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江西的文化生活随笔。从江北来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长期以来,大家都被一种声音蒙蔽了,只认为江西与红色有关,这无疑十分片面,要知道红色背后,它还拥有多种色块。现在作者设法用他的笔,朝着历史更深的位置搅动,他试图把这些所谓的「历史沉渣」一一给搅起来,作者小心翼翼地给江西洗妆,他是要让你看见江西的另一张脸,一张与素色有关的脸。
本书特色
作者青年才俊,视角独特,文字潇洒而宁静。如一位穿着青裳,怀抱素心的独行侠,行走在江西的乡村城市,纸上处处活现出一个生动的桑梓现场。
作者简介
朱强
文学硕士。民革成员,一九八九年出生大陆赣州。现供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图书杂志编辑。
作品散见《光明日报》、《文学界》、《天涯》、《青年文学》、《清明》、《散文》、《散文选刊》等。文字收入多个权威年度选本。荣登二○一一年中国散文排行版。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u/1692628204
辑一天时
躲春
三月七日
清明
採药
记病
秋藏
立冬记
钓梦
小寒
雪屋
与年有关
单身史记
辑二 地理
赣州行书
桑梓现场
青云谱的隐者
××书舍
遗传
野学堂
花园塘一号
七路夜行车
站台.舞台
车厢外
墩子塘.四路公交
省府大道
大士院
自序
一幅画的内部拥有无数细节,一个地域的文化也是这样,需要有无数细节参与;惟其如此,它的形象才有可能鲜活、逼真起来。有些细节你接触它,感觉器官始终是闭合的,天生无法触摸到,最终,被忽略了。而记住的,永远是你较为敏感的部分。蒙娜丽莎的微笑仅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微笑,从蒙娜丽莎的眼睛透发出的一束束光线中,有一些凭借你的感官根本就没办法捕获到,但有一些却流到了你的眼睛里。这样一来,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意见自然就出现了分歧,有些人觉得它笑得舒畅温柔,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人却觉的她的面上蒙着一层忧伤,甚至还有人觉得她的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的成分。
这么说,即使是最人工化的东西,当它出现之后,都将成为一个很客观的体。因为每一双眼睛里都可能存在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向来沉湎于自己所能看到的这个哈姆雷特中。对于这个单一的形象,既可以说成是一个欺骗,也可以说它丰富了原先事物的意义。就像拿着相机拍照的那个瞬间——你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自己,隐蔽在身体里的那个审美喜好,咔嚓一声,轻易就被曝光了,因为个人的审美喜好,一道风景线多半被拉伸,扭曲,效果完全失真。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感谢镜头所带来的局限,正因为它包含的永远只是风景里的一个片段,是这些片段,使镜头里出现了千万道的风景;或者说,是因为每个人感觉上的细微差别,简单的空间才有能力变成一个大千世界。
面对江西这块土地,我们每个人的让镜头截取下来的,也仅仅是画面的一小片。你不要认为这一小片风景如何垂青于你——心甘情愿地让你捕捉到。不是的,那些对你开放的,也正是你对画面最感兴趣的部分。你之所以收获,是因为你自己性格里的某一些特质所造成的。面对风景,每个人感兴趣的点都不一样,在张三的眼中,江西所呈现出来的色调很可能是大片的红,红米饭,南瓜汤,表现出的完全是革命老区的气质。但另一个人看到却是肆意横流的绿,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阡陌稻田,田园和山林中的绿像冲破缰绳的犀牛,莽撞而富足野性。当然,红与绿也仅仅是某一部分人眼中的色块,譬如你也完全可以把江西说成是素色的,「素」这个颜色根本就不起眼,在红与绿之间,它很可能被熘过去。但我看到的江西就是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素色,我没有必要附和任何一种人——说我也看到了他所看到的颜色。一个天生对素色敏感的人真的没有必要强迫自己把眼前事物说成是红的、或者绿的。
现在我试图把我的感觉真实的呈现给大家看。说实话,我确实没能力把江西的大观给勾画出来;如果能够的话,那么我勾画的永远是个假像。因为我书写的,仅仅是寄存在我身体里的那些关于江西的零碎事物。那是一些被局限了的,甚至带着私心的东西。但于我而言,它却是一个个巨大的真实。在这个真实的版块上,这几年关系到我个人的座标在纸上逐一得到落实,当我在纸上看到这些素色面孔:或因为泡桐花的香味而陶醉不已,或为寻找一本书而跑遍全城的街巷,简直是一位训练有加的密探,或在某个公交月台傻等,结果却因为发呆而错过了最末的一趟班车——惩罚当然就是步行好几里夜路。或因为闻到某个女孩子身上的异香,煞费苦心的追求,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颇有点像《诗经》里男女的再版。这些素色的事物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这些年来一直穿一个素衣,怀一枚素心的自己。
但任何一个自己都是在时刻变化着,我们既期望自己变化,对于现状,大家总有点不满足;同时又对变化前的这个「我」分外留念,总觉得变化之后,「我」会因此少去什么,于是文字自然就成为了种种告别的仪式,人们设法把许多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东西储存到纸上,在这个仪式中,过去「我」的意义被一笔一划地加深着。因此每读一次自己捣鼓的玩意,那些片段在脑海中的印象就被加深了一次,于是个人史最终就成了一些被剪切的片段,而那些没有来得及记录的事件就慢慢消失了;文字很少不存有私心,无形中它让一些东西保留下来,然后让另一些东西无辜地消失掉。有时你面对自己写的一大堆东西十分尴尬,你设法丢开文字,凭借零星的记忆去恢复以往的那个「我」,但经验告诉你——那个「我」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因为文字已经把你的思路彻底打断了,所以说,这一本书于我而言,是惧怕再读的;我害怕自己的过去——被这些文字无情地给篡改掉。
说实话这组文字也耗费了我不少心血;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算,它还让我压根没有时间去追我倾慕的女子。坐冷板凳好好写本稿子大概在十年前就有打算,那个时候觉得写字是种荣耀,这个荣耀最早是从赣南师院的一个老教授赠书给我爸这件事上体会到的,当时老教授在一本关于「赣南革命」的书上郑重落款——言××惠存,这让我觉得写书人的姿态十分高蹈;写书人把一册自己的着作递出去,炫耀了自己不消说,还让对方由衷地发出敬佩,这个动作和其他炫耀自己的方式比较,最大的好处是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造作。
现在写书的愿望还和以前一样强烈,之所以那么强烈,原因是夙愿未偿。加上写字本身也和吸鸦片一般,一旦上瘾就欲罢不能,吸鸦片也是一种让内心得到平衡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平衡多数是暂时的,接下来它会给你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失衡。可是每当此时,写作者往往措手无策,只好再拿文字去与这种失衡抵死对抗。
