋赌城之夜〉从赌博谈到生命与宇宙意志;〈爱默生家的恶客〉则几乎是文学作品中第一篇专写沮丧的文章;〈你还在这里〉、〈菸蒂〉、〈末班车的乘客〉,则是木心关心那些平凡的普通人,枝微末节的小事,都是他笔下活生生的感情;〈韦思明〉、〈大宋母仪〉具有中国古体小说的鲜明性格,又带着木心独有的犀利和睿智。
访谈录
《鱼丽之宴》
《鱼丽之宴》收录木心的几篇访谈、答客问。谈的都是关于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心路,含融创作因缘、人生观照、艺术风情。并有木心的〈迟迟告白〉:自述与文学的因果,作一番轻捷的掠视;还有多位国外学者专家对木心的评论与赞誉。木心身为诗人、文学家、画家、艺术家、哲学家多重身分、各种面向的深度透析,这是最完整的呈现。
小说
《温莎墓园日记》
全书叙事平缓,有典型的故事新编,寓人心不古的感慨;在生活广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面多所探索,分别表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与轻;悼亡生命中几位友朋行过的感怀述事。不追求情节上的起伏,写着月淡如水的故事,却写出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描绘出人生的无奈、情愫、重聚、别离与生死。
「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文西。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木心
作者简介
木心
本名孙璞,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十五岁离开乌镇,赴杭州求学,1946年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师从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直到十九岁离开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画余写作诗、小说、剧作、散文、随笔、杂记、文论,自订二十二册,「文革」初期全部抄没。「文革」中期被监禁期间,祕密写作,成狱中手稿六十六页。1982年远赴纽约,重续文学生涯。1986至1999年,台湾陆续出版木心文集共12种。1989至1994年,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为期六年,陈丹青为其学生。2003年,木心个人画展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巡回,画作受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该馆收藏,2006年,木心文学系列首度在大陆出版,同年,应故乡乌镇邀请,回国定居,时年七十九岁。年底,纽约独立电影制片导演赴乌镇为其录制纪录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
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合时宜”的美。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度的时代,他的文字显得格外沉静,格外内敛。读他的书,需要耐心,需要静心,需要慢慢品味。我不是那种追求效率的人,我喜欢在阅读中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灵魂的共鸣。而木心先生的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 我特别喜欢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寥寥几笔,也能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他写故人,写过往,带着一种怀旧的情绪,但又不是那种黏腻的伤感。他总是能捕捉到人物身上最独特、最闪光的一面,然后用一种淡淡的笔触描绘出来。我常常会想象,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是不是也曾真实地存在过?他们的故事,是不是也曾在他心中留下过深深的印记?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看到了那些风度翩翩的文人墨客,听到了他们低语浅谈的声音。
评分这本《木心作品集》,可以说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我不是那种会频繁换书的人,我喜欢一本书,就会反复阅读,直到把它读透。而木心先生的书,就是这样一本,我永远读不厌的书。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他写人物,总能捕捉到他们身上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面。他不像一些作家,喜欢塑造完美的人物,而是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用一种淡淡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光辉,也揭示出人性的阴暗。我常常会觉得,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既熟悉又陌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很多时候,我会在深夜里,伴着淡淡的音乐,翻阅这本《木心作品集》。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能够让我从浮躁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找到内心的平静。他对于“美”的追求,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的觉醒,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他不像一些评论家,用学院派的语言去定义美,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展现美的存在。他谈论江南的女子,谈论古老的建筑,谈论一幅画,都带着一种深情,一种眷恋。我常常会想象,他笔下的那些美,是不是也曾真实地存在过?它们是不是也曾在他心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诗意和韵味的世界。
评分这本《木心作品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在人生迷茫的时候,在感到孤单的时候,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一丝慰藉。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穿透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有一次,我刚经历了感情上的挫折,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 偶然间,我翻到了这本书,读到他关于“孤独”的描写。他并没有把孤独写成一种可怕的东西,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机会,一种自我沉淀的时刻。他说,孤独是思想的温床,是创造的摇篮。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我一直以来都在逃避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自己。但其实,孤独并不一定意味着痛苦,它也可以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着拥抱孤独,享受独处的时光。我发现,当我不再害怕孤独的时候,我反而变得更加独立,更加自信。