书名也是困扰我的难题;就像孩子好容易生下来却开始为取名字而苦恼。《江西素札》多少还是谦它风雅了一点,倘若能够真风雅一把也好,至少能够让市面上氾滥成灾的假风雅汗颜。面对复杂多元的江西,我只截取了当中「素」这个色块,我对于这种色调的敏感程度,说心里话确实要远远超过其他。但顾虑同样也在这张素色的纸上,墨那么酽,这让写字的手腕不由地会紧张起来。一旦出现败笔怎么办呢?就像穿白衬衫总是要谨小慎微,沾一点灰尘就很难看。幸好,这仅仅是一些信笺,当然信笺未必只写给特定的朋友看,许多的信笺后来都公诸于众了,写作者恐怕也不是不清楚这个事实;并且有很多老早就想过把自己的信笺结集出版。所以信笺这个称谓也只是给自己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暗示,它只限于当下的意义,过后这个意义就完全丧失了,因为没有谁能够保证装在信封里的书信不被第三者看到。目前它的存在,只是要让书写者的笔变得轻松潇洒起来,偶尔写错了字,涂抹几笔也不打紧。
感谢秀威的同仁让这本稿子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另外还要感谢我爸妈,三岁时候我爸教我读背唐诗,别以为三岁的儿童理解能力太弱,更不要以为幼年记住的东西现在多半忘却;知识未必要吃到肚子里去,有时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外在的牵引力。一种新知识能够很好的陶冶你,成就你的气质,让你不自然地朝着某个方向一路走下去,事情总是一环扣着一环,以至于将来的许多事,早早就已经有了安排。
我妈这些年来一直为我洗衣做饭,我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就是她给我买的,可是时间不停地在我们的身上增加砝码,它让我逐日的变健壮,而我妈的容颜却残忍的被时间磨损着——渐渐黯淡。文瑞与清安先生都可以被称作江右的名士,自古做名士条件繁多,既要博学多才,又要相貌潇洒,还要有一段不随人维阿的气质。这些年来我与他们亦师亦友,许多扇天窗都是他们为我开启的。段晓华与姚雪雪女士、张宗子先生,在我看来,他们的头顶永远笼罩着一顶神圣的光辉。他们把我引到文学的路上,手把手地朔造我,栽培我,使我在相对喧嚣的大环境中栖守着这方宁静,另外还有好朋友楚容,因为她的素心,让我看到了素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意义。
是这些可爱的人使这本书能够一页一页地写下去。要知道感恩绝不是一种负担,从感恩中你可以获取快乐,当你发现身旁有那么多需要你去感恩的面孔,你会发现你的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爱,从来都不缺少一个幸福的人所拥有的任何一样。
一本小书多有纰漏,请读者指正,是为序。
壬辰年清明南昌
《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画面感的景象。它不像那些刻意吸引眼球的书名,而是沉静而有力,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天时”这个词,它不仅仅指代气候,更蕴含着一种顺应自然的哲学。江西,地处中国南方,我想这里的“天时”,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比如春夏秋冬的节奏,雨水的丰沛与否,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而“地理”,则直接描绘了江西的山川湖海,我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领略,那里的山脉是如何阻隔或连接不同的地域,河流又是如何滋养着这片土地,以及这些地理特征,是如何塑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至于“博物”,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江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世界。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江西人民是如何观察、认识、利用这些“博物”的,比如,他们是否有关于草药的独特知识,或者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有趣传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江西进行一场关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评分《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朴素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堆砌华丽辞藻的书名,而是直指核心,点明了这本书想要探索的方向。对我而言,“天时”就意味着气候、季节、时令;“地理”就是山川、河流、土壤;而“博物”则涵盖了动植物、矿产,以及所有与自然界相关的知识。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元素,编织成一本关于江西生活的生动图景的。江西,虽然在地理上毗邻台湾,但在许多人心中,它仍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地方。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江西的气候特点,比如春雨的绵密、夏日的炎热、秋季的凉爽,以及冬天的湿冷。这些“天时”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江西的土地,塑造出不同的“地理”景观?例如,江西的盆地地貌,是否造就了其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而“博物”部分,我则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江西特有动植物的介绍,以及当地人民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出独特的饮食文化、医药体系,甚至艺术创作。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江西的介绍,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自然、如何与之和谐共生的思考。