评分这本《木心作品集》,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我喜欢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遇见一个有趣的人。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把我带离现实的烦恼,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时间”的看法。他说,时间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感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当下,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而当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时,时间仿佛就有了厚度,有了温度。这句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时间的态度。我开始尝试着放慢脚步,去欣赏路边的风景,去感受清晨的阳光,去聆听鸟儿的歌唱。我发现,当我不再匆忙地追赶时间的时候,我反而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评分我第一次接触木心先生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候,我对文学充满了憧憬,但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我的一个学长,把我引荐给了木心先生的书,说他的文字有一种“士大夫”的风骨。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本,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木心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 他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涉猎广泛,但无论写什么,都带着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文字,有一种疏朗的气质,又有一种沉郁的底蕴。他不像一些作家,喜欢卖弄文采,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哲理。我尤其喜欢他谈论“童年”的部分,那些回忆,那些碎片,被他写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我仿佛看到了他童年时,在江南水乡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稚嫩的笑声。
评分这本《木心作品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提供了无数的思考空间,引导我去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木心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留白”的美,他不会把一切都说死,而是给你留下想象的空间。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自由”的看法。他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内心的独立。当你的内心不再受到外界的束缚时,你才能真正地自由。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的自由?我是否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我是否被物质所奴役?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天地。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着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去活出真实的自己。
评分坦白说,第一次读到木心先生的作品,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文字,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需要慢慢地去体会,去领悟。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被它深深地吸引。 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让我非常不解的事情。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无法解决。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那天晚上,我偶然翻到了这本书,读到他关于“苦难”的论述。他说,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长的催化剂。他并没有说教,也没有安慰,只是淡淡地写道,每一次的苦难,都是一次对生命的锤炼,一次对灵魂的升华。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困境。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我应该把这次的困境,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一次对自己的挑战。
评分这本《木心作品集》啊,当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那股子跨越时空的重量感。我记得第一次翻开,是某个颱风天,窗外雨声淅沥,屋里昏黄的灯光,映着书页上的字。木心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像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我不是那种会做笔记、划重点的读者,但我会一遍遍地读,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地拨了一下。 他写景,不是那种描摹景致的“写”,而是“意”的流淌。比如他写杭州,不是细数西湖有多少桥,柳树有多高,而是那些烟雨、那些朦胧、那些被岁月浸染过的味道。我第一次去杭州,就是带着这本书去的,站在苏堤上,风吹过来,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导游说的什么历史故事,而是木心先生那句,“山色空蒙雨亦奇”。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眼中有景,心中有诗”。他文字里的那种疏离,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股子看透世事的豁达,总能让我平静下来。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太多纷扰,但读了他的书,仿佛就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不参与,却又了然。
评分说起来,读木心先生的书,有时候像是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是个极有见识的人,而且总能用最简洁、最犀利的语言点破你心中的迷思。我常常会觉得,他写的东西,就是我心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尤其是在他谈论艺术、谈论文学的部分,那种直指本质的洞察力,让人醍醐灌顶。他不像一些评论家,堆砌一大堆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明明白白,又充满韵味。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件工作上的事情烦恼不已,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晚上睡不着,就翻开了这本《木心作品集》,随便翻到一页,读到他关于“悟”的论述。他没有说教,也没有安慰,只是淡淡地写道,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自己内心的执念。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软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风景?是不是自己太过执着于某一种可能性,而错过了其他的出路?那天晚上,我终于睡了一个踏实觉,第二天醒来,一切都豁然开朗。这种“治愈”的力量,是很多心灵鸡汤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