评分《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域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对江西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历史课本和一些零星的媒体报道,总觉得它是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书名中的“天时”,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对天候的重视,我想江西人民在应对“天时”方面,一定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智慧。他们如何根据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在极端天气面前,他们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地理”,则让我联想到江西那秀美的山水,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我好奇这片土地上,是如何通过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书中是否会描绘,江西的河流如何滋养着这片土地,山脉又如何塑造着当地人的性格?而“博物”,这个词汇更是让我充满遐想。江西的山林中,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动植物?当地人是否利用这些“博物”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医药、饮食或者民间工艺?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江西人民,是如何在顺应“天时”、利用“地理”的同时,也展现出对“博物”世界的热爱与尊重,并将其融入到他们朴实而充满智慧的生活之中。
评分坦白说,《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抓住了我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特别着迷的读者。尤其“天时”二字,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江西,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一部分,想必其“天时”的运用,有着一套独到的体系。“地理”自然不必多说,山川河流的走向,气候的冷暖干湿,直接塑造了当地的物质生活和人文景观。而“博物”,这个词汇更是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博物”不仅仅是指收集和分类动植物,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生命的方式。我想知道,在江西这片土地上,人们是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下关于“天时”的经验?他们是如何根据地理条件,发展出独特的农耕、渔猎或手工艺技术的?最令我期待的是,“博物”部分会如何展现江西丰富而独特的生物世界,以及当地人与这些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微妙关系。是关于草药的民间智慧,是关于野生动物的传说,还是关于节气与物候的精妙关联?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窥见,江西人民是如何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中,安居乐业,并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和灵感。
评分这部《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的书名,乍看之下,确实勾起了我这个生长在宝岛台湾的读书人浓浓的好奇心。江西,对我而言,虽然在地图上并不陌生,但具体的生活样貌、人文风情,总带着一丝神秘的面纱。书名中的“天时、地理、博物”,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画卷。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江西那片土地上,如何顺应着四时更迭、气候变幻,孕育出独特的地理风貌;又如何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出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与人息息相关的种种生活智慧。“博物”,更是让我联想到古人观天地、察万物的那种严谨与浪漫,不知道这本书中是否会带我领略到,江西人民是如何将这份“博物”的精神,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岁月中,是体现在餐桌上的时令食材,还是劳作时的节气指导,抑或是那些流传下来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说故事。我期待的,不只是枯燥的地理知识或生物图鉴,而是那些能够让我切实感受到,在江西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是如何交织、互动的鲜活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跨越空间的旅行,让我有机会在台湾的家中,也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份属于江西的,独有的生活气息。
评分看到《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我立刻感觉到它蕴含着一种深深的地域文化和自然哲学。对我而言,“天时”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一种生命的节奏,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江西,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地方,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揭示,江西人民是如何根据“天时”的变化,来安排他们的生活、劳作和饮食的。而“地理”,则直接与这片土地的塑造者息息相关。江西的山川河流,一定孕育了它独特的风貌,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于台湾的生活痕迹。“博物”,这个词汇更是令我心动,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带我进入江西丰富的自然世界,去了解那里的动植物,以及人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江西民间医药、传统饮食,或者与自然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都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江西人民是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江西的“博物”之旅,一次对这片土地上生命力量的探寻。
评分《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直击了地域文化最核心的几个要素。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内陆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江西,作为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我深信它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发掘和了解的地方。“天时”二字,立即勾起了我对江西农业文明的联想,我想知道,在江西,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天时”的?他们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关于节气的知识,或者与季节相关的农谚?“地理”,则让我想到江西那曲折的河流和连绵的山峦,我想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领略,这些地理特征是如何塑造了江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建筑、交通,甚至性格?而“博物”,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江西,作为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我想一定有着许多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围绕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各种有趣的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我期待这本书能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串联起来,展现出江西人民如何在遵循“天时”、利用“地理”的同时,也展现出对“博物”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评分从《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江西,地处中国南方,我想那里的气候应该不像北方那样四季分明,而更偏向于湿润多雨。这种气候条件,一定也造就了江西独特的地理特征,比如蜿蜒的河流、广阔的丘陵,甚至可能还有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喀斯特地貌。这些地理上的“天时”和“地理”构成了江西生存的基础,也必然会深刻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我会好奇,书里会不会细致地描绘这些地理信息?比如,长江的支流在江西的版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里的山脉是如何阻挡或连接不同区域的?而“博物”这个词,则让我期待书里能够展现江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江西的山林中,究竟隐藏着哪些珍稀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又是如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互适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是如何将这些科学的地理和生物知识,与江西人民的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当地居民是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维持生计的?他们有没有流传下来关于动植物的独特谚语或传说?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地方志,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情感的传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江西人民在与这片土地共处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份敬畏、智慧和热爱。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闪过几个画面。我联想到江西那连绵的山峦,清澈的河流,以及由此孕育出的,与众不同的生活节奏。书名中的“天时”,让我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是否更加紧密地与自然节律相连接?比如,不同的季节,江西的农作物会有怎样的变化?当地的节庆活动,是否也与“天时”有着密切的关联?“地理”,则很容易让我想到江西那独特的地形地貌,比如它多山的特点,以及对交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江西的居民是如何利用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发展出独特的居住方式、建筑风格,甚至是交通工具?而“博物”,这对我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我一直对地方的生物多样性非常感兴趣,江西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想必其“博物”的世界也精彩纷呈。我会期待书中是否有关于江西特有的植物,比如药材、食用菌,或者江西独特的动物,比如珍稀鸟类、水产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江西人民是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下关于“博物”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智慧的传承。
评分《生活在江西:天时、地理、博物》这个书名,在台湾的书市上,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虚张声势的口号,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对我来说,“天时”就意味着气候、节气、时令,以及人们如何根据这些自然规律来安排生活。江西,作为中国的南方省份,我想这里的“天时”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比如春雨的充沛,夏日的炎热,秋收的喜悦,以及冬天的静谧。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天时”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江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地理”,则直接指向了这片土地的物质基础。江西的山脉、河流、盆地,这些独特的地理构造,一定孕育了它独特的风土人情。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地理描述,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江西人民是如何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安居乐业的。而“博物”,这个词汇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带我走进江西丰富的自然世界,去了解那里的动植物,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江西人民是如何通过长期观察和实践,积累下关于“博物”的智慧,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关于食用菌的知识,关于药用植物的运用,或者与野生动物相关的有趣传